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赏析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05 21:48:32

❶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嫋嫋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❷ 陈子昂感遇其二翻译

古诗翻译为:

兰花和杜若生于春夏,枝叶多么茂盛。

幽雅清秀,空绝林中版群芳的秀丽色彩,权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花茎。

渐渐地白天渐短,秋风也慢慢的吹拂起来。

时光流逝,花儿凋零,美好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

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出自《感遇·其二》是唐朝陈子昂创作的古诗作品。前四句赞美在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秀丽芬芳的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天与夏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生长得非常茂盛。

(2)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者曾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因谏议多不合,深感政治抱负不能施展,便于圣历元年(698)辞官还乡。不久为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其诗思想内容进步、充实,语言风格质朴苍劲,蕴藉深微。主张继承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本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三十八首《感遇》诗中的第二首,诗中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❸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中诗人所咏之物特点是什么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回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答, 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的特点是: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❹ 诗歌,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 ,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因此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落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描摹花叶的茂盛的姿态,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以“朱 ”、“紫 ”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表现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 》,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 ,实则是以其“ 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以“白日晚 ”、“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与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

1.参考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回茎紫,幽雅清答秀,独具风采。
2.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四句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意思对即可)

❻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翻译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
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兰若生春夏专,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属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译文: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

❼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颔联描写了兰若怎样的形象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
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 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⑤冒,覆盖。

(1)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红花紫茎,生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兰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4分。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3、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全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或用了象征手法,或托物起兴,阐述同)

4、“迟迟”“袅袅”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答:“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❽ 古诗鉴赏,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四)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卅四】
陈子昂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44)。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鉴赏】

此诗作于神功元年秋。当时,诗人从军东征契丹,见危请缨,反遭武攸宜的猜忌和排挤,这首诗正是诗人遭受沉重打击后感愤而作。诗中记录了一位长期戍守边塞的老战士的自白。他的一生可谓经历丰富,倍受挫折。少年时豪侠放旷,崇尚义气;从军边塞后,以国事为重,奋勇战斗,却长期遭受压抑。诗人在这位战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来表现自己壮志未酬的“兴寄”,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谕。,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诗的开头两句,以苍劲古朴的笔触勾勒时、空背景,渲染出悲凉的气氛,深秋时的渤海要塞,凛冽的北风吹刮着浩瀚大海岸边的树木,呈现出一片凋零、萧瑟的景象。背景画面苍凉,但气势飞动,“海树”以“海”迭加于“树”,就使得这个意象雄浑而有风骨。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引出诗中的主人公,亭堠乃边塞哨所;“楼”指亭上的戍楼。“明月楼”,既具体点明此时为深秋月夜,又使形象充满“哀”怨,启人联想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的境界。《七哀》写女子,此写游侠;子建尚有“柔情丽质”(钟惺《古诗归》),子昂却刚健质朴。
诗接下来转入主人公的自述,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属燕国,汉以后置幽州,故称幽燕,其俗慷慨尚武;结发,指初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以示成人;事,从事;远游,漫游。句意为:他自称是成长于幽燕一带的人,成年以后,离家漫游。诗人为其落拓、凄凉的气质所吸引,不由前往攀谈,并将其自述记下。此联是这位战士自述身世和游侠生活的开始。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赤丸,这是游侠儿执行任务的凭证。《汉书·尹赏传》载,长安有一群游侠少年专门杀吏为人报仇,他们事前在袋子里装上赤、黑、白三色弹丸,各自摸取,摸到红丸则去杀武吏,摸到黑丸则去杀文吏,摸到白丸负责为行动者料理后事。句意为:我拿到红丸前去刺杀武吏,手执白刃,为人报仇。这是描述具体的慷慨而危险的游侠生活。游侠重意气、重承诺等品质与下文舍身为国的勇敢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两个表现方式。诗人对他的经历颇为欣赏。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句意为:我为躲避仇家漂泊至海上,随后从军来到了这边塞的州界。这是这位战士自述到此从军的原因。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辽水,辽河,有东西二源,在昌图县汇合;悠悠,遥远的样子。句意为:如今家乡远在千里之外,这辽河之水又如此的悠远、绵长。意即思乡之情有如这辽河水一样绵延不绝,而归途遥远,山重水复,归期也将如这辽河水一样渺不可期。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胡兵,此指突厥、契丹;汉国,即中国。句意为:每每为胡人的侵入而感愤不已;常常为中国无法有效遏制胡人而感到羞耻。“胡”、“汉”并提,充满民族自豪感。这两句极写这位战士的爱国热忱与报国雄心,可惜庸将误国,遂使有志之士怅恨不已。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七十战,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载:李广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勇苦斗,声威远播,却始终未能封侯,遭抑屈愤而自杀。这里借李广之事以寄托愤慨。句意为:何曾想到身经七十余战,战功卓著,却直到头发白了也未能有封侯之赏。此联是边塞战士的愤懑之辞,亦是诗人胸中的块垒,凭此一吐为快。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战国时燕国之地,汉以后置为幽州,连称为“幽燕”,属今河北北部与辽宁西部一带。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而冠,以示成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崇尚勇武,“幽燕客”三字足以表明此人为一侠士,他胸怀大志,刚一成年就去家远游,以求建功立业。并非恋巢的家雀,而是欲搏击四海风云的雄鹰。既为豪侠之士,又值血气方刚之年,故嫉恶如仇,愿铲尽天下不平事,敢作敢为,对贪官恶吏就难免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侠义之举:“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据《汉书·尹赏传》说,长安有一群少年专门谋杀官吏替人报仇,事前设赤、黑、白三色弹丸,探得赤丸杀武吏,黑丸者杀文吏,白丸者处理丧事。这两句表现出主人公的英武与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两句对仗工整,韵律铿锵,颇似五律之对仗句式。如果说“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稍显得低沉,可谓抑,那么至此则一扬,显得高昂,痛快淋漓。接着又回到现实中来:“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因为杀公吏、报私仇,触犯刑律,只得避逃海上,并到边塞从军。这其中自然亦有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幻想。谁料明珠暗投,他在“此边州”并未能显身手,展抱负,其勇武之力与侠义之胆都不被赏识。他碌碌无为如同凡夫俗子。英雄失路,心绪悲凉。久在异乡为异客,又处于坎坷之境,最易生故乡之思:“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水“悠悠”寓有愁思悠悠不尽之意。“复”字下得颇有力,使诗显得音情顿挫。更令人激愤的还不在于个人的荣辱升降,而是胡兵屡犯、主帅无能。

