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印象赏析
⑴ 戴望舒的《印象》中表明了什么意象和思想感情
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专到古井的暗水里属.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印象》一诗亦如同《雨巷》一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并充满着现代主义的色彩.《雨巷》早已突破爱情诗的意义而进入到执着探索人生意义路程的展示.《印象》也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将诗人主体的情绪和内在心理藏匿其中,反映出诗人心理经历过的从希望的幽微到失望的愁怨、从有所期待有所奋起的微笑和欢乐坠入沉郁的孤独与寂寞.
《印象》大量运用如“深谷”、“铃声”、“烟水”、“渔船”、“古井”、“林梢”、“残阳”等古典意象,但却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将其组合,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印象”.
如同一幅欧洲印象主义的绘画一样,涂上了幽暗沉郁凄美的色彩,每一幅画面又融进了诗人浓郁的内心感受,化成一组组意象,从而熔铸成凝结着现代人精神追寻中孤独、寂寞的“印象”.
⑵ 求烦忧 戴望舒 赏析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⑶ 戴望舒的凝泪出门 全文及赏析 谢谢
《凝泪出门》 戴望舒
昏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的愁怀占住
凄绝的寂静中/你还酣睡未醒/我无奈踯躅徘徊/独自凝泪出门/啊我已够伤心
清冷的街灯/照着车儿前进/我底胸怀里/我是失去了欢乐/愁苦已来临。
赏析:这首诗是戴望舒的处女作,当时的他醉心于法国浪漫派诗歌。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论对政治或爱情都做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这首《凝泪出门》就是他惆怅、失落的内心表白,诗歌的意境也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但由于当时的他受浪漫派诗歌影响颇深,因此那个时候戴望舒的诗作《凝泪出门》、《流浪人之夜歌》等还略显稚嫩,徘徊在诗歌创作的瓶颈里无法突破,直到1927年遇到施绛平,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并继而写出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雨巷》,“雨巷诗人”才奠定了文坛的地位。
附其成名作《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另:
还有几首其他传世佳作小诗,读来如嘴里压着一个橄榄,内蕴深长
1、席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
读了很多好的小诗,这首诗最于我心有戚戚蔫
《一棵开花的树》
席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2、《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海子的成名作,绝唱了,读来特别有感觉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另一首一篇小说里的诗,是一个快要死了的妻子给从来没有爱过自己的丈夫写的临终小诗,读了哭的不行,《如果于重山中离开你》
如果于重山中离开你,
我要回来,穿越纠缠的丛林,
化为百灵,回到你身边!
如果于大海上漂离你,
我要回来,划过猖狂的波涛,
变作海鸥,回到你身边!
我若迷失在草原,我要追回你的脚印,
化做麋鹿,踏遍千山万水,回到你身边!
可是亲爱的,
我偏偏是在,
牵着你的手时离开了你,
所以,我只能对你说:
愿你这一生,
将我永远忘记!
叶落了,我知道,不久之后,春再回,已不是我的季节。
5、《从此海比天蓝》(很优美)
天空和大海相爱了
而他们的手却无法相牵
他们无法让爱继续
天空哭了,泪水洒在海面上
即使受到惩罚,天空也要把灵魂给大海。
6、泰戈尔的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⑷ 戴望舒 《八重子》赏析
《八重子》所使用最基本的语汇是:忧郁和祝愿。这看去的确是一个显得有点奇怪的并列。在汉语里,这两个词也碰巧与命运押成半韵,就是说,诗人在使用它们时多半已经意识到了其中所含有的命运的音色。什么能够改变命运呢?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捷径就是:希望,或者说提供希望(祝愿)。诗人在此提供的希望,既不是历史的也不是宗教的,而是情感的,它展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澄明而单纯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诗里所说的“忧郁”来自一位名叫“八重子”的日本少女留给诗人的印象。“少女的忧郁”构成了这首诗最原始的艺术动机。就少女象征着美的化身而言,“少女的忧郁”再可以引申为“美的忧郁”。此外,从诗人对忧郁的敏感和关注,我们也发现诗人骨子里的忧郁的踪迹。总之,诗虽然表面上说的是“少女的忧郁”,但从修辞(如“永远”)和意象(如“无尽的、寂寞的、凄凉的路”)上,读者可以明显地觉察到“忧郁”一词的丰富含义。最终,“忧郁”指向对存在的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看法。
这首诗在语言的构成上很单纯:一堆让人生疑的形容词,重复使用的祈使句法。一个优秀的诗人最关注的语言技巧就是他的遣词造句是否具有联想的延续性。《八重子》首先是这样一组在情感方向上一致的词语:忧郁着的、郁瘦、挂虑、沉思的、辽远的、流泪、孤寂、渺茫的、无尽的、寂寞的、凄凉的。它们互相呼应,互相衬托,顺着诗意绵延流动。它们之间的重复,在节奏和语感上的成份要多于在语义和修辞上的成份。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着诗人内心的情感的细腻和复杂。与这组词语相对立的是一个色彩明亮的词:愿(祝愿)。这个词虽然在诗中只是出现过一次,却是一种居于诗中主导地位的诗歌情绪的体现。这个词所包含的情感,对它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深入的触及,而不是淹没。显示这样的遣词技巧,不仅需要对语言的敏感,而且也需要心智的成熟。
