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顾城感觉赏析

顾城感觉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07 05:42:03

① 顾城《再见》的鉴赏

两个人由于某些原因必须要分开一段时间,时间定在夜晚,他们的前程是未知的,谁都版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权.其中某人默默转身,渐渐消失在黑暗中,向四周放眼望去,许多住户就在不远的地方,他们每家每户都点上了灯火,这暗示密密的灯盏代表了相聚.这和自己将要和某人离别的情形形成对比.是一种心情的反差.油然而生一种依依不舍但必须离别的失落感.
最后两句”再见,为了再见”虽然都是再见,但意义不同的,第一个再见是普遍意义上的再见,是一句告别用语,第二句再见是再次见面的意思.说明这一次两个人不得已天各一方.暂时的再见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在一起.
以上所言纯属个人观点.大致上就是那样,更多的细节只能你自己去感受了.最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那样会理解得更透彻.
顾城属朦胧诗派,朦胧诗以晦涩为主.这首我看了一下,还不是很复杂,估计是前中期作品,他的后期作品根本没办法鉴赏.

② 顾城的《感觉》赏析

读顾城的朦胧诗,读的就是感觉,它穿透历史所有的朦胧,模糊,点激在我们的心灵,燃起我们对生活的厚重而无奈却又热情向前的感触,这是诗人独特的感觉的伟力,它们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

感觉总是朦胧,总是飘忽不定,这不接受思考的描绘,更不受理性的统辖。而感觉一旦与由思维导致的理性发生联系,便会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画家心中的愿望,幻想,冲动等在画笔错落有致的涂描中,化作了动人的色彩效果。

读顾城的《感觉》,你不难发现:感觉与色彩的关系,即由感觉到色彩形相,他历经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这份思考,是诗人所要向世人倾诉的。

灰色,本代表忧伤、悲凄、闷郁等情愫,诗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间光明背后的污浊,美饰背后的丑陋,事实背后的真相,使他觉着压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没有铺设丁点亮色,诗人怎能忍受得了这层层架设的“灰色”,我们希望诗人多少给我们一点明丽的色彩,以满足我们视觉“色欲”的乐趣。

读下来,发现,诗人似乎明白读者对于行行“灰色”的诗行实在枯燥的心理感应,敷衍般地给了我们一丝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两个孩子/一个红的/一个淡绿”。

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红色的孩子,绿色的孩子,终于“活泼嬉笑着”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总是被视作纯洁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征,他们“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现,给人眼前一亮的“生命与活力与新生与希望”,但是,他们将走向哪里呢?

没有天国在他们的前方,他们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着灰色的路,迎着灰色的雨,走进灰色的楼。人间没有天国可以使他们的红色和绿色永恒不变,他们必然走向别一种色彩,不是绝对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红或绿。

红色+淡绿色=灰色。我们那唯一的希望,成了失望,诗人总喜欢打破世人的梦。“两个孩子”——生命的象征——最后还是走进了灰色。走向忧伤,这是诗人的预设,是诗人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后的一个预设:生命的始与终是灰色的,是忧伤的。

红色,绿色,不过是灰色的派生,《感觉》无疑以拂逆我们的心情来获取表达上的张力,它于无决中打破了我们美好的愿望:明天会更好,生命应该是明丽的,阳光的。

不错,人的生命,其终始是灰色的,有着极度消极的倾向,它在灰朦之中诞生,又将在灰朦的路途中趱行,且一路苦辛,最后又在灰朦之中死去,然而,生命能够以阳光明丽态度一步一步地步近死的墓坟,正如叔本华的告诫:“因为痛苦,我们才去生活,”也因为黑暗,人们才有寻找光明的心。

毕竟那个过程是红色或者绿色的,正如《感觉》里的小孩,他们是以红色或绿色在行走,这样,起始与终结是灰色,又何必计究得太过,因为生命的过程可以阳光明丽的。

(2)顾城感觉赏析扩展阅读:

《感觉》是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在1980年所做的小诗六首中的第五首。

感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③ 怎么理解赏析顾城的诗《感觉》

原文:感 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赏析:诗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体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细节的抽象线条。这首《感觉》就是几个大色块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读者欣赏时,可以追究“灰”、“红”、“绿”三种颜色象征什么,主题又是什么,归纳出主题思想。或者读者读此诗只留下一种印象。从诗名得知,诗中所摄取的画面,可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对单调的厌恶,对新美的欢悦。
喜欢新鲜色彩、喜欢美,这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喜欢鲜活的生命的律动,厌恶压抑的死板僵化的东西。这是符合诗人敏感真挚又变幻莫测的情感,还有总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④ 求顾城的诗歌的不同风格的赏析

