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陆游的名句
Ⅰ 陆游《关山月》的解释与赏析
陆游《关山月》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①,将军不战空临边②。朱门沉沉按歌舞③,厩马肥死弓断弦④。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空照征人骨⑦。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⑧!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⑨!
【注释】
①和戎诏:指宋王室与金人讲和的命令。戎,指金人。 ②空:徒然,白白地。边:边境,边塞。 ③朱门:指富豪之家。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沉沉:深沉。按歌舞:依照乐曲的节奏歌舞。 ④厩(jiù):马棚。 ⑤戍楼:边境上的岗楼。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⑥笛里:指笛中吹出的曲调。《关山月》本是笛曲。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 ⑦沙头:沙原上,沙场上。征人:出征在外的人。 ⑧干戈:代指战争。亦:也。闻:听说。岂有:哪有。逆胡: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蔑称。这两句是说,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曾入侵过中原,但哪有让他们长期盘踞,以至于传宗接代的? ⑨遗民:指金占领区的原宋朝百姓。望恢复:盼望宋朝军队收复故土。这两句可参读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http://..com/question/12423331.html?si=1
1.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2.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http://..com/question/9628236.html?si=2
[赏析]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名家点评]
姚 鼐: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变境亦多。《今体诗钞序目》
赵 翼: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瓯北诗话》
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http://..com/question/1887139.html?si=3
Ⅱ 求陆游诗《关山月》的诗句和评价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戎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志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赏析:
夜夜空有铁马冰河入梦,对破碎山河,只能是泪湿征衣,壮心未已却不能报效国家,山河破碎却只听歌舞后庭,一腔激愤跃跃而起灼然可见。“遗民忍死望恢复”,“忍死”二字,痛入骨髓,已至凄厉境界。
这首诗可分为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揭露并斥责南宋朝廷十五年来对金屈服议和、不思恢复、不修战备的罪行,着眼点在上层社会。第二层写戍边战士空度岁月、老死疆场、壮志难酬的悲愤,着眼点在边疆战士。第三层写中原沦陷,遗民忍忍死的念头热切盼望恢复的复杂心境,着眼点在广大人民。
首句以"和戎"二字提起全篇,以下三层皆由此生发开来。"月"则是贯穿全诗的线索,权贵的醉生梦死,战士的幽怨与白骨,遗民的悲苦与泪痕,皆笼罩在一片月光之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生活景象与心理状态相互对比,不必下一褒贬之字,感情色彩已极为浓厚,作者还是忍不住发出了"岂有逆胡传子孙"的大声呼号,以"几处今宵垂泪痕"作结,感情由开始时的冷静、中间的苍凉转入不可控制的沉痛,感情达到了高潮,诗歌亦于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
Ⅲ 陆游 关山月诗中的名句
诗中名句来:遗民忍死望自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原诗: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人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Ⅳ 历史上名人对陆游《关山月》的评语、谁的都行。多多益善啊。。。急
李白笔下的月是俯视万有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折射着征人回望家乡的目光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特定的边塞之月。这高高的朗月与挟着中原故土气息的万里长风共同渲染了空间的广漠,与李华《吊古战场文》之“不见人”,风格上虽有雄壮与凄清之异,但殊途同归。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用历史上胡汉对峙的典故,既是唐人习用的以汉喻唐的手法,又有着溯源的意义,说明中原与北方民族的边境之争是由来已久的,从而延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这千年的时间大背景下,人生百年又如何?在浩邈万里的北地,一个个体的生命又是多么渺小,个人的力量何足道哉!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前面的铺垫之后,有充足理由来推导出这一结论。从来如此,虽无情却是事实。这一句话极具概括力,使得后文的思归的征人,叹息的楼上妇都不再是个别的存在,而成为群体的代表。这样,李诗大大拓展了《关山月》原有的内涵,扩大了时空,由一夫一妇的离别之悲进而关注整个社会的苦难,思考一个民族的生存命运。边防的性质是为了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李白在《战城南》中云:“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关山月》中同样是这个意思,感伤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痛———“伤征戍”[4](P503),这一主题较之传统的“伤离别”更深了一层。
呼吁彻底抗战、收复失地的声音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爱国情怀已溶入陆游的灵魂与血肉之中。而“隆兴和议”之后的时事更使诗人如骨哽在喉,难以阻扼心中的愤懑。他的《关山月》主题大异于昔,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陆游运用在唐诗中已经符号化了的“关山月”,在这一诗题下隐含深层意蕴,使诗歌本身更精炼,概括力也更强。全诗以换韵为标志,分三大段,每段各有不同的表现主体、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部分意象与主体意象“关山月”相关合。第一段的表现主体是将军,将朱门歌舞的意象与马肥死弓断弦的意象相交叉,形成强烈对比。“和戎诏下十五年”,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不为尊者讳,增加了作品的战斗力。第二段主体人物是普通士兵,月下生者的沉思与死者的枯骨相映照,构成了主体意象。“月”作为时间座标,说明日复一日,月出月没,空闻刁斗声声,壮士志气销磨。在第三段里,诗人目光投注的是百姓,特别是北方沦陷于金人统治之下的百姓。
在陆诗中,“关山月”已虚化成背景,或者说是历史的见证人,在这一意象下的各部分意象自然而然地附着了更深广的含义。历来关山月下多是“轮满逐胡兵”(王褒《关山月》)、“百战金疮体沙碛”(陈陶《关山月》)的战伐场景,而今中原沦丧,将军却沉迷歌舞。当读者调动起与诗题相关的记忆时,不能不对南宋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产生愤慨之情。诗歌水到渠成地表达了积极的战斗意愿,主题上一反传统的以战为怨,而是以久戌不战为怨,在更广阔的现实背景下实现了《关山月》主题的异化,形成李白诗之后的又一高峰。
