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琴的哀赏析
A.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
李金发诗歌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这首《弃妇内》是李金容发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诗人代她向黑暗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倾吐了心中的痛苦的幽怨的感情;但是,如果深究下去,我们发现,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惯常的象征手法,“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运用了在场的视角,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永无热泪。
也许是她的泪已经流进了,也许是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但是没有人能理解她,至于我,也是旁观,无所作为。
B.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特点
在诗中,“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版的感受的象征。权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几句,表面上看是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实质是象征黑暗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歧视和压力,导致诗人有感而抒发心中痛苦、幽怨的感情。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一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愤懑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至“为世界之装饰”数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人生观: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文中“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的哀叹。
李金发是现代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所以一般不宜深读,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
当然这道题目看来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题,希望我的肤浅见识能帮到楼主。 4 回答者: MM白
C. 古琴的悲哀,几乎所有的古琴曲都是那种忧伤,消极,不得志的曲子,悲哀,
想学古琴?
曲子太垃圾?
古琴的最高境界就是弹出你自己的心声,弹你自己的曲子,你的心里要有它。
D. 闻筝康海翻译及赏析
以下网络而来。抄
若有用,望采纳,袭谢谢。
美丽动人的西邻女,依靠玉台旁弹奏古筝。
习习的秋风中天上白鹤长鸣,落日的余晖中地下的水流回旋。
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
不知道弦上所弹出的曲子,到底是在为谁凄切哀伤。
宝靥原是指胭脂,这里写出了“西邻女”美丽动人的形象,“玉台”营造了清爽的气氛。
颔联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上,写出了琴声的委婉动人。
颈联则运用侧面描写了如泣如诉的古琴声。
尾联的“哀”字,不仅是指琴声的哀婉,更是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而发出的感慨。
E. 《琴的哀》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一、《琴复的哀》在艺术的特色制
《琴的哀》在艺术上具有象征诗派的艺术特点
三、琴的哀原文
微雨溅湿帘幕,
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
踱过窗儿作响,
把我的琴声,
也震得不成音了!
奏到最高音的时候,
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
白云正摇荡着,
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有一切的忧愁,
无端的恐怖,
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
琴声定是中止,
或柔弱地继续着。
二、具体分析
这首诗分为三节,第一节用自然现象的“风”、“雨”渲染一种凄凉抑郁的情境氛围。
第二节诗情逆转,表达了感情的另一面。
第三节诗情由高昂激越又转入痛苦幽怨。这首诗作者借助琴的意象,用琴声的悲哀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美满的期待与现实不如意的矛盾给作者带来的忧愁,表达作者的价值和追求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不得施展而造成的痛苦。全诗意境朦胧,充斥着浓重的感伤忧戚情绪。
F. 李金发的《弃妇》全文是什么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回枯骨之沉睡。答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G. 风在诗中琴的哀有何作用
琴的哀
作者:李金发
微雨溅湿帘幕,
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回风,
踱过窗儿答作响,
把我的琴声,
也震得不成音了!
奏到最高音的时候,
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
白云正摇荡着,
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的一切的忧愁,
无端的恐怖,
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
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
风在诗中是对琴产生干扰作用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H. 从任意角度赏析李金发的《琴的哀》
绘声绘色我会
I. 有人可以帮我找到这首诗的评论么
