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初春
Ⅰ 诗歌初春的全诗
苏轼
竹外桃抄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袭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韩愈
作品:初春小雨
内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8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9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10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Ⅱ 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 二字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①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Ⅲ 舒婷的《初春》赏析
舒婷诗歌在《初春》中:“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内配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容、山坳”等诗句。如果我们按照欣赏习惯或从生活真实的角度去分析,都难以或者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但我们根据事物的形状、色泽、声音等外在因素,通过联系主体依据的审美情感自由规定事物的性质,去作真正的感受,就能得出这样的理解:因为洪流与漫山遍野的鲜花;无情的镣铐与严酷的隆冬;欢快的飞瀑与此起彼伏的鸟鸣山涧,都具有形状、色彩、声音等外观形态的一致性。舒婷诗歌既充满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又兼具古诗韵味和现代主义神采。其繁复、细腻、充满矛盾的情感世界,感染着浓重的时代色彩,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思想穿透力。
Ⅳ 舒婷的《初春》文章背景和赏析
舒婷诗歌在《初春》中:“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配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等诗句。如果我们按照欣赏习惯或从生活真实的角度去分析,都难以或者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但我们根据事物的形状、色泽、声音等外在因素,通过联系主体依据的审美情感自由规定事物的性质,去作真正的感受。
就能得出这样的理解:因为洪流与漫山遍野的鲜花;无情的镣铐与严酷的隆冬;欢快的飞瀑与此起彼伏的鸟鸣山涧,都具有形状、色彩、声音等外观形态的一致性。舒婷诗歌既充满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又兼具古诗韵味和现代主义神采。其繁复、细腻、充满矛盾的情感世界,感染着浓重的时代色彩,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思想穿透力。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这是舒婷在《初春》里对初春进行诠释的的篇末点题,初春时节,看着窗外的暖暖的春阳,品读着精美的诗句,没了寒意,少了倦怠,满目尽显春的美好与富饶。
(4)诗歌赏析初春扩展阅读
初春 原文
作者: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Ⅳ 舒婷初春赏析百度文库
不好意思直接拷贝过来了
作者介绍: 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被誉为我过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与北岛、顾城齐名。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69年下乡插 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 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 、 《始祖鸟》 ,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 、 、 、 的“诗想”、 》《舒婷文集》(3卷)、 《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并被编入选入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双桅船》获全国 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真水无香》获第六届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 。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 时代的一件事》 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 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981年6月 长江 赏析: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 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 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 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 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 在一般游客眼里, 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 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 惊醒与悸痛。 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 女性伤心落泪。 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 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 , “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 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 揭示了女性内心不 为人所知的悲凉。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 并进 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眼光, 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 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 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 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 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 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 转化为自身道德律令。 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 受后人膜拜, 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 这种荣誉是虚伪的。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 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委婉的表 达了作者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 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 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 值的重新确认, 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 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全诗的思 想核心。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 覆了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追求社会和尊 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 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并不是一首闺怨诗,而是提出了新的希望, 大胆追求幸福。 诗歌不仅在立意而且在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挥舞花帕”、“突然收 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表达了诗歌的细腻和极强的抒情性。江涛,高一 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和建筑美。作者以神女峰作为象征,把象征手法和一项手法 相结合。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而最后一句更是这 种朦胧特点的一种聚焦。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作为舒婷诗歌的一篇代表作,无论在诗歌艺术上和主题挖掘上都达到了相 当高的成就。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对传统女性观 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舒婷诗作的艺术特色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 格。 《致橡树》 是她的一首优美、 , 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 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 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 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 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 自己的热烈爱情, 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 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 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 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 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 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 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 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 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 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 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 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 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 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 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 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 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 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 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 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 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 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 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 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 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赏 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 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 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 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 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 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 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 责任感。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 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 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 歌。正如诗中所唱: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诗人以赤 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 “我是 你簇新的理想”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 , 。为实 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 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 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 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 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 ,客体是“祖 国” ,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 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 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全诗无一 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 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 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 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 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致橡树》 《这也是一切》 《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 、 、 、 舒婷诗歌的“高音区” 。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 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Ⅵ 春天古诗的赏析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专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属皇都。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Ⅶ 描写初春的诗句 初春 加解析!! 急啊!!!!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①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Ⅷ 王宜振的初春 解析赏析
王宜振的初春,二十四行文字仿佛装下了整个春天,那“新芽”,那“新叶”,那“蝌蚪”,那“风筝”,这些春天里十分常见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
成为贴切而生动的意象,写出了动感,写出了细微,写出了新奇,其中“啄得小树发痒”、“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象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在房前屋后浅吟低唱”几句,特别令人赞赏。
(8)诗歌赏析初春扩展阅读
王宜振的初春词很普通,但用得恰到好处,本体一般,但作为喻体翻出了新意。特别是作者抓住“初春”的典型景物,充分体现了“初”字。诗人与自然如此一致,诗歌与景物融为一体,读过后有一种浑身毛孔都张开的感觉,还有一种恨不得马上走进田野的冲动。
王宜振,(1946— ),男,汉,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在国内《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一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二千余首、童话五十余万字。
原文节选:
春天的毛毛雨,
洗得小树发亮,
一些新芽,像鸟嘴,
啄得小树发痒。
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
说是浅绿,更是鹅黄;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
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
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
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
掀开一页书,贴耳倾听,
能听到每个字儿都变成蜜蜂歌唱。
一只只蝌蚪游在池塘,
像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
夏天来了,定有一片蛙鸣,
在房前屋后低吟浅唱。
Ⅸ 关于春天的诗句及赏析
1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赏析:
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
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赏析:
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