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名言并释义

名言并释义

发布时间: 2021-02-01 13:31:18

名言警句及解释。

1、“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裘法祖)

解释:“做人知足”少了欲望无法满足的烦恼;“做事知不足”会更上一层楼 ;“做学问不知足”会不断拓展知识深广度。

2、“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

解释:人生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充满苦难。直面苦难并战胜苦难,使苦难变成欢乐是人生无法规避、必许解决的永恒主题。

3、“当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花费最小的力气挣最多的钱的时候,人的道德就变得不可救药了。”(法国作家斯特凡尼、本森)

解释:用权力或暴力一夜暴富的贪官、盗贼、走私、贩毒、造假者莫不如此,和他们谈道德无异与虎谋皮。

4、“人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好人,不如说是好的制度。”(卡尔、波普)

解释: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不好的制度使好人变坏(大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的疲惫与痛楚。”(马克思)

解释:心情和身心成正比,美好的心情来自纯净少欲的美好心灵。

6、“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二月河座右铭)

解释:前半句充满自信、霸气,后半句洋溢谦逊自敛,貌似矛盾,却是为文、做事、做人成功密诀。

7、“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一长者对少年陈蕃的训词)

解释:凡事需从小处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不扫小屋而能扫好大屋、小事做不好而能成大事者,天下无。

(1)名言并释义扩展阅读:

励志名言警句:

1、勤奋工作,勇于实践;始终坚持学习;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富有创新精神。——富兰克林

2、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乔·贝利[2]

3、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4、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庄子

5、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才智。——沃勒

6、万事皆由人的意志创造。——普劳图斯

7、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8、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

9、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

⑵ 可以帮我找一句名人名言并解释它的意思

"to be 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的主人翁哈姆雷特所说的一句意义极其复杂而深刻台词,国内外莎学研究者为究其原义,曾作过穷经浩首的研究,得出许多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阐释.根据剧本原有的剧情,"to be or not to be"大致可以翻成以下几种:1)生存还是毁灭 2)为父报仇还是就此作罢 3)卫护真理,还是忍气吞声,卑贱地活着 等.
http://..com/question/7499523.html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然后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解释
如在对待是否恋爱上
也可以这样用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这时就是"拒绝还是接受,这是一个问题"等等
http://..com/question/7239264.html

⑶ 名人名言及解释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回西才是收获,答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安(长卿)书》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对着疯狂的暴力,只有机智才能抵抗。——雨果《海上劳工>>
解释
当遇到的灾难远远躲不了,用武力或蛮力不能与之抗衡时,我们要学会用脑,用智力来对抗他。就像在海上行船时,遇到了大风暴,我们不能与之硬拼,我们要用航海知识、机智来躲避他,拯救自己。就像革命战争时期,遇到了大批的武装暴力组织,而我们的武装力量又十分弱小时,我们要用机智的头脑,用机智的方法来抵抗、对抗。

⑷ 40条名言警句并解释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卫风 洪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 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左传)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7.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11.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3.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4.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罔,迷惘。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 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论语)
19.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21.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 子路)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2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24.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利:使……锋利。
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2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 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
2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3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时:时常。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友从远方来没,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注:自, 从
38.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译: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注:欲, 想要 施, 给予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颜渊》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义的人喜欢山。知, 同"智" 乐,喜欢
4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这个 孰:哪个

⑸ 关于学习的名言及解释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5.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6.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1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8.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9.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2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名言: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
解释
【拼音】 jiě shì
【注音】ㄐㄧㄝ ˇ ㄕㄧˋ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⑹ 关于解释名言的意思!

1.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说明了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只有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 四声)
学而不思则罔------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的理解是:只埋头读书作学问,而不反省自身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那么就会迷失方向,学的知识就会用于邪门歪道。

思而不学则殆------而如果只是着眼于自身,而不向外部学习,不与外部接触,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更谈不上进步了!这也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总之,孔子是告诉弟子,即使学习忙,也不能丢弃修养品行。正确处理内外部的关系!

