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晨诣超师

赏析晨诣超师

发布时间: 2020-12-17 17:56:28

⑴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的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柳宗元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有所不同。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他自己最终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前四句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结尾二句意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生动表现了诗人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营造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彦周诗话》:柳柳州诗,东坡云: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若《晨诣超师院读佛经》诗,即此语是公论也。
《苕溪渔隐丛话》:《诗眼》云:子厚诗尤深远难识,前贤亦未推重。自老坡发明甚妙,学者方渐知之。……向因读子厚《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一段至诚洁清之意,参然在前。“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微言异可冥,缮性何由熟?”真妄以尽佛理,言行以薰修,此外亦无词矣。“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盖远过“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予家旧有大松,偶见露洗而雾披,真如洗沐未干,染以翠色,然后知此语能传造化之妙。“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盖言因指而见日,遗经而得道,于是终焉。其本末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毫发无遗恨”者也。
《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木庵诗集序》:柳州《超师院晨起读禅径》五言,深入现窟,高出言外。
《唐诗品汇》:刘云:妙处言不可尽,然去渊明尚远,是唐诗中转换耳。
《唐诗镜》:起语往往整策,道人四语景色霮䨴如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曰:不作禅语,却语入禅,妙,妙。吴山民曰:起清极。“道人”二语幽极,“离言说”三字,是真悟。唐汝询曰:首二句,如此读经便非熟人。“真源”四句,得禅理之深者;“道人”四句,语入禅悟,悦心自足,经可无读矣。
《删订唐诗解》:吴昌祺曰:言佛家真源作在一无所取,世所逐者皆妄耳;我欲言而悟则治性殊难,偶对晨光,又如有得也。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明秀称题(“道人”四句下)。

⑵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的古诗是什么意思

汲井漱塞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贝叶书:印佛经。古印度没有纸时,常用贝多树叶写经文。

缮性:修养本性。

淡:宁静。

【解释】吸取清明透亮的井水洗漱口齿,再拂去沾在衣衫上的尘埃。内清心外洁净,我才捧着经书,走出书斋逐字逐句诵读。真正的本意不被人们领悟。荒诞虚妄却被人们乐道追寻。经书劝善修行积德,来生必有好报;修养本性怎能会熟知这样的道理。僧人的庭院静寂幽雅,青苔蔓延到竹林深处。太阳徐徐升起。晨雾还未散尽,晓露映着日光,葱郁的青松仿佛用油脂刚刚沐浴。我心宁静得难以言说,能领悟到这种境地,其自乐自足矣。

【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少文人加入到信佛的队伍中;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使得佛教在中国更加宏扬广大。但很少有顺境中的文人皈依佛教的。文人信佛,往往是在生活中遇到大挫折以后,万念俱灰,欲遁入空门。然而当他们口诵佛号、以此消释烦恼时,他们原先所受的儒家的人生观念又会时时出现在脑海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拿佛教与儒家哲学作比较。柳宗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尽管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一副笃诚信佛的样子,但“缮性何由熟”一语仍抖出了他的心事——他是忘不了“经国济世”的平生之愿的。这首诗有点类似东晋南朝的“玄言诗”,玄言诗是阐述玄理的,而柳宗元此诗则想以寂静之境来印证佛理,诗人是想在此环境、在此心境中暂时忘却尘世的繁扰和苦闷。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