弃妇的哀吟
——李金发《弃妇》内容与形式之浅析
自“五四”以降,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开始渗入中国诗云。其执牛耳者当推戴望舒、李金发、冯至和徐志摩。而四人中,又以李金发的诗风最为奇绝、险晦、沉郁,对象征主义浸淫最深,在思想内涵上也开掘最深。这在他的处女作《弃妇》中便已凸现出来。
诗的开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愤世、厌世、隔世的“弃妇形象。“长发披遍我的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真乃惊世骇俗之语。继而便是一系列意象的叠印,如黑夜与蚊虫、荒野狂风等,借以形象地表现世俗对“弃妇”的诋毁、不虞之诽以及“弃妇”的悲凄和惶恐。每二节则写“弃妇”在悲戚和苦痛的围袭中,仍“寓熹微之希望焉’(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仍追求纯净和澄明,期冀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然而,她的哀戚不为世俗所理解、所接受,“惟游峰之脑能深印着”,只能委之于山泉、红叶。第三节又是数个意象的堆积,铺缀出“弃妇”的抑郁、失望。最后一节则由失望滑入绝望。她彷徨于自己心灵的坟茔旁,并隐忍着热泪,不为世界之装饰。至此,世俗遗弃了“弃妇”,“弃妇”也摈弃了世俗。《弃妇》一诗与以前的“弃妇诗”(如《诗经》中的《氓》、《古诗十九首》中的《上山采蘼芜》等)不同的是,它不仅写了“弃妇”的悲情,而且是作者的自况,亦庶几可以说是当时青年中惶惑、颓废甚至遁世心态的折射。
《弃妇》是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虽然失之艰涩,但它不落窠臼。它大量运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造成奇特、瑰丽的意象;又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词与词互换、嫁接,将意象与意象剪辑、重组,如“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弃妇的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等等。如果把《弃妇》比喻成一个容器的话,那么,这个容器里的物体(诗句)是互相游离的,有的甚至从容器里溢出,如“或与山泉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等等,这些“溢”出的绝妙的诗句,使全诗富有动感,这也是诗人才气之横溢。有人甚为贬斥这种晦涩的诗风,但我认为,不必过于苛责。诗歌重在宣泄情感,若拘泥于陈规,就会失真。而读诗不比训诂,不必逐字理解,只要能品出个中三昧来就行了。英国诗人艾略特到牛津大学演讲,一名学生问他:“先生,请问您的诗中‘女人,三只白豹坐在一株杜松树下’是什么意思?”艾略特回答:“我的意思是‘女人,三只白豹坐在一株杜松树下’。”这就是最完满的答案。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组悼念亡妻之诗——《空屋》,陈寅恪先生评之日:“只唯真实,遂造诣独绝矣。”而《弃妇》之“造诣独绝”,亦不仅在其形式之新奇,更在其真。
J. 寻一篇李金发的诗歌《有感》的赏析
在许多新诗人中,李金发可算作品最丰富而又最迅速的一个。他于一九二○至二三年间
在柏林作《微雨》,一九二六年在文学研究会出《为幸福而歌》,一九二七年在北新出《食
客与凶年》,都是厚厚的集子。虽然都是些单调的字句,雷同的体裁,但近代中国象征派的
诗至李金发而始有,在新诗界中不能说他没有贡献。李氏作品与西洋象征派一样具有以下特
点:
第一、朦胧恍惚意义骤难了解法国格兰吉司(Granges)所著《插图法国文学
史》说浪漫主义之后有高蹈派,高蹈派之后有象征派。象征派之反对高蹈,谓其文字过于机
械,形式过于修饰,甚至对于行文素号清丽之戈贝(Coppée)等人,谓其思想感情亦
窒息于笨重明确之修辞下。魏仑谓诗不过是音乐,应有优美的韵脚,但不必过于明确。又谓
诗者须无组织(sanecomposition),须无辩才(saneéloquen
ce)。美国约翰·马西(JohnMacy)的《世界文学史话》论“魏仑的诗是他的感
觉、爱憎、希望、绝望等奔放的发露。他对于言语的态度,差不多无视法兰西诗的古典底规
则,仅仅依着内部旋律,而那内部的旋律是绝对不会错误的。”他的诗学第一原则是:“音
乐超于一切,没有聪明,没有机辩,没有修辞,惟有音乐常常存在。”又格兰吉司说:“马
拉梅常言作诗宜竭力避免明了与确定,所以他的诗,极其暧昧难懂。”
李金发的诗没有一首可以完全了解,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常常声明道:“我爱无
拍之唱,或诗句之背诵。啊,不一定的声调,东冬随着先萧”(《残道》)。“你向我说一
个‘你’,我了解只是‘我’的意思。呵!何以有愚笨的言语?”(《故人》)。“我们的
心充满了无音之乐,如空气间轻气之颤动。”又说:“人若谈及我的名字,只说这是一个秘
密,爱秋梦与美人之诗人,倨傲中带点méchant。”
第二,神经的艺术神经过敏为现代人之特征,而颓废象征的诗人尤为灵敏。颓废派诗人
要求强烈及奇异之刺激,而象征派诗人则幻觉(hallucination)丰富,异乎
寻常。犹太医生马特诺尔度(Matnordau)在《变质》(Degeneratio
n)一书中论之甚详。神经以过度之运用而能发达,如音乐家之耳,画家之眼均较常人敏
锐。蓝波(A.Rimbaud)谓母音有色;波特莱尔谓香和色与音是一致的,即其一
例。李金发所谓“一个臂膊的困顿,和无数色彩的毛发”、“以你锋利之爪牙,溅绿色之
血”、“绿血之王子,满腔悲哀之酸气”,是属于视觉的。“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
墙角,狂呼于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蚊虫之声,无论如何之
大,必不如怒号之狂风,作者听觉之敏锐与昔人闻床下蚁哄以为牛斗,竟无二致。耳曰“清
白”亦奇。
象征派诗人幻觉丰富,往往流于神秘狂(MysticalDelirium),如十
八世纪英国诗人勃来克(W.Blake)常见天使与鬼怪之行动。李金发《寒夜之幻觉》
亦然: 窗外之夜色,染蓝了孤客之心,更有不可拒之冷气,欲裂碎一切空间之留存与心
头之勇气。
我靠着两肘正欲执笔直写,忽而心儿跳荡,两膝战栗,耳后万众杂沓之声,
似商人曳货物而走,
又如猫犬争执在短墙下。
巴黎亦枯瘦了,可望见之寺塔,悉高插空际
如死神之手。
Seine河之水,奔腾在门下,泛着无数人尸与牲畜,摆渡的人,
亦张皇失措。
我忽尔站在小道上,
两手为人兽引着,
亦自觉既得终身担保人毫不骇异。
随吾后的人,
悉望着我足迹而来。
将进园门。
可望见巍峨之宫室,
忽觉人兽之手如此之冷。
我遂骇倒在地板上,
眼儿闭着,
四肢僵冷如寒夜。
PS: 没找到赏析,只有个这个…………凑活凑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