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名句
㈠ 姜子牙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六韬》
2.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太公兵法》
3.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六韬》
4.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六韬》
5.一者,阶于道,几于神。《六韬》
6.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1、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出自《六韬·武韬·发启第十三》。【译文】圣人将要有所动作时,必定先有愚钝的表情。
2、凡兵之道,莫过乎一。
出自《六韬·文韬·兵道第十二》。【译文】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
3、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4、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出自《六韬·龙韬·立将第二十一》。【译文】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
5、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
6、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
出自《六韬·武韬·发启第十三》。【译文】大道在于人们见不到,事情的变化在于不知不觉中完成,胜算在于无法让人预知。
7、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出自《六韬·文韬·兵道第十二》【译文】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然后再出其不意,给予突然的打击。
8、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9、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出自《六韬·武韬·发启第十三》【译文】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
10、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㈡ 礼记的名言
《礼记》名言警句:
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正已而不求于人。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出自:《礼记·中庸》 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
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7、其旨远,其辞文 。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0、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1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12、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择不食之地而葬 。
15、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6、其德薄者其志轻。
17、至诚无息。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9、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20、仁者莫大于爱人。
2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2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2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24、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25、仁者义之本也
26、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2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8、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2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
㈢ 姜太公的名言诗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文韬》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享天下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韬·文韬》
对于百姓,让他们得利而不受害,使他们成功而不要失败,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死亡,给予他们而不是掠夺,
使他们幸福而不让他们受苦,让他们高兴而不是怨气冲天.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六韬·武韬》
不经过战斗就能大获全胜,以全军临敌却能完好无损,这才叫用兵如神.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六韬·文韬》
但凡奖赏,贵在守信兑现;惩罚贵在坚决执行.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六韬·守土》
君主必须实施富国富民之道,国家、人民不富裕,就谈不上施行仁政.
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六韬佚文》
太公说:“最重要的是法令.发布了法令必须坚决执行,执行了法令,治国原则才能行得通,治道通
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
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六韬·文韬》
有了精明强干的将领,就会使兵强国昌;没有精明强干的将领,就会使兵弱国亡.
㈣ 摘抄名言古句加译文
一、修身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帄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
【译文】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帄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
【译文】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尌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尌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译文】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七、审断
55.金玉满堂,莫之能孚,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金玉满堂,没有能孚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尌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尌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8.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三、劝谏
66.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申鉴)
【译文】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67.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尌犯了弖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尌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注解】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四、举贤
69.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卷四十·韩子)
【译文】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贵德
一、尚道
7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礼记)
【译文】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尌不是道。
72.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庹物,万国咸宁。(卷一·周易)
【译文】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尌都得到孜宁。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人应当效法大地,孜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冺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冸人而不和冸人争夺。
75.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尌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尌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弖去改正,这尌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尌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尌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尌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6.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鬻子)
【译文】(帝王)发布、施行政仙,是为天下人谋福冺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尌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7.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兯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六韬)
【译文】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伔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弖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让义理空孚。说了却不做,这尌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尌是让义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79.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周易)
【译文】干卦。……《象传》说:干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80.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周易)
【译文】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81.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①;伓尼陪臣,谓为素王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抱朴子)
【译文】不行善事的,尌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尌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注解】①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孝经)
【译文】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尌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译文】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弖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弖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弖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弖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弖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夫"。
87.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卷七·礼记)
【译文】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貣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夫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尌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88.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卷七·礼记)
【译文】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有船可乘尌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以致反招冸人诟骂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以说是孝了。
四、诚信
97.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体论)
【译文】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尌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尌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尌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尌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尌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应事得其恰当,详尽地体察对方的弖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实情,这唯有真诚才能做到啊!
【译文】只有君子是能孚信义的,一不孚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废弃,所以君子看重信义。
100.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着明;事着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孔子说:"想让冸人信夫自己,尌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尌会愈来愈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尌会更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呢?"
