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
A. 中学生佳作赏析
----- 自己的轨迹------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题记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凝视着时光的匆匆流去,有些怅惘,有些感伤。如何才能挽留那逝去的青春?于是我踏上了寻觅的旅程。
走过草地,看见了伏埋的枯草。当我感叹生命逝去的悲凉时,嫩绿的青草却在告诉我:它也有过青的轨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还在延续自己的轨迹。
漫步于小溪,清澈的溪水一见到底,一颗颗圆滑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河底。我感叹它沉寂的生命时,溪水碰击卵石所发出的清脆声音却在告诉我:它也浏览过名川大海,在惊涛骇浪里打拼过,它那被磨打去的尖尖的棱角,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
经过一片小树林,我发现一只小小的蜗牛。我感叹它脆弱的身躯时,它身后的那一段长长的水迹告诉我:它也有努力过的轨迹,它不顾自身有多么弱小,前方永远是它胜利的彼岸。我被这顽强的生命震撼哑然失声。
我驻足了,我不敢再前行,因为它们都在大声地向我宣告:我有自己的轨迹!
是啊, 圆明园的残垣是那么无力,却在赫然昭示着自己灿烂过的痕迹;中国晚清落后无能,但也有过唐宋鼎盛时期繁荣的轨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给我国传统文化铺垫了前进的轨迹,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成为世界进步的轨迹。
何处有我的,属于我自己的轨迹?
小草告诉我,那天真欢乐的童年,难道不是你“青涩”的轨迹?
卵石告诉我,哭鼻子时自己抹干眼泪,难道不是你坚强的轨迹?
蜗牛告诉我,拿到满分考卷的时候,难道不是你努力过的轨迹?
是啊,那是属于我自己的轨迹!
岁月的尘埃不能掩埋我自己的轨迹。看见太阳,我知道自己笑过;看见雨,我知道自己哭过;看着自己,我更明白自己成长过!欢乐和笑声,愁苦与眼泪,都成为我成长轨迹中靓丽的风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
对于未来,我更加自信。有一天,我会骄傲地说:“看,那是我的轨迹。”
点评:这篇文章有 散文诗似的美。无论结构安排,还是语言运用,都给人美的享受。前半部分铺陈展开写小草、卵石、蜗牛的轨迹,后半部分对应点明自己的轨迹,从详略处理与前后照应之中,我们看出了小作者思维的独特与手法的巧妙。语言的提炼颇见水平。
B. 求名篇佳作及赏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赏析: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C. 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当时有个批评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画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由于他们吸收了当时一些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写生实践,发现了过去长期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色彩现象,从而在绘画的色彩上引起了一个重大革新。
D. 佳作赏析关于考试小学生200字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作文赏析
最快乐的一件事
春节前抚州广播电视台打电话来版,马上要来我家进行春节采访,权我高兴地跳起来,我迫不急待去迎接,出门就看见一辆抚州电视台新闻采访车向我家开来。
进门后便采访了我外公,摄像头对着外公问道:“过去的春节和现在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外公说:“过去的春节没有什么吃的,现在的春节什么都有,鸡鱼肉蛋山珍海味,真像过年的样子。”接着记者采访我哥哥和我,并且我和哥哥现场表演了书法,最后采访了我二姨,二姨说了小时候过年的事,采访完以后,记者还照了我们的全家福。
今天的采访我太高兴了,我家终于上了电视,我能在抚州电视台看到我们全家光辉形象,看到他们采访,我脑海一闪,还真想当一位记者。
E. 英译汉佳作赏析:什么叫朋友
对应的来英语:
What is a friend?
回答: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自见真情。
A friend is never known till a man has need.
需要之时方知友。
A friend without faults will never be found.
没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Between friends all is common.
朋友之间不分彼此。
He is a good friend that speaks well of us behind our backs.
背后说好话,才是真朋友。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death.
没有朋友,虽生犹死。
Misfortune tests the sincerity of friends.
患难见真情。
F. 陶汝鼐的佳作赏析
他的文章内容也多抄是涉及袭到明清之际的历史,忆古思今,文笔纵横驰骋,颇有气势。
《荣木堂文集》共十二卷,目前所以见到的最早的刻本是清康熙年间的刻本。卷一为论、策和代人所作的制词,卷二到卷四为序,卷五为志序,卷六碑记,卷七游记,卷八传、志传,卷九题跋,卷十书启,卷十一祭文与墓志,卷十二杂著。作者并不是一位关心时政的人,入清后,虽归隐不仕,但却也并不继续抗清的活动,反而是安于现状。因此文集中不象当时大多数明朝遗民的作品那样,充满了明显讥刺怨怼清朝统治的文字,相反,在某些文章中还流露出对清王朝有所称颂。如卷四《新修长沙府志后序》称清朝统治者使“世乱而复始,地危而复安,政教失而复修,如行■海中再睹澄霁。幸矣!”
