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名句
1. 著名的兵法名言有哪些
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
出处:宋人张预注《孙子兵法》
译文:用兵打仗虽然要以仁义为本,但取得战争胜利必然要运用诡诈的手段。
赏析: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出发点应当“本于仁义”;但战争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这个特殊领域里理所当然地要采取一些诡诈手段。在仁与诡的关系问题上,古代进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始终主张二者的统一,即将儒家的仁与兵家的诡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仁诡辩证统一的战略指导理论。仁信与诡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争观范畴,部分儒家学者历来认为二者水火不相容,宋代学者经常用孔子的仁学来攻击孙子的诡道,清代学者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上,孙子既主张讲仁也主张讲诡,他所说的诡并非不仁之诡,而是“仁诡”;他所说的仁并非迂腐之仁,而是智者之仁;在他看来,战场上单讲仁义是虚伪的,打不赢战争才是真正的“不仁之至”。因此,宋人张预的这句话十分准确地理解了孙子关于仁诡关系的观点。
将帅者,心也;群下者,肢节也。其心动以诚,则肢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肢节必背
出处:《尉缭子•攻权》
译文:将帅好比人的心脏,部属好比人的四肢。如果决心坚定,四肢的动作必然有力;如果犹豫不定,四肢的动作必然迟疑失灵。
赏析:兵家不仅从将帅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安危之主”的定位,而且从军队这一有机系统的角度阐明了“将者心也”的论断。《司马法》最早从这个角度提出了“将军,身也,卒,肢也,伍,指拇也”的观点,分别对将、卒、伍的地位作了形象的定位。作者尉缭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将帅如同军队的心脏,部属如同军队的四肢,将帅意志坚定,部属就会勇敢作战;将帅犹豫不决,部属就会迟疑失灵。尉缭把军队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论证了将帅在这一系统中的神经中枢地位,同时还清楚地说明了将帅与士卒在战争作用问题上的辩证关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译文: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赏析: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
出处:《登坛必究•辑教兵说》
译文:训练军队的方法,没有比培养士卒的思想意志更为优先的了。官兵的思想意志统一了,即使百万之众也会团结得如同一人。将帅了解士兵,士兵了解将帅,官兵关系如同子弟保护父兄、手足捍卫头脑一样,如果这样,常胜的把握就操之于我了。
赏析: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统一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因此,军队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作者对“练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深刻阐述,认为“练兵之法,莫先练心”,要求把练心放在治军的首位,在全军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思想意志统一了,全军上下才能在共同意志的凝聚下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军队内部就会形成“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的局面,以这样牢固的内部关系进行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出处:《卫公兵法•将务兵谋》
译文:夺取战争胜利的决策,在于能了解将帅的才能,判明敌人的强弱,分析地形的险易,观察天候季节是否适宜有利,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交战,固守自己的土地而不丧失,这就是必然取胜的原则。
赏析:唐初大将李靖,身经百战,谋略过人,为大唐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与唐太宗李世民对谈历代兵法,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积数十年战争实践经验,李靖在《卫公兵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必胜之道”。认为“决胜之策”在于能够了解将帅贤愚,判明敌人强弱,掌握地形险易,洞察天候季节。掌握了敌我双方这四个方面的情况,就有了“先胜”的把握,然后再兴兵作战。李靖关于“先胜而后战”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兵家一贯的战争指导原则。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先后诛杀了手握兵权的韩信和彭越,淮南王英布“疑祸及身”而起兵反汉,刘邦为应付这一突发事变,召集令尹薛公等人出谋划策。薛公根据双方情况,预料英布可能采取上中下三种计谋,由于英布之妻是长沙王之女,预计他会采用下计,果然,英布在刘邦大军攻击下投奔江南,被长沙王所诱杀。
2. 孙子兵法中的名句
孙子兵法的名句不来胜枚举,自精选摘录如下:1.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2.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5.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3. 《孙子兵法》中有哪些名言名句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第二】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第三】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第三】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谋攻第三】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第三】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第三】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谋攻第三】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军形第四】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军形第四】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第四】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兵势第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计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孙子兵法·计篇》
4. 求古代兵书里面的经典名句。越多越好。
孙子兵法:
兵 者, 诡 道也。
故 善 用 兵 者,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也,
故 用 兵 之 法, 十 则 围 之, 五 则 攻 之, 倍 则 分 之, 敌 则 能 战 之, 少 则 能 逃 之, 不 若 则 避 之。
故 曰 : 知 彼 知 已 者, 百 战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已, 一 胜 一 负 ; 不 知 彼, 不 知 已, 每 战 必 殆。
善 守 者, 藏 于 九 地 之 下。 善 攻 者, 动 于 九 天 之 上。
凡 战 者, 以 正 合, 以 奇 胜。
攻 而 必 取 者, 攻 其 所 不 守 也。 守 而 必 固 者, 守 其 所 不 攻 也。
故 我 欲 战, 敌 虽 高 垒 深 沟, 不 得 不 与 我 战 者, 攻 其 所 必 救 也。
夫 兵 形 象 水, 水 之 形, 避 高 而 趋 下; 兵 之 形, 避 实 而 击 虚。
故 兵 无 常 势, 水 无 常 形;能 因 敌 变 化 而 取 胜 者,谓 之 神。
故 其 疾 如 风, 其 徐 如 林, 侵 掠 如 火, 不 动 如 山, 难 知 如 阴, 动 如 雷 震。
故 三 军 可 夺 气, 将 军 可 夺 心。
故 用 兵 之 法: 高 陵 勿 向, 背 丘 勿 逆, 佯 北 勿 从, 锐 卒 勿 攻, 饵 兵 勿 食, 归 师 勿 遏, 围 师 必 阙, 穷 寇 勿 迫。
涂 有 所 不 由, 军 有 所 不 击, 城 有 所 不 攻, 地 有 所 不 争, 君 命 有 所 不 受。
我 出 而 不 利, 彼 出 而 不 利, 曰 支; 支 形 者, 敌 虽 利我, 我 无 出 也; 引 而 去 之, 令 敌 半 出 而 击 之, 利。
投 之 亡 地 然 后 存; 陷 之 死 地 然 后 生。
是 故 始 如 处 女, 敌 人 开 户, 后 如 脱 免, 敌 不 及 拒。
司马法: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者方,会诸侯,考不同。
尉缭子: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以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
黄石公三略: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
六韬: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义之所在,天下趋之。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
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5. 孙子兵法中常用名句的出处
孙子兵法十三篇目录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版不可不 孙子兵法《权作战篇》第二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 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 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 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 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 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
6. 一句著名的兵法名言
你说的不会是临抄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吧,我只知道这一个在日本动漫中比较火的。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九字真言系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佛教(密教)称为奥义九字,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7. 孙子兵法名言名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