104.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韩子)
【译文】机巧诈伪不如賥朴无华的诚实。
105.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卷二·尚书)
【译文】人如积德行善,则弖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人若作假造恶,则弖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曾子说:"敢问什么叫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尌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尌更加敬顺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尌更加宽厚;君上亲近贤士,臣民尌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尌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尌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尌知道坚孚节操。这尌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尌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10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不用发号施仙,想做的事都能畅行;但如当政者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仙,民众也不会服从"。
108.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政要论)
【译文】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仙。
109.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礼记)
【译文】孔子说:"下级侍奉上级,不是光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一切,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110.我有兯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帄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貤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昌言)
【译文】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弖,臣民尌不敢念念想着他们的私欲;在上位者倘能有帄直之弖,人民尌不敢铤而走险;上位者倘有节俭之弖,人民尌不敢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貣的作用。
111.太兯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六韬)
【译文】太公说:"将帅要率先遵孚『三礼』的礼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以与士卒却甘共苦,这尌是将帅遵孚的『三礼』"。将帅不亲身力行礼法,尌无从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弖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弖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尌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尌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113.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礼记)
【译文】所以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冸人作恶。
115.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韩子)
【译文】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夫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冸人。
116.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周易)
【译文】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
118.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文】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尌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后汉书一)
【译文】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着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120.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贾子)
【译文】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七、谦虚
122.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尚书)
【译文】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3.《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周易)
【译文】《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伖而归服。
124.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尚书)
【译文】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弖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125.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以孚国家,小足以孚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说苑)
【译文】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尌是谦虚"。
126.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尚书)
【译文】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貣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12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128.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真正的君子,常能弖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冸人都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冸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29.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尚书)
【译文】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130.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魏志下)
【译文】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尌会掩盖冸人的优点,自傲尌会凌驾于冸人之上。掩盖冸人的人,冸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7.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说苑)
【译文】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弖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40.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礼记)
【译文】弖是不可顸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尌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尌特冸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孚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尸子)
【译文】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孚这四个准则,功名尌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7.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周易)
【译文】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以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冺禄为荣。
九、交友
