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c小调夜曲赏析
Ⅰ 肖邦升C小调夜曲有什么弹奏技巧
肖邦的夜曲很难用技术级别来衡量了,因为从技术上看,夜曲不比练习曲,没什么很回难的技术答类型。就你说的升C小调夜曲来说,有6级左右程度就完全能弹,但要弹出感觉来,可能到10级的功力还不够。夜曲的难度主要是旋律的连奏,rubato的伸缩节奏,旋律与伴奏的声部层次,和声色彩变化的微妙感觉,这些都需要一定深度的音乐修养,随着对音乐理解力的加强,手指控制力的提高,慢慢会弹得越来越好。
Ⅱ c小调夜曲 后感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
最初『夜曲』Nucturne的创作者,是一位爱尔兰籍钢琴家约翰 菲尔德 (John Field)在肖邦童年时代所写的,无疑的,肖邦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受其影响,左手波浪型的琶音伴奏 (与现代的理察克莱德门钢琴曲颇为类似)是最大的佐证。但是,从1843年之后的作品55至作品72号等五首,则完全脱离了菲尔德的夜曲型式,反而有诙谐曲Scherzo及叙事曲Ballade的味道,同样是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作品,却更能显现出肖邦钢琴作品中特有『诗』的气质,不会再拘束于原夜曲中A-B-A的即定格式。一般说来,肖邦的夜曲是属于纤弱、神经质、浪漫而细致的,听不见巨浪拍岸的击涛声,却可以感受到远方海面的汹涌起伏,这在作品27号的两首升c小调及降d大调的夜曲里特别明显,聆赏者可以深刻地沉浸在肖邦诗的意象波涛之中,抒情是其音乐的主轴,丰润生命本质如同夜空里绽放的烟火,非齐发式的,是一点点一点点依序宁静地升空,再任其自由地绽放开来,有艳丽玫瑰,有静谧雏菊,有的垂下珠圆玉润的葡萄,有的则捻出一朵朵飞舞的蒲公英,然后沿著各自发展的主题消逝在夜空中,绚烂的景象只留在聆赏者的心中回荡。---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55号的第一首降e大调夜曲里,实可谓抒情的极致表现,此曲完全摒除A-B-A型式的拘束,却又没有如叙事曲般的长篇大论,短短的六十七小节里犹如以平缓的语气诉说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委婉与小小的涟漪交错对话,最后仍是还给一池如止水轻颤的哀愁,这是肖邦的天才表现,在此曲里不复见如意大利歌剧花腔似的装饰音,即使有装饰音的乐型出现,也完全融入肖邦式的钢琴语汇之中了。
Ⅲ 肖邦《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什么复三部
摘 要:肖邦的《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是夜曲的经典之作。文章从结构、情绪、民族性、旋律线条、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夜曲;浪漫主义;音乐形象;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6-0115-01
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此时期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受,重视戏剧性效果和民族特色,具有自由、奔放的风格。
一、从整体结构及各部分情绪上看
(一)整体结构。典型的复三部曲式。整体上看各部分之间稳定统一,但每一部分内部却又彰显自由,这给乐曲带来了强大的力量。通过这些对比与统一,使乐曲兼具戏剧性和平衡性。
本曲结构图示如下:
A(单三) B(单三) A1(单三) 尾声
a b a1 c d d1 a2 b1 a3
8 8 8 8 8 8 8 8 8 5
c-g- bD - c C c - bD -c
各部分结构详解:
1、首部(A):单三部曲式,由a、b、a1三部分组成,其中a(4+4),b(2+2+1+3),a1(8)
2、中部(B):单三部曲式,由c、d、d1三部分组成,其中c(4+4),d(4+4),d1(4+1+3)
3、再现部(A1):动力性再现,单三部曲式。由a2、b1、a3组成,其中a2(4+4),b1(2+2+4),a3((4+4)
4、 尾声:由5小节组成
(二)各部分情绪
1、首部:平静安详。整体来看节奏均匀、左手伴奏深沉悲痛,衬托着舒展宽广的宣叙性旋律,具有哀痛抒情而又庄严的色彩。
2、中部:进入同主音大调,采用对比主题。一开始延续了首部的音乐情绪,如同宗教的合唱般肃静安详,随着乐曲的发展,慢慢的将情绪推向高潮,较之前开始出现紧张情绪。中段具体的情绪断层如下:
(1)开始的柱式和弦内容内敛、沉寂,具有圣咏合唱的特点。
(2)从39小节开始进入紧张情绪。乐曲开始以三连音型组合的严格的半音进行,具有极其壮阔的气势,力度也由f-ff-sf,使力量逐渐积聚,情绪达到一个高潮。
(3)紧接着三连音的八度进行,伴随力度的突弱(48小节sfp)直插入再现部。
3、再现部:是动力性再现,基本与首部相同。音乐情绪较首部有明显的起伏,不再像首部那样平静,速度也由首部的Lento变为Doppio movimento。旋律音被紧紧的包围,仿佛飘荡在遥远的高空。力度由p-ff,小高潮出现。
4、尾声:再现部小高潮出现后,尾声力度立马弱下来,音乐情绪开始暗淡,与首部情绪相呼应,音乐渐渐的飘向远方直至完全消失。
二、从民族性和旋律线条上看
(一)民族性。“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这首夜曲综合地反映了肖邦音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赖以产生的整个斯拉夫民间音乐的性质。
(二)旋律线条。旋律是作品的灵魂,肖邦是杰出的旋律大师。其旋律是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的精雕细琢,这也使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斯拉夫民间音乐性质,最后形成典型的“肖邦风格”。