“胡兵”原指汉朝时的匈奴军队,这里代指契丹军队;“汉国”即汉朝,实指唐朝。“愤”针对胡兵入侵,显得有力,“羞”针对主将昏庸无能,见出深刻。“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两句既是批判社会现实,也寄寓“幽燕客”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末借用汉朝李广的典故来抒写“幽燕客”的不平。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作战骁勇,带兵有方,但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后来被迫演出“引刀自刭”的惨剧。“七十战”而“未封侯”,对比何等鲜明!这两句堪称全诗画龙点睛之笔。是诗人“兴寄”之所在。

主将武攸宜刚愎自用,又“无将略”,以致唐兵大败,又怯敌不敢进。子昂曾出谋献策,以改变战局,但不被武氏采纳。陈子昂失望悲愤,乃有此“感遇”篇。此诗“词旨幽邃”(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它并非是抒胸臆,而是借“幽燕客”之“言”抨击当时主将之误国,并寄寓自己的悲愤。

❾ 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的翻译,注意是翻译不是赏析啊! 谢谢了!

一、译文

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哪里知道美人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美丽的羽毛是翡翠鸟的才华,翡翠鸟却因这才华而累及生命,只能为这样的珍禽而叹息啊。

二、原文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三、出处

《全唐诗》·《感遇三十八首》

(9)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赏析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感遇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

二、作品赏析

《感遇三十八首》是五言古诗,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三、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❿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全诗的翻译,不是鉴赏,是翻译!!!

香兰和杜若生于春夏之际,花叶掩映,枝茎交合,何其茂盛。
兰若秀色超群,使群花为之失色,花朵红,茎显紫色。
渐渐的白天越来越短,寒而不冽的秋风出现了。
花草都凋零了。唉,花草的寿命就这样结束了!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