诗的第二节中,“辽远到要使人流泪”可以说是这首诗的名句。在第三节诗中,在诗情上承继上一节诗中出现的祝愿的语势。诗人三次使用“忘记”一词,构成一种排比的抒情氛围,在心理效果上强化了他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欲使少女“忘记”的三种事物:“孤寂”、“渺茫的乡思”、“凄凉的路”,都是不能够通过“忘记”来消却的。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能够使人暂时忘记它们:爱情和死亡。在这里,诗人求助的是爱情的力量,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近似爱情的情感力量。所以读者在第四节诗中可以看到爱情场面中最常见的情境:“在她的唇上,我要为她祝福”。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扩大了他的祝福的范围。八重子已经成为所有少女的象征。少女们在诗人的祝福中得以升华:我愿她永远有着意中人的脸,春花的脸,和初恋的心。这两行诗的措辞简洁,明澈,源自一种纯正的心灵。以祝愿的调子结束这首诗并不出人意外,而是诗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原本有的回答 还有更多 可以等你自己发现
⑸ 戴望舒《十四行》的赏析
。《十四行》
微雨飘落在你披散的鬓边,
像小珠碎落在青色的海带草间
或是死鱼瓢翻在浪波上,
闪出神秘又凄切的幽光;
诱着又带着我青色的灵魂
到爱和死的梦的王国中睡眠,
那里有金色的空气和紫色的太阳,
那里可怜的生物将欢乐的眼泪流到胸膛;
就像一只黑色的衰老的瘦猫,
在幽光中我憔悴又伸着懒腰,
流出我以前虚伪和真诚的骄傲;
然后,又跟着它踉跄在轻雾朦胧;
像淡红的酒沫飘在琥珀钟,
我将有情的眼泪藏在幽暗的记忆中。
小语:轻轻地一个比喻间,带出一个绝妙的人儿。
优势:隐约的一个背影,迷离的记忆。
赏析:这样精致美丽的诗篇,我很想把它归入爱情诗。在这里,诗人的确是有一个描写对象的,关于她的印象,诗人很吝啬笔墨,只用了“你披散的鬓边”一个小小的侧面,一笔带过,简到不能再简。然而,这一笔,却给了我朦胧的女性的娇美之态。因为她影影绰绰,因而更加引起我们的猜测与想象想象一个轻饰脂粉的背影吧。诗人与这个印象是喜欢并受其引诱的有着梦幻色彩的。然而,最终,诗人却把那有情的眼藏在了那幽暗的记忆中。也许,这只是一个过往的片段,一直迷离着到如今。
佳句:微雨飘落在你披散的鬓边,
像小珠碎落在青色的海带草间。
--珠子,纯洁而晶莹。海带草,碧绿生动。是珠子亮了海带草,还是海带草衬起了珠子,是互相都美了,都装扮了对方吧
⑹ 印象戴望舒的作者简介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⑺ 雨巷 戴望舒 赏析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璟《浣溪沙》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⑻ 戴望舒《烦忧》赏析
赏析: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起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本细相地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
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
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原文节选: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出处:出自近代诗人戴望舒的《烦忧》。
(8)戴望舒印象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等。
早期的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的追求都是理想化的,常常背离现实,因为有着苦苦的追求,所以在结果面前常常失望。
《烦忧》就是戴望舒的早期诗作,早期的戴望舒曾经参加革命,但是在革命低潮时期,缺少对革命未来的认识,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诗人,向往革命能改变未来,但是对革命处于迷惘期,所以创作了这首诗来消愁。
⑼ 戴望舒《我的记忆》赏析
戴望舒送出《雨巷》不久,就开始了对诗歌“音乐性”的“反叛”,写下了这首他自认为新的“杰作”的《我的记忆》。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又矗立起一个新的纪念碑。以此诗为题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的出版,成为1929年诗坛的一大盛事。诗人对这首诗的偏爱远远的胜过《雨巷》。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忆,是一种抽象的人类感情,也是诗人对往事追念的一种感情形式。在诗人戴望舒的笔下,通过具象的描述和拟人化的手法,抽象的情感变成了有生命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诗人在“记忆”中注入了人的感情,又在对“记忆”的描述中昼隐藏起了自己的感情,使这首象征派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意义,可以唤起无数读者情感的共鸣。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失落无限的眷念之感,象流水一样淙淙流过每个读者的心灵,记忆的原野都会因此而绿茵丛生。看去是一首无主题变奏曲,它却在读者的心灵中唤起各种人生主题的回响。《我的记忆》这种隐藏了自己私情的抒情内涵的普遍性,正是它最重要的艺术魅力的根源。