3.这一章的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迄今几乎没有人从思想上特别看重这一章。它既未言“仁”,亦未谈“礼”,似乎只是一个编排上的起头,而不是内在的开端。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到《论语》的语境之中,会体会到这一章、乃至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第一个字具有的极深的含义,由它才能进入孔子的思想境界之中。
传统注释家们对于这个“学”字有两大类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个“虚字”或及物动词,指“去学个什么”。比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主张:“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效”一定是指去仿效个什么,这里按朱熹当然意味着“效先觉之所为”。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学”字只能是个“实字”或“名词”,不然不可以作为“习”的对象。毛奇龄《四书改错》这样批评朱熹:“学有虚字,有实字。如学礼,学诗,学射、御,此虚字也。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终始典于学,则实字矣。此开卷一字,自实有所指而言。……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学者,道术之总名。” 这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使“学”完全受制于“所学”,不管这所学指先觉之所为还是道术。可是,孔子在这里只讲“学而时习之”,并未讲“学圣”或“学道”。而且,从《论语》全书看来,“学”在一些重要地方不能被置换为“学什么”或“学的什么”;不论“学(的)什么”,总遗漏了孔子讲“学”本身中所蕴涵的那样一种更纯粹活泼的意思。
在一般情况下,“学”与“所学”似乎不可分,谈“学”一定要落实到所学的什么上来。但孔子却常要“还原掉”所学而只讲“学”。这并非只是为了“缩写”而“言简意赅”,也不是为了达到一个普遍概念,而应理解作,这“简易”本身就是“变易”,因而能使“意赅”,达到无论多少“所学”也达不到的“中极”。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关注的是“学”这样一个原发的现象或状态。以否定的方式讲就是:“学则不固”。(1.8) “固”意味着“固执”于某种现成者,因而“蔽”于斯。 它代表着孔子所最反对的一大类人生样式和思想方式。“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孔子所戒绝摒弃的这四者——“意,必,固,我”——都属于这一类,指进入不到时机化境域之中的僵执自闭的态度。“学”则恰与之相反,它破除对现成者(不管它们是物质性的还是观念性的)的固执,因而能引人入境。
“学”本身的含义在古希腊人意识到的“学习悖论”中可被更真切地感受到。柏拉图的《美诺篇》(80E以下)讲到了这个悖论。 按照这个思路,“学”就“所学”而言从“逻辑上”就不可能,因为所学者或是你已经知道的或是你还不知道的;而这两种情况都使学不可能或无意义:“已知”就不用学,“不知学什么”就不能学。“学”一定要求一种介乎“已知”与“还不知”的中间状态,但这在持二值逻辑观、真理观和实在观的传统西方哲学中,是一个无法真正说清而只能靠插入“第三者”含糊过去的问题。直到十九世纪末,“现象”(“‘假’象”)、“生成”、“运动”、“时间”等,都一直未得到通透明了的理性说明。因此,“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只能提出“灵魂不朽(因而已知道了一切)”和“回忆说”来说明学习的可能,“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种“含糊”的策略而已。
春秋之时,华夏之域,似乎没有这样的论辩;但孔子对“学”本身所要求的和所能引发的那样一个居间境界的含义,却定有极深的领会。“子曰:‘七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可见“好学”是他自认的独特之处。众弟子中,他独许颜渊“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又见11.7)以子贡之敏锐,曾参之诚恳,子夏之才气,有若之充实,都不能算好学,可见“好学”绝非指“喜好”一般意义上的“学”和“所学”,而应理解作“对学本身的居中境界好之乐之而不离之”。因此,我们在《中庸》第8章读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手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对于孔子而言乃是“中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它是超出一切二值方式的最微妙的时机化智慧,被称为“时中”。 《中庸》第1章这样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未发”可以被更深切地理解为观念和二值逻辑的区分还未行之有效的那样一种原本状态,所谓“天下之大本也”; 这也就是“学本身”所要求和进入的那样一种状态,不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在这种状态之中,就有了一种超出单单“学个什么”的境域式的或原本呼应式的学法,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也就是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
确实,只有颜回对这种状态感受最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这段叹辞既有子贡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9.25)之意,但要更深切精微得多,充满了一个在学境之中而非之外的人的体会。夫子“善诱人”,让弟子于不明见于其已知,又不隔绝于其未知的过程中入其学境;继而让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这境界本身的惚恍居中性。两“弥”字,“瞻前忽后”,都显示这学境本身总是超出所能学的东西,所能“立”的原则,所能“从之”的门径;但这超出并非像不可阶而升的天那么高远“无限”,却恰恰总是源源不绝地构生出丰富的意蕴,令人好之乐之,“欲罢而不能”。正因为如此,才有所谓“孔颜乐处”,即这师徒二人的最相契无间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由此我们可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中“时”与“悦”的含义。这“时”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常”,而是“学”所要求和包含者。“学”一定处于“已知”与“未知”还未从逻辑上割分的的状态,即一种原发的“过去”与“未来”相交而维持着的“当下”之“中”,也就是颜回所体验的“忽后瞻前”而“欲罢不能”的“时”之当“中”。这样讲来,学本身就要求和蕴含原本的而非物理的时间性,或一种活在时机境域之中的不可穷尽的终极(中级)。这样的学本身就会“时习之”,也自其本性就要求“反”和“复”,以“见天地之心”。 这重复并非只是重新找回和维持那已学者,而同时就会引出新的可能,“温故而知新”,(2.11)在中节应和之中摩荡不绝。如果没有这乐声一般氤氲相揉的时境,则学无可能。因此学境本身总走在所学者之前,以其乐境时境“诱人”,使学者悦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7.16)可见对学本身有体会者必时习之,也必“悦乎”。这段话讲的是学本身的状态和境界,引领全书乃至全部儒家思想。从“艺”的角度讲是领会“礼”、“诗”、“书”、“乐”、“易”、“春秋”的关键;从“作人境界”上讲则是引领到“君子”和“仁人”的开端。
由于“学”本身总在使人“不固”,使人入境,它相比于众德性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上。孔子这样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任何德行如只当作“所学”而持之好之,则被其本身所“固”所“蔽”。要解其蔽,唯有入“好学”之境,感受“如有所立卓,末由也已”的状况,方能还仁、知、信、直、勇、刚以本来面目。当然,这“好学”或“学”绝非只限于书本、师徒之学;它是人的一种最不受制于现成者的生存形态,可以有各种表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所谓好学也已’”。(1.14)
简言之,“学”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使人超出一切现成者而进入一个机变、动人和充满乐感的世界。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短处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冲突。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⑺ 名言警句及其解释