顾城简介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关于顾城

顾城的“自毁毁人”固然残忍,虽然他完成了自我审判,是是非非都随生命的风帆远去了。他留下的悲剧是大的,我们应当予以理性的反思。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原因众说纷芸,无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纠葛中不能自拔等诸如此类。但庄周先生此刻如独立检查官跳将出来,硬是从顾城诗作中检索出一连串并非“孤证”的铁证,搞了一个顾城杀人行凶动机大曝光。也就是说顾城从25岁时(1981年)写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开始,就埋下了杀人的伏笔,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后才得以实现“自毁毁人”的梦想。这真是惊人的发现,诗歌历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庄周先生的笔下,顾城若干年前传诵一时的诗作,不但今天“看起来毫不朦胧”,完全是一名凶手明显显的供词!可惜时下不兴“文字狱”,要不凭庄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现在我将庄周先生引用的“证据”用“*”标明还原原诗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着*等待着又等待着*到了,大钟发出轰响*我要在震颤间抛出一切*去享受迸溅的愉快*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的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有时,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时候我也在路上想过好象你会先去,按照古老的习惯我没想过那个人,因为习惯是抽象的螺纹*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学*她们害怕我,她们只敢在门外跺脚*我恨她们蓝色的腿弯,恨她们把你叫走*你们在树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恶的计划最后,我总沾满白石灰,慢慢离开夜晚

(《顾城诗全编》中“凶恶”为“捣乱”)《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1983年)

根据我粗浅的读诗经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没有蜡笔只有手指和创痛,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也就是喜爱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爱的白纸上描绘“蝴蝶”般的梦想世界,只好一张张撕碎失落如单调的昔日时光,但少年依旧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个彩色时刻。《有时,我真想》这首诗的副题是“一个异国侍者自语”,作者虚拟侍者厌倦老板的专制,在想象的对抗中打烂瓶子,让老板自己打扫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新时代到来的“钟声”的应和与喜悦。《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我”回忆了童年与姐姐生活的许多细节,亲情感人,历历在目。抄录的第四节写的是姐姐和女同学在树林里玩耍而不让爱捣乱的弟弟“我”参与,“我”十分气恨她们丢下“我”,便想着拿白石灰砸她们来包袱一事。作者适度采用了夸张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庄周先生为何一眼就从诗中看出顾城包藏祸心,步步阴险透着杀气,并由此推断诗句预示着顾城自毁毁人的阴谋?

庄周先生将“迸溅”,“凶恶”,“憎恨”,“宠坏”,“任性”,“撕碎”等一类词语简单粗暴地与顾城后期所为联系在一起,又包藏着怎样的用心,透着怎样的意气呢?

顾城之死并不足道,但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诗歌领域是有相当特殊的贡献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永远不会随记忆磨灭。我不禁要问庄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写下《齐人物论》,对顾城的评价是否还这样盖棺定论呢?

