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韵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全诗不仅生动写出禅院幽静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专更突出了诗人属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登岳阳楼》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蝉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鹧 鸪
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反复咏吟“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② 春江花月夜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闻名。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③ 闻一多诗歌(太阳吟)赏析
赏析:
《太阳吟》一诗,全是诗人对太阳产生的感想,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诗的情绪变化多端,游走不定,一会儿是嫌厌,满腹怨气,一会儿又满怀希望,打听消息,一会儿呼为同类,认作知己,最后顶礼膜拜、奉为偶像。
在一些情绪之转折之处,似也显示了某种理性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诗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来,因此我们从整体上是难以感受到这些“异质”因素的存在的,这也是闻一多作为诗人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在艺术特色上,《太阳吟》亦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与《红烛》中大多数的无韵诗形成对比。无韵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蕴藉,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而一韵到底的形式却将诗人的内在情愫凸现出来,给人极大的震撼力。
其二是对“太阳”意象有人格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
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3)麻韵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太阳吟》作于1922年7月诗人赴美留学两个月之后。闻一多是一个具有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的诗人。身居异国他乡,饱尝了民族歧视的酸苦后,便无比思念祖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1、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光萱:《太阳吟》每节三行,一韵到底,各节第一行均以“太阳啊”呼语领起。诗人这样安排,既符合他建立格律诗的总的诗歌主张,也和《太阳吟》这首具体作品反复吟咏的特性相吻合,可说是文质俱佳,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2、现代作家何德功: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巧。作者先凭借想象把太阳拟人化,然后,通过日出日落的鲜明形象把太阳、地球、家乡、外国的景象、祖国的景色、游子的心肠等巧妙地联接起来,组成一幅统的画面,新颖、独到、颇颇具匠心,使充沛、炽热的爱国感情得到较好的表现。
④ 古诗词的马韵,麻韵
诗和词一般不共用韵书。
诗韵(平水韵):
马韵为“上声二十一马”,属于仄声。因近体诗极少回见仄韵答,故这个韵部很少用。
麻韵为“下平六麻”,因是平声,常常用到。
词韵(词林正韵):
马韵“上声二十一马”,与“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麻韵“六麻”,与“九佳(半)”通用。
韵部所包括的字,可查阅相关韵书。
⑤ 古体诗押韵的赏析
从上面这此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他各声通韵。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二)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是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
△ △ △
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
△ △ △
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
△ △ △ △
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
△ △ △
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
△ △ △ △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
△ △ △
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 △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丽人行
[唐]杜甫
三月天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
△ △ △
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
△ △ △
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就中云暮椒房
△ △
亲,赐名大国虢与泰。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
△ △ △
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
△ △
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
△ △ △ △
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
△ △ △
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 △
━━━━━━━━━━━━━━━━━━━━━━━━━━━━━━━━━
①麌,读yǔ;荠,读jì;潸,读shǎn;铣,读xiǎn;篠,读xiǎo;哿,读gě;
豏,读xiàn。②寘,读zhì;霰,读xiàn;禡,读mà;沁,读qìn。③这里
所说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说的月半,具体的字可参看《诗韵举要》。
④第六类和第七类也可以通用。⑤蒸韵上去声字少,归入迥径两韵。⑥第
三类和第四类也可以通用。⑦不举上去声韵,因为在这七个韵当中,除尤韵
的上声有韵外,其余声韵是罕见的。⑧莽,读mǔ。
请看古体诗⑵
古体诗⑵
(三)换韵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①,但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现在举几个例子: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②。吏
△1△1 △1
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2△2 △2△3
二男新战死。存都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3△3 △4
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4△4 △5△5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5△6 △6
独与老翁别。
△6
(“村”,元韵;“人”,真韵;“看”,寒韵。真元
寒通韵。“怒”、“戍”,遇韵;“苦”,麌韵。麌遇
上去通韵。“人”,真韵;“孙”,元韵;“裙”,文
韵。真文元通韵。“衰”、“炊”,支韵;“归”,微
韵。支微通韵。“绝”、“咽”、“别”,屑韵。)
白雪歌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1△1 △2
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
△2△3 △3
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
△3△4 △4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5△5 △6
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6△7△7
空留马行处。
△7
(“折”、“雪”,屑韵。“来”、“开”,灰韵。
“幕”、“薄”、“着”,药韵。“冰”、“凝”,
蒸韵。“客”,陌韵;“笛”,锡韵。陌锡通韵。
“门”、“翻”,元韵。“去”、“处”,御韵;
“路”,遇韵。御遇通韵。)
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四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⑴从三字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⒈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⒉平仄平。
⒊仄仄仄。
⒋仄平仄。
⑵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
········
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
--------------------------------------------------------------------------------
千树万树
···
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萧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
····
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
···
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
····
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
·····
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
·······
哀怨何时终?
在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当中就有七句是三平调。可见不是偶然的。
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这时不详细讨论了。五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象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一种宽对。并且要注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的两点不同:
⑴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⑵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③。”
古体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伏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任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六)长短句(杂言诗)
我们在前面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
何茫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际,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猱欲度愁攀援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
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⑤。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
道之难难天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
西望长咨嗟。
( 七)入律的古风
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时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著名《滕王阁》诗:
滕王阁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
·
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
··
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⑥,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
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
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依照这个格式的。现在
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赋。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
··
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
····
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⑦。战
···
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
···
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
····
应啼别离后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
··
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塞声一夜传刁斗。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
···
忆李将军⑨!
·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特点,主要表现在:
⑴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⑵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⑶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象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象仄韵律诗。⑷
⑸韵部完全依照韵书,而且多数是工对。
⑹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是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之间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象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
①黑体字是平声字或仄声字自相为对。②援,一作缘。③叹,平声,读如滩。④“阁中”句不粘,是由于初唐律诗尚未定型化。⑤骑,去声。⑥后,上声。⑦“君不见”,这是七言古诗中常见的句首语。这句话应看作三字加五字。⑧柏梁体必须一韵到底。⑨一本作:“出看门”。
⑥ 请问诗歌中的六麻韵指的是什么
严韵是相对宽韵而来的,又叫做“窄韵”。
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较少。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1] 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⑦ 《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⑧ 美句赏析 !!
句子:如果抄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赏析:泰戈尔的这句看似朴实,实则深刻的哲理名言,教我们认识了失去与得到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架通了一条化失望为希望,化痛苦为快乐的桥梁.太阳西下后随之而来的是夜晚,夜晚有群星,如果流泪则会变得视野模糊,便看不到其他东西了,包括群星。
深刻含义应是:如果一个人过于沉溺于失去的悲痛中,那么那个人将再也不会有得到。不要只顾着感伤眼前失去的而忽略了身边的其他风景,切勿因小而失大
大概是指要以大局为重,为了干大事,失去一点东西是很正常的。太阳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成员,我们不应该只把目光停留在太阳上,而是更多的比太阳更大、更亮的星星。
⑨ 一首诗压了鱼韵和麻韵还算是格律诗吗
同一首诗,近体诗,只能压一个韵部。
但是连续的组诗,第一首和其他首,可以压不同的韵部。
至多是,格律诗的第一句可以压主韵脚的邻韵,但是仅限第一句,仅限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