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人风俗名言

古人风俗名言

发布时间: 2021-02-13 06:06:44

⑴ 我国传统习俗,干什么,有关名言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 : 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⑵ 关于民风民俗的名言警句

民风民俗的名言警句:

1、作者:林徽因。 出处:窗子以外。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2、作者:巴尔扎克。出处:欧叶妮·葛朗台。

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么义与不义,只要能够达到尘世的天堂,享尽繁华之福,化心肝为铁石,胼手胝足地去争取暂时的财富,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处都揭橥着思想,甚至法律上也这样写着。

3、作者:钱钟书。出处:人·兽·鬼。

咱们国家、人民、风俗、心理不是据说都和西洋相反么?咱们是东方民族,他们偏要算西方民族;咱们是中国人,他们老做外国人;咱们招手,手指向下,他们招手,硬把手指朝上,咱们敬礼时屈膝。

4、作者:汪曾祺。出处:受戒。

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5、作者:伊坂幸太郎。出处:一首朋克救地球。

保有跨越世代的传统风俗绝对不是坏事,现今的日本几乎没有代代相传的思想,人们毫不珍惜思想与常识,用过即丢,也没察觉到累积智慧与知识的重要性。

(2)古人风俗名言扩展阅读:

1、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2、民风民俗钟的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⑶ 求,有关风俗的名人名言。。。

习俗就是对一切都司这见惯(奥索尼乌斯)
●习俗先于一切法律,自然胜过一切艺术(丹尼尔)
●习俗是另一种天性(盖仑)
●习俗是人生的伟大的向导(休姆)
●习俗是最好的主人(西塞罗)
●习俗提供了伦理学所依存的唯一基础(克鲁奇)
●一个好的习俗比法律更可靠(欧里庇得斯)
●习俗是暴君(拉丁语)
●习俗是位态度粗暴而使人失望的小学女教师(蒙田)
●习俗是聪明人的瘟疫,傻瓜的偶像(英国)
●习俗是爱情的天敌(布尔沃·利顿)

●世界各地的根学蒂固的习俗,都是人类进步的障碍(穆勒)

●人性所厌恶的,习俗却偏将它们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洛克)

●习俗的权威是无边的(绪儒斯)

●习俗使我们顺从一切(伯克)

●习俗支配法律(拉丁语)

●人的行为烽举止无不受习俗的制约(皮浪)

●长期形成的习俗不是轻易可以破除的;谁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往往徒劳无益(塞·约翰逊)

●当我们还在摇篮里的时候,习俗便已来到我们身边,直到我们

跨进它才依依离去(英格索尔)

●习俗是法律外的法律(拉丁语)

●习俗,至高无尚的人主(小普林尼)

●习俗,世界上的巨大的偶像(庞弗雷特)

●习俗是万物的主宰(恺撒)

●人们都是凭天性思考,按规则说话,照习俗办事(培根)

●我们对违背习俗的事情要比对违背自然的事情更加敏感(普卢塔克)

●习俗也许不如法律来得明智,然而它们向来比法律更受人欢迎(迪斯累利)

●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习俗(英国)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乡风处处异

●一番江水一番鱼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

●入乡随俗,这是规矩中的规矩,法律中的法律(蒙田)

●各市有各市的风俗,各乡有各乡的习惯(苏联)

●喝什么地方的水,随什么地方的风俗(蒙古)

●如果到了罗马,就学那里的规矩(西班牙)

●入其国者从其俗(日本)

●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到全民族(毛泽东)

●为了促进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邓小平)

●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得干多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扔正确执行(邓小平)

●我虽然从小就熟习风俗,我却以为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

面些(莎士比亚)

●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献生)

●坏的习俗与其留着,不如破除(英国)

●别提习俗不习俗的它是懦夫的借口(查·丘吉尔)

●脱离成规会引起墨守成规者的勃然大怒。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对自己的批判(伯·拉塞尔)

⑷ 古代名人写的关于礼仪的名言

1、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版下归仁焉。
2、德权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3、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
4、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5、不在墙上留一条伤痕,不在空气中留下一句脏话。
6、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7、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8、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9、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0、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⑸ 收集各地的风俗名言

1、每逢佳节倍思亲。
2、悲莫悲兮生别离。
3、好家难舍,熟地难离。
4、物离乡专贵,人离乡贱。
5、树高属千丈,叶落归根。
6、出门一里,不如家里。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狗窝。
1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2、骏马怀念草原,勇士怀念故乡。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4、不到异乡看看,不知故乡的美丽。
15、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⑹ 关于''民风民俗"的名言,诗句

1.金钱抄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么义与不义,只要能够达到尘世的天堂,享尽繁华之福,化心肝为铁石,胼手胝足地去争取暂时的财富,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处都揭橥着思想,甚至法律上也这样写着。——巴尔扎克。

2.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林徽因

3.保有跨越世代的传统风俗绝对不是坏事,现今的日本几乎没有代代相传的思想,人们毫不珍惜思想与常识,用过即丢,也没察觉到累积智慧与知识的重要性。——伊坂幸太郎

4.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汪曾祺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⑺ 古代名人名言大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 刘禹锡

译文:这里的山哪怕不高,但是有了仙人在这里,这山就能非常出名。这里的水,哪怕不深,只要有了龙,也会非常灵验。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

译文: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西汉 司马迁

译文:人终究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而有的人的死无足轻重,因此意义是不同的。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 范仲淹

译文: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5、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西汉 刘向

译文: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兰花香气屋子,久了会身染香气,就闻不到兰花香气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咸鱼市场,时间久了就变臭。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北宋 孙昭远

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⑻ 古人名言名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3、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留侯论》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6、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7、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8、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渡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

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

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10、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汪国真《旅程》

11、天还未黑,云怎敢灰;雨还未下,风怎敢吹;瓜还未熟,秧怎敢枯;花还未落,树怎敢死;你还未嫁,我怎敢老。——汪国真《怎敢》

12、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13、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14、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15、再温柔平和宁静的落雨,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林清玄《玫瑰海岸》

16、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⑼ 中国古人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道酬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⑽ 关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名言警句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10)古人风俗名言扩展阅读: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