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雪浪花
❶ 三游华山阅读答案
11、作者三游华山都去了哪里?
12、文中划线处说”我只笑而不语”,作者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
13、学生说”我”身懒,但是为什么又说”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
参考答案:
11、(1)从华阴去华山的路上,在一河高高低低的石头间奔跑出没,没有再往华山去。
(2)在华山入谷口外的”玉泉院”内,坐在草地上感受一种”神静身爽”的感觉。
(3)进入华山谷口,在一条河里徒步行走、玩味。
12、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
13、作者”身懒”是因为要把好东西慢慢消化,慢慢品味。学生跟着老师能一起品味人生的乐趣,所以无所谓去哪里,重要的是得到感受,愉悦心情。三游华山阅读答案
贾平凹的三游华山
10.正如作者所言,大自然的奥妙全在“微妙”二字,那么对于登山而言,其微妙之处是什么呢?
11.“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生活中找出实例加以阐述。
12.请用赏析关键词语的方法赏析句子:(二选一)
(1)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
(2)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
10.山下很美,山上应该更美。如今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谜一样更具魅力。
11.略
12.(1)如:“矗立”一词写出了华山的高峻,“裹”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山头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妙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出来,并有情趣之美。(2)如:“软”字将水与石不同的质感写出来,透着一股调皮劲,“翻”字生动而准确,“雪”字表现了浪花的色彩美,一个“空”字使人产生美妙联想,语言美和形象美结合起来。
❷ 赏析散文的结构
1.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很要紧的。赏析时,要走进那个活生生的“自我”。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真实的“自我”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形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因此鉴赏散文就要赏“我心”。
2.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3.多数篇什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4.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非“再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文与情的鉴赏是同等重要的。即鉴赏在遣词造语上,文字表达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等诸多方面。
5.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
❸ 谁知道越中怀古的赏析
是《越中览古》吧?
赏析李白作品《越中览古》
雪浪花
唐代文学作品盛行一股浓烈的怀古之风,尤其反映在成就最灿烂的诗歌作品里,怀古感比较强烈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刘禹锡、张子昂等。
这是比较奇怪的现象,怀古因了伤今,为什么沦丧腐朽了两晋南北朝没有出现怀古之风,偏偏在强盛的唐代发生了呢?我认为,这反映了唐朝人的一种大气,一种参与国家事物建设的精神并渴望从中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人有远大的抱负,并有实际行动,不象晋朝的文人躲起来只图自己快活,从某种程度上,“魏晋风流”是抛开了社会责任纯粹追求个人的风流。怀古伤今文风的流行反映了唐朝文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唐朝许多的怀古的作品中,李白的这首《越中览古》并不是最优秀的,在李白全部的诗歌中也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全诗如下:
越中览古
越王句践破吴归,
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全部写当年越王破吴归的盛况,繁华潇洒,与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只今”的寥落凄清,让人潸然泪下。
后来,刘禹锡所做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诗风格相同,但艺术成就似乎更高。
这首诗里,还有一层隐约的情感,那就是对自己遭遇的哀叹。“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诗人追求政治上的成绩与这两句对峙起来,背后暗含无限心酸。“鹧鸪飞”怕也象征诗人心绪的一种孤飞,深有“孤云独去闲”之感。
全诗全是描述,没有抒情的句子,但是最后一句一出,情感全出,境界立现,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就是很好的说明,是为融情于景的佳作。
但全诗气象不足,也缺乏厚实,在唐代及后来怀古的诗词中不是最好的,我更欣赏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❹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 及赏析
[编辑本段]
复“大制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 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❺ 雪浪石的赏析
这首咏物诗写于元祐八年在广州任上。雪浪石是作者在定州得到的石,黑色有白文,白文如水在石间奔流,形似雪浪,遂以大盆盛之欣赏,并将其居室名为“雪浪斋”。此诗既以石为名。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此物僵卧枯榆根”。诗一开头并非直写“雪浪石”,而是从“雪浪石”不平凡的来历展开笔墨。写它来自太行山上,然后以雄健之笔描摹太行山——太行山势高大雄伟可与泰山争尊,它的飞狐、上党山脉,地势极高,故曰“天下脊”,挡住了日月出没;山势之高割开了山东二百郡,气势之大使山西北部人烟稀少。千峰万峦犹如矗立的军帐,崩崖凿断开辟了太行陉口。这样雄伟的太行山令人敬仰!这块“雪浪石”出于太行山,是当年与敌人激战时作的“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一句,歌颂此“雪浪石”昔日与敌作战时的非凡经历。此句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驻守定州是为了备边抗敌的雄心。“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二句,表面上写“雪浪石”以后僵卧枯榆树根旁,不能再抗敌的遭遇,从而表达了诗人报国不得的悲慨。此是全诗揭示题旨之处。
第二部分从“画师争摹雪浪石”到全诗结束,写雪浪石现在的处境。“画师争摹雪浪石”一句颇多感慨,原本是惊落天骄魂的飞石,现在变成了被争摹玩味的观赏石。它既没有天工斧凿伟大痕迹,放在水盆中虽可四面环水,但却发挥不了都江堰的水利作用。“坐无蜀士谁与论”一句,从都江堰又联想到四川老家,可是眼前没有蜀地老乡,能与谁人谈今论古呢?此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老翁儿戏作飞雨”以下,写自己将雪浪石放在大盆中,激水其上,犹如飞雨,只能“把酒坐看珠跳盆”了。想到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深感到世事变化,一切似在梦境之中,只能以石寄托思乡之情而已。
此首虽是咏物诗,并不描摹物之本身形貌,而是从“雪浪石”的来历、遭遇、处境等寄托了诗人报国不得的感慨,其立意深、构思巧由此可见。全诗风格雄伟矫健而又沉郁顿挫。
❻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清嶂,余流润翠微 写的是 西游记 中哪的景色
写的是水帘洞前垂挂的瀑布
西游记第一回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专洗澡。属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
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
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左“三点水”右“爰”。】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
:“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
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全句为:"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帏。
❼ 三游华山的阅读理解答案,在线等!!!