这两座高峰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对主题、意象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在其表现形式与风格上。正如程千帆先生在总结桃花源诸篇同题作品时所说的:“由于命意不同,才必需而且必然会下笔不同”[5](P89)。
先看李诗,开篇用赋的手法对月进行描写,然后由大的场面聚焦到个体的戌客,由远及近,由万里边关收缩到高楼一角。而陆诗则层次井然地在写景叙事之中展开议论:“厩马肥死弓断弦”、“沙头空照征人骨”、“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景可谓例证法的三个论据,开篇“和戎”则是驳论文所树的靶子。用典型例证反驳投降观点,证明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说明不战乃违民心之举,末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可视为正面提出论点。
两首诗虽然有着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但在以诗作折射时代特征,继承发扬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6]的传统上还是一致的。
李唐王朝虽然创业初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对外忍让的屈辱经历,然而自太宗到玄宗,一直以强硬的态度回击异族挑起的边衅,整个社会以雄强勇武为审美风尚。反映在作品中,李白的“伤征戌”便不同于中晚唐的凄迷哀婉与悲凉,而是雄浑开朗。即使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样的句子,联系同时代“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崔颢《赠王威古》)等诗句,正见出当时以捐躯报国为尚的英雄主义的时代风尚,可谓哀而不伤。
同样是联系现实生活,陆游较之李白更进了一步,其诗发诸肺腑、深入生活,故能感发读者。陆游身处的时代确乎危机四伏,边境无宁日,养兵虽多,却兵籍虚冗,号令不行,士卒不练,赏罚不明。孝宗虽也曾一度重用主战派,但稍受挫折便又妥协于主和势力。试看与陆游写作《关山月》之年———淳熙四年(1177年)有关的史实:隆兴元年宋金议和,次年订立和约,自隆兴元年(1163)至作诗之年(1177)恰为十五年,故日:“和戎诏下十五年”。而这一年,最高统治者孝宗的行止又如何呢?“三月,庚戌……幸至津园宴射”。“丙寅,幸聚景园,九月,阅蹴于选德殿”(宋史
Ⅳ 关山月陆游的名句
关山月
作者: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回按歌舞,厩马肥答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Ⅵ 陆游的关山月中哪两句形成对比关系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形成对比关系。
原文
关山月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以内是后方,那里朱门之内的尽兴的浅斟低唱,无休止地轻歌漫舞。关山本身是前方战士的戍楼,那里有楼内生者的苍苍白发,楼外死者的累累白骨。关山以外,是沦陷区,那里有残暴敌人的干戈屠杀,无辜百姓的血泪酸辛。诗人由近及远,把几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爱憎的感情、是非观念,形象而具体地揭示出爱国和卖国两条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同时诗人还紧扣“月”字,利用月亮的连续变化,周而复始,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这是从纵的方面贯穿和戎诏下十五年的历史。而且月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象征着美好的团圆,因此守边的战士见了它抒发怀乡之情;亡国的遗民见了它,牵动故国之思。可是在南宋统治集团看来,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生活处境人们的心目当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着朱门的歌舞,照射着前方战士的白发、尸骨,照射着沦陷区遗民的泪痕,而且在十五年来就这么一直照射着。歌舞沉迷,白发益多,尸骨未收,泪痕依旧。借着月光的照射,诗人从历史到现实,把长期和戎不战的政治局面,作了鲜明真切的艺术概括,沉痛悲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诗的语言也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没有剑拔弩张惊人的句子,但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却更显出一种摧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力量。由此可见,说《关山月》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能代表陆游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Ⅶ 陆游的爱国名句有什么
陆游的爱国名句
1、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谢池春》
2、平生万里心,执戈版王前驱权。——《夜读兵书》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出县》
5、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6、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7、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8、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9、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
10、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Ⅷ 关山月(陆游)统领全诗的是哪一句
中原干来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源子孙。
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曾入侵过中原,但哪有让他们长期盘踞,以至于传宗接代的?
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Ⅸ 陆游的关山月中描绘了三个场景,以及三个事物.请问是哪三个
三个场景: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三个事物:朱门、厩马、断弓。
《关山月》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
原文节选: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9)关山月陆游的名句扩展阅读
《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
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Ⅹ 关山月陆游经典名句
对比示现的修辞模式在陆游的诗歌中运用较为普遍,但在《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竟描绘了如此多的对比鲜明的情景,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其构思之精妙,在陆游的诗歌中,乃至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