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大吹打赏析

大吹打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19 09:20:26

① 中国民族器乐曲赏析

独奏音乐
「歌诵之兴,其自生民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阅」。中国民间器乐文化的历史之久远,之绚丽多姿;地方风味之浓郁、之独特,在独奏方面,反映的最为鲜明,举凡民族乐器的吹弹拉打,各地都有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往往以具有鲜明少数民族乐器特色及其特定的演奏组合方式而著称,在四川、湖南等地的芦笙曲、直箫曲;新疆的热瓦甫、都他而弹唱;西藏、青海等地的鹰骨笛吹奏等。在中原和东北、西北,有历史悠久、蕴涵深厚、风味淳朴的民间唢呐独奏音乐;东南地区有文明遐迩的广东汉乐筝曲、闽南筝曲等。

合奏音乐
合奏音乐中,以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等最为繁盛。

「笛箫引仙来,唢呐催鬼去。」生活中充满喜与乐,悲与苦,让一种音乐形式伴随着自己的生活酿出足够畅快的滋味来,莫过于鼓吹(吹打)乐。它是以唢呐、管子、笛子等为主奏乐器,辅之以打击乐的合奏样式。

鼓吹乐在我国民间与乐器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历史传承最为悠久,结合礼俗传统最为密切,人文价值和音乐艺术价值最为丰厚。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的节日喜庆活动,民间婚丧仪式中,甚至小儿满月、老人寿诞、建屋上梁,往往都有吹鼓乐班参与其中。

吹打乐在北方的山西省等地,是与鼓吹乐并列的乐种,其特点是吹打并重。在南方,其基本特征及功用与北方鼓吹乐大致相同。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祁甘雨,以介我稷,以鼓我士如。」锣鼓乐在中国各地,如鼓吹乐一样,历史久远,丰富多彩,也是节俗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艺术,是溶入人民群众生活极为深广的器乐类别。山西的绛州锣鼓、青海的社火锣鼓、浙江的舟山锣鼓、湖南的土家族打溜子、广东的潮州大锣鼓等等,充满地方特色和人文情趣。在乐曲的结构方式上、在节奏的丰富多彩方面、在乐曲的深厚意蕴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人文和艺术价值。

「丝竹发歌声,假器扬清音。」全国各地大都有丝竹乐或弦索乐流传,他们无不特色鲜明,韵味隽永。在北方有山西、内蒙古的二人一牌子曲、北京有弦索十三套、山东有碰八板、河南有板头曲;在江南,演奏和欣赏丝竹乐,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更是人们音乐生活中休闲的一种独特方式。

宫廷音乐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中国有史以来,「先王」作乐以歌功颂德,历朝历代无不如此,故中国之宫廷音乐是一种博大精深、极富历史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自北魏设立乐户籍制度以后,宫廷音乐的乐人,大抵来自民间乐户,明清尤其如是,这就是说,宫廷也是民间音乐发展与传扬之地,宫廷音乐也是民间音乐生存发华之所在。《北京卷》、《河北卷》、《内蒙古卷》,均收有一部分宫廷音乐内容。

祭祀音乐
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中均描写了民间祭祀神时的歌舞鼓乐场面。长久以来,人们通过一定的仪式把本民族(氏族)的人文文化与情感贯穿于其中,使之呈现出一种先民音乐文化天人合一的神秘性、震撼性。《内蒙古卷》、《黑龙江卷》等收有萨满祭祀音乐,反映出北方的蒙古族、达翰而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人民中的祭祀音乐文化特色;《湖南卷》《贵州卷》等,也收有一些地方型的祭祀、法事仪式乐,反映出当地人们传统的人神交流和礼祭亡灵的风俗等;《山东卷》《北京卷》、《湖南卷》对祭孔音乐做了收录。

宗教音乐
中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本集成对这三种宗教音乐作了充分的辑录,全国各地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音乐的基本面貌,均可从中阅览。

②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赏析: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

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楼宇,来庇佑天下的贫寒学士,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2)大吹打赏析扩展阅读:

诗词赏析: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赏析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话文翻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大吹打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这一年当中,杜甫从洛阳到了陕西的华州也就是现在的渭南,从华州赶往甘肃的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赶往甘肃的同谷,未住满一个月又启程入蜀,到这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成都。

这一年对于杜甫一家人来讲就是个逃荒年、逃难年,而且是越逃越慌,越逃越难。终于杜甫永远的离开了他的老家洛阳,也离开了他十分钟情的朝廷和首都长安。他因为战乱,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弃官而走,来到了成都。

成都虽然是天府之国,在生活上可能对他来讲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安慰,但是他也从此离开了政治的中心,离开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使他施展抱负的长安和洛阳,这对诗人来讲是巨大的痛苦。然而没有办法,他必须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所幸在来到成都之后,他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善待,尤其是当时的成都尹也就是成都市的市长,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这个时候四川还是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那么剑南西川节度使实际上是四川川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