10.山下很来美,山上应该更美。如今自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谜一样更具魅力。 11.略 12.D 13.(1)如:“矗立”一词写出了华山的高峻,“裹”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山头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妙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出来,并有情趣之美。(2)如:“软”字将水与石不同的质感写出来,透着一股调皮劲,“翻”字生动而准确,“雪”字表现了浪花的色彩美,一个“空”字使人产生美妙联想,语言美和形象美结合起来。
❽ 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手法分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手法
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历史上英雄豪杰丰功伟绩的赞叹,表现了作者渴望为国立功的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感叹。在景物描写上,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交相结合,使得描写形象感人,诗篇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总括与特写相结合
词的开头,作者由不息的长江而总写“千古风流人物”,既写历史的久远,也写出了英雄人物之多。随后作者把焦距拉近,来特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千古风流人物”的具体化。“故垒”是古时军队营垒的旧址,这正是词人泛舟游览之地,也是词人追思古人的地方。三国时期周郎在此用兵,战败曹操,有着不同凡响的业绩,周郎自然是千古传颂的风流人物。还有,词人在对赤壁岸边陡峭的岩石、惊人的巨浪、如雪的浪花加以描绘之后,惊叹祖国万里江山曾一时有多少英雄豪杰。词人从总的方面写出了在这如画的江山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究竟谁才是英雄豪杰呢?是当年的周公瑾,这是特写。人们一提到赤壁,自然会想到周瑜,赤壁为周瑜而闻名,周瑜因赤壁而流芳。想当年美女小乔嫁给了周公瑾,可谓是美女衬英雄,这更加衬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在此,周瑜是在“多少豪杰”的背景之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周公瑾是无数英雄豪杰中的一个,无数豪杰中理所当然包含着周公瑾。总括与特写相互映衬,突出主题。
二、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作者为了表现对万里江山的赞美之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江山如画”是虚写,它虽极具概括,但并不具体,给人以轮廓感。而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实写,它具体地描绘出了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乱石穿空”,极言乱石之高耸与陡峭。“惊涛”让人感到惊骇的波浪;“拍岸”表现出浪之猛烈强劲。“卷起千堆雪”写出波浪冲击巨石,激起无数的雪浪花。这些真实地写出了岩石、江水、浪花的形象。还有“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是想像,自然是“虚”,却不失真,因此也是写“实”。“遥想”一词点明是在追思往事,是“虚写”,而“公瑾”“小乔”真有其人,果有其事,当然是“实”。“羽扇纶巾”,实写周瑜的装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夸张手法言周瑜不费吹灰之力火烧曹营,却是虚实结合。
三、概貌与细节相结合
词人在写人物与景物时,采用了概貌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周瑜“雄姿英发”概括地写出了他年轻潇洒有为的形象,而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则
❾ 三游华山 阅读答案
11、作者三游华山都去了哪里?
12、文中划线处说”我只笑而不语”,作者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
13、学生说”我”身懒,但是为什么又说”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
参考答案:
11、(1)从华阴去华山的路上,在一河高高低低的石头间奔跑出没,没有再往华山去。
(2)在华山入谷口外的”玉泉院”内,坐在草地上感受一种”神静身爽”的感觉。
(3)进入华山谷口,在一条河里徒步行走、玩味。
12、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
13、作者”身懒”是因为要把好东西慢慢消化,慢慢品味。学生跟着老师能一起品味人生的乐趣,所以无所谓去哪里,重要的是得到感受,愉悦心情。三游华山阅读答案
贾平凹的三游华山
10.正如作者所言,大自然的奥妙全在“微妙”二字,那么对于登山而言,其微妙之处是什么呢?
11.“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生活中找出实例加以阐述。
12.请用赏析关键词语的方法赏析句子:(二选一)
(1)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
(2)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
10.山下很美,山上应该更美。如今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谜一样更具魅力。 11.略 12.(1)如:“矗立”一词写出了华山的高峻,“裹”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山头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妙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出来,并有情趣之美。(2)如:“软”字将水与石不同的质感写出来,透着一股调皮劲,“翻”字生动而准确,“雪”字表现了浪花的色彩美,一个“空”字使人产生美妙联想,语言美和形象美结合起来。
❿ 赏析《水调歌头》欲泄三江雪浪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湖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鉴赏:
这首词慷慨悲凉,唱出了宋室南渡初期志士仁人的心声,因而受到重视。
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这的“几”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前,然而是何事使他愁和水、云一样多呢?作者并不马上解释,接下去的词句却是感情的连续抒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丘壑指隐士们住的地方。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意:先说自己无意作官,后说归隐不能。
下片用三个三字句起头:“新鲈,斟美酒,起悲歌”,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的感情从中喷涌而出。通脍,把鱼肉切细。从内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之物,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此所谓以美衬悲、愈转愈深者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全句意谓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事,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三苦。
“欲泻三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这三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那么这一打算能否实现呢?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的清泪,因为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一切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这首词慷慨悲壮,每个字的后面都激烈跳荡着一颗被压抑的爱国心,反映了在国事不宁的情况下个人身心无处寄托的徬徨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