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李广田秋天赏析

李广田秋天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10 09:47:41

① 分析《秋天的况味》的思想和主要艺术特色。

我给你个例子把,是读李广田的散文《秋天》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希望对你有启发
;
秋天的哲学——我看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歌说得很好——秋天是一个让人惆怅的季节,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对于秋也别有一番感慨,喜欢秋天这个颇受非议的季节,当然有人喜欢有人烦。试看三十年代的大家们,他们也写过关于秋的林林种种: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李广田的《秋天》和鲁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里,秋是悲凉、凄惶、萧瑟、肃杀的代名词,是悲的象征意义,正如林语堂说的:“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当然,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成熟的季节,是金黄的感觉,让人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两种观点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态了。

林语堂和李广田两个人都偏爱秋。他们都不避讳谈秋是自己的最爱,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语堂说:“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李广田也一样:“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两人的观点可以说一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来一唱一反,让文章看起来有其相似性。

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可谓短小精悍,没有冗余可言,这样子的散文谓之“ 美文”不点也不为过。全文下来,思绪是飘飞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图案,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是一种悠然,一种解脱,放松和自由贯穿全文。

林语堂整篇围绕自己手边的烟展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阐明自己的观点“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林语堂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经历了洗涤,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他们就是林语堂想说的秋的丰厚,人生之秋的丰厚。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语堂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喜欢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林语堂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东方哲人,幽默大师,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过他的文章我们知道这个哲人和普通人一样,希望在物质上面满足自己,文中出现的“雪茄”、“偎红依翠温香在抱的情调”、“酒”、看人“烧大烟”,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欢在静静的河边看夕阳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通过和春天娇媚夏日茂密对比,体现秋天的意味,秋天更显其“优越性”了。这是对秋天的礼赞。在这个秋天里,只需烟和静静带着便成就了一个哲人的思想。

而李广田的《秋天》则更像随笔,用易懂的语言在讲述哲理。例如,“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

其实,正是“真实”让作者如此倾心。“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这里,李广田更注重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给人予希望和鞭策,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凋零同时意味着再生,是一种力量!秋联系到生命,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季节,让人反思,更对未来的憧憬。

文章更侧重写的层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说,很多文章终极就是和我们的时代相结合,或多或少掺和了政治的因素在里面,而在李广田的《秋天》里,我们可以完全忽视他的时代性,独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赏析它的优美独到。他站在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来谈,用通俗可懂让人觉得亲切的语言来谈,这个是他的高明之处:“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我愿走在路上,不愿停在途中。”“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些何尝不是真理的体现呢?而他对人生的解读让人觉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

我更愿意把“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理解为是一种态度,积极的态度,或者说进取之道在于积极。但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总认为积极进取就是要创造辉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积极进取了,能创造辉煌,当然好;但辉煌只是一个不关乎意料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进取而又踏实沉着的人生态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够了。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吧。我们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广田的语言清秀隽永,如话家常,更像和读者在对话,而不是像林语堂那样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绪飘飞。以“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这样的字眼开头,和其他文本的绚丽比起来清新很多,不禁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末尾“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话说得有些远了”,继而把读者拉回来,看到这里我报以淡淡的一笑,仿佛他就是在和我们对话,没有生疏的感觉,兴之所至,文之所至。这样子的文字让人珍惜。没有晦涩难懂,就像一个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对话闲聊拉家常,共同抒发对秋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让人觉得无限亲切。

但是并不是说他的语言没有文采,“一只黄叶,一片残英”“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这些句子适合朗诵, 没有美好的文字怎么能让人有美的享受呢?一叶而知天下秋!

在写作《秋天》的时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维是跳跃的,没有束缚,一切任自己驰骋。写到哪里便是哪里,读者跟着他的思维是一种享受。文章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们细心的阅读才能把握潜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绪,由秋到人生哲理。

说了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些让人享受的文字,他们是经典的,经过了时代的荡涤留了下来,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林语堂和李广田的秋天是一种哲学,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方知他们的底蕴

② 《秋天》一小节的赏析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③ 李广田的作品赏析

《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
李广田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日,有了办法。”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1.作者在写看花前,先描述人们碰面便说圆通山海棠花的消息,又认为没看花便好象是一大憾事,用意是说明海棠花盛开,仿如一个美丽的花花世界,极具吸引力,而赏花更是昆明市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目。
2.作者写星期天看花人的拥挤情景:进入圆通公园大门,步步登山,接肿摩肩,简直是人山人海。 写海棠花盛放的情景:(1)在山下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正是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3.从看花人的神情动态看来,他们心情是轻松舒畅的,而从人们有余暇和闲情去细意赏花。作者通过对各赏花人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安定、繁荣的,并带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4.作者从以下三方面把眼前的海棠盛放的景象比作潮水:(1)视觉上的动态:作者觉得那一望无际的花的动态,有风,花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花的阴影也像波浪在海上翻腾。(2)感觉上的气势:花如海浪在海上翻腾,当我们看得出神时,就会感到那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有潮水般的气势。(3)听觉上:我们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人语声,蜜蜂嗡嗡声,黄莺的歌声,还有看琴声,歌声,笑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5.《花潮》作者主要想寄寓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为他对人们生活日渐改善而感到高兴。通过海棠花开美景的描写,点明本文的主题在于写社会太平,人们生活幸福,揭示本文的题旨。