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张虹

摘 要:本文认为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跃法。
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意象
顾城的诗,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人们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便是意象的呈现。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2)“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是的,诗的魅力不体现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也不是在证明什么,它总是在暗示什么,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近,从根本上说,象征也是一种比兴,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是求诗的形象化,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双是渴望光明的眼睛,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诗人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体会“幕后”的心灵世界,需要一段路程。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确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后一节里,用“纤夫”来隐喻“太阳”,又用“绳索”来隐喻“强光”,用纤夫背着绳索我在逆流中前进,来暗示这一种昂扬的气概,光明的信念,鼓舞着生命,使他在任何险恶的困境中奋力前进。
顾城诗歌意象的第二种表现手法当属抽象变形手法了。
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展,人们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转移,鉴赏周期也不断地缩短,艺术变形越来越多得受到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和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真是不谋而合,而新诗潮关于意象的创造常常脱出古典主义的夸饰而致力于“变形”,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例如诗人眼中脱落的叶子能够露出干燥的内脏,诗人眼中的美丽的口花竟然是一片血腥。诗人也照样可以把感觉外化出来,改变对事物原有状态的摹写,比如:阳光象木浆样倾斜,/浸在清凉的梦中。 诗人意象的变形其实是诗人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就顾城而言,他的童年充满梦幻,而少年时代的他,梦幻被现实击碎,纯真的少年压抑了自己,面对文革中红海洋中的暴行,躁动和血腥味道,他敏感的心变得恐惧,以至有些畸形。他极度渴望纯蓝的天,纯白的云,纯洁的人生和爱情,可现实的污染和残酷愈发导致他内心的苍凉和悲哀,他笔下的世界往往开始是纯美的,是用“纯银”的声音和色彩去构制的一个“天国”,而最终却都归于悲哀心情下灰色视线中的一片灰暗的世界。诗人的心灵被扭曲,流露出的诗人的视线也被扭曲,因此视觉中的一切改变了原有的形态。在他的世界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法则所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界线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不是哈哈镜似的--人和世界在其中被简单、粗暴的歪曲。诗人的主观意识犹如各种凸形凹镜,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接近照相式的效果,它的效果是一种表现歪曲了的内在真实,从而带着极强的刺激性和无尽的魅力。
第三种意象表现手法是感觉的沟通,即我们常说的通感。
通感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早有运用,我们的祖先早就熟知“听声类型”,比如一个愁字可以有长度,“一水牵愁万里长”,声音可以有气味,“风来花底鸟声香”,而庞德认为现代派诗歌的通感就是取于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不无道理,而现代诗学中的通感范围大大超过古典诗,而诗的含量也骤然增大,在优秀的诗作中,颜色可以有温度,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有锋芒。由于五官的相互沟通,彼此相生,诗的联想空间得到今非昔比的开拓。听观嗅味触等感觉的相互“转移”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支撑和强化了诗的主体性,可以预计,一种具备质感重感“雕塑型”的立体诗可望与平面式的“小小感情画面”相抗衡了。
顾城诗中有大量的关于通感的运用,诸如顾诚在《爱我吧,海》里有这样一个意象: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 这里声音本无形,而诗人笔下的声音却是一个有形的躯体,身上布满被冰川擦伤的伤痕,无声的听觉形象被表现为有形的视觉形象,即视觉与听觉彼此打通。
再如诗人意象世界中的建筑是新鲜的,也是愚钝的,诗人笔下的梦是深红色的,夜晚是淡绿色的,等等。
通感的运用使客观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并且物物沟通,各种感觉互相沟通,在诗中创造了广阔的世界。
第四种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是物象叠合:即不同的物象在注入作者主体情感之后交叉叠合在一起,进而成为另一种物象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渗入物象所致。此如顾城在其诗《眨眼》中这样写道: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团蛇影。 这里彩虹和蛇影是美丑截然分明的两种物象,而诗人眨眼之间彩虹变成蛇影,蛇影又和彩虹叠合,两者互动互换,使无形中映射出另一个物象,即诗人的无形的心灵世界。在他的心中崇尚美,渴求美,但往往美的东西会在瞬间被摧毁,变得丑陋不堪。这样一种物象叠合实为诗人不同情感的叠合,情感依靠物象来流露,而物象又真实地反映内心情感,二者互为依存,构制了眼中象和心中意巧妙的结合的领域。
第五种意象表现手法是物人转换:即把诗人的主体情感完全倾注于客观物象,通过把物象拟人化表达到以物言人的目的。它有点类似于传统诗歌中的拟人,但又比传统诗歌赋于物象更多的主体情感,使其具有更多的深意和更广的人性。诸如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有这样几句: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诗人通过树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内心深处深挚的渴望。树熊没有家,坐在树枝上发愣,不知该去向哪里,有的只是许多甜美的梦想和一双渴望幸福之光的眼睛,作者把树熊拟人化,树熊实为诗人的影子,通过物人转换,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比直叙其事直抒其情来得富有韵致,诗歌的暗示性再一次得到体现。
第六种表现手法是因意取象法,就是利用想象,即知觉与表象的功能,然后以错觉或幻觉去感受这些知觉之中的表象,完全抛开作为客观实在的客观物象。诸如在顾城诗歌《我不知道怎样爱你》中这样写道: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在软土中鳞闪耀/风在粗土中叹气/扁蜗牛在舔泪迹 诗中并没有出现能够使人产生如上的听觉和视觉的客观物象。诗中诗人是在“以情合景”“因意取象”“创造性想象”中使审美物象完成错觉化与幻觉化的。这种意象构成方法的运用,扩大了诗歌的取象范围,诗人因减少客体的限制而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可以把自己复杂,微妙,难以直接诉诸实用性规范语言的审美情感,通过这种新奇,生动的感性画面诉诸直觉,投向心灵,收到更积极主动的意象效果。
第七种意象表现手法是省略跳跃法。即诗的前前后后似是毫无联系,完全是没有关联的意象,只是那么并列着,不同意象之间完全是跳跃式的,省略了其中的过渡或某些有关联的词句。诸如《孤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这里四组没有什么联系的意象,就这么并列着,并列的基础就在这四组意象所共有的“弧线”,这种并列形式的处理方式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意象同样在于要把一个个浸透诗人思想感情的局部画面组合成动人心弦的完整形象。所以《弧线》中的叠加意象可以称之为诗歌的蒙太奇,是一门关于诗歌画面组合的文法。只是它不是靠摄影机去拍摄,而是靠语言来表达。而这种语言又不是平白详尽式语言,而是省略的,跳跃性的佯谬语言,这样从语言转化来的画面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在人们的悬想中浮现出来。
总之,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是超越了公式化了的语言。顾城诗作中的意象,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http://www.gucheng.net/gc/gcps/
回答者:绝爱无尘 - 魔法师 四级 12-20 12:13