裴冕跟杜甫多少还有些交情,同时杜甫的好朋友高适当时也在彭州做刺史,彭州离成都也不远。因为这些朋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终于安顿了下来,开始营建著名的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已经成为了成都著名景点的成都草堂,或者叫杜甫草堂。

杜甫以诗代信联系他所认识的朋友们和官员们,写去他的诉求。向东家借一点树苗,向西家借一点家具,向南家借一点地板砖,向北家借一点锅碗瓢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是百家建起来的草堂,也体现了百家们对于杜甫在战乱当中的一份温情。

草堂在公元761年春天建成,这首诗中所说的“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八月”,按农历算其实应该是9月份。草堂才仅仅建成了半年左右,就遭遇了这场大风和大雨。这场大风和大雨对杜甫这间百家东拼西凑、辛辛苦苦帮助下建起来的草塘造成了一定的摧残。

④ 鼓吹乐和吹打乐有什么区别

吹打乐可以说是中国音乐中的一大“特产”,中国打击乐器之多,吹打乐种之丰富,分布地区之广,是世界上少有的。每逢欢乐的节日,长城内外,大江上下,鼓乐喧天,真可谓是“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主要和有代表性之吹打乐的简况:

一、苏南吹打“十番鼓”

苏南“十番”盛行于江南一带,无论在曲调和鼓段上都比较丰富。过去有人曾错误地认为,“十番”是指以十样乐器演奏,其实并非此意,“十番”是指这个乐种曲牌鼓点多,可以一番联一番(番即段也)地演奏。苏南“十番鼓”的形成是比较早的,明代文人余怀写的《板桥杂志》一文中,就有一节专门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在南京秦淮河上演奏“十番鼓”的盛况。苏南“十番鼓”演奏时,除了用云锣、大钹、小钹、板、鼓等打击乐器外,还使用管弦乐器笛、笙、箫、胡琴、三弦、琵琶等。“十番”在演奏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套曲时常有以鼓独奏为主体的“鼓段”。在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之间,则杂以管弦乐段。在“十番”中比较有名的大曲牌,要算《寿亭候》和《喜遇元宵乐》,特别是《寿亭候》这首曲牌,长达八百多小节,鼓点快慢变化,曲调婉转优美,实属吹打乐中之珍品。“十番”中还有一种形式称作“清锣鼓番式”,这种番式实际上就是单纯的锣鼓合奏,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牌有《八节》,此曲牌共有四番,轮流以小钹、大锣、大鼓、中锣领奏,演奏时反复一遍就成了八番。江苏省除了有名的“十番鼓”外,在苏北泰州一带也盛行吹打,如泰州的吹打乐《吓西风》、《傍妆台》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吹打乐曲。

二、“西安鼓乐”(亦称“陕西鼓乐”)

这一乐种是比较古老的,据现有资料考证,它所用的曲谱,和宋代的古工尺谱是基本相同,但在曲式上它又和唐代的“燕乐大曲”十分相似,唐代“燕乐大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而“西安鼓乐”却有“起头”、“正曲”、“赶东山”三部分,它们之间的结构特点非常相似,根据以上资料分析,“西安鼓乐”很可能在唐、宋时期就已产生了,到明末清初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安鼓乐”主要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及其四周,通常使用的乐器有打击乐器座鼓、战鼓、乐鼓,大、小钹,大、小铙,大、小梆子,马铃、马锣、云锣等,管乐器有笛、笙、管,其中以笛为主奏乐器。“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叫“坐乐’,就是在室内演奏大型套曲,乐曲结构比较庞大复杂。另一种叫“行乐”,是在室外演奏的。

三、“浙东吹打”

主要流行于宁波、奉化、舟山群岛一带,使用的打击乐有十面锣、套鼓(四只)、小钹、中钹、大钹、叫锣、海锣、板鼓、各鱼(广东板),管弦乐器有号筒、大小唢呐、笙、笛、板胡(竹筒)、二胡等。“浙东吹打”在明朝已经广泛流行,传说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海抗击入侵倭寇,打了胜仗凯旋归来时,老百姓高搭彩楼,奏起威武的《将军令》、《大辕门》欢迎英雄得胜归来。这两首乐曲一开头都是战鼓隆隆,号声阵阵把中国古代军队的形象呈献在人们的面前。现在绍剧、婺剧很多武场都采用了“浙东吹打”的曲牌。在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不少“浙东吹打”的唱片,这些吹打乐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和欣赏,如其中一首名为《划龙船》的吹打曲,一开头就以十面锣领奏出《三五七》曲牌,以慢到快,起伏变化无穷,在强烈的锣鼓声中,引出了轻快跳跃的管弦乐合奏《茉莉花》,把千舟竟渡、力争上游赛龙舟的热闹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在招待越南音乐考察团时,曾按原始谱演奏了这首曲子,越南音乐家称赞十面锣演奏得“像诗一样”。前些年,著名演奏家钱小毛先生(十锣领奏)和李民雄先生(司鼓)随中国艺术团到美国演奏此曲,也受到美国朋友的热烈欢迎。“浙东锣鼓”曲目非常丰富,如《万花灯》、《骑马调》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四、“山西八大套”

