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12 16:32:38

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快!!!!!!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编辑本段赏析
题解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点评
读这句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中心思想
唐代的岑参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1]?
编辑本段传世佳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作背景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薄③。

将军角弓不得控④,都护铁衣冷难着⑤。

瀚海阑干百丈冰⑥,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⑦。

纷纷暮雪下辕门⑧,风掣红旗冻不翻⑨。

轮台东门送君去⑩,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注释]

①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②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③锦衾(j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④角弓:饰有兽角的弓。控:拉开。这句说因为太冷,将军都拉不开弓了。

⑤着:穿上。

⑥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⑦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⑧辕门:军营的大门,临时用车辕架成,故称。

⑨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⑩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译文]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感到单薄。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着。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的红旗,此时也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在轮台东门送居离去,那飘飘洒洒的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赏析]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

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㈣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句子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周啸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面题材。他们描写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之情。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了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三年),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这两句诗突出了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本来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然后,诗人把笔触转向了军营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这几句诗是实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气候的酷冷。大风雪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失去了控制,都护的铁衣冰凉得难以着身。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的程度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以上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就写送别了。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而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最后四句诗写雪中送友人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从轮台东门送友人,天山一带道路都被大雪封住了。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在艺术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据《唐诗三百首评析》中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

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赏析:

以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来体现后文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表面写寒冷,实际是以此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2、作品赏析:

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因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分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作者:搜索整理 阅读鉴赏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66 更新时间:2005-5-19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周啸天)

阅读鉴赏录入:pengl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阅读鉴赏: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赏析

下一篇阅读鉴赏: 没有了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鉴赏
教育名言——关于养成性教
小说鉴赏方法
[组图]李白《峨眉山月歌》
河边的苹果
蜗 牛 散 步
忿怒
另外一边
面对失去
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
19大黄金定律
幽默及顿悟的哲理故事
最经典的25句人生格言
[推荐]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
[推荐]孩子,我领你来看瀑
文章“五决”
小说鉴赏方法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河边的苹果

蜗 牛 散 步

忿怒

另外一边

面对失去

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

19大黄金定律

成功的十三大习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2005 版权所有:penglin
联系地址:湖南省醴陵第四中学 邮编:412200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独木林
础教育网>>基教论坛 【 字体:大 中 小 】 【 打印本稿 】 【 关闭窗口 】
注重比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 2004-09-08 稿件来源:青年时讯
----------------------------------------------------------------------------------------------------------

在“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我注重使用比较教学法。或在单元导向课中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比较;或在阅读教学三步骤中进行逐课比较;或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或结合比较阅读的资料进行比较。常用比较法,是单元整体教学区别于单篇教学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此法用得恰当,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并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收益确实良多。具体做法如下:
(—)、在单元导向课中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比较。
上单元导向课(即总览课)时,我除了向学生讲清楚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及重点外,还要求学生把全单元粗略看了一遍,要求学生思考单元各课之间有何异同,这就要求学生多动脑筋,通过比较,对整个单元有初步的感知。在学生回答了思考题后,我就再帮助学生进行比较,使他们有一个理性认识。如学习第五册第一单元时,先让学生明确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报刊上发表过的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根据这个单元的特点,先让学生明确知道这类体裁的共同特点:内容真实准确,不虚构不夸张。然后,让学生通读单元的各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同属新闻体裁,但消息、通讯却各有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报道及时,简明扼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它报道的人和事比较具体、完整。

(二)、在阅读教学三步骤中逐课比较。

阅读教学的三步骤即将同一单元的课文分为导读、仿读和自读三种课型,而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宀孟嗤

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名句赏析

1,“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迅疾猛烈,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出了作者惊奇之情 。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着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写景中融入了惜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4,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准确而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这两句,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且寓情于景,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网络汉语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扩展阅读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500字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欢赏析100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