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花未眠川端康成名句

花未眠川端康成名句

发布时间: 2021-02-02 12:41:38

A. 川端康成《花未眠》

含义:美不灭。

B. 求川端康成的经典语录

1.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2.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
3.死亡等于拒绝一切内理解
4.女人在未坠入情网前容,是不知道男人下流的
5.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6.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不灭的美》
7.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美的存在于发现》 8.一切艺术都无非是人们走向成熟的道路。--《纯真的声音》
9.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雪国》
10.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11.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丽。
12.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13.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14.人们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们在沿海岸的松林里寻觅秋虫。焰火的响声夹杂着虫鸣,连焰火的音响也让人产生一种留恋夏天般的寂寞情绪。我觉得秋天就像虫鸣,是从地底迸发出来的。
15.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16.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17.美丽与悲哀中,庆子说的——女人的恨,不就是爱吗?

C. “凌晨六点,看到海棠花未眠”是川端康成哪首诗里的句子

川端 康成 (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D. 川端康成的名言有哪些

1。船舱里的煤油灯熄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黑暗中,少年内的体温温暖着我。川容端康成名言。我任凭泪泉汹涌。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2。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3。也许凡人都是弃儿,因为出生本身仿佛就是上帝把你遗弃到这个人世间来的。川端康成名言。

4。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5。感悟: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善良柔情与悲悯啊!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我看到作者颤抖着手,满目怜悯地轻轻爱抚那未眠的海棠花……我仿佛看到了他眼睛里滑落出一滴柔情一滴叹息……我急急地去搜寻作者的名字和介绍

6。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要活下去

7。月儿皎洁得如同一把放在晶莹冰块上的刀。

8。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9。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E. 赏析 川端康成的那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描写回的是自己一人在旅店里答,半夜独自醒来,发现海棠花还开着,从而引起一系列关于美的思考。

这是很细腻的感情。其中“凌晨四点”这一时间节点、“未眠”的行为带来莫名的孤独感,通过“看”海棠花,我亦未眠,仿佛与花建立了某种关系,花的某部分与“我”的某部分产生了同构。从而产生了某种感觉。

所以,这句话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反映了几乎所有日本的审美理念。海棠花激发作者的情思,作者带着情感来审视事物,体现感兴的“物哀”美和“物纷”之美。甚至在形式上也符合古典和歌“五七、五七七”的结构。

