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艺术赏析
『壹』 急需广州市高一美术鉴赏19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课本图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抄平时测验的目的主要看你掌握功课程度如何,所以你不要弄虚作假,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它。或许,你有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不要紧,只要学习扎实,认真对待,下一次一定会考出好成绩来。通过测验,可让你了解下一步学习更需要用功夫的地方,更有助于你把新学的知识记得牢固。
『贰』 汪耀龙老师的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的期末闭卷难吗
汪耀龙老师的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的期末闭卷难吗
『叁』 中西方园林艺术有哪些不同之处
是不是艺术欣赏的考试题目啊。。。。我也再找
『肆』 比较中外园林起源有何不同
1.中西园林起源的形似性:前者起源于灵囿和园圃;后者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也分别是各自游乐园的先声。 2.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中西园林不仅有着十分相似的起源,而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突出地表现在园林的实用功能和观赏休闲的演变关系上。 园艺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主要靠食用植物而求生存。因此,园艺的发生与食用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密切相关。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4.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奢侈品。 总结出以上论述后,我感慨颇深,虽然很多学者都着重论述中西园林的差异性。但中西园林竟有着这种种的相似性,虽然它们存在于相距甚远的时空中,但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体系,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中西园林由于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因而对方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涵了不同的造园思想。 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崇尚理性主义,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形成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与自然关系密切,力求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与中国风景画一样,概括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接近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本质。这并非自然的翻版,而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而“追求自然的本质”恰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而若说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那么则不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本质。因为,西方园林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西方造园家门在设计,创造园林时,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入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 西方传统的园林艺术精髓与理想大概是一回事,很少例外。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通常,这类园林或包括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因此,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总而言之,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 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多方研读,才能品味其真谛,吸收其精华。在自我的设计中,若能适当借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设计方法。
『伍』 列举中外园林,分析其时代,背景,表现形式
1外国造园艺术欧洲的造园艺术始于意大利。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兴起营造园林内之风,到巴洛克时期极容盛。它的主要特征是循山坡的台阶式园林。随着意大利文化的传播,造园艺术传到法、英等国。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意大利的造园艺术被改造成古典主义园林,以对称的几何形布局
『陆』 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柒』 结合你熟悉的某个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其特征
1、自然山水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3、艺术风格
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4、文化特色
审美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民族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艺术文化: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三 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园林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当今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造园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其主要观点是追求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创造出宜人的和谐的园林生态。在工业文明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当今世界,这种思想理念的本身就蕴含着某种解决的途径和哲学道理,很值得后人的学习与借鉴,特别在现代园林的规蜘和设计中,将会进一步继承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二,集诗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最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在现代造园领域中应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应用。
第三,追求“立意 ,塑造“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缺乏“立意”的园林将无生命力,失去“神似”的园林更无艺术感染力可言。笔者相信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将更追求造园的“立意”和“神似”,因为我们珍惜中国古典园林中这一“抽象”和“印象”理论的应用要比西方的“抽象派”和“印象派”理论更源远流长。
『捌』 中外古典园林的主要区别何在
西方古典园林VS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
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潮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师,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玖』 结合中西方园林设计谈谈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中西园林设计的哲学思辨
daixiedd发布于2008-11-22 14:32:47 分类:留学生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在景观设计理念上的多维和混乱,比较了中西园林设计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演变轨迹,分析了中西园林设计不同的审美文化和哲学理念,为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启迪。
关键词 中西园林设计、审美文化、哲学思辨
