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06 14:36:45

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写作背景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回李太白酒仙遗风,答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浅显易懂300字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内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容、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Ⅲ 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谢谢来你的关注
这是苏轼著自名的《水调歌头》。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41岁了,但身世漂泊,政治上很不如意,又恰逢与弟弟苏辙分别。心中的才学不能得到认可和发挥以及亲人的远离,促使他产生强烈的感叹。
上面列举的是词的前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意思是说人生无常,美好的景致总是不能够长久地存留,就好比那天上的月儿,也不知什么时候圆缺。
无法抒发心中的感叹,只能借酒消愁,问一问是否为那苍天刻意地作弄。
全词所表达的正是一种质问天意,寻求答案的感情,而这也是自古以来很多才子们为之苦恼的情景。
词的结尾是那句广为流传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在酒醉之后内心深处的祈愿,更能体现出这位大诗人虽深陷凡尘,但意志却高如明月的伟大形象。

Ⅳ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先来个作者简介,对于词的字面意思在这里就毋庸多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这首词就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相信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说得夸张一点,大家差不多都能倒背如流了,今天我拿出来在此浅谈一下个人对此词的理解,也可以算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吧!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老先生正任密州知府。当此中秋之夜,作者畅饮大醉后,抬头所见的是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之景,面对此情此景让作者不觉想起了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在举杯望月之时,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流传至今的佳作词篇。

对于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还是暂且抛开,先从词面的意思来理解一下,除去读来朗朗上口之外,更多的是为词中对于景的描述而折服,作者所用的每个字都是精挑细选、反复推敲而来的,都是恰到好处,无可挑剔之选。写到此,肯定朋友们都要笑耻了,苏东坡老先生何许人,用你在这里指点,其实我不是要对词中的文字说三道四,就我这个凹水平,哪里敢啊!只是感叹于作者对于词的运用上,我这一生也只能是高山仰止,要是能从中悟出一点什么来,也就不枉自己酷爱这首词了。

只是特别喜欢这首词中的每一个字,“明月几时有”,看似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能表达出让您想不完的深意,用寓意悠远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接下了就是“把酒问青天”,是啊,面对当空的皓月,心中的疑问,感叹也只能是这么聊发一下,只能是问天了,可这问却又非常之不简单,问天而且是问的青天,青天代表什么,我总觉得单从字面难以理解,是单纯的问天吗?为什么不是问苍天,而是问的青天。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揣摩,青天不是在古代也代表“官”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包青天,也就是说要问清官,什么事一定要问青天大老爷,就因为这个明月几时有吗?十五的明月一年中至少会有12个,当然除去阴天无缘之外,可以说见到明月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或者就是因为是中秋节,那也不至于因为中秋的明月圆就问青天吧!看来作者此刻的心情可谓纷繁复杂的,有那么一种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可似乎又不全是这样的心情。作者当时一定是感慨万千,有太多的不可以,有太多的牵绊和束缚,难以一吐为快,所以就借酒、借景来抒发一下压抑的心情,也才有了接下来更优美的词句。既然是问青天了,就非常明显地要继续追问下去,“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传说中的天上人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异,作者遥想的那种理想生活,就是现在的天上,究竟是不是作者所渴望得到的生活呢?这一问就把自己的心志托出,带着疑虑、带着向往,“我欲乘风归去”,作者想离开现在的生活,想要奔向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可总是在担心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啊,想象中的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当真的要重新面对的时候,作者不得不顾虑重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到这种歌舞升平的生活,真的和现实中的一样吗?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深厚感情。还是现在所生活的时空是最美的,虽然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的不尽人意,但是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哪里有我们想要的完美生活?还是要自己来安慰一下,让自己能洒脱一些,“何似在人间”,突出了作者对现在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不尽眷恋。

接下来作者写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看似作者是写当时明月照耀下的美丽人间,实则让我感到的是作者心事重重,有点茫然,有点失意,不知自己究竟该怎么样来安抚自己,是继续留下来干自己所不愿意干的工作呢?还是逃离这喧嚣的闹市,有点欲走还留的意境,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仅是妄猜而已。思前想后终于写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作者仿佛一下子挣脱了思想的羁绊,这就是要面对的现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是让自己学会放弃,超然一些,坦然一些更好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下子就把作者的思想放归了自然之中,这一切的感怀都是不必要的了,这种分离、这种牵绊自古就难全,还是想开些吧!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洒脱、旷达的襟怀,能做到超然物外,把人间的悲怨、世事的不平,都同月亮的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以求得安慰,这是作者多么坦荡的胸怀啊!终于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流传千古的经典绝句,让我又从中仿佛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高尚情怀,那又是怎样的思想境界,向自己的兄弟及人世间所有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们,送上这动人心扉的深情问候和祝愿,也由此给整首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通篇所要表述的就是一种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深意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写到此,心中的感叹还是如此强烈,是因为年少时候,也经常对月感怀,记忆深处那曾经的对影成三人的情景,至今是怀恋无限,好想能再重温往日的旧梦,只可惜,跨越万水千山的那份爱,只能是珍藏在心底、铭刻在心间……唯有祝福是我永恒的祈愿了!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谛和精华所在!

Ⅳ 帮忙写一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

北宋的词,大体上分成豪放、婉约两派。两派词风各有特点,豪放词粗放激越,有如关西大汉、铜铮铁板。婉约词秀淡幽艳,好比江南少女、浅唱低酌。东坡本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同时又深得婉约词风之精要,因此,写出的词,往往既见旷达浑豪于其外,又见缠绵温婉于其中。《水调歌头》便是此类词中佳品中的佳品,通读之后,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水调歌头》确当得上古今中秋长短句之首。开篇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豪气直比太白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超尘之气,又有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空灵隽,浮现眼底,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到“我欲乘风归去…”句,超凡越圣,隐有仙气扑人,令人心神俱醉。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这一句提纲挈领,总览全词,是全词的点晴之笔,也是全词的灵魂。它道出了作者难以寄托的种种哀思,人难免有离有合,如同月亮时圆时缺,古往今来万事万物都不能圆满。但愿远方的亲人健康长久,此时此刻共享一轮明月照人间。
东坡作此词的时候,时逢他仕途失意,郁郁而不得志。他屡遭贬谪,空有满腔的抱负,却难以施展。但东坡没有就此消沉,正如他在词中所述,“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在朝廷不得志,不妨做一个地方官,与世无争却也清闲。
东坡词向来意境优美,文法流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水调歌头》出后,其时词手,纷纷效仿,从者甚众。我们从其后许多词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该词对后世词苑创作的影响。此外,词中字里行间透出世间哲理,尤其“人有悲欢离合”句,意味隽永,让人掩卷之后,余韵不绝。
东坡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吾之行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及其平地,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则随物赋形……”。

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丙辰年的中秋节来,高兴自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简短点200字就可以

<<水调歌头>>的意思简介
水调歌头
作者: 苏轼

苏轼简介

(-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体裁: 词
年代: 北宋

原文

水调歌头①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②,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③,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注释】

①水调歌头:《乐苑》:“《水调》,商调曲也。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②玉宇:道家所谓天帝之居所。③绮户:绣户。④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名句: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Ⅷ 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回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答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Ⅸ 水调歌头的赏析,明月几时有的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