F.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是哪部作品里的

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且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G. 花未眠。赏析。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特征之一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确,日本川端康成的散文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特征。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思考的问题确实是微不足道,但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可思议的。在《花未眠》这篇说理散文中,作者用温情的笔调雕琢了一花一世界;用微妙的内心感受经营了一语一智慧;用流动的思绪铺衍了一篇一人生,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小散文大境界的完美结合。
说它小散文,起文真的很“漫不经心”,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了未眠的海棠花,这实在是小事一桩。然而这位在深沉思考中透着唯美表达的东方大文豪,他那心灵思考行而上的高度和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却决定了他看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他发现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孤芳自赏,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而且对于这一微小的景观,作者还感受到了“自然美的无限,人感受美的有限,甚至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位大师也不例外”。
可能静谧的花之夜更有利于作者精神世界的舒展,面对这平淡无奇的风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却捕捉到了未眠海棠花的文化质感:“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增长。”我们说虽然美的接受不需要任何的毅力,但自然之美却还是不那么容易被我们的心灵轻易所收藏。也许,正是自然之美有时在于它的外表并不那么绚烂,所以我们才会对未眠海棠花自然生命过程有了漠视和审美的无情剥夺,从而使未眠海棠花的个体生命之美得不到充分的欣赏。在花未眠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作者没有区分生命价值的尊卑序列,而是充满了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并由景入情地联想到“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那就进一步接近死亡”,联想到“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这里,作者的联想不仅仅审视了人类感受美的有限性,更是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正如黑格尔所说美的本质是那种直接触动了我们心灵自身内在独立生命之意味。而凌晨美丽盛放的海棠花之所以具有忧伤的美,这是作者看到了生命本质力量之美的无比脆弱。
我们知道,川端康成身世飘零:幼年父母双亡,童年亲人作古,少年生活忧郁,而也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带有日本“物哀”之美感伤的文化心态。这也使得他对美的无限与人们感受美的有限的思考始终带有一种忧伤的色彩。作者从古美术作品的启迪中看到“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这种具有理趣的描述也使我们倾听到了他在文字后面对美思考的回音:自然之美只有主权,而没有产权,自然生命审美性的展示是我们功利性欣赏尺度所无法丈量的。
接着,作者写到了罗丹和玛伊约尔作品的不同,写到了自家小狗与宗达水墨画比较,再写到了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这三者相呼应的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统一。然而作者并没有啜饮两者之美的甘露,而是理性地由理想审美空间切换到了思考语境空间:“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的确,琐碎与诗意并存的世界,有许多自然之美已被我们错失,而许多发现自然之美的机缘还依然有待我们去把握。川端康成就是用这样一双悲悯的审美之眼见证了花未眠的大境界:人类感受美的机会不但有限,不常在,而且还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失落与忽略。美需要邂逅所得,亲近所得,然而邂逅与亲近却需要机缘飘忽不定的给予。花未眠,本身就隐喻着一种美好生命状态的展示,而这种生命之美的展示却负载着那么多脆弱与难以把握的因素,从中我们也窥探到了川端康成探索爱,美与死亡这种大悲凉的主题。由此作者由景说情,我们由情说理,景情理也在作者以小见大的手法中达到了高度的圆融与统一。
马建勋在《心灵哲学》中讲到:西方人的心灵本质上是一种分析的心灵,而东方人的心灵本质上是一种感悟的心灵。我们说花未眠的静谧之夜赋予了川端康成敏感与凝写的挈机,而自然之美被我们一再的盲视则使作者在花语的世界中踏入了其感伤的精神视野。在其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共时性体验中,我们也看到了其伤感语言具有悲悯万物的归宿。而其在情景交融基础上对美的深刻理解也加深了其散文灵魂的深度。
当然有人联系文中所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到:要活下去。”这与川端康成在古稀之年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产生了疑问。我们说真正一颗悲剧的心灵外面都有一层坚强的外衣在伪装。正如一直被我们称作硬汉形象的海明威用自己心爱的猎枪向自己扣动了扳机,而作为悲观主义者的叔本华却能一直安享天年。也许,川端康成极富敏感的内心世界也包裹着一颗悲剧的心灵,像海子一样有着心灵中不愿说出的苦涩的一部分。而这样的心灵有时能涵纳宇宙万物却不能纳容一介尘埃的伤害。 答案补充 自然之美是无限的,又总是存在的。而我们感受美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常在的。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去珍惜它都是不够的。但愿我们不要去留无意,任凭花开花谢,而要宠辱不惊,闲看云卷云舒。正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如果刚巧倾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我们就该去找寻自然与生命之美共时性存在。

H. 川端康成《花未眠》要文章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 花未眠
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的机缘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我家的狗产且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岚山的美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I. 川端康成 花未眠中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

我觉得川端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他为美的人和事物而感动,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他为美而活。就如同《伊豆的舞女》他对小舞女那种纯洁的感情一样。艺者们一句“是个好人”的赞美便让作者感动不已。还有在《雪国》艺术的最后,看到叶子葬身火场,驹子发疯般的向叶子奔去,主人公岛村觉得“银河哗啦啦的落了一地”,表现出了对美丽的破灭的绝望。
另外,川端的童年、少年时期十分不幸。川端十六岁时,几乎所有的亲人都去世了,他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漫长的不幸中,川端养成了一种“孤儿感情”,常常感到孤独和悲哀。另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到访者纷至沓来,也让川端心烦不已。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供你参考。

下面是一篇我以前看到的文章,忘了出处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每当川端不想去学校时,便借口有病不去,一听他说哪儿不舒服,祖父母便吓得张惶失措,急忙让他躺下,给他吃药。

