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舞作蹈禾赏析

舞作蹈禾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03 03:33:46

1. 舞蹈《蹈禾》的编剧是谁

编导 林怀民

2. 舞蹈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是用文字表达作者的感情,而舞蹈作品是用肢体语言,较之舞蹈的表现力更生动,更形象,更强!
舞蹈作品的意境,从字面上解释,意是指作品所表现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客观环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窨,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在舞蹈意境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意境)。
景:即舞蹈作品的特定时空,是舞蹈作品中触发人物情感的外部环境。有了景,人物方能见景生情,情随景迁。舞蹈作品中的景,有时虽然也使用一些灯光、布景来衬托,但主要是依靠舞者虚拟性、假设性的舞蹈动作、姿态的连续变化过程来描绘和表现。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通过状物来叙事,通过造景来抒情。
情:是舞蹈的原动力,亦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物没有情、不动情,就无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境中的意,实质就是指人物的一种情思、情志和情意。只有情真,才有意浓。
形:即人体的外部形态。人物见景生情,到情随景迁、情动于中之后,才能手舞足蹈。自然形态的手舞足蹈,还不能算是舞蹈,只有按舞蹈艺术规律加以提炼、美化——节律化、造型化,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动作,才能称之为舞蹈,才能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动作。
象:是形的凝练与升华,能准确、鲜明刻画人物个性和饱含人物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
境(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能引起观众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以达到“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
所谓“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是说意境不在象内、景内,而在象外、景外。包以,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虚实相生,乃成意境。实境是舞蹈作品里具体描绘、直接表现的那些实在的、可视的、有限的“象”,即象外之象的第一个象。而虚境,则是由这个象,所引起观众艺术联想和艺术想象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实境与虚境二者的关系是:(1)虚与实贯例,实境靠动态建构,虚境靠情态导引。(2)实境须创造出广阔和空间,虚境须有深刻而真切的内涵。(3)舞蹈意境须引发观众的丰富想象和深入的思索,从而由实境过渡到虚境。

3. 戴爱莲舞蹈《荷花舞《赏析

最后定稿的《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 是结构、动作语言,都与民间“走花灯”有了很大的不同。戴先生把儿童的“走花灯” 改为女子群舞,把领队指挥的老人换成女子领舞“白荷”;在舞蹈语汇和手法上,主要 采用传统的“圆场”碎步和大调度队形变化,表现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飘动的流畅感和自由感,在艺术处理上,更是调动各种手段,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舞蹈的空间构图到 舞蹈的行进线路等,多方面强化领舞“白荷”与群荷的对比与呼应,于统一中追求着变 化和丰富。《荷花舞》高洁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画的构图和浑然天成流畅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么妩媚动人,光彩如初。

4. 春之声圆舞曲赏析

春之声圆舞曲,作品第410号(Frühlingsstimmen Walzer,op.410)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成为声乐圆舞曲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这也是本曲的第一次演出,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后来作者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乐曲特点
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也不是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而创作,它本身就是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节目,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它有一个多次再现、贯穿全曲的回旋曲主题A。主题在简短热情的引子之后呈现出来,华丽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洋溢着青春活力。其它几个圆舞曲娓娓动听、充满生机。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乐曲赏析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
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
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
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5. 舞蹈班开业对联,舞蹈班的名字“舞禾”,对联里含舞禾二字,谢谢了!