这一个乐种可说是中国吹打音乐中的一枝奇葩,它最晚产生的年代不会迟于南宋。它所用的曲牌非常之广,博采于南北、古代、民间。如各地常用的曲牌《山坡羊》、《朝天子》、古曲《望江南》,民间曲子《王大娘》、〈掉棒槌〉等。

“八大套”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有:云锣、小钹、板、鼓、大管、小管、唢呐、笛等。特别应该引起音乐界和人们注意的是山西五台山僧人所演奏的“八大套”音乐,它保存了古“八大套”的风貌,很有特色,是研究中国吹打乐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八大套”中著名的大型套曲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五、“福建十番”

主要流行于福州、闽候、福安,以及古田、南平等地区。在五十多年前,它曾远播到香港、南洋等地演出、它那浓郁的乡土风味,受到中外人士热烈的赞扬,关于“福建十番”的历史,尽管没有足够的文字材料证明其产生于何时,但据老一辈音乐艺人的陈述介绍及清朝咸丰七年的乐谱证明,“十番”至少在百多年前就已形成,因为拿咸丰谱和现代的谱对比一下,老谱和新谱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福建十番”音乐有两大流派,一派叫“盛世元音”,另一派叫“鹤鸣皋”。曲调大体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三大类。到了该乐种的全盛时期(清末民初),不少演奏者感到原有的曲目不够,于是大量吸取民间小曲、以及戏剧中的唢呐曲牌和唱腔来丰富它。

“福建十番”的乐队组合,一般是降E笛子两支,椰胡两把,笙两双,这一组器乐称之为“后堂”;云锣、木鱼、檀板、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打击乐器称之为“前堂”。“福建十番”的曲目中,“福、禄、寿、喜”四大套,《西江月》、《秦楼月》、《得胜令》、《挂金带》等都是深受大众欢迎的曲子。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中国吹打乐种的一部分,此外如“潮洲吹打”、“河北吹歌”、“山东鼓吹”等,都是当地很有特色的吹打乐种。今天,音乐的发展已越来越重视节奏的变化和打击乐器的运用,那么,发源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的这些古老乐种是否会焕发其新的风姿与光彩呢?

⑤ 音乐十面埋伏的赏析作文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
是根据楚汉之争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全曲时间是6分36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第一段名为《列营》,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有激人气势。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弹弦,音乐持续不断,犹如军号吹笛。接着的第三段《点将》是三段结尾部分的反复,战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别是排阵和〈走队〉,两段的音乐基本相似,音调稍微简练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渐渐转快,一起一伏,紧紧相扣。士气再一次增强。第二部分开始了,第六段〈埋伏〉,音乐是〈列营〉中骨干音调为核心,加合若干的起伏,眼前就像汉军出四方迅速将楚军团团围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了,音乐还是慢起渐快,气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弹奏的“切切”声响,便如短兵相接了,发出兵器相击的响声。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接着〈九里山大战〉开始了,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多种技法快速弹奏,铁骑纵横、金戈铁马,呼号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就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忽然,一声凄楚的萧声掩盖了战斗,这就是楚歌。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里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
,《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⑥ 古筝曲十面埋伏赏析,500字

古筝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现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 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 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军战前的演习,点将、列阵,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音乐昂扬有力,伴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逐渐加快,营造出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 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 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 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 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 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 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 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 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 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⑦ 大吹打的意思

吹,指唢呐等吹奏乐器;打,指锣鼓等打击乐器。大吹打就是大吹大打,即吹奏和打击乐器,非常热闹,通常是婚丧喜庆的场面,有时也指大为高调地说话或做事。

⑧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 十面埋伏

音乐十面埋伏的赏析作文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
是根据楚汉之争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全曲时间是6分36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第一段名为《列营》,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有激人气势。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弹弦,音乐持续不断,犹如军号吹笛。接着的第三段《点将》是三段结尾部分的反复,战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别是排阵和〈走队〉,两段的音乐基本相似,音调稍微简练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渐渐转快,一起一伏,紧紧相扣。士气再一次增强。第二部分开始了,第六段〈埋伏〉,音乐是〈列营〉中骨干音调为核心,加合若干的起伏,眼前就像汉军出四方迅速将楚军团团围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了,音乐还是慢起渐快,气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弹奏的“切切”声响,便如短兵相接了,发出兵器相击的响声。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接着〈九里山大战〉开始了,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多种技法快速弹奏,铁骑纵横、金戈铁马,呼号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就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忽然,一声凄楚的萧声掩盖了战斗,这就是楚歌。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里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
,《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⑨ 竹石 赏析

竹石抄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袭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译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⑩ 竹石的赏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专释】

1. 《竹石》是一首题属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译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