人在美好的一切,包括理想、爱情失去之后,伴随孤独寂寞而来的最忠实的朋友,就是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记忆忠实,记忆亲切,记忆几乎成了慰籍生活的密友,这是怎样一种辛酸而幸福的心境啊!《我的记忆》为了写出这种心境,首先是把记忆拟人化了。第一节诗是一个概括,但已隐含着把记忆当成活生生而无限忠实于自己的好友了。这样,整首诗都贯穿“友人”的特征,赋予抽象的情感以有生命的形态。诗的第二节写我的记忆几乎无处不在,诗人用了一系列细微的事物的排比,把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泯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这节诗格式有些单调,但由于选择的意象具体而充满生活的气息,就给人以形象的亲切感。记忆到处都生存着,在“燃着的烟卷上”,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在“破旧的粉盒上”和“颓垣的木莓上”,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往日的诗稿”和“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和“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记忆无处不在的生存着。这些具体的意象,看去信手拈来,实则有很丰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爱情生活,是爱情的欢乐与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静的……任你去想象好啦!诗人朦胧的境界构成给了你想象的权利。读了之后,任你怎样想象,诗人那颗不断地无时无刻地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总是会显现于你的面前。你的经验与诗人的意象互补,更会灿烂地展示这一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进入第二节,转为写记忆到来时的情态。它“胆小”,它怕“人们的喧嚣”,它是人们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寥时,“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以很低的声音和碎琐的话语,与诗人作不肯休止的谈心。这一节末尾的五行诗,更具体地透露了这“记忆”的内涵:“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古老的故事和同样和谐而古老的歌曲,这些意象,很容易唤起人们对爱情的联想,把这联想与“爱娇的少女的声音”、“眼泪”、“叹息”放在一起来读,这“眼泪”,这“叹息”当然是记忆中来造访的“少女”的,但又何尝不是在记忆中度日的诗人心境的外射呢?
诗的第四节是写记忆到来的时间没有一定的,虽然这拜访的突然,“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可是我却喜欢,因为“我们是老朋友”,它会在孤寂中带给我甜蜜的慰安。最后一节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无法摆脱这记忆的絮语,那些美好而辛酸的往事太使自己难忘了,除了自己“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的时候。诗又骒以一种圆圈式抒情结构完成的,末尾两行又返回开篇的两行。但它比开篇在情感色彩上深化了:“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有美好的记忆固然是幸福的,但只靠记忆的忠实为友的人,内心又是多么荒凉和寂寞啊!诗人虽然没有说自己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但这种感情在种似乎是轻松快乐的调子中却显得深沉,更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们会带着同样的心境走进这首诗的感情世界。
这首诗明显地受到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Framlis Jammes)的《膳厅》等诗的影响,“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淳朴的心灵来写他的诗”,能够注意“适当地、艺术地抓住”那些“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美感,如《膳厅》的第一节:“有一架不很光泽的衣橱,/它会听见过我的姑祖母的声音,/它会听见过我的祖父的声音。/它会听见过我的父亲的声音。/对于这些记忆,衣橱是忠实的。/别人以为它只会缄默着是错了。/因为我和它谈着话。”但是耶麦是将具体的事物情感化,而戴望舒是将抽象的情感拟人化,就艺术创造的难度来看,后者更甚于前者。戴望舒在诗中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与娇美,在日常生活的物象上捕捉美感,一些似乎与诗无缘的琐碎事物,成为具有丰富象征内涵的意象“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颓垣的木莓,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平静的水......,这些无生命的东西不仅有了生命,而且被赋予很广袤的暗示性的内涵,使人对诗人的记忆发生辽远无边的想象。因此,这些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也就闪着诗的光彩,富有了诗的韵味。
戴望舒摆脱了《雨巷》式外在音乐美的追求,追求一种表现“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的内在韵律的症状。《我的记忆》是他的第一个自学的实践。诗里没有《雨巷》那种铿锵的韵脚,华美的字眼,完全用纯然的现代口语,使诗的叙述同读者的情感拉近了距离,增大了抒情的亲切性。即使在具有气势的排比性很强的诗行中,如第二节前五行还用舒缓的调子,到第六行后“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一行中用了两句“在……上”,修饰语也由长而短,内在节奏的加快,更有利于传达记忆无所不在的“诗情程度”。《我的记忆》开了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一代诗风。
⑽ 戴望舒 寻梦者 赏析!求原创的!!!
《寻梦者》一诗,诗人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并且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叙述口吻,如同长者对晚辈讲述故事般,将“寻梦”的艰辛历程娓娓道来,亲切自如而又含蓄蕴藉.虽然诗人并不明确地知道这“梦”的具体内涵,但它一定代表着人生的光明、希望和一切的美好.梦想是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渴望,它与生俱来,永不熄灭。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很多时候,尽管寻梦过程还很遥远,但是应当怀着信念:你所追逐的金色的贝一定会吐出桃色的珠。
附:《寻梦者》
作者: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