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林清玄赏析
❶ 求 林清玄的《清欢》读书笔记,摘抄一段再写感受大概600字左右抄300子左右、感受也300子左右、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厥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厥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厥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是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quot;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 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你说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我们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缀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而且难以找到一边饮茶一边观景的处所。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经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也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飘荡着的汽水罐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观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中和圆通寺的山下,我常常坐着颠踬的公车去找他,两个人便沿着上山的石阶,漫无速度,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那时圆通寺山道石阶的两旁,杂乱地长着朱槿花,我们一路走,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胜蜜,轻轻地含着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圆通寺是一座全由坚固的石头砌成的寺院,那些黑而坚强的石头坐在山里仿佛一座不朽的城堡,绿树掩映,清风徐徐,我们站在用石板铺成的前院里,看着正在生长的小市镇,那时的寺院是澄清而安静的,让人感觉走了那样高的山路,能在那平台上看着远方,就是人生里的清欢了。
后来,朋友嫁人,到国外去了,我去了一趟圆通寺,山道已经开辟出来,车子可以环山而上,小山路已经很少人走,就在寺院的门口摆着满满的摊贩,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打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飘去,有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激烈的哭声尖吭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就沉默地转身离开,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感觉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
下山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也不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的是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我二十岁的时候,心情很坏的时候,就跑到青年公园对面的骑马场去骑马,那些马虽然因驯服而动作缓慢,却都年轻高大,有着光滑的毛色。双腿用力一夹,它也会如箭一般呼噜向前蹿去,急忙的风声就从两耳掠过,我最记得的是马跑的时候,迅速移动着的草的青色,青茸茸的,仿佛饱含生命的汁液,跑了几圈下来,一切恶的心情也就在风中、在绿草里、在马的呼啸中消散了。
尤其是冬日的早晨,勒着缰绳,马就立在当地,踢踏着长腿,鼻孔中冒着一缕缕的白气,那些气可以久久不散,当马的气息在空气中消弭的时候,人也好象得到了某些舒放了。
骑完马,到青年公园去散步,走到成行的树荫下,冷而强悍的空气在林间流荡着,可以放纵地、深深地呼吸,品味着空气里所含的元素,那元素不是别的,正是清欢。
最近有一天,突然想到了骑马,已经有十几年没骑了。到青年公园的骑马场时差一点没有吓昏,原来偌大的马场里已经没有一根草了,一根草也没有的马场大概只有**才有,马跑起来的时候,灰尘滚滚?致?诳掌?锏木∈橇钊酥舷⒌幕仆粒?杀稳说难劬ΑB硪怖?了,毛色斑剥而失去光泽。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马场搭了一个塑胶棚子,铺了水泥地,其丑无比,里面 则摆满了机器的小马,让人骑用,其吵无比。为什么为了些微的小利,而牺牲了这个马场呢?
马会老是我知道的事,人会转变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真马的地方放机器马,在马跑的地方没有一株草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
就在马场对面的青年公园,那里已经不能说是公园了,人比西门町还拥挤吵闹,空气比咖啡馆还坏,树也萎了,草也黄了,阳光也照不灿烂了。我从公园穿越过去,想到少年时代
的这个公园,心痛如绞,别说清欢了,简直像极了佛经所说的"五浊恶世"!
