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滉五牛图赏析
A. 韩滉的《五牛图》读后感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九大专家共同推出,唐·韩滉《五牛图》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韩滉《五牛图》,目前中国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画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在技巧语汇表现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作者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似乎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的追求。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五牛图》画在一张窄而长的桑皮纸上,五牛姿态各异、身形逼肖,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韩用粗壮雄健而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据牛体的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所以元代大画家赵孟题道:“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韩由于画艺高超,又对牛的生活习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绝品。
相传他的另一件作品《文苑图》(藏故宫博物院),生动地刻划了诗人们在一起作文章的情景。但笔法,风格与《五牛图》截然不同。《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画中五牛,形象各异,姿态迥然,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活灵活现,似乎触手可及。
中间一牛完全画成表现难度极大的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画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画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B. 韩滉《五牛图》的构图怎么分析
网络--搜哦苏或找书--专业的专著---网上书店或图书馆
C. 《五牛图》表现的内容和技法特点有哪些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中国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作品为黄麻纸本,纵回20.8厘米答,横139.8厘米,[1]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2] 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3]
韩滉着意刻划的五头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真实,可谓“曲尽其态”,天机绝妙,神彩焕发,在静的形态之中因个性的着意表现,使整个画面又有动的启示,动静有致,形象地表现出牛群散牧于山间泽畔的意境,全图不画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为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五牛图》笔法粗豪老辣,用极简朴的线条概括牛的形体结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行笔稳健毫无弱笔求工之意,然又于形体筋骨的扭曲转折处,颇见顿挫变化而又圆转自如的风致。
D. 韩滉画五牛图都运用了哪些技巧
《五牛图》在构图并不复杂的画幅上,画家韩滉一共绘制了5头牛和一小丛荆棘,专这5头牛或行或立,或正或侧属,或俯或仰,姿态各异,神情毕肖。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画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
韩滉在《五牛图》中着重突出了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他用粗壮雄健而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5头牛毛色的不同,而且根据牛体的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
“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5头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韩滉采用极为简洁的近景构图方式,以粗壮雄健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以及丰富多变的清淡设色,从不同角度将牛既忠诚老实又倔强耐劳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由于画家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准确把握,竟然选取了动物绘画中最难把握且极不讨好的正面角度,绘制出牛的炯炯目光,而没有丝毫的生硬,难怪历代书画大家都对这幅画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E. 唐代韩滉《五牛图》赏析(或评论)
唐代韩滉《五牛图》赏析:
《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韩滉通过对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 在技巧语汇表现上,韩滉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
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似乎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五牛图》中所绘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
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5)韩滉五牛图赏析扩展阅读:
韩滉的《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五牛图》作者简介:
韩滉,字太冲,唐代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擅画人物和畜兽,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以画牛"曲尽其妙"。他画的牛,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
韩滉画作有《李德裕见客图》《尧民击壤图》《田家风俗图》等3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五牛图》卷。
F. 五牛图的作品评价
2013年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九大专家共同推出,唐·韩滉《五牛图》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韩滉《五牛图》,目前中国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图上五牛的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使这些牛也有了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资格审核委员杨臣彬专家点评:韩《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堪称“镇国之宝”。
《五牛图》画在一张窄而长的桑皮纸上,五牛姿态各异、身形逼肖,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韩用粗壮雄健而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据牛体的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所以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道:“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韩由于画艺高超,又对牛的生活习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绝品。
南宋陆游赞韩滉画作:“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与韩干齐名。
G. 韩滉五牛图
《五牛来图》
五牛神气磊落,源稀世名笔也。
《五牛图》,唐,朝韩滉,黄麻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五牛图》
《韩非子处储说左上》里有一个小故事,齐王问: “什么最难画啊?”画家回答:“狗和马。”“那什么最容易画呢?”“鬼魅。”因为狗和马人们处处可见,要画得让每个人都觉得像很难;而鬼魅却是谁也没见过的,画成什么样都没有关系。到了唐朝,画家们的写实功夫有了前所未有的长进,这从前面几张人物画、山水画,还有韩干的马都不难得到最直接的感受。5只千余年前勤勤恳恳的黄牛也借着画家韩滉的画笔留存到今天,让人再次不得不感叹于唐代画家们的手下技艺。
和《照夜自图》一样,《五牛图》也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纸上绘画之一,在此之前,虽然在新疆吐鲁番的晋墓中也有出土的纸本《地主庄园图》,但画作的民间气息过于浓厚,纯粹是着意于画面传达的内容,并不关心画面本身的美感与特质。所以,可以说,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纸本卷轴画出现在唐朝。
H. 《五牛图》是什么
绘画发展至唐代,画科分类日益明显,画家们也大都各有所长,如阎立本之历史画,吴道子之宗教画,张萱、周昉之仕女画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牛马畜兽画,韩幹就是一位画马高手,他擅画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代表作是《牧马图》。
韩幹,盛唐人,少年时曾在酒馆打工。王维、王缙兄弟常去酒馆喝酒,韩幹也常去王维那里讨要酒钱,因此与王维兄弟比较熟悉。有一次,他到王维家中收涵钱,王维正好不在家,韩幹闲等无聊,便捡起石头在地上画起人物和马匹,恰巧王维回来看到了地上的画,觉得韩幹很有绘画天分,于是便每年资助他学习绘画。韩幹便拜当时的名画家曹霸为师,10年以后,果然一举成名。
唐代开国帝王皆能征战,开元以后,天下安定太平,贵族中尚武之风较盛,宫廷还流行打马球等运动。因此,他们对鞍马极为重视,唐玄宗更是热衷于此。他的御用马厩中养有大量名马,他格外偏爱西域骏马,因为这些马筋骨健壮,毛色奇特,长相特殊,有厚厚的蹄甲,骑上它们就像乘坐车辇一样安稳有节奏,如“玉花骢”、“照夜白”等宝马。所以,与马为友、为马传神写照也成为盛唐一时风尚。
唐玄宗天宝年间,韩幹因擅长绘画而被召入朝廷。在宫中待了大约四五年,其画马的成就超过前人,被时人推为独步。当时名画师阎立本有不少画马的佳作,所画之马肌体筋骨都很传神,名噪一时,然而却没有画马杰作称世。古代遗留下来的画马杰作当推《周穆王八骏图》,也称《八骏图》,传为晋人所作,画的是周穆王骑八匹骏马赴西王母瑶池宴的故事。这八匹马都画得十分灵异,长着龙的背脊和象的颈项,骨骼清奇,据说能日行万里,甚至有的描述它长有翅膀,它们更像龙而不像马。从形态上看,韩幹以前,画的马大都比较瘦劲,在神态动作方面,也大都躁动不安,翘首举足,作势欲奔,却较少情态安闲的马匹形象。而韩幹的鞍马画完全摆脱了龙的形象,是现实中马的写真;韩幹画的马基本是肥大雄健的西域马形象,这与唐玄宗所养御马大都来自西域有关;马的神态不再躁动不安,而呈现一派安详闲适。据说唐玄宗看到他画的马不像他的另一位老师陈闳的风格,问其何故,韩幹回答:“我画马有自己的老师。皇上宫内马圈里的御马都是我的老师。”玄宗很诧异,但看到韩幹画的果然都是他厩中御马,且完全画出了“飞龙”马健美的形态和“喷玉”马奇特的神韵,不觉叹服。据说韩幹擅长相马,对马的识别与鉴赏的能力,已达到了相马专家九方皋、伯乐的程度。韩幹画马图流传于世的有《牧马图》、《照夜白图》、《呈马图》、《神骏图》等。其中《牧马图》画界公认为韩画真迹,也最有影响力和知名度。
