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咏黄宗羲的赏析
A. 山居杂咏 翻译! 赏析!急!!!
黄宗羲诗文著复述宏富。《山居杂咏制》是他诗词的代表作,其中“之一”的“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被视为不畏强暴、贫贱不移的述志名句。诗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枪刀剑戟,牢笼囚禁,我都从容地经历过,仍然不能使我停止弹琴放歌。黄宗羲早年即继承东林余绪,参与对阉党的斗争,明亡后曾组织抗清,历尽艰危困苫,面临死亡的威胁,但他依然保持着从容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两句诗即表现了他于锋镝牢囚中弦歌自如的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可化用以表现从容战斗,视死如归。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输心:交出真心,此指内心屈服。这两句大意是:死还不能让我屈服,贫穷又能把我怎么样?作者晚年隐居,过着“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的贫苦生活,然而清廷数次征聘均不就。他在连两句诗中所表示的甘心贫居的坚强不屈的态度,就表现了他坚持民族节操的品格。这两句可用以表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B. 山居杂咏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在宁波余姚龙泉山腰,有四石碑亭,为四位先贤而筑。其中一亭的碑文是:明遗献黄梨洲故里。楹联:孝子忠臣祀典千秋列东庑,儒林道学史家特笔著南雷。横额:名邦遗献。这座碑亭是为明末黄宗羲而建。
黄宗羲(16l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人。父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魏忠贤陷害。他受遗命问学于刘宗周。十九岁人都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他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他与孙奇逢、李顒并称三大儒。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在哲学上,反对朱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但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又说“盈天地皆心也”,具有泛神论倾向。以为“致良知”之“致”字即是“行”字,反对“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揭露了君主一个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肯定“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强调工商皆本。这种政治历史观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黄宗羲在1668年,接受宁波学者万泰、陈同亮、陈夔献等邀请来甬,在白云庄“证人书院”讲学。在此期间,他还在范钦曾孙范友仲的帮助下,冲破范氏严格锁阁的族规,成为破例登上“天一阁”读书的第一个外姓人。他不但接触了天一阁全部藏书,还亲手编著了《天一阁书目》,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
黄宗羲作为浙东史学鼻祖,治学的特点,是从儒家经义和纯粹理学的框框中解脱出来,提倡以六经为根祗,兼谈历史,贯通经史,通达古今,经世致用,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黄宗羲一生追求正义,充满乐观精神。他在《山居杂咏》一诗中云: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传人问胜着多。
黄宗羲一生中轶事颇多,在民间广为传颂。
明末天后年间,太监魏忠贤专权,独揽朝政,排斥异已,一批正直朝官被捕被杀,接连酿成震惊中外的“六君子”、“七君子”惨案。黄宗羲父亲黄尊素,就是被冤杀的“七君子”之一。黄宗羲见父亲被害,为国优家仇而发愤读书。明以前二十一史以及诸子百家俱已了然胸中。十九岁那年,闻说崇祯接位,便草似了向朝廷讼冤的奏疏,辞别故里,只身赴京申雪冤屈。
这时,朝廷为平民愤已将魏阉一党伏法。黄宗羲便上疏朝廷,请求追究魏党余逆。于是朝廷下旨刑部,究治许显纯、李实一伙。
这天,刑部大堂大开正门,审讯许显纯、李实,旁听百姓成千成万,黄宗羲也在其中,可是,刑部碍于许显纯是孝宗皇后外甥,问案软弱无力。许显纯在铁证面前仍是百般狡赖。黄宗羲见此忍无可忍,大吼一声:“逆党!你害死我父,铁证如山,还敢狡辩!”从抽中抽出铁锥,猛刺许显纯道:“我看你从实招与不招!”锥锋至处血流遍地,吓得许显纯跪地叩头:“愿招!愿招!”可是,许显纯写了招状后,仍有恃无恐,他对刑部道:“下官虽属逆党,诬害同僚,罪有应得。但下官乃是孝宗皇外甥,系皇亲国戚,朝廷曾有明律,自应得到免罪。”刑部大员见说,只是“这个这个”地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黄宗羲见状,便向刑部申诉道:“许显纯与魏逆勾结,连成死党,丧尽天良,满朝忠良尽死其手,实为恶贯满盈。天纲恢恢,自应与魏党同处论斩。历朝早有明训:法不阿贵,何况外戚。大人自宜为国除奸。倘若放虎遗患,百姓怎能答应,后果那堪设想!”