祖父的眼睛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就在此后不久,老伴却又突然痉挛不止,老人摸索着出了门,到一棵大柚树下去喊保姆,悲切地又尖又细的呼喊声,在幼年川端的心中,划下了永久的伤痕,使他终生难忘。

祖母去世后,川端和姐姐芳子由保姆的丈夫和儿子分别背着,为祖母送葬。

从八岁到十六岁,这一段本该生龙活虎的岁月。川端康成是在每天看父亲的相片,或是像看相片一样盯住爷爷的脸度过的。

对着祖父的脸长久注视的日子,寂寞的童年、悲凉的童心,那时,他常常赤着脚,踩着满地露珠,去看大阪原野上的日出。

天还没亮,他已经等不及了,他爬上了山顶,独自一人蹲在空寂的山顶上一棵小松树下,那松树的叶子和树干,随着太阳升起由暗转亮时的情景,太阳从雾海中跃出天际的一刹那,多少年后,川端康成仍觉得历历在目。

实在无法抵御和爷爷独坐的孤寂了,川端康成便对爷爷说:

“我可以去玩吗?”“呵,去吧。”祖父心情很大轻松地微笑着,这样反而显出那苍老尖细的声音中的悲哀。川端康成一溜烟地跑出去了。

川端常去的人家,就在他的隔壁。主妇温和慈祥,川端总是和这个家庭的父母兄弟围坐在火炉旁,谈天说地。这个温暖的家庭,就好比天堂,使一尺之远的川端家更显示出阴冷空寂。川端康成到这里来寻到的一点温暖和欢乐,一走到他自己家门边,不觉就消失殆尽,而且更显示出他自己的悲凉。

这大大的落差,鲜明的比较,岂是一颗童心所能忍受的?

寂寥之外,孤独之外,还总有失去至亲的哀伤打击着这个孤苦的孩子。

父母去世,他尚在婴儿时,不知悲哀,而八岁时祖母去世,十一岁姐姐夭折,他已经从祖父的哀伤中感知了悲切。

接到姐姐的死讯时,川端康成不忍心告诉祖父,拖延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才不得不把这信读给盲了的爷爷听。由于写信人字迹潦草,十一岁的孩子认不全,只好在祖父的手掌心上描画出来,那一幕甚是凄惨。

“每每一想到当时读信时,握住祖父手的感触,直到今天,还觉得我的手掌直发凉。”

最凄惨的是命运连这个又聋又瞎的老祖父,也不给川端留下。那是1914年 5月20日夜里十二点,祖父咽了气,丢下了十六岁的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少儿时期,一岁丧父,二岁失母,七岁祖母身亡,十一岁姐姐离世,十六岁祖父逝世,他不仅接二连三地为亲人披孝送葬,而且辗转寄食在亲戚家中,也不断地碰上亲戚的丧葬。有一年暑假,川端康成一次参加丧礼,再加上为中学英文教师和一位好友送殡,他的表兄送他一个“参加葬礼的名人”之绰号,表嫂表妹甚至说川端的“衣服全是坟墓的味儿”,送他一个“殡仪馆先生”的雅号。

“在给祖父送殡时,夸张点儿说,全村五十家都因可怜我而掉泪。送葬的队列从村中通过,我走在祖父棺木的正前方,每当我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站在十字路口的那些妇女便哭出声来,总听见她们说:真可怜哪,可怜呵!”