④ 读李广田的散文《秋天》,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秋天的哲学——我看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歌说得很好——秋天是一个让人惆怅的季节,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对于秋也别有一番感慨,喜欢秋天这个颇受非议的季节,当然有人喜欢有人烦。试看三十年代的大家们,他们也写过关于秋的林林种种: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李广田的《秋天》和鲁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里,秋是悲凉、凄惶、萧瑟、肃杀的代名词,是悲的象征意义,正如林语堂说的:“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当然,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成熟的季节,是金黄的感觉,让人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两种观点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态了。

林语堂和李广田两个人都偏爱秋。他们都不避讳谈秋是自己的最爱,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语堂说:“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李广田也一样:“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两人的观点可以说一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来一唱一反,让文章看起来有其相似性。

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可谓短小精悍,没有冗余可言,这样子的散文谓之“ 美文”不点也不为过。全文下来,思绪是飘飞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图案,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是一种悠然,一种解脱,放松和自由贯穿全文。

林语堂整篇围绕自己手边的烟展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阐明自己的观点“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林语堂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经历了洗涤,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他们就是林语堂想说的秋的丰厚,人生之秋的丰厚。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语堂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喜欢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林语堂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东方哲人,幽默大师,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过他的文章我们知道这个哲人和普通人一样,希望在物质上面满足自己,文中出现的“雪茄”、“偎红依翠温香在抱的情调”、“酒”、看人“烧大烟”,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欢在静静的河边看夕阳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通过和春天娇媚夏日茂密对比,体现秋天的意味,秋天更显其“优越性”了。这是对秋天的礼赞。在这个秋天里,只需烟和静静带着便成就了一个哲人的思想。

而李广田的《秋天》则更像随笔,用易懂的语言在讲述哲理。例如,“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

其实,正是“真实”让作者如此倾心。“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这里,李广田更注重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给人予希望和鞭策,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凋零同时意味着再生,是一种力量!秋联系到生命,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季节,让人反思,更对未来的憧憬。

文章更侧重写的层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说,很多文章终极就是和我们的时代相结合,或多或少掺和了政治的因素在里面,而在李广田的《秋天》里,我们可以完全忽视他的时代性,独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赏析它的优美独到。他站在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来谈,用通俗可懂让人觉得亲切的语言来谈,这个是他的高明之处:“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我愿走在路上,不愿停在途中。”“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些何尝不是真理的体现呢?而他对人生的解读让人觉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

我更愿意把“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理解为是一种态度,积极的态度,或者说进取之道在于积极。但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总认为积极进取就是要创造辉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积极进取了,能创造辉煌,当然好;但辉煌只是一个不关乎意料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进取而又踏实沉着的人生态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够了。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吧。我们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广田的语言清秀隽永,如话家常,更像和读者在对话,而不是像林语堂那样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绪飘飞。以“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这样的字眼开头,和其他文本的绚丽比起来清新很多,不禁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末尾“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话说得有些远了”,继而把读者拉回来,看到这里我报以淡淡的一笑,仿佛他就是在和我们对话,没有生疏的感觉,兴之所至,文之所至。这样子的文字让人珍惜。没有晦涩难懂,就像一个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对话闲聊拉家常,共同抒发对秋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让人觉得无限亲切。

但是并不是说他的语言没有文采,“一只黄叶,一片残英”“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这些句子适合朗诵, 没有美好的文字怎么能让人有美的享受呢?一叶而知天下秋!

在写作《秋天》的时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维是跳跃的,没有束缚,一切任自己驰骋。写到哪里便是哪里,读者跟着他的思维是一种享受。文章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们细心的阅读才能把握潜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绪,由秋到人生哲理。

说了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些让人享受的文字,他们是经典的,经过了时代的荡涤留了下来,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林语堂和李广田的秋天是一种哲学,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方知他们的底蕴。

⑤ 秋天赏析(何其芳)写的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⑥ 《秋天》李广田读后感400字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版特点;二是根据自权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⑦ 李广田〈秋天〉读后感