为您原创:
舞动乾坤姿态美;
造福禾苗功绩高。
敬请光临

6. 舞蹈的蹈怎么写


[dǎo]
部首: 足
五笔: KHEV
笔画: 17
[释义] 1.践踏,踩。

7. 舞剧《花环》艺术赏析

价值的迷茫:
编导张云峰以小说版和电影版《高山下的花环》为基础创作的舞剧《花环》成为 2006 年创作中的一个谈点。管这部舞剧与小说、电影之间已经相距二十余年了,但编导还是延续 了小说和电影中“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的价值构架并以此作为整个舞剧的基本冲突。但 毕竟时代已经不同,这之间中国的社会、文化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剧在细节上 进行了很多新的处理,这些新的安排既是当下文化价值要求的结果,但同时也必然给舞剧结 构和表达带来更多的困难,从而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国家意识同个体之间的 合理阐释。 从19 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一直有两种冲动,一是国家向社会的全面渗透和 普遍动员,二是个体意识的一再兴起。作为生命表现和现实再现的艺术无疑也要对国家意识 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作出反应。 舞剧《花环》是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小说改编的,但在精神主旨等方面已经明显 不同于小说。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一改军事题材作品将国家意识作为绝对的真理性价值并 以此把人分为善、恶两类的简单化倾向,将所有的人都叙述成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存在。赵 蒙生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与战争危险之间的犹豫,梁三喜在英雄的崇高与生活的困窘之间的愁 苦,赵母在特权意识与历史记忆之间的自审,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面对生命中各种价值作 出艰难选择的真实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舞剧《花环》基本上延续了小说的 思考,围绕着个人幸福与爱国主义之间的冲突来安排整个结构,通过两者在各自空间中的辩 护、召唤、回忆、自审、批判等,表现了私己的个体成长为爱国者的过程。 舞剧中最能体现国家意识对个体的召唤与重构的无疑是赵蒙生的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 编导为这种转变设置了一个感性的和活生生的形象——梁三喜的母亲。这是一位来自人民之 中的、充分见证了创造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曾经在艰难岁月中抚养过赵蒙生、又将 自己的儿子梁三喜送到前线的英雄母亲,是一位将母爱和爱国、小我与大我、历史与现实、 道德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的母亲形象。梁母的出场唤起了赵蒙生的回忆,这是一份关于革命、 人民、国家及正义的历史记忆,舞剧中通过大量的劳动场面、母爱场景以及朴实的生活、乡 亲的感情、军民鱼水情等予以展现。通过这一回忆,赵蒙生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明晰 了自我真实的价值,实现了生命的升华。梁母出场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通过历史重建了人们 理解现实生活的视野。在舞剧的结构中,梁母的戏份儿很大,这种结构安排无论是有意还是 无意,都体现了现代性的主流叙事之一,即爱国主义的感性化叙事对剧本创作的影响。 如果说赵蒙生通过梁母的现身说法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转变,编导又通过丰富的群舞来塑 造出真正的军人形象。刚劲有力的动作、整齐规范的队形、流畅有序的运动、丰富深厚的感 情等共同演绎出了军人的勇敢、军人事业的崇高以及战友之间的兄弟情谊。舞剧用较多篇幅 的舞段表现了梁三喜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民子弟兵的品质:坚定的爱国信念、英雄般的崇高、 大地般的淳厚以及兄弟般的真情。舞剧表现的另一个侧面就是赵蒙生的痛苦、挣扎和自我反 省:从一个普通人逐步成长为真正的军人;从对军人世界感到距离和陌生到融为一体的成长 过程。舞剧为表现赵蒙生的变化,在舞台空间、舞者关系结构等方面都安排了一个从疏离到 同一的演变过程;舞者的动作也从犹豫不安、缺乏力度和明确的目标逐渐转向坚定果敢、准 确有力。战争的洗礼、战后的成长都最终将赵蒙生召唤到崇高的爱国主体的位置上。 然而,舞剧在通过历史、感情和战场表现国家意识对个体的召唤和改造之时,也表现了 个体的私人化存在。因为如果私人生活本身就是卑劣的、不值得欲求的,那么国家意识就不 仅可以简单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且其本身的价值就会自然成为人们认同的对象,而无需经 过激烈的冲突,毕竟没有人会认同卑劣的价值。所以舞剧中表现个体空间的舞蹈动作非常丰 富,这些动作能体现复杂、丰富、人性化的情感世界,并力图通过动作的变形来表现爱情、 幸福的家庭生活、丰富的物质、母亲的关切等每一个个体都无法回避的私人化存在的丰富性 与合理性。 另一方面,赵蒙生个人的舞蹈动作也存在着双重性。首先,在表达个人生活空间时其舞 蹈无疑更富有表现力,这不仅在于此时动作的丰富变化和复杂的情感内涵,也在于这些舞蹈 动作更具有个性和冲突。赵蒙生表现战场生活的舞蹈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外在化,也更加突 出动作本身的形式特点,而冲淡了其中的个性特点。而他在群舞段落中,极力融入到群体之 中的表演,则基本抹去了作为个体的特点,从而使整个舞蹈略显机械、教条、僵化,缺少了 活力。其次,赵蒙生舞蹈的整体结构也存在颇不匀称的问题。舞剧时长两小时有余,内容包 括两大部分,即赵蒙生的个人生活和战场生活,舞剧为铺陈赵的个人生活世界,尤其是赵蒙 生人性中复杂矛盾的方面,用了很大篇幅,而表现其军人的崇高形象时则比较仓促。这种结 构上的困难并非编导个人努力不够,或者有意通过非均衡的结构安排来打破常规,而是由于 个人意识与国家意识在当代文化表达中的价值格局所决定的。 如果比较小说和电影,人们不难看到二者虽然也曾表现了个体意识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冲 突,但它们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那就是国家意识相对于个体意识具有绝对支配地位, 个体意识在价值上是不可逾越的。但置身于21 世纪文化思潮之中的舞剧《花环》却难以有小 说和电影时代那样明确的评判,尤其是当个体意识已获得新的合理性价值认同,这就决定了 舞剧要在两种都具有合理性的价值之间寻找平衡。与此同时,舞剧也没有为新时代的军人主 体赋予更充分的心理冲突和复杂的时代内涵,基本上忠实于小说和电影时代的军人文化内涵, 这就造成了个体生活的丰富变化与军人主体的单一性之间的对比。于是人们可以看到舞剧中 所难以解决的文化冲突,即:个体意识和国家意识之间的调和与冲突,以及在面对个体意识 的合理要求的基础之上重构国家意识之主体——军人形象。 舞剧《花环》虽然不能算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但它在艺术上的诸多探索仍然值得关注。 作为一部呼应时代主导文化要求的严肃的舞剧创作,《花环》鲜明地体现了当前多种文化价值 的合理并置之间的冲突,堪称是这个时代文化的象征性体现,它的问题和努力都是这个时代 意识自身冲突的产物。