刑部见黄宗羲说得慷慨激昂,句句是理;又见众学子、百姓怒目如火,便也壮了胆量,判决许显纯、李实同处斩刑。
当天深夜,黄宗羲正在灯下看书,只听一阵笃笃叩门声。他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如鬼影般闪了进来,对黄宗羲道:“我是你父昔日同僚,亦是李实之友。他家托我带三千黄金给你,以补当日诬害你父罪过,只望你勿再追究李实之罪。”说罢,提上金来。
黄宗羲一推黄金,说:“这三千两黄金能买屈死的冤魂吗?能买国泰民安吗?李实罪有应得,欲想侥幸,休想!请!”立即把那人连同黄金推出门外。然后,他奋笔疾书,把当晚之事,写了一本奏章,向朝廷揭露李实欲施贿赂之罪。朝廷准奏,下旨刑部复审,追究李实贿赂罪。大堂上,李实还想狡辩,忽见黄宗泰从袖中抽出利锥,吓得连喊:“愿招!愿招!”
两逆斩首之日,黄宗羲偕同被害朝官子弟,设祭狱门,祭奠忠魂。一时间,香烟缭绕,哭声震天。黄宗羲把众狱卒召集一起,晓以大义,然后问道:“你等作恶,虽属受人指使,但罪责难卸。只要你等讲出谁是杀害黄尊素的凶手,其余免究!”
众狱卒见问,便把两个吓黄了脸的狱卒推了出来。颤声道:“是叶咨和颜文仲亲手用毒药害死黄尊素的。”二狱率连忙跪倒在地,大喊“饶命!”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黄宗羲大喝一声:“恶贼!岂可饶你!”抽出利锥猛刺,便把两个狱卒刺死狱中,以祭奠先灵。
第二天,崇祯皇帝宜黄宗羲到金殿,说:“卿少年有为,为父报仇,为国除奸,有功社稷,精神可嘉。孤封你……”
崇祯皇帝还未说出,黄宗羲即插言奏道:“为国除奸,为民雪恨,为父报仇,巨子之责,何功之有。宗羲不愿为官,愿扶榇南归,尽孝于乡。”
就这样,黄宗羲不受封赏,毅然扶栋回到余姚,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化安山。
黄宗羲毅然回乡之后,攻读史经,练习武功,关心国情。可是从京城不断传来坏消息。原来,魏党头目阮大铖以重金贿赂朝廷升官,在南京弄权作威。此时,清兵陈于关外,内忧外患,朝政日非。黄宗羲联合南京大学生一百四十人,组织“复社”,起草《南部防乱揭》,笔伐阮大铖,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阮大铖恼羞成怒,下令捕拿有关人士,黄宗羲等人都被投进囚笼。这时,明朝已日薄西山,终被李自成所灭。卖国贼吴三桂弓贿兵入关,一时风声鹤唳。正欲加害黄宗羲等人的阮大铖,趁乱逃之夭夭,黄宗羲也便在乱中脱身,返回浙东,回归故里。
黄宗羲一回到余姚,就闻报清兵已侵占北京,挥师南下,即将祸及浙东。眼看山河破碎,黄宗羲忧心如焚。想起明王朝父亲被害,自己被囚,恨满胸中。但他思虑再三,终以国事为重,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欲起义军抗清。旁人劝他:“如此腐败的明王朝,已被它害得够苦,何必再去保它。”黄宗羲答道:“个人恩怨事小,社稷存亡事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不保!”他亲自在余姚、绍兴一带招募了五百多名义士,树起“世忠营”旗帜,与官兵一起联合防守钱塘江,保卫正在绍兴监国的朱后裔鲁王。他向鲁王多方献策,作了“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布浙东。后来,终因清兵势大,寡不敌众。黄宗羲见大势已去,被迫移驻四明山,结寨为营,驻兵杖锡寺,作长期抗清打算。
黄宗羲住在杖锡寺,每日读书练武。一天,黄宗羲踏勘四明山地形,信步来到离杖锡寺不远的静修寺。
静修方丈是位有道的高僧,平时十分钦佩黄宗羲的为人。今见黄宗羲来访,便热情款待,纵谈形势,十分融洽。待告辞已是傍晚时分了。方丈从床柜内取出一个黄包袱递给黄宗羲道:“这是先人留下的书籍,留你作个纪念吧。”
黄宗羲接过包袱,道:“多谢大师的厚意。人如萍水,还望大师赠几句真言。”
方丈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道:“鱼近水则嘻,树近土则活;子近母则健,臣近君则强。请君好自为之。”
黄宗羲回到杖锡寺,打开包袱一看,原来是几本书籍。书里记载着地理形胜,十分欣喜。细想方丈之言,想到自己是明朝左都御史,理应追随鲁王左右,抗清保明。
第二天,他把山寨交给部将,自己轻装到舟山保鲁王去了。
经过与清兵几次死战,终因寡不敌众,连连失败;又闻报他的四明山寨被火烧毁,部将殉职。黄宗羲知道大势已去,复明无望,长叹一声,回归余姚,避居于化安山,侍奉老母,开始他著述讲学的生涯,写成了《明夷待访录》、《明儒待访录》,《宋元学案》等史学巨著。
黄宗羲回归故乡后,潜心著述。他接受宁波学者万泰、陈同亮、陈夔献邀请,到宁波讲学。起初在万泰家里组织“证人讲会”,后来迁到延庆寺作为讲学场所。因黄宗羲讲学论述广泛,见解独到,来听他讲学的人越来越多。万泰索性将自己在管江岸的万氏墓庄的房子让出来,建立“能上证人书院”。黄宗羲在宁波讲学外,还经常被邀请去绍兴、海宁、崇德、余姚等地去讲学,被誉为当代大学问家。
