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扬子江赏析

扬子江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09 22:51:29

① 风雨渡扬子江的鉴赏

这首七古言歌行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或有伛身言莫吐”,纯用赋体,写长江的奇兀及渡江所见;中间八句为第二层怀古,回顾有关长江的历历往事,末六句是第三层抚今,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不是均匀布局,而是随意所至,挥洒自如,由景入情,直泻而下。同是壮笔,前是雄壮,后是悲壮,而以瑰玮豪奇之气,一以贯之。写风雨中渡江时所见所思,赞叹自然界的壮丽,唾弃战争,仰慕有疏凿之功的大禹。 扬子江,长江下游,以扬州之扬子津得名。此指扬州附近的长江。巴蜀,今四川。吴楚,今长江中下游一带。蒜山,在今镇江市西,北临长江。水经,汉桑钦著,北魏郦道元有《水经注》,记中国河流水道。滟滪,滟滪堆,在瞿塘峡口,为长江绝险处。扶桑,传说东海岛名,为仙人东王公所居。金山,在镇江城西,原在江中,现已与岸相连。山有金山寺,为著名古刹。采石,在今安徽当涂县北,临长江。敲齿,即叩齿,道家念咒前的动作。据《华严经》,有婆珊婆演底神,能咒令大风雨止,大风浪息,使落险难中人得安稳。天堑,天然壕沟。此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羽,羽书。古代紧急公文插羽毛为标记。三楚,战国楚地,即今黄淮至湖南一带。锦帆十里,据《开河记》,隋炀帝乘龙舟南幸扬州,以锦为帆,自大堤至淮口,相连不绝,“锦帆过处,香闻十里”。铁锁千寻,《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要处以铁锁横截之。王濬攻吴,乃备火炬,遇锁即熔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 急需《过扬子江二首》的赏析!谢谢!!!!

过扬子江(其一)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内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容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提示:将鼠标移动到颜色不同的字词上可以看到注解。 【赏析】 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杨万里奉召还临安(今浙江杭州)为秘书监,冬,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这首诗是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 清人纪昀解释最后两句说:“结乃谓八代不留,江山空在,悟纷纷扰扰之无益,且汲江煎茶,领略现在耳。”说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终归徒劳无益,不如且饮眼前一杯茶。 去这网站看看吧,那里点击鼠标会有更全的解释

③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石, 不指南方...文天祥《扬子江》。 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文天祥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古诗杨子江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⑤ 《渡扬子江》这首诗的翻译及赏析:

桂楫中流望,抄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这首写秋景的诗,构思新颖。它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视野灵活变化的特点来布设景物。诗人感受独特,诗中画面新鲜。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我们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写秋景、秋声,都从船上人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入手,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秋景诗的地方。
从水波(空)、两岸(视线好)、静、朔风吹寒、枫叶等方面描写了秋景。我认为第三句的诗眼是“生”字,一生字,把江上的寒意写得很逼人,也很自然;第四句的诗眼应该是“度”字。枫叶飘落,令人想到,这是秋天来了。把人溶进了景色里。

⑥ 扬子江船夫曲赏析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选自《当代台湾诗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等你,在雨中》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已出版的诗文创作,主要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天狼星》等诗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焚鹤人》等散文集。余光中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从自由体到现代诗,从敲打乐到民歌,无不显示他那丰富多样的才情。他尤其擅于借现实的题材抒小我之情而苦吟大我的文化乡愁。 《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在余光中的诗作中,莲的意象曾多次出现。诗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因此,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便知晓了诗作中为何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有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写到此处,诗人笔锋陡转,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按常规,诗人应把幻觉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作至此嘎然而止,但余绪未了,让读者顿时傻呆,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最初,他沉迷于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滋润了他年轻的诗心。50年代,西方现代诗风靡台湾,余光中诗作也从古典走向现代。60年代初,在台湾诗坛继续西行的同时,余光中却折身而返,重归“故里”。在传统与现代中进进出出,使余光中后来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但余光中在回归传统时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是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此诗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诗达到了相当清纯精致的境界。

⑦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的赏析

这首诗是“以诗代书 ”诗人从京口(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全诗在结构上层层引进,步步深入,读来如友人晤谈,娓娓情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在对越中扬子江(即长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滞留异乡的客愁和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的“ 木叶纷纷下”到“独夜仍越乡”,写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诗人在与京口遥遥相对的靠扬州那面的长江北岸,他独自一人,临江而望,看见经霜后的树叶纷纷落下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两句,是采用因果倒装的手法。东南地势低湿,暮秋时节雾多霜大,所以树木的叶子纷纷脱落。这里逆笔取势,有力地突出了“木叶纷纷下”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秋景,造成萧瑟气氛 。“木叶纷纷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在“木叶下”三字中嵌以“纷纷”二字 ,突出了落叶之多,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节候,遣字生动、准确。开始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傍晚时分 ,长江两岸林山相依,暮色苍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苍。两句中 ,“相”字使林山与暮色融合无间,显得暮色广阔无边 ;“空”字 ,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两岸与江中,迷茫与空明,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秋江暮景图。
前四句都是客观写景,通过景语来暗示情绪,后四句,诗人则是把情、景交织在一起来表现,让感情逐渐显露出来。“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浓重,只听见江上凄紧的秋风和澎湃的水声 ,浩大而又苍凉。“暝色”与“秋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使人产生愁绪,而“况复久”、“亦何长”的反复感叹 ,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诗人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眺望了很久,才看见月亮从江边升起,水面漂荡着一叶孤舟 ,此时更激起了作客越乡的孤苦愁绪。“微月”,写出月光在江雾笼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与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达得更为强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说明作者驻留已久,独夜乡愁,难以忍耐。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为下文勾起无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铺垫和酝酿。 但是,它比短札还多了一层诗歌所特有的诗情美和声情美。诗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却与律句较为接近,大致对仗,显得音调和谐。全诗一韵到底,读来自然流畅;前五韵为平声,而最后一韵却用仄声,平仄相间,流畅中也有变化 。古诗句法本重散行,但从“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阳”八句,每两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对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诗而又给人以整饬和谨严感,体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⑧ 急需《过扬子江二首》的赏析!谢谢!!!!

过扬抄子江(其一)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提示:将鼠标移动到颜色不同的字词上可以看到注解。

【赏析】
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杨万里奉召还临安(今浙江杭州)为秘书监,冬,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这首诗是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
清人纪昀解释最后两句说:“结乃谓八代不留,江山空在,悟纷纷扰扰之无益,且汲江煎茶,领略现在耳。”说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终归徒劳无益,不如且饮眼前一杯茶。

去这网站看看吧,那里点击鼠标会有更全的解释

⑨ 文天祥 扬子江 赏析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内肯休。
译文容:被元兵扣留数日(相当随风去北海游玩过)
终于脱险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
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诗的后两句说明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

⑩ 急需《过扬子江二首(其二)》赏析!!!谢谢!

【赏析】
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杨万里奉召还临安(今浙江杭州)为秘书监,冬,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这首诗是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
清人纪昀解释最后两句说:“结乃谓八代不留,江山空在,悟纷纷扰扰之无益,且汲江煎茶,领略现在耳。”说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终归徒劳无益,不如且饮眼前一杯茶。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