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人们的怜悯,竟然也给少年川端造成了一种伤害。

“幼年的我,一被人说成可怜,一般是很扫兴的,同时便有某种不理解,某种羞耻,某种恼怒。但因为既不能辩解又不能抗议,所以,被看作可怜的我,便暂时留在了别人那怜悯的眼睛里,而真正的我却悄悄躲在一边,等待这种什么也说不出口的短暂时间过去。大人们怜悯之心的温情,小孩子自然是明白的,但在心中却反而留下了冷冷的阴影。”

当他晚年时,这些阴影一定又像童年时一样强烈地主宰了他。因为据说人到了晚年,就活在了童年的回忆中,却把离自己最近的事都忘了,偏偏想到离自己最远的事,所以,川端无视一生创作的巨大成就,无视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铺天盖地的荣誉、思想和行为,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开始厌恶人群,想躲起来。

伊豆之旅改变了人生
十几岁时,他一个人躲到山上和河边去。观日出流水。爬到家中院里那棵厚皮橡树上去,在那树枝上读书,思索。

一次伊豆温泉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美妙少女的一声赞美,解开了他冰封的心,因为少年心中的女性是花朵,代表了美。

伊豆之旅,始于川端康成二十岁。

他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独自去伊豆旅行。在前往汤岛的途中,汤川桥附近,他遇见了一位歌女。那歌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使她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显得又美又调和。她就像历史小说上头发画得特别丰盛的姑娘的画像一样美丽生动。川端康成被这个美妙的少女迷住了。

他一路追踪着这个美的偶像,却又掩饰着心迹,生怕给人窥破。当他在大雨中追上她们的队伍时,心怦怦直跳。为了接近那个美丽的身影,川端开始讨好她的哥哥,讨好那个歌女叫妈妈的艺妓太婆,他那颗从幼年就紧闭的心,透进了美的阳光,小歌女才只有十四岁,代表了女孩子人生那段最美的时光。

川端听着她在遥远处敲响的咚咚的鼓声,也会心满意足,那由少女纤指击出的声音,使他心里亮堂了。

完美之花,照亮了川端康成二十岁的心灵,也照亮了他一生的路。

回到学校,川端康成像换了个人儿似的,一改过去郁郁寡欢的模样,向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他的伊豆见闻,兴奋得不能自抑。

因为考入了文科,学校里的同学中有一个叫大宅壮的神童,是投稿明星,又加上自己的同学也都发表作品,这鼓励了川端康成,他便穿着“十四五钱的木屐”亲自去报社投稿。而且,不久之后,他投去的《 H中尉》和四五首短诗歌发表了,这是他上中学四年级的事。

从此,他的文章开始在报刊上出现,而且这一年,他被《文章世界》选为十二秀才中的第十一位。1920年,他的小说《招魂节一景》在《新思潮》上发表,获得了文坛的好评,那时,他已是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的学生了。

被伊豆歌女激发出的生命活力,洋溢在他的作品里和行动中。

《伊豆舞女》深入人心,先后五次被改编成电影,人们在广播剧里听到了“好人哪”的清纯的女声,还在银幕上一睹舞女的芳容。文部省的国文教科书选了《伊豆舞女》,在日本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伊豆舞女纪念碑。这些纪念碑,雕刻着舞女的独自像,也有她与“我”在一起的双人像。

川端康成为日本民族和世界文坛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美的形象。

到天国散步
川端一生中,有两个绰号:参加丧礼的名人和搬家的名人。意谓他从小到大,参加丧礼最多,搬家最多。

从伊豆到麻布,又从高圆到热海、浅草、大森力,战后的世态人情,风俗和现实,离美越来越远了。

川端康成为此大感失望。他无法再带着美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他开始逃离日本,到西欧到国外。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都改变了,人们精神空虚、思想沉沦、道德水准下降,物欲代表了追求和理想,川端康成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更孤独了,他发现了美,但是,已经没有人愿意和分享了。他自嘲地说自己成了一个“无赖闲人”。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在家中刚吃完早餐,外国通讯社的记者打电话告诉他,斯德哥尔摩决定授予他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反应竟是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惊慌失措,因为害怕受到喧嚣和干扰。

妻子说:“有了正式的通知,今天无论怎样都必须和新闻记者见面,这是人世间一般的礼貌。”

