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过江

赏析过江

发布时间: 2021-02-07 16:27:31

Ⅰ 黄滔的过长江的赏析,解释

简单复说下意思,仅供参制考。
该作品背景不详,但一个离骚却携带了太多的信息,所以虽然精确解释作品不易,粗知大略却不难。
我曾经探寻过长江的景象,只怕通于神灵。
所以这地下应有主人(神灵)。
如果把长江比作湘江,那么离骚不应出自屈原(灵均)之手。
屈原写离骚时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心痛苦,于是泽畔行吟、东想西想、求神问卦,以求精神解脱,这个离骚中有写的。我看作者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痛苦迷茫,所以也想找“地下主人”来问问。后面两句是说在湘江流域写离骚的是屈原,在长江就该轮到我黄某人写离骚了。所以,诗人是以屈原自比,诉说这个痛苦迷茫和满腹牢骚。

Ⅱ 关于长江的古诗及赏析(急)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这两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
下面是对第一首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Ⅲ 杜甫 长江二首 赏析

杜甫《江汉》赏析训练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江汉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此诗为杜甫在历三年(768)秋漂泊于江陵时所作。江陵属于江汉流域地区,故取以为题。/ 思归客、腐儒:均作者自谓。腐儒:迂腐无用的儒生(读书人)。/乾坤:天地。/ 远:遥远,远浮。/ 永夜:长夜。/ 孤:孤独,孤悬。“片云”二句,言自己与片云同在远天,与孤月共度长夜,处境寂寞凄凉。/ 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自己已近暮年。/ 苏:复苏。此有康复意。“秋风”一句,化用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思想。/ 存:收养。/ 老马:作者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之力,进上步表现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首联自叙身份,写自己漂泊流徙的窘境,思归未得、沦落天涯的辛酸。“腐儒”乃沉郁愤激语,含有“自鄙兼自卑”之意。颔联绘景,举目但见片云远飘天涯,孤月高悬夜空。诗人借片云孤月比喻自己寂寞凄凉的处境。颈联明志,自己虽至垂暮之年,身处逆境,依然雄心犹壮,面对飒飒秋风,非但无悲秋之感,反觉病身似欲康复。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何其昂扬!尾联提出希望,诗人自比为“老马”,以古人收养老马以用其善于识途之智而非用其长途驱驰之力,希望朝廷能给予自己竭智效国之机,诗人在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之时,何尝没有怀才不遇的深沉怨愤呢?诗人虽怀才见弃、沦落天涯,依然孤忠仍在、壮心犹存,其老当益壮、顽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诗中名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在如何对待人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人非完人,用人者应善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进步。 【训练】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和曹操的“ ”两句诗诗意一致。 3、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4、这首诗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见“落日”( 比喻“暮年”)而雄心犹壮。临“秋风”,反觉“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将诗人的感情和身外景物融为一体,表明了诗人虽然远在天涯,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的报国思用之情。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发错了。。。找过了,网上找不到 的。。。只有诗,没赏析的。。。

Ⅳ 长江三日原文及赏析

十一月十七日......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的摇动着两排木桨,象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从长江上顺流而下,这一心愿真不知从何时就在心中扎下根。子,年幼时读"大江东去……"读"两岸猿声……"辄心向往之。后来,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后来,我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看江上夜景,从万家灯光、灿烂星海之中,辨认航船上缓缓浮动而去的灯火,多想随那惊涛骇浪,直赴瞿塘,直下荆门呀。但亲身领略一下长江风景,直到这次才实现。因此,这一回在"江津"号上,正如我在第二天写的一封信中所说:
"这两大,整天我都在休息室里,透过玻璃窗,观望着三峡。昨天整日都在朦胧的雾罩之中。今天却阳光一片。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下午三时,天转开朗。长江两

Ⅳ 长江三日赏析

刘白羽是一位政治敏锐、洞察力强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总是具有一种浓郁的时代感——紧紧地配合革命形势,跳动着时代的脉博,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战士的激情,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这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一种雄浑豪放、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主题思想:

作品抒写了作者由重庆乘船沿江而下,经三峡到武汉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宏伟秀丽、千姿百态的壮美雄姿,热情地抒发了革命者对于祖国锦秀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励人们要努力去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战胜一切困难、奋勇前进,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度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品分析: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体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

对于60年代的主流话语来说,虽然刚刚经过了严峻的大饥荒的灾难,但其建构的时代共名已经不可动摇地确立了主导地位。文学界进入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抒情时期”,“现实实际上是指对现实的一种判断。对现实的描写与热情本身意味着一种抒情”。这种抒情性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是以貌似客观的面目出现的,即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古老的借景抒情手法所抒的不再是个人的感触,而是借自然界的秀美与崇高来隐喻时代的美好与崇高,传统的艺术技巧也带上了新的意识形态色彩。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