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望永远是一种幻影。 —— 吴运铎:《让植回根于现实的理想闪闪发光》答

你要了解革命是什么吗?称它为进步就是了。你要了解进步是什么吗?管它叫明天就是。明天一往无前地做它的工作,并且从今天就已经开始做了,尽管变幻离奇,它从来不会不到目的。 —— 雨果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变成为现实吧!……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板桥集》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 《鲁迅全集》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 鲁迅

⑻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及解释

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译: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版。

2、勿以恶小而权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

译:兵多了有可能全是笨兵,将不光是打仗打出来的,还要有计谋。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译: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永远一事无成。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⑼ 100句名人名言及解释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 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16.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0.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25.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6.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辱。

27.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2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29.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30.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31.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2.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3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3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35.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6.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3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38.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39.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晰,脸色要考虑是否暖和,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41.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

【译文】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假如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42.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弟子规》

【译文】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43.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译文】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44.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弟子规》

【译文】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

45. 不可以夸耀自己的才能。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译文】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46.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弟子规》

【译文】穿衣服需注意整齐,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47.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弟子规》

【译文】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

48.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弟子规》

【译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49.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弟子规》

【译文】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哀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50.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译文】开口说话,诚信为先,允许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51.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弟子规》

【译文】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晰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2.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弟子规》

【译文】看见他人的长处或善行义举,要马上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53.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眦《弟子规》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如果别人有能力,不能轻蔑,更不能妒忌。

54.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

【译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奉,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55.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译文】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气愤,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56.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译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7.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5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译文】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59.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译文】走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6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译文】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61.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译文】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6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63.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文】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6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6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6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译文】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

6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译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6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文】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69.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译文】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礼,原是礼节礼貌。现在人们通常指礼物。

7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译文】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7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7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文】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7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7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7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7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77.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译文】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78.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译文】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79.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译文】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80.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译文】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如经合理疏导则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81.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译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8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词不漂亮,漂亮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

8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8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文】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85.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译文】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86.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译文】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87.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译文】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8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译文】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89.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90.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译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点点差错。

91.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92.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9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译文】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94.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译文】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9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6.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译文】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

【译文】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9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译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9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译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00.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名人名言

⑽ 摘抄五句名言并释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释义:善良之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得人我仍以善意对待他,我就会有自己的善。

信者吾信之,不日、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释义:守信得人我信任他,不守信得人我仍然信任他,我就会成就自己得信任。

信者不言,言者不信。
释义:知道在、事物真相的人是不会轻易说话的,轻易说话的人,一定是不深知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释义:以精深自负的人并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并不精深。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释义:很容易获得得东西不值得信赖;轻易许下得诺言,不值得信任。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释义:志向不高得人一定没有智慧,说话不守信用得人一定没有结果。

言之寡尤,行之寡悔。
释义:说话很少尤过失,做事就很少尤懊悔。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释义:喜欢当面奉承他人得人,也喜欢背后诽谤他人。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释义:知道自己不聪明得人,还不算最笨;知道自己糊涂得人,还不算最糊涂。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之,失言。
释义:可以和别人说的话不说,失去了人得信任;不可以给别人说的话说了,叫说的不恰当。

同欲者相憎。
释义:欲望相同的人,会因竞争而相互憎恨。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释义:因为钱财而结交的关系,钱财没了,交情也就断绝了;因为美色而结交的关系,容颜衰老,感情也就改变了。

口惠之人鲜信。
释义:口头上经常给人好处的很少讲信用。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释义:有道德的人说话很简约,品德低下的人总喜欢夸夸其谈。

众口铄金,积覆销骨。
释义:众人一起,诽谤就会铄化金子,累积众多的流言蛮语,就会向销毁骨头一样置人与死地。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不备。
释义:灾患的发生多由于私欲太多,祸害的发生多由于失去戒备。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