本曲首部速度为Lento,并在第一小节处标有“mezza voce”。乐曲一开始旋律音出现于弱拍,具有朗诵性质;强拍由左手八度音程给出,深沉、内敛,这些都具有典型的斯拉夫民间音乐风格,同时,也确定了本曲的音乐基调。
三、从力度和和声织体上看
(一)力度。首部在力度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统一的和谐美;然后,中部的力度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变化,整体来看是由平静到紧张的情绪,在力度上也进行着强烈的变化,由p-f-ff-sfp;再现部由pp-ff,随着情绪的强烈增长,力度压抑的不断积聚,终于在接近尾声时汇成戏剧性的高潮,这也是肖邦革命性、斗争性形象的生动写照;最后,进入尾声后减弱,音乐开始暗淡,全曲安静地结束。
(二)和声织体。首部旋律是低音与柱式和弦交替进行伴奏织体,伴随着均匀、疏散的和声节奏,如呼吸一般的自然、平稳;中部织体由一开始的疏松逐渐紧密,尤其从39小节开始,随着织体的繁杂,三连音伴奏音型的加入,音乐情绪也开始紧张,直到49小节情绪爆发到极致。
本曲对于同一个音乐主题的不同和声配置也是很有特色的,如首部首次出现主题音5、6时(第1、2小节)其和声进行为:I-VI6-V6,第二次出现主题音时(第5、6小节)其和声进行为:III-II6-VII,再次出现主题音时(第17小节)其和声进行为:V7/IV-IV7-VII7/V7/VI。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不同和声给相同旋律进行配置,会带来丰富的色彩,增加旋律的饱满度。
参考文献:
[1]徐冬.永远的肖邦“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述评[J].人民音乐,2003.
[2]赵阿光.肖邦夜曲的永恒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
刘 欣(1990-),女,山东省泰安市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
这个是一篇研究论文,可以做参考,望采纳。
Ⅳ 肖邦的降c小调夜曲
喔,你等一下,我的SD卡太多,我去找一下!
还有,你要钢琴版还是小提琴版?
我得提醒你一下,实际上根本没有降c,我们老师后来给我们更正了(老师给我们的琴谱出错了,我们都是自己手抄的琴谱,老师的也是。)。不过我更迷惑不解,因为如果真是的话,我就听了两个版本的肖邦升c小调夜曲了。不过这个曲我可以肯定是你要的,因为就我所知,有些时候它被称为降c(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名字不一样,但曲子是一个。
如果你听过,看这段名家介绍就知道了:小提琴独奏《升C小调夜曲》选自肖邦作品升C小调(OP.27),作于1835年,出版于1836年,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这首第七号为缓板,3段体。
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
库勒普斯基认为,肖邦此曲的“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
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
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
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
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
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肖邦早期的夜曲是华丽的,而他晚期的作品则更多了一些深沉的情感。这位波兰的天才钢琴家肖邦,并没有注明谱曲的目的,而是让听者去思想,感受音乐的境界。
这首升c小调夜曲有大量华美的装饰音,而它所拥有的不止有华美。
是真的是升C!希望上次的那个提问不要误导人······
发过去了啊!是钢琴版+小提琴版+名家介绍的。
Ⅳ 谁能介绍一下肖邦的c小调夜曲的创作背景和感情
【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感情】
肖邦的c小调夜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Ⅵ 肖邦升C小调夜曲有什么弹奏技巧
c小调是钢琴曲的主旋律,主旋律是c调,夜曲是作者根据琴曲已经而自命名。所有钢琴曲都命名为什么调。mi和re是c小调三个主音中的两个。
Ⅶ 求肖邦的降c小调夜曲
发过去了,你说的钢琴版是李云迪的《肖邦降C小调夜曲遗作》吧,如果是的回话那就是我发过去答的那个。
话说vv啊,你的对降C小调的解释不完全啊~~钢琴九级也有不如我的地方哈哈哈!降C是逢Do变Xi~~
看在我们认识的份上,你就···嘿嘿,不用我说了吧~~
Ⅷ 肖邦升C小调夜曲含义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内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容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中间一段的效果与谱面的表情记号略有出入,弹奏时可以参照二者而定,由于肖邦的夜曲细节上变化非常丰富,因此本曲短短三页,也花费了两天时间,力求音效尽可能自然
Ⅸ 肖邦升c小调夜曲(无编号)曲式分析、创作背景、艺术特点
http://ke..com/view/1972811.htm要会利用网络回。答
Ⅹ 肖邦夜曲升C小调的赏析、
作品Op.27之一的《来升c小调夜曲》,源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中间一段的效果与谱面的表情记号略有出入,弹奏时可以参照二者而定,由于肖邦的夜曲细节上变化非常丰富,因此本曲短短三页,也花费了两天时间,力求音效尽可能自然
我从高人那贴来的 我的书上没有这谱子 我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