这个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对景物的描写与刻画,文体上带有“赋”的特征。刘白羽通过描写来抒情,他的抒情有一个过程,长江“开阔——狭窄——开阔”的旅程,使他产生“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想象,于是他的旅程也就带上了意识形态的象征色彩: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在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有一句话说的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

《长江三日》写于大跃进失败之后,所以作者不断强调战胜阻碍、向前航行的意义。文章中不断出现这类象征性的意象,一会儿是险峻的峡谷中“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一会儿是“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等等。这篇文章的最后面对冷战时代的“世界”,它歌颂“今天我们整个大地所吐露出来的那一种芬芳、宁馨的呼吸,这社会主义的呼吸,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一切先驱者的血液,凝聚起来,而放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辉。”这种声音已经是直接代时代抒情了。这部作品的抒情主体无疑是“我”,但这个“我”并不是个人,而是“历史”、“现实”、“时代”的化身,当个人毫无保留地参与到时代共名的宣传之中,个人事实上已经不再是个人了,所以这个“我”的抒情才能有那么大的豪情与气魄。

艺术特点:

第一,诗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通篇都是作者即景抒怀、咏物言志的表露,并且十分得体地寓诗情、哲理于锦秀山河的描写之中。雄伟壮丽的长江景色,豪迈雄浑的战士心灵以及作家对生活的精深见解,被写得浑然一体。作者在捕捉生活中富于意蕴的事物时,常常造成一种诗的意境,阐发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理解,揭示出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如一日,在赫赫声势和猎猎江风中,作者立刻联想到人类的历史与中国的革命,于是则有“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感受。二日,则从木船驶过险滩恶浪中,得到了“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的道理。三日,又从《狱中书简》和武汉的灿烂灯火中,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与革命者流血牺牲的密切关系。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又全都寓于诗情画意之中。

第二,写景逼真,笔调灵活,也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家善于抓住沿江各处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地写出了长江两岸绚丽多姿的风光,艺术地再现了“它庄严秀美、气象万千”的风貌特征。瞿塘峡的险峻壮美,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水汹滩险,都被写得绘形绘色,自然逼真,这充分显示了作家写景状物的高深造诣。

在景物的描写中,作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时是轻笔点染,有时则重彩描绘,有时追叙神话传说,有时又引入名诗佳句,并且巧用比喻、拟人等等多种手法,铺排点染,使长江瑰丽的风姿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重点突出,主线鲜明,是文章在结构上的明显特点。这是一篇游记体的抒情散文,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颇多,但作者却作了精心的选择与剪裁,以轮船行进的时间为序,以景物地点的转移变换为线索,依次描写景物、抒发感受。这样,三日虽然都写长江,但又各有侧重。一日,是突出长江的夜景;二日,则是集中笔墨描写三峡的宏伟雄姿;三日,展现了“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一派壮丽景象。这样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又抒发了作者由景物变换而生发的独特感受。全篇可谓层次井然,韵味无穷。

此外,本文的语言体现了作家语言的一贯风格:壮美、隽永、雄浑、奔放。在优美的言辞、多变的句法中,令人清楚地感受到革命战士富于进击的磅礴气势。

Ⅵ 过江诸人的作品赏析

西晋后期,相继发生了“八王之乱”和北方少数军队灭亡西晋政权等事件,北版方陷入连年战乱,大批士族权纷纷南渡,并拥晋元帝在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东晋政权。这里“过江诸人”即指这些南渡士族中在东晋政权身居显要的王导、周顗等人。该篇表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的生活和思想情绪,通过对比,将周顗等人的庸懦颓废和王导的刚毅奋发刻画得生动形象。

Ⅶ 董颖的《江上》的赏析

作品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赏析过江扩展阅读

江上

【作者】董颖【朝代】宋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释义:万顷沧江上秋意浓浓,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

作者简介:据史料载,作者本人一人穷困,跟韩驹、徐俯、汪藻等人往来,有《霜杰集》。

这部诗集看来在当时颇为传诵,后来全部遗失,这首《江上》是保存在南宋人陈起所编《前贤小集拾遗》卷四里的。

Ⅷ 赏析《江上》最后两句

“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专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属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因此他的一生很可能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Ⅸ 过江千尺浪的赏析

风之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Ⅹ 我打江南走过赏析

赏析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熔岩”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

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一个通常用叙事的方式予以展开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达,于是在想象中补齐了这句诗所涉及故事的三个层面: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

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莲花落)。

(10)赏析过江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