为了世间的礼貌,川端康成只好承受一切了。

于是,络绎不绝的祝贺电话,蜂拥而至的新闻读者,将镰仓的川端住宅挤得水泄不通。在通往川端住宅的狭小道路上,被拜访者、祝贺者、采访记者的车塞得针插不进。直到深夜,客厅里灯火通明,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的采访灯,耀眼地闪动,庭院里也不得不临时安置了照明灯,彻底打破了平时庭院的幽暗安静。

这天晚上超过百人的新闻大军,和前来祝贺的政府官员,亲朋至友,造成了川端家空前绝后的喧闹声浪。川端身穿藏青色和服,不时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时不时生气似地缄默不语,强迫自己抑制住想抽身离去的冲动,不得不在二十个麦克风前,嘟嘟囔囔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他只是淡淡地说:“是运气好,是我的动气好。我的文学,只是所谓感觉的东西。”

10月19日,瑞典驻日本大使拜访川端,亲手送来了正式的获奖电讯和出席授奖仪式的请柬。这一天川端家大门外数十米的狭窄道路上,全是新闻记者和车辆,宽宽的大路上停着蜿蜒的车队,几名交通警察前来维持秩序。

这一世界级的显赫荣誉,没给川端带来快乐,只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

疲倦和不快在他脸上显现,一双锐利的大眼闪出不快的神色。

他对记者说:“获奖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传统的福,因为我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传统。第二托各国翻译者出色翻译的福,但用日语审查会更好。第三托三岛由纪夫君的福,他前年便进入候选人,因为太年轻不行,所以才让我碰上了。”他强调说:“我本是愉懒无用之人。”而到了11月29日,日本国会又为川端举行获奖纪念祝贺会,日本首相夫妇也前往会场。站在金碧辉煌的讲台上,川端竟十分随便地说:“我妻子在场,我可讲不出话哟。”他略说了几句,便走下讲坛,混入祝贺的人群之中了。而当12月3日,川端要从羽田机场去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他突然生气地说:“大家请便吧,我可是不去了!”

好不容易参加完了一整套仪式,川端说了一声:“累了”。到旅馆倒头便睡,如释重负。

1972年4月16日深夜,一个不仅令日本列岛,也让世界文坛哗然震惊的消息传扬开来:川端康成自杀身亡。

4月16日下午二点四十五分,川端对家人说:“我散步去。”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这年1月中旬,川端康成在玛丽娜公寓的四楼购置了一套房间,做工作室,每周三次带助手去写作。

下午他一个人离家,直到晚上未归,家人吩咐川端的助手岛守敏惠去公寓寻找,岛守在九点四十五分到达工作室时,发现川端已身亡。

他死亡时间是下午六点,公寓管理人员说,川端下午三点到了公寓。助手去公寓时,只见他躺在干洗室的棉被上,口含煤气管,已没了气息。枕边,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没有留下遗书。

我们找到了川端康成自杀之谜: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摆脱安眠药的川端,乘《古都》写完之机,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应,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作为普通人,他尽了心力,走遍了世界,为美奔波到老。

而作为艺术家,他觉得“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那么,他是殉职而死,尤其是离开家,走到工作室去结束生命,更说明了他的用意之深。

J. 川端康成的名言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内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容!”
——《花未眠》

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

我们都是上帝之子,每一个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抛下...
因为我们是上帝之子,所以抛弃在前,拯救在后。
——《古都》

死亡是拒绝一切理解的。
——《千只鹤》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雪国》

降生以来首次化了妆的脸,恰似做新娘时的容颜。
——《禽兽》

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
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独影自命》

感情这种东西,已经不可依赖,如今世道变成这个样子。越是有才能的人,感情就越脆弱。
——《花的圆舞曲》

秋天也是从脚心的颜色、指甲的色泽中出来的。入夏之前,让我赤着脚吧。秋天到来之前,把赤脚藏起来吧。夏天把指甲修剪干净吧。

初秋让指甲留点肮脏是否更暖和些呢。秋天曲肱为枕,胳膊肘都晒黑了。

假使入秋食欲不旺盛,就有点空得慌了。耳垢太厚的人是不懂得秋天的。

——《初秋四景》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