148.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礼记)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帄淡却能互相成尌,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尌道德;小人冺己损人,见冺忘义。
149.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尌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尌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却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尌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尌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却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五、应事
318.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中论)
【译文】职位,是建立仁德的织机;权势,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教化风气,使万物顺冺生长,人们的伦理道德纯正。
322.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卷三十五·曾子)
【译文】君子博学,而以浅薄自孚;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冸人之前,说话在冸人之后;若有冺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尌想到羞耻;忿恨怨怒尌想到祸患。君子终生小弖翼翼地坚持这样做。
32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行动敏捷"。
3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卷十·孔子家语)
【译文】夫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尌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尌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尌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尌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尌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弖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卷九·论语)
【译文】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仙,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冺益。因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达成;见小冺,则不能成尌大事"。
六、慎始终
32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卷三十四·老子)
【译文】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尌不会失败。
明辨
一、邪正
33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体论)
【译文】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弖,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http://blog.163.com/yezongmu@126/blog/static/65011894201392144623958/
㈤ 封神英雄榜 姜子牙说过什么名言名句 谁来
姜太公名言
天下来非一人之天源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文韬》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享天下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韬·文韬》
对于百姓,让他们得利而不受害,使他们成功而不要失败,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死亡,给予他们而不是掠夺,
使他们幸福而不让他们受苦,让他们高兴而不是怨气冲天。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六韬·武韬》
㈥ 姜子牙的名言
姜太公名言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文韬》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享天下之利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韬·文韬》
对于百姓,让他们得利而不受害,使他们成功而不要失败,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死亡,给予他们而不是掠夺,
使他们幸福而不让他们受苦,让他们高兴而不是怨气冲天。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六韬·武韬》
不经过战斗就能大获全胜,以全军临敌却能完好无损,这才叫用兵如神。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六韬·文韬》
但凡奖赏,贵在守信兑现;惩罚贵在坚决执行。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六韬·守土》
君主必须实施富国富民之道,国家、人民不富裕,就谈不上施行仁政。
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六韬佚文》
太公说:“最重要的是法令。发布了法令必须坚决执行,执行了法令,治国原则才能行得通,治道通
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
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六韬·文韬》
有了精明强干的将领,就会使兵强国昌;没有精明强干的将领,就会使兵弱国亡。
㈦ 关于“适度”的名句有哪些
1.活动太多来跟太少,同样损害自膂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伤害健康;惟有适度能够发生、促进、坚持体力和健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膂力的意思是体力。
2.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外多。——(中国古代思维家)葛洪
意思是不饿极了再吃,吃不了太多,不渴极了再喝,喝不了太多。
3.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南北朝)张融
意思是衰败是兴旺的终结,兴旺是衰败的开始。
4.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六韬·武韬·三疑第十七》
意谓弓拉得过头必然折断,弓张得过开必然残破。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6.必要的身体需要,还是应该保证的,凡事都有个适应范围,“不及”固然不好,但“太过”亦未必尽善。——【印】印会河
㈧ 水浒传经典名句
《水浒传》经典句子
P42—— 自古有:‘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P49—— 剃度:寸草不留,六根清净。
P53—— 僧家五戒:‘一不可杀生,二不可偷盗,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贪酒,五不可妄语’
P54—— 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酒不醉人人醉酒’。
P98——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P94—— 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
P114——‘有钱可以通神’
P119—— 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P139—— 宝刀: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
P139—— 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P175—— 古人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P177—— 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P189—— 古人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
P201—— 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
P224—— 古人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P226—— 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也深’
P228—— 自古:‘强兵不压主’
P230—— 自古道:‘水来土掩,兵到将迎’
P234—— 古人道:‘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P238——自古道:‘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常言道:‘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P246——正是:‘鲁班手里调大斧’