G. 边芹的佳作赏析
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作者:边芹
晚春经宁数日,偷得一个下午去雨花台。行至后山景区,见杨邦义剖心处,四围春色深浓,万籁俱寂,人踪罕至,似乎只有花香草熏徘徊不去、犹忆故人。风雨合谋已将石碑洗刷成灰黑一块,斑驳不清的石面映显了时间追逼中的挣扎和无奈。
有几人还记得杨邦义和他那颗心?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建康府通判杨邦义在国破主降之际,誓不降金,被金兀术剖腹掏心,罹难于雨花台东岗,逝时44岁。乾隆年为杨邦义那颗心追加过一块碑,其后就没人立碑了,再无文人为抽泣了九百年的铁心孤魂题诗做斌,碑之何用。只有城建改造被迫迁址留下的石刻记录,我站的地方也已非当年剖心处。
能为那颗心吟诗斌词的聪明脑瓜不是投考托福就是苦念雅思,一千年的移根,两百年的断脉,曾经那样执着的枝叶,终于弃树而去。以今人之见,这位江西吉水人是地道的“历史傻瓜”,“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为得是那般?还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尤其在舍生取义而义之不存之时。
人活一世为了什么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如今已鲜有人提问了。活着日益与享受并列,意义之类就显得多余,快乐几乎扫清了所有人生目标。行尸走肉这个词过去一直与无意义的人生并提,活一辈子不过一块肉,从细胞之生到细胞之死,有长达一百年的,也有短至几小时的,若从蛋白质的角度,长短也没有意义。
于是意义渐渐就从人生菜盘上消失了,既然那盘里不过一块肉,生死之间就只是腐烂的过程和对保鲜的追逐。虚无的人生仿佛通向颓废的单行道,上无意义下无逃路,堕落便成了唯一的出口,那简直就像偷了一把钥匙打开狱门,狂奔了出去,却是一望无边的荒漠。生之宏大和随之承载的荣华富贵究竟有没有边界?在生与死之间到底有什么他人难以参悟的东西只留给了“历史傻瓜”?
养尊处优的人生要到某个关口,才体味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为什么而活而是知道为什么而死。是这个分岔口为腐烂和保鲜赋予了其本不具有的意义。在知道为什么而活和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之间有一条界河,历史在这界河的两边针线似地穿梭着,宛如缝缀着人类的伤口,那针线一次次失落于只知为什么而活的人之手,又被看清为什么而死的人力挽狂澜。我是在通向界河两边的独木桥上,看到那些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将满腹才情变成雕虫小技,以及那些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将雕虫小技化作伟大的宣言。那是将一滴血变成鲜花,将蛋白质变成历史一个创口,让腐烂和保鲜逃出人生冷藏线,让一泣细胞超脱朝生夕死,让屠场、断头台、战壕沙场、审判法庭瞬间失去恐惧,让逃跑、背叛、妥协、偷生、谎言失却致幻时间差的魔术。
这时候一扇连接白昼和黑夜的门打开了,你看见那充满寒气、没有路的路上走着“历史傻瓜”的长长队列,那些在血光四溅的历史判台上出生入死的“傻瓜”偊偊而行,千呼万唤不回头,那无边无际的队列通向常人难以企及的路口,只有走进这道历史夹缝的人窥见了死的意义。你追过去,以为死亡可以换作答案,他们站在界河那边,摆着手说死是没有答案的,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找到路口。那是人格与历史在一个交叉点的碰撞,那是天崩地裂前比他人先感到了逃脱的无意义而去追逐落地前一秒的玻璃球,那是屈原式的投江、岳飞式的赴汤蹈火、辛弃疾式的绝望、文天祥式的视死如归、史可法式的城亡与亡、林则徐式的引火烧身、杨靖宇式的肝脑涂地!
“你要来会我们吗?”界河那边嗡嗡地飘过来这句话。
“我是不是还不够傻?”
人群里风一般卷起一阵声音:
“你要什么?”
是啊,我忘了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广阔的地带,时间的长度会更细地追讨活着的意义。在为什么而生和为什么而死之间,还有你是什么和你要什么的分野,而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你是什么而是知道你要什么。我在二十年前碰到过一个人,那次萍水相逢让我看到“你要什么”悄悄地决定了“你是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驻联合国外交官夫人带来一个女孩——浙江来的数学系研究生,三人一起去巴黎最大的百货店。在电梯里,我问女孩:数学硕士的头脑有什么打算?她很干脆:留下来。哪怕永远离开数字去餐馆洗碗?我追问。她点头并把眼睛投向外交官夫人。此时我们已经走出电梯,眼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外交官夫人指着满堂财富反问我:那还用问吗?
在历史傻瓜与历史聪明人之间,只隔着一样东西,就是活着的意义。然而那样的历史夹缝却不是人人可以钻入,有几人能看到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为什么而活而是知道为什么而死?又有几人能看到生之伟大的边界在哪里?站到那条边界上的人,才宁愿让人挖出胸膛里的那颗心,才会生出“身必死国家之难”的傻瓜念头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非分之想。
那天站在石碑前的我,瞬间被时间捆绑看押,见到了最后一刻揣着那颗心的杨邦义,问他为什么不逃?他反问我: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H. 纳兰性德的主要作品 佳作赏析
Come.
I 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