生在这个年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事。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当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愈来愈无味了。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杆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❷ 读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求大师解析
这不是林清玄的 是周梦蝶先生的一首写了四十年的诗的节选 网上以讹传讹太厉害 简直不能看
❸ 林清玄的清欢阅读题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作者简介】林清玄,台湾著名作家。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他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其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1. 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5分) 2. 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3. 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6分)
4. 第(3)—(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什么特色?请赏析(8分)
1答:①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②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只答“清淡的欢乐”,给1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
2答“ ①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2分),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1分)。 ②引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2分),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1分)。
〔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问3分。每问由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赋分。若认为引诗的目的只是“以彰文采”,最多给1分。〕
3、答: 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性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每一点答案表述不完全,不能得满分。〕
4、答: 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
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④“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是到„„”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评分标准:。修辞原理,2分;结合作品分析,6分。〕
❹ 清欢 林清玄的读后感
最近看了林清玄的《清欢》一文,心灵颇受触动。这不今年的五一又悄然而版至,七天小长假也给权人们带来了一些骚动。因此我在很多天前就在回家还是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着。
回家肯定过得没那么自由可以玩到什么时候就是什么时候。而在这也不是悠闲自得的。我想的就是一人在宿舍那样独处几天过几天逍遥生活,可是天不遂人愿。在这刻我才感受到天地之大就没有一个我的个人空间。我不是说宿舍人多不好,我要说的是每个人在自己享受生活的时候也要为他人留下一点私人空间,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我也并不是说我宿舍很差,只是我每每想修改论文的时候,宿舍因为某种原因就会有嘈杂之音,这时我会提醒一下周围的人音量放低点可是我也不能时时刻刻就这样提醒这样我嫌烦他也嫌烦。
所以我在家的时候也不喜欢隔三差五的见到亲戚来串门,我也不喜欢无缘无故的到亲戚家去。好了有点扯远了,既然在家或在宿舍都不能给我个空间,那么我就去大自然走走吧,我想那里会有我的一片天的。
最后用古人一句“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寄情于山水中,抛去生活中的不愉快,多一份洒脱。
❺ 《清欢》赏析,急求
每次读林清抄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袭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散发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清欢》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这种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回绕……
❻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
《清欢》一书,与其余两本《玄想》和《林泉》被誉为感悟的智慧精华。首先,这本书给予我的感觉是充满了佛教的智慧。从书中,我认识到了,作者林清玄应该是一个对佛学情有独钟的人,他喜欢与一些禅师谈天说地,从中领悟佛学的智慧。作者每次的交谈都会受益匪浅,都会将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与读者们共同分享。我也从中认识到了,佛教可不单单只是宗教而已。佛教里的学问更是蕴藏着无限的道理。整本书都离不开佛学经典,而作者又善于将佛教的禅语融入了自己的散文中,使得读者读起来既有了阅读佛经的味道,但又能从平实的道理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
封面里有一句话:“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无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的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地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这句话来自书中的一篇散文《一星如月看多时》。其实,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句话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在世俗中,我们总会有一些梦想,梦想有远有近,有的为之付出就能实现,有的为之奋斗一生却仍然地遥遥在望。任何的追求对自己来说都是遥远的,甚至遥不可及。可是,当自己尝试过追求,即使是没有结果的追求,那么心灵也会因此而成长。自己也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一切才是真正自己所追求的。而在这时,我们自然也会选择放弃苦苦追求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心灵的成长会使我们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周围的一切,哪怕只是一粒沙子。这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所追求的是自己心灵的升华。
或许我的理解并不是大部分人的理解,这大概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吧。曾经苦苦追求的梦想,却因为遥远而不能到达。等到无力再去追求时,我才徘徊于放弃与执着之间。直到这句话的出现,茅塞顿开的我悟出了很多。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心灵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抚摸,就像是一个久经战场的孩子最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那种心灵创伤被愈合的感觉,真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放弃,不代表懦弱,而是积累更强大的力量再去追求。我们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难道不是为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吗?我们暂时的停下来,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走后面的路吗?因此,当我们苦苦追求而感觉无望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细细地感受下周围的一切。即使是一粒沙,一朵花,都有使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
❼ 清欢 林清玄
呃,,,一看咱就是同学,,,我也正找呢,,不过应该是没有,,清欢是一本书那个作业只是节选,,所以网上找不到的
❽ 林清玄散文《清欢》求片段赏析!!!!急求~!!!!!!!