8. 舞什么蹈什么成语

是手舞足蹈吧

手舞足蹈_成语解释
【拼音】:shǒu wǔ zú dǎo
【释义】: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9.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怎麽赏析

这说明孙悟空在旁边听的时候,他已经听进去了,把这些理论全都掌握住了,所以忍不住手舞足蹈。

10. 求----中国古典舞蹈《俪人行》赏析 1000字左右

作者:玉扣心结 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题记 灯光清回冷,璨然若星辰答。舞者一身玄衣,迤逦着身后一袭长长的裙裾,似剪不断,欲理还乱的情绪,网一般的柔韧、牵强。 舞台尤如夜空,而舞者那执着不变的思想情感,便是星坐,她是那颗星座里最明亮的星星,却又是最孤独的。但是,她却将星辰里的风,霜,雨,电,诠释为音乐,她熟悉它们,将它们理解为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那泉水磐石般的具有着渗透力,轻柔且不失震撼,舞者静美无染的身体里,便有了有如音乐一般的永恒定格在时空中,让我感动的是自己终于有了对于舞蹈的理解,而我的思绪全被她牵进了那个网里,也终于发现自己内...
舞蹈家沈培艺表演的《俪人行》以古典舞为基础,着力表现女性对于青春、生命的细腻体验,在舒缓的动作韵味里传达出一种穿行于历史时空的思考力量。
九曲柔肠、如泣如诉《俪人行》获第一届CCTV舞蹈大赛独舞创作一等奖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