纵观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运用“时间类比法”不难发现,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审美情趣及价值认同等又使中西古典园林存在种种差别。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演变。陈志华先生指出:“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代写职称论文是一处最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 这就是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中西园林运用相同的构景造园要素,创造出了人们理想的生活场所和所追求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空间思维模式的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反差,使得中西园林又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是存在于共性之下的,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古典园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西古典园林在起源之初,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根据神话传说构筑的园林景观。在中国园林起源之初和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三皇五帝的说法。至奴隶社会,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需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于是出现了“灵囿、灵沼、灵台”等的园林类型。而这一时期(约1万年前)的西方,惊现了著名的LASCAUX岩洞壁画;到了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古代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公元前1200年的直立巨石阵列成为千古之谜。这些最初的园林创作,使得人们不禁惊叹祖先们高超的技艺。相对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时期,在西方则产生了仰仗尼罗河文明的神秘的埃及园林和崇尚户外运动的希腊园林,这一时期,神话传说和神话人物被广泛运用于园林设计。2、气势宏大与山水别庐中国经历春秋战国的动乱到秦汉帝国的统一时期。西方正值古罗马帝国时期。在这一时间段,中国出现了阿房宫、上林苑等气势宏大之作,在园林设计中首次出现中国皇家园林必具特征的“三神山”设计。而古罗马的真正园林则是花园别墅:一类建于郊区乡间的水滨山麓,另一类则是附属于城市住宅的花园。它们精确的数理推导,规则的几何形状,引领西方园林设计特征的绿色雕刻,承接古希腊园林设计的雕刻(题材不仅包括神话而且出现英雄人物)等,均成为西方园林的重要景观特征,在西方园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3、归隐循世与神权至上从古罗马灭亡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中间隔着一个将近1000年的中世纪,在欧洲,由于这一时期宗教势力强大和禁欲主义的潮流,没有留下关于大型观赏性花园的记录,这一时期园林设计的主流是修道院庭园与城堡庭园。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由于频繁战乱而导致许多人归隐循世、寄情山水的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空前繁荣的隋唐文化;产生将摹写山水发展到顶峰的“艮岳”的宋朝,以及园林设计活动较为平静的元朝。4、成熟风格与伟大作品自公元1400年后,中西方园林设计均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成功的作品。但是两者的由来及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过程。在西方,由于长时期的文化压抑,使得人们渴盼文艺复兴的春天,也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压抑,进发出了绚丽的园林艺术之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代表西方园林设计进入了空前的阶段。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园林设计师勒·诺特尔凭借他的伟大作品——维贡府邸(Vaux—le-vicomte)、尚蒂伊(Chantilly)和凡尔赛花园,被人们尊称为“国王们的园丁,园丁们的国王”。此外还有18世纪时英国的风景式造园运动,从而使得欧洲园林乃至整个西方园林步入辉煌的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几千年遵循的原则不变,只是不断完善,逐步成熟。至这一时期(明、清时期),园林设计已进入十分成熟的阶段。主要包括南方私家园林设计和北方皇家园林设计。而园林设计师则以计成为代表,出现了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园林设计。追求意境成为中国园林独有的特征。
园林设计审美文化。1、自然的认知观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世界则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意大利园林的典型代表朗特别墅(VillaLante)的花园设计以水景为主,表现出泉水出自岩洞涌出,到形成急湍、瀑布、河、湖,一直泻入大海的全过程。“但这一切都是在纵贯整个花园的笔直的轴线上进行的,是在整整齐齐的花岗石工程里进行的,就像一个可控的模拟试验。他们不怕把喷泉、水笛等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装在花园里,而且着重炫耀它们。” I而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方东美先生在《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一文中分析说,“自然”即富有生命情调的宇宙万物,何以中国人较喜欢用“自然”二字而远胜过用“宇宙”一词呢?盖因有三:其一,《易经》日“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由“自然”可观“天人合一”;其二,中国人天生具有诗的气质,常把自然拟人化;其三,自然的境界使人与自然合成一个和谐的乐曲,谱唱宇宙造化这一美妙的华章。中国的园林讲究在意境中体现自然,如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在造园中运用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等造园构景手法,加之中国园林所特别具有的借景、透景、漏景、补景⋯⋯将自然再现于园林中但又赋予高于自然的意趣。2、思维方式表现自古以来,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西方思维重实体,不可毁灭的“实体”在2000年中一直是其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的基本概念。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具有重关系的特色。美国的R·A·尤利坦说:“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探索的目标。” 西方的花园设计是西方哲学家思维美学的具体体现:用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花园的对称、均衡和秩序。例如在西方园林的设计中,修剪过的树木、砌筑的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相互关系都推敲得很精到;就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良好的比例⋯⋯这说明西方园林设计中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是理性的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所秉承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于西方思维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是倾向于整体考察的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关照、系统把握、有机联系、动态平衡与天人合一。例如中国园林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那种满足于模糊的混沌,在审美上不想触动原始地貌,体现一种“与世无争”的“归田退隐”生活。由于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园林设计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一种对现象的直观体验,以及对“境界”的追寻。3、园林美学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是最引人注目的命题之一,而意境在中国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中国园林追求诗的意蕴,体现画的境界。处处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中国园林中的诗文、楹联、题刻等拓宽了园林的意境,使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远香堂”等;而造园家又惯常使用画画的笔法,以有限的笔墨塑造无限的意境。如疏能跑马,密不藏针⋯⋯体现略成小筑,足征大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样一种“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可谓“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而西方园林则是通过园林的大面积,加上透视,从而体现所要求的意境。如意大利园林是通过创造第三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国17世纪规则式园林是运用平面上强烈的轴线、平静宽大的水面、对称的花坛、动人而富含寓意的雕塑等来完成它的“伟大风格”;英国18世纪风景式园林则是充分利用风景画理论,创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和政治需要的作品。4、造园构景手法中西园林设计尽管运用相似的造园要素:山、水、植物、建筑等,但在造园构景中却有较大的相异之处。西方园林设计中,对山石的运用局限性较大,大部分用作雕塑的材料。也有岩石园、洞穴和假山的出现。在古罗马花园,还时常出现石块构成的水槽、台阶、花瓶、水池和喷泉等;对水的运用十分重视,意大利花园中流动的水,法国花园平静宽阔的水镜,英国花园中宛如溪流、湖泊的水体;植物也构成了西方园林设计的一个重大要素:古罗马的绿色雕刻,法国花园的各种花坛⋯⋯建筑在西方园林中从来都是构图的中心,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园林是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过渡,花园设计的原则要服从建筑设计的大局。而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对山石的运用极为重视,三神山的设计是中国皇家园林一直沿用的传统,假山石的设计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江南私家园林中,绝大多数有着脍炙人13的假山设计,如苏州网狮园、拙政园等,可谓“一石可代万重山”;中国园林中的理水,是一种以少胜多的典范,水在中国园林中绝不可没有,大部分情况下,还起着园林的构图中心的作用,如北京的颐和园,苏帅的拙政园、留园等;中国园林中,也非常讲究植物设计,正所谓“一年四季皆有景,一天四时观景变”。不仅闻香、观花、听声等,同时赋予植物以生命,拟人化意境的设计随处可见;建筑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空间转换、供人小驻等作用,尽管中国园林中建筑的比例较大,但是始终不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前宅后院的习俗,园林只是人们休息、娱乐、读书、吟诗的场所,它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而是自然的缩影和提炼,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直接展现。
代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