《牧马图》原为《名绘集珍》册中之一帧,左有宋徽宗赵佶的“韩幹真迹,丁亥御笔”题字。画面上,牧马人乘一骑白马,牵一匹黑骏,虬髻束巾,手执缰辔,缓缓而行。牧马人两腮长满胡须,体形高大,明显是胡人相貌。黑、白两匹马,并骑而行,从造型看,二马侧硕丰满,属于西域名马,黑马身上配有朱红花纹锦鞍,白马则全身留白,用白描法仅勾线而不谢色。画中,牧马人神采奕奕,两匹马雄健神逸,意态悠闲,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画面简练,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线条道劲利落。韩幹画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画马完全用写实的笔法,他以御马厩中的马为老师,日日揣摩,才有了这绝世佳作。宋董卣《广川画跋》说:“世传韩幹凡作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正因为他观察细致用心,所以他的笔下的马才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在这一点上,历史上还有一段公案,杜甫不喜欢韩幹的画作,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说:“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认为韩幹的马“画肉不画骨”,所以使马的神气凋败。当时的画论家张彦远即批评杜甫不懂画,到宋代,苏轼更是针对杜甫之言,在《题韩幹牧马图》中说:“众工纸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民推圆,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鞭椎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其中所说“肉中画骨夸尤难”明确指出韩幹笔下的马传神生动。
韩幹的另一幅杰作《照夜白图》画的是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匹名马。图中被拴在马柱上的照夜白马仰首嘶鸣,奋蹄欲奔,神情昂然,充满一股生命的动感。马的体态肥壮矫健,唐韵十足。据专家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图后有南唐后主李煜所题“韩幹照夜白”五字,又有唐代张彦远所题“彦远”二字。
今天来看,韩幹之作确是唐代鞍马画的顶峰,他上承曹霸等前辈画家,却又能独创一体,直接影响到晚唐五代的画风。因此,称得上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艺术大师。
韩滉的《五牛图》也是唐代畜兽画中的佳作。韩滉(723—787),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画家,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从地方官到藩镇、宰相,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政治家。他曾任过节度使等政府要职,后被封为晋国公。虽然官高禄厚,韩滉的生活却十分俭朴,衣服被褥据说10年才更换一次。他的文化修养十分深厚,善鼓琴,书画兼长,隶书精到,草书有张旭的笔意。擅长农家风俗画。牛羊类题材的畜兽图更是他的强项。当时,韩滉以画马著称,韩则以画牛闻名,后人称他们为“牛马二韩”。南宋陆游曾称赞韩滉的画颇能让人身临其境:“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
韩滉的传世名作《五牛图》据说是一次他到郊外,看到耕牛食草,牧童正逍遥自得地嬉耍,远处一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舔舌,有的俯首觅草,韩滉看得不由出了神。一个月后,状貌各异的五头牛便跃然于其纸上。
《五牛图》画在白麻纸上,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纸画。画上共五头牛,每头牛的姿态、方向都各不相同,有的歪头蹭痒,有的伸颈翘首,有的舔舌顾盼,有的缓步前行,有的则凝视前方。其中四头是侧面朝向,一头居中正面朝向。每头牛肥瘦不同,筋骨描绘得十分清晰,虽都是黄牛,但色相变化各异,毛皮极富质感,说明画家的造型能力很强。从技法角度讲,画家采用近景构图,中间一头牛是正面面向观者。由于画家透视处理十分到位,因而显得逼真自然。再仔细看,则每头牛的神情都描画得十分朴实可爱,居中的一头显得沉静本分,舔舌回首的那头眼神活泼,有点调皮,蹭痒的那头安然自在,缓步前行的则比较严肃。《五牛图》充分展现了画家细致的观察能力,整个画面,用笔粗放,略带凝重,显示出农村淳朴清新的风情。
五牛图韩滉的《五牛图》问世以后,人们惊叹他所画的五头牛,不仅形似,而且形态各异。各具特征,肥瘦有别,牛色互异,笔法精妙简朴,线条流畅优美,形神俱佳,曲尽其妙,表现出高超的笔墨技巧,是难得的唐画佳作。这画虽为长卷形式,但所画牛却各有独立,除了一丛荆棘之外,别无景物。其用色也很有特点,现实的黄牛。品种虽多,但色相变化不多,图中三头黄色、两头深褐色基本是最典型的毛色,全画虽然只用两种颜色,给人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后世大都认为这五头牛是被人格化了的。起首的四头牛都很悠闲自在,最后一头则戴着络头,较之前四头,明显有不豫之色。研究者认为这五头牛暗喻韩滉兄弟五人,以任重而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内心为国为君的情感,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也有人认为画作意在展现一种深沉稳重、任劳任怨、憨诚执拗、淳朴勤奋的人格品质。
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均有较多精品传世,但以牛入画,且又如此生动者,唯有《五牛图》,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便称此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可见此图的价值不仅在于绘画艺术的精湛,更在于其题材之独特与传世之稀有。这幅稀世名画到了宋代,一直被宫廷珍藏。经过战乱,此画为赵孟頫收藏。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时,《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20世纪50年代,得知此图流落于香港,周恩来总理亲自做出批示,花重金从香港购回。然后,故宫博物院又用了几年的时间将它修复完好。一幅经典名画才得以重回故土。
I. 韩滉五牛图的作品内容
画中的五只牛或行或立抄,或正或侧,或俯或仰,姿态生动,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画作绘于白麻纸上,纸质较为粗糙。牛以较粗的墨线勾勒轮廓,赋色清淡却不失沉着,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意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最值得称道的是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以及透视关系的准确把握。无论是牛的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他都处理得生动巧妙,丝毫没有生硬之感,这是十分不易的。卷后有元赵孟頫、孔克表,明项元汴,清高宗弘历等人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