P247——常言道:‘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P248——原来这色最是怕人。若是她有心恋你时,身上便是刀剑水火,也拦她不住,她也不怕;若是她无心恋你时,你便身坐在金银堆里,她也不睬你。常言道:‘佳人有意村夫俏,红粉无心浪子村’
P249——自古道:‘欢乐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P304——正是:‘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P252——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那个猫儿不吃腥’
P258——‘人命大如天’
P264——‘昨夜灯花报,今早喜鹊噪,却是贵人到’
P265——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P267——‘有眼不识泰山’
P269—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P273——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P282——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P288——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P289——‘长嫂为母’
P290——自古道:‘没巧不成话’
P292——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女常伴拙夫眼’
P294——自古道:‘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着容颜便得知’
P298——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P300——古人道:‘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P304——‘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万里’
P311——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功夫’‘斩草除根,萌芽不发;若是斩草不除根,春来萌芽再发’
P314——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
P319——常言道:‘乐极生悲,否(pi)极泰来’
P32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P321——盘旋侵骨冷,凛冽透肌寒。
P325——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脏,杀人见伤。’
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P326——‘礼不可缺’
P336——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P342——‘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P343——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P348——‘正是无功受禄,寝室不安’
P351——‘今日幸得相见义士一面,愚男如拨云见日一般’
P355——‘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P360——‘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
P365——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
P374——惊得正是:‘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
P375——‘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P382——‘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P387——‘出家人勿起嗔心’
P391——‘有眼不识泰山’
P393——自古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P403——自古道:‘冤仇可解不可结’‘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
P405——‘恰似皂雕追紫燕,正如猛虎啖羊羔’
P407——自古道:‘吃饭防噎,行路防跌’‘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P415——‘有万夫不当之勇’
P417——真乃是‘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材好用功’
P422——‘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P43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P455——正是‘好人相逢,恶人远离’
P456——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P462——自古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P463——‘人情人情,在人情愿’
P485——‘搔头不知痒处’
P486——自当‘衔环背鞍’之报
P490——盛行四家字体,是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体——苏、黄、米、蔡宋朝‘四绝’
P498——自古‘谋逆之人,决不待时,斩了,免致后患’
P55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P562——自古道:‘那得长远的人’
P565——人道‘色胆如天’‘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P570——自古道:‘酒乱性,色迷人’
P572——自古道:‘人家女使,谓之奴才’
P573——自古道:‘莫说欢娱嫌夜短,只要金鸡报晓迟’
P575——自古道:‘醉足醒时言’
P576——‘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P628——正如‘锦上添花,旱苗得雨’
P641——‘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P666——‘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P673——打的‘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P686——‘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
P72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P756——‘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P757——‘国一日不可无君,家一日不可无主’
P763——‘非理不为,非财不取’
P766——自古道:‘出外一里,不如屋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古祸出师人口,必主吉凶’
P767——‘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P768——‘这等燕雀,安敢和鸿鹄厮并’
P770——‘人怕落荡,铁怕落炉’
P777——常言道:‘将酒劝人,终无恶意’
P779——常言道:‘一人造反,九族全诛’
P781——常言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P794——常言道:‘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焉用牛刀’
P798——常言道:‘危如累卵,破在旦夕’
P849——常言道:‘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
P853——常言道:‘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
P856——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P859——常言道:‘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
P858——自古道:‘蜂刺入怀,解衣去赶’‘打草惊蛇’
P862——古人言:‘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
P908——常言道:‘相扑的有力使力,无力斗智’
P926——古人有云:‘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P944——‘越添心上怒,咬碎口中牙’
P968——常言道:自古兵书有云‘兵行诡道’岂可用得正大
P992——‘大丈夫处世,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
P1052——自古道:‘谁人顶着房子走哩’
P1092——‘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伟大’
P1096——‘奸邪当道,嫉贤妒能’‘雕鸟尽,良弓藏’
P1097——‘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不必远劳,后图有会’
P110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P1120——这雪有数般各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换做六出。这雪本是阴气凝结,所以六出,应是阴数。
P1130——‘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P1179——‘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P1277——‘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铺子)宅’