⑤ 顾城《远和近》 鉴赏

2楼顾城的<远和近>是一首极其简单的小诗,短短的六句话,却在朦胧诗里为人称颂,非常著名。 诗里创造了“我”、“你”和“云”三个意象,用“远”和“近”来描述三者的距离。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淡淡的,是容易让人喜欢的那种隽永的感觉,再读几遍,更觉得意味无穷。 “我”和“你”,在彼此能看到对方的空间里,现实世界里的距离,相对“云”来说是很近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呢?

在我们闲暇的时候,有没有常识过去抬头仰望天空,看蓝天白云呢?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云卷云舒,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烦恼忧伤的时候,抬头看云,看那白白的浮云,感觉惬意很多。云,永远是那么轻柔,可以让人顿时忘却心中的不快与烦忧。而“云”这个意象所指向的,正是我们的自然。

中国有句话叫“咫尺天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近在咫尺的两个人,心却远隔天涯,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不去考虑“我”和“你”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或许,他们是相亲相爱的家人;或许,他们是携手同行的朋友;或许,他们是相濡以沫的爱人;或许他们是平行的陌路。但是,无论何种关系,“我”和“你”都是现实世界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却似乎产生了隔膜。

我们无从知晓顾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错觉,会觉得“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理解,留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 我们错过了顾城的那个年代,而今天读他的诗,却依然能给我们很大的感动与感伤,他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很容易使人联想起20年代的徐志摩。一样的单纯,一样的清新,一样的执着,一样的深情。一个如此单纯的人,在他塑造的诗歌王国里,也必定是无邪的。
诗人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认为人和人的距离还不如人与云(或者说是自然)来得近。读这首小诗的时候,眼前很容易浮现出的是一对貌合神离的男女(只是我的理解),天上飘着些微云,卷着些微风,风吹动了她的头发,她望着他,然后抬头看云出了神,几乎可以在她脸上看到神往的表情,和他站在一旁的落寞神情。

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观点,在那个时代给读者很大的震惊。人心冷漠,爱人就在身边,却宁愿选择自然也不愿意选择“我”,相爱的人的隔阂是世界上最难跨越的沟渠。

顾城是一个活在梦里的诗人,他在自己的王国里构建美好的童话世界,做着天真的美梦。有人说:“顾城是沉沦在自造的幻象里,‘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宝贵的艺术精神’。相较而言,或许顾城在气质上更多了些‘世纪末’的忧郁和偏执。”在这首诗里,表现出了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在诗人单纯的世界里,见不得美梦的破碎,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在远和近之间摇摆,诗人对社会提出了置疑。

⑥ 顾城的诗歌赏析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全诗就一句。没有可字.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猛咯内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⑦ 我的心是一座城 顾城 赏析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没有杂乱的市场,
没有众多的居民。
冷冷清清,
冷冷清清,
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
还偷偷掩藏着——
儿时的深情

我的梦,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没有森严的殿堂,
没有神圣的坟陵,
安安静静,
安安静静,
只有一团薄雾,
只有一阵微风,
还悄悄依恋着——
童年的纯真

啊,我是一座小城,
一座最小的城,
只能住一个人,
只能住一个人,
我的梦中人,
我的心上人,
我的爱人啊--
为什么不来临?
为什么不来临?