清代康熙皇帝闻黄宗羲之名如雷贯耳,接连两次召他去京担任傅学鸿儒的官,都被黄宗羲回绝了。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但黄宗羲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就在父亲的墓边,营建了自己的墓穴,在里面放了一张石床,决心以死抗旨。
过了几年,康熙皇帝准备纂修明史,又想起了黄宗羲,以为最合适的人选非他莫属。于是又下了一道圣旨,要黄宗羲进京去主持史局。
钦差到了余姚,消息很快到化安山。黄宗羲闻报,即写下了一份遗嘱,吩咐儿子黄百家:“钦差来时,将此呈上。说是黄宗羲死了,已留遗嘱在此。”随即手撑雨伞,脚踏麻鞋,意思是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蹭清朝的地,独自走进墓穴,躺到石床上。
第二天,钦差大臣鸣锣开道,来到化安山。见黄百家披麻戴孝出来迎接,对钦差道:“家父前日辞世,现有遗嘱在此”钦差接过一看,见上面写道:“明史未修,宿愿未遂。日后朝廷开设史局,门下万季野和小儿百家可当此任。”钦差虽知其中有异,且喜有万季野、黄百家可替代,同样可以回复圣旨。于是便带着二人上京去了。
黄宗羲待钦差走后,便从墓穴中出来,专心著书立说。一直活到八十六岁。
作为一代大师的黄宗羲,享有高寿,名满江浙,不但子孙满堂,而且桃李天下。
一六八八年冬天,也就是黄宗羲七十九岁时,他自营生圹,中设石床一张,不置棺椁。置办如此简陋的后事,他的学生都百思不解,便问:“后事乃一生之归宿,自古以来极为讲究,先生今以石床代棺,以石穴代椁,怎么可以呢?”黄宗羲答道:“汉代有个叫赵歧的人,死前要儿子在墓穴中以沙堆床,上放竹席。死时只身穿素净衣衫,头发披散,而且身上只盖一张被单,当天进墓,当天掩埋。他那样做也正合我心意,况且我身遭家国之变,死后何必大操大办呢?”
到黄宗羲八十六岁病危时,写下了《梨洲末命》一文,他嘱咐说,我死后第二天早上,就用棕棚抬到墓穴中去,平常衣服,一被一褥,不得增加陪葬物品。棕棚要抽出来,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若有交谊至厚的人在墓边植几株梅花,则要稽首致谢。在临终时,他口授《绝笔诗》命儿子作记:
筑墓经今已八年,梦魂落此亦欣然,
莫教输与鸢蚁笑,一把枯骨不自专。
黄百家一切遵照其父遗嘱,只在石床边放几部他的著作。
黄宗羲在生前,希望他的子孙把两条现成的石柱移至他的墓前作为望柱,并且自拟了楹联:“不事王侯,待子陵之风节,招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上句用的是东汉时余姚人严子陵的故事;下句用的是晋仲宁的故事。晋书载:“虞喜曾屡征不起,朝廷有事,只得‘就喜咨访’。这两个故事所含寓意,也正是黄宗羲一生风节的写照。
参考资料:http://yefc.blogdriver.com/yefc/1057576.html
C. 山居杂咏古代诗歌阅读
《山居杂咏》来
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决自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黄宗羲诗文著述宏富.《山居杂咏》是他诗词的代表作,其中“之一”的“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被视为不畏强暴、贫贱不移的述志名句.诗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枪刀剑戟,牢笼囚禁,我都从容地经历过,仍然不能使我停止弹琴放歌.黄宗羲早年即继承东林余绪,参与对阉党的斗争,明亡后曾组织抗清,历尽艰危困苫,面临死亡的威胁,但他依然保持着从容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两句诗即表现了他于锋镝牢囚中弦歌自如的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可化用以表现从容战斗,视死如归.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输心:交出真心,此指内心屈服.这两句大意是:死还不能让我屈服,贫穷又能把我怎么样?作者晚年隐居,过着“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的贫苦生活,然而清廷数次征聘均不就.他在连两句诗中所表示的甘心贫居的坚强不屈的态度,就表现了他坚持民族节操的品格.这两句可用以表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D. 山居杂咏(黄宗羲)这首诗歌诗人形象
《山居杂咏》是明末清初黄宗羲所作的一首七绝诗。此诗描述出他保持着从容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其名言"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更是广为流传。
E. 原君 黄宗羲 赏析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archiver/?tid-52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