每次读林清玄的散文,总能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能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回者的心答灵。《清欢》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回绕。整篇文章最突出的亮点是大量地引用古诗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诗意写浓情,语言清新隽永。
❾ 林清玄《清欢》赏析
野姜花 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块钱。 老人说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种作的时候,总要经过横生着野姜花的坡地,从来不觉得野姜花有什么珍贵。只觉得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今年秋天,他种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后发现满腹的香气,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老人想:这种长在野地里的香花,说不定有人喜欢,于是他剪了一百把野姜花到通化街来卖,总在一小时内就卖光了,老人说:“台北爱花的人真不少,卖花比种田好赚哩!” 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我们在木栅醉梦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诉我:“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然后我们相偕坐在桥上,把摘来的野姜花一瓣瓣飘下溪里,真像蝴蝶翩翩;将叶子掷向溪里,平平随溪水流去,也真像一条绿色的小舟。女孩并且告诉我:“有淡褐色眼珠的男人都注定要流浪的。”然后我们轻轻的告别,从未再相见。 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颓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 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竟把她激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瑰。”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 每天上班的时候,我会路过复兴甫路,就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东部的东澳乡旅行,所有走苏花公路的车子都要在那里错车。有一位长着一对大眼睛的山地小男孩卖着他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百合,那些开在深山里的百合花显得特别小巧,还放散着淡淡的香气。我买了所有的野百合,坐在沿海的窗口,看着远方海的湛蓝及眼前百合的洁白,突然兴起一种想法,这些百合开在深山里是很孤独的,唯其有人欣赏它的美和它的香才增显了它存在的意义,再好的花开在山里,如果没有被人望见就谢去,便减损了它的美。 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魁力。 当我们在随意行路的时候,遇到卖花的人,也许花很少的钱买一把花,有时候留着自己欣赏,有时候送给朋友,不论怎么样处理,总会值回花价的吧! 林清玄散文【野姜花】赏析 林清玄的散文【野姜花】作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作者笔下的野姜花是可爱美丽的,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三:①外形特点:花像停在绿树上的轻盈小白蛱蝶,叶子像准备出航的船。②气味特点:不仅特别香,而且清新。③野姜花勾连着过往的岁月,浸渍着甜蜜的回忆。 这篇散文的题目虽然是【野姜花】,但是其表达的主旨却是花的故事所展现的对温馨、浪漫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善”的人性的感悟,对“美”的人情的褒扬。前三段就已经通过野姜花将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后边所写到的水仙花、玉兰花和野百合的故事不仅不会对主题造成冲击,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与前文写到的“野姜花”相互映衬,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这里的“花魂”代表着“善”的人性、“美”的人情,寄托着人们对温馨、美好生活的追求。“灵犀一点”,这是因为人心都是“善”的,人与人的感情可以产生共鸣。我们常说,人与人相识、相知是一种缘分,其实这缘分的搭建就是来自人“善”的本性,来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那么无论是相识还是陌生,无论是身在故园还是漂泊他乡,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人情,都能享受到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言语难以详尽的情绪,这种情绪有一点忧伤,却十分美好。野姜花是美丽的,但是野姜花除了它自身的美丽姿态,它还寄托着作者的甜美回忆。这花使作者想起卖野姜花的老人,老人把野姜花的美丽带给了台北的城中人。这花也勾起作者少年时的回忆,那样青涩的似恋非恋的甜蜜迷惘回忆,也跟野姜花有关。时光远去,但回忆长存。而能触发这些珍贵回忆的东西,比如野姜花,比如老歌,都是那样美好,比它们本身更加美好。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很别致,引用唐人钱起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己当时赏秋的心情。野姜花、荒废的小屋、颓落的墙脚、独坐的作者、秋风吹拂的下午,木栅山的秋景给你无尽的想象,颇有意境!春去秋来,四季更迭,如歌的流浪岁月像蝴蝶飞过,像落叶随水流过,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仿佛那孤寂漂泊的岁月之歌仍荡漾在木栅山的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情怀依依,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这些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全方位让你的视觉、嗅觉、听觉感知这美丽的野姜花,让你仿若置身其中,好不惬意! 百合花开》赏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