秋天“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使人“意识到了生之实在,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这就是李广田笔下的秋天。
作者将人生与四季相联系,将自己对人生前途的思考,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都融进了对落叶残英的秋天的描写和品味中。作者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去描写秋天的景色,并将描写与体验和思辩相糅合,使秋色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文章结构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对春夏的抑作为铺垫,引发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揭示了生命的潜在活力,预示了新的希望。这正是作者品味的“秋”——走向“生”的路。
众人以春为生的希望,然而在作者眼中,繁华过后是衰败,是走向“死”的路。在他看来,秋才是走向“生”的路。秋的飘零,秋的黄叶。预示的不是“死”,不是浮华;而是“生”,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这一片黄叶的凋落正回顾着真实繁华的昨天刚走过。这一片黄叶的凋落正预示着新生的到来。这一片黄叶的凋落正诉说着这一刻的生命。这一刻的凋落犹如鞭子般鞭策着我们。这一刻的黄叶落了,这不是结束,不是落了就落了。而是鞭打着我们以更高的激情继续进行我们自己的生命。生命还在继续,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能把握的只有此刻,能珍惜的只有今天。我们需要把握此刻,珍惜今天的动力。我们还要向着更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春夏,只能给人曾经的希望。而秋的希望是悠远的。这悠远的希望不断地鞭策着人前进。不断地提醒人们现在的生存。只有现在实实在在地活了,踏踏实实地做了,那悠远的希望才能实现,才能灿烂。这何尝不是一种“沉着”的力量呢?使我们不会沉浸在“春”的幻想中,而是实实在在地继续着脚下的路。
走在向“生”的路上,为生命中的新生而继续走下去。人生不正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力量吗?拥有着这种力量的“秋天”不是更适合我们的人生吗?李广田的《秋天》正是诉说着这样一种力量,这样一种人生。

⑧ 赏析文章

我给你个例子把,是读李广田的散文《秋天》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
秋天的哲学——我看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和李广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歌说得很好——秋天是一个让人惆怅的季节,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对于秋也别有一番感慨,喜欢秋天这个颇受非议的季节,当然有人喜欢有人烦。试看三十年代的大家们,他们也写过关于秋的林林种种: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李广田的《秋天》和鲁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里,秋是悲凉、凄惶、萧瑟、肃杀的代名词,是悲的象征意义,正如林语堂说的:“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当然,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成熟的季节,是金黄的感觉,让人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两种观点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态了。

林语堂和李广田两个人都偏爱秋。他们都不避讳谈秋是自己的最爱,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语堂说:“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李广田也一样:“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两人的观点可以说一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来一唱一反,让文章看起来有其相似性。

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可谓短小精悍,没有冗余可言,这样子的散文谓之“ 美文”不点也不为过。全文下来,思绪是飘飞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图案,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是一种悠然,一种解脱,放松和自由贯穿全文。

林语堂整篇围绕自己手边的烟展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阐明自己的观点“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林语堂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经历了洗涤,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他们就是林语堂想说的秋的丰厚,人生之秋的丰厚。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语堂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喜欢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林语堂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东方哲人,幽默大师,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过他的文章我们知道这个哲人和普通人一样,希望在物质上面满足自己,文中出现的“雪茄”、“偎红依翠温香在抱的情调”、“酒”、看人“烧大烟”,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欢在静静的河边看夕阳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通过和春天娇媚夏日茂密对比,体现秋天的意味,秋天更显其“优越性”了。这是对秋天的礼赞。在这个秋天里,只需烟和静静带着便成就了一个哲人的思想。

而李广田的《秋天》则更像随笔,用易懂的语言在讲述哲理。例如,“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

其实,正是“真实”让作者如此倾心。“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这里,李广田更注重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给人予希望和鞭策,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凋零同时意味着再生,是一种力量!秋联系到生命,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季节,让人反思,更对未来的憧憬。

文章更侧重写的层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说,很多文章终极就是和我们的时代相结合,或多或少掺和了政治的因素在里面,而在李广田的《秋天》里,我们可以完全忽视他的时代性,独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赏析它的优美独到。他站在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来谈,用通俗可懂让人觉得亲切的语言来谈,这个是他的高明之处:“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我愿走在路上,不愿停在途中。”“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些何尝不是真理的体现呢?而他对人生的解读让人觉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

我更愿意把“走在路上,不愿停留在途中”理解为是一种态度,积极的态度,或者说进取之道在于积极。但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总认为积极进取就是要创造辉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积极进取了,能创造辉煌,当然好;但辉煌只是一个不关乎意料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进取而又踏实沉着的人生态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够了。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吧。我们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广田的语言清秀隽永,如话家常,更像和读者在对话,而不是像林语堂那样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绪飘飞。以“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这样的字眼开头,和其他文本的绚丽比起来清新很多,不禁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末尾“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话说得有些远了”,继而把读者拉回来,看到这里我报以淡淡的一笑,仿佛他就是在和我们对话,没有生疏的感觉,兴之所至,文之所至。这样子的文字让人珍惜。没有晦涩难懂,就像一个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对话闲聊拉家常,共同抒发对秋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让人觉得无限亲切。

但是并不是说他的语言没有文采,“一只黄叶,一片残英”“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这些句子适合朗诵, 没有美好的文字怎么能让人有美的享受呢?一叶而知天下秋!

在写作《秋天》的时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维是跳跃的,没有束缚,一切任自己驰骋。写到哪里便是哪里,读者跟着他的思维是一种享受。文章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们细心的阅读才能把握潜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绪,由秋到人生哲理。

说了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些让人享受的文字,他们是经典的,经过了时代的荡涤留了下来,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林语堂和李广田的秋天是一种哲学,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方知他们的底蕴。

⑨ 何其芳的《秋天》的全文解释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