——顾城《我的心是一座城》

“童话诗人”的称号属于顾城,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他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知道了这个背景,这首诗就好理解了。试赏析: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顾城的心是一座城,因为偏爱“小”的物件“小的世界”,所以诗人固执的认为这是“一座小的城”。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接着往下看:

首先排除了“市场”“居民”,那么这个城就完全是诗人自己的世界。里面有“落叶”“花丛”而且分别用一片、一簇来形容,再次表现出诗人对于小的偏爱,仅仅这点“小”东西的背后,竟然还“偷偷掩藏着——/儿时的深情”。名副其实的“童话诗人”,一生都像一个孩子,理所当然,他心中的城体现着他对儿时深深的怀念。

我的梦,
是一座城,

第一节,诗人的“心”是一座城,那是他孩子的本性,而在他已经长大的现实面前,他的“梦”(此处可以理解为“梦想”)竟然也是一座城,没有世俗的那些个规矩(森严的殿堂)、没有人世间的权威(神圣的坟陵),而只有“童年的纯真”,并且还是在他希望的自然世界中——“安安静静”只有自然里的事物“一团薄雾”“一阵微风”。

⑧ 顾城诗句赏析

对于一贯唯美的顾城来说,小巷里发生的,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正是回这个故事,致使诗人答,多年后,还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然而,这是一条“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有门,诗人可以用钥匙打开。有窗,诗人可以破窗而入。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绝望的情绪,首次流露。但是,诗人并没有死心,仍然在绝望中抱有一丝渴望。于是,“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本来,用钥匙敲墙,就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属于一个人绝望之际的愚蠢之举,何况还是一把“旧钥匙”呢?短短两行,就将诗人伤感绝望的情绪推向极至,不愧为大家之作。顾城多短诗,但大多小诗不小:灵气,节制,层次感强,张力十足。《小巷》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艺术特色。

⑨ 顾城的《感觉》赏析

这首诗我初中的时候在考卷上做过,那时我还不了解顾城,所以按套路出牌,至于是什么套路,网络这首诗的赏析就知道了,但我不喜欢那样中规中矩的赏析,因为我觉得他纯粹是析,一点赏都没有.赏,就是当我自愿去读,因为喜欢而去读它时的感觉,那种感觉很明亮,顾城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他受过我们这一代无法想像的苦难,由此我觉得出题者是不合理的,我很反感那些出这种题目且自以为是安个标准答案的人.读诗,要的是自己抱着热爱的心境去读的,那时的感觉才最真实,而为了解析去读,即使写得再出彩,也是空话!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因为他的幻想总是那么美好,就像灰色生活中绽放出的花朵!他写诗时是快乐的,他写的纯粹是自己的梦,没有任何深意,他在描述自己心中的天堂!写诗想得太深是大忌,会让人感觉沉重.顾城眼中的灰色即是他所害怕,想要逃避的生活,而孩子,是他的梦想,他因为梦想而快乐!可惜的是,他没有一直坚定地相信梦能实现.他太梦幻了!梦幻到想自己筑一座小城,花上五百年也毫不在乎...我喜欢顾城的诗,因为读的时候,我很快乐!无论他写的是忧伤还是快乐,那种感觉很真实!楼主可以发自内心地去感受一下他的诗,不要拘泥于赏析,那时,才能得到最单纯的感觉.一个相信童话的人.

⑩ (理解赏析)顾城的一首诗《感觉》

感 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诗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体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细节的抽象线条。这首《感觉》就是几个大色块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读者欣赏时,可以追究“灰”、“红”、“绿”三种颜色象征什么,主题又是什么,归纳出主题思想。或者读者读此诗只留下一种印象。从诗名得知,诗中所摄取的画面,可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对单调的厌恶,对新美的欢悦。
喜欢新鲜色彩、喜欢美,这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喜欢鲜活的生命的律动,厌恶压抑的死板僵化的东西。这是符合诗人敏感真挚又变幻莫测的情感,还有总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