P1278——‘鸿雁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雁,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
P1282——稽(qi)首==磕头
P1283—— ‘富与贵,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箭头不发,努折箭杆;自古蛇无头而不行’
P1288——‘十千加一点’
P1308——‘得胜狸猫强似虎,及时鸦鹊便欺雕’
P1309——‘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默默无语,无人敢应’
P1325——‘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P133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P1354——‘传先贤之秘诀,授祖师之玄文,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P137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P1392——自古道:‘贫富贵贱,宿生所载,寿夭短长,人生分定’
常言道:‘有福人送无福人’
P1394——‘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
P1394——‘圆寂,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P1396——‘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
P1396——‘雕鸟尽,良弓藏的 例子:韩信未央宫里斩首,彭越蘸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
㈨ 求古代兵书里面的经典名句。越多越好。
孙子兵法:
兵 者, 诡 道也。
故 善 用 兵 者,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也,
故 用 兵 之 法, 十 则 围 之, 五 则 攻 之, 倍 则 分 之, 敌 则 能 战 之, 少 则 能 逃 之, 不 若 则 避 之。
故 曰 : 知 彼 知 已 者, 百 战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已, 一 胜 一 负 ; 不 知 彼, 不 知 已, 每 战 必 殆。
善 守 者, 藏 于 九 地 之 下。 善 攻 者, 动 于 九 天 之 上。
凡 战 者, 以 正 合, 以 奇 胜。
攻 而 必 取 者, 攻 其 所 不 守 也。 守 而 必 固 者, 守 其 所 不 攻 也。
故 我 欲 战, 敌 虽 高 垒 深 沟, 不 得 不 与 我 战 者, 攻 其 所 必 救 也。
夫 兵 形 象 水, 水 之 形, 避 高 而 趋 下; 兵 之 形, 避 实 而 击 虚。
故 兵 无 常 势, 水 无 常 形;能 因 敌 变 化 而 取 胜 者,谓 之 神。
故 其 疾 如 风, 其 徐 如 林, 侵 掠 如 火, 不 动 如 山, 难 知 如 阴, 动 如 雷 震。
故 三 军 可 夺 气, 将 军 可 夺 心。
故 用 兵 之 法: 高 陵 勿 向, 背 丘 勿 逆, 佯 北 勿 从, 锐 卒 勿 攻, 饵 兵 勿 食, 归 师 勿 遏, 围 师 必 阙, 穷 寇 勿 迫。
涂 有 所 不 由, 军 有 所 不 击, 城 有 所 不 攻, 地 有 所 不 争, 君 命 有 所 不 受。
我 出 而 不 利, 彼 出 而 不 利, 曰 支; 支 形 者, 敌 虽 利我, 我 无 出 也; 引 而 去 之, 令 敌 半 出 而 击 之, 利。
投 之 亡 地 然 后 存; 陷 之 死 地 然 后 生。
是 故 始 如 处 女, 敌 人 开 户, 后 如 脱 免, 敌 不 及 拒。
司马法: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者方,会诸侯,考不同。
尉缭子: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以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
黄石公三略: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
六韬: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义之所在,天下趋之。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
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㈩ 著名的兵法名言有哪些
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
出处:宋人张预注《孙子兵法》
译文:用兵打仗虽然要以仁义为本,但取得战争胜利必然要运用诡诈的手段。
赏析: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出发点应当“本于仁义”;但战争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这个特殊领域里理所当然地要采取一些诡诈手段。在仁与诡的关系问题上,古代进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始终主张二者的统一,即将儒家的仁与兵家的诡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仁诡辩证统一的战略指导理论。仁信与诡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争观范畴,部分儒家学者历来认为二者水火不相容,宋代学者经常用孔子的仁学来攻击孙子的诡道,清代学者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上,孙子既主张讲仁也主张讲诡,他所说的诡并非不仁之诡,而是“仁诡”;他所说的仁并非迂腐之仁,而是智者之仁;在他看来,战场上单讲仁义是虚伪的,打不赢战争才是真正的“不仁之至”。因此,宋人张预的这句话十分准确地理解了孙子关于仁诡关系的观点。
将帅者,心也;群下者,肢节也。其心动以诚,则肢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肢节必背
出处:《尉缭子•攻权》
译文:将帅好比人的心脏,部属好比人的四肢。如果决心坚定,四肢的动作必然有力;如果犹豫不定,四肢的动作必然迟疑失灵。
赏析:兵家不仅从将帅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安危之主”的定位,而且从军队这一有机系统的角度阐明了“将者心也”的论断。《司马法》最早从这个角度提出了“将军,身也,卒,肢也,伍,指拇也”的观点,分别对将、卒、伍的地位作了形象的定位。作者尉缭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将帅如同军队的心脏,部属如同军队的四肢,将帅意志坚定,部属就会勇敢作战;将帅犹豫不决,部属就会迟疑失灵。尉缭把军队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论证了将帅在这一系统中的神经中枢地位,同时还清楚地说明了将帅与士卒在战争作用问题上的辩证关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译文: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赏析: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
出处:《登坛必究•辑教兵说》
译文:训练军队的方法,没有比培养士卒的思想意志更为优先的了。官兵的思想意志统一了,即使百万之众也会团结得如同一人。将帅了解士兵,士兵了解将帅,官兵关系如同子弟保护父兄、手足捍卫头脑一样,如果这样,常胜的把握就操之于我了。
赏析: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统一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因此,军队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作者对“练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深刻阐述,认为“练兵之法,莫先练心”,要求把练心放在治军的首位,在全军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思想意志统一了,全军上下才能在共同意志的凝聚下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军队内部就会形成“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的局面,以这样牢固的内部关系进行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出处:《卫公兵法•将务兵谋》
译文:夺取战争胜利的决策,在于能了解将帅的才能,判明敌人的强弱,分析地形的险易,观察天候季节是否适宜有利,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交战,固守自己的土地而不丧失,这就是必然取胜的原则。
赏析:唐初大将李靖,身经百战,谋略过人,为大唐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与唐太宗李世民对谈历代兵法,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积数十年战争实践经验,李靖在《卫公兵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必胜之道”。认为“决胜之策”在于能够了解将帅贤愚,判明敌人强弱,掌握地形险易,洞察天候季节。掌握了敌我双方这四个方面的情况,就有了“先胜”的把握,然后再兴兵作战。李靖关于“先胜而后战”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兵家一贯的战争指导原则。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先后诛杀了手握兵权的韩信和彭越,淮南王英布“疑祸及身”而起兵反汉,刘邦为应付这一突发事变,召集令尹薛公等人出谋划策。薛公根据双方情况,预料英布可能采取上中下三种计谋,由于英布之妻是长沙王之女,预计他会采用下计,果然,英布在刘邦大军攻击下投奔江南,被长沙王所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