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黄溪夜泊赏析

黄溪夜泊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31 18:37:51

1. 夜泊伯渎作者赵孟頫这首诗及解读

《夜泊伯渎》

(元)赵孟頫

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

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洒船。

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

晓来莫遗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

译:秋霜浸染河水之时,诗人来到梁溪、伯渎一带,于游人稀少处独赏美景,可谓悠然自得。诗人眼前展现出一幅典型的吴地风物画卷。卖酒的船只在河中穿行,桥畔杨柳摇曳,扰乱了重重的灯影。河水涟漪、明月当空,渔歌传唱,令人流连忘返。

此情此境,诗人脑海里勾勒出伯渎河上久远的吴人吴事。泰伯奔吴,在平墟、梅里一带开创勾吴古国,点燃了江南文明的火种。其后无数风流人物在此登场,诗人寻觅的,究竟是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陈的历史风云?还是范蠡、西施同游西湖,亦或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温情往事呢?


(1)黄溪夜泊赏析扩展阅读:

赏析:

伯渎河是一条神奇的历史脉管,从波澜壮阔的古吴往事,到赵孟頫笔下的夜泊情境;再到今天的迎来送往,华彩依然,它始终孕育着如画的美景,如诗的生命。

无锡老城南门外,有一座古老的石桥——伯渎桥,桥下流淌的伯渎河,是一条悠远的时光走廊。相传,它由三千多年前的泰伯开凿,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今天,“伯渎桥”、“伯渎河”、“伯渎港街”依旧是这里的地标。

元朝初年,一个秋风飒爽的日子,伯渎河上迎来了一艘客船,来者正是翰林大学士、大书画家赵孟頫。入夜时分,船泊岸边,诗人沉醉于美景,顿起怀古之思,写下了这首《夜泊伯渎》。

2. 陆游《夜泊水村》赏析

宋·陆游《夜泊水村》
【今译】一身用以报国,虽万死而不辞;双鬓已经斑白,再无法使它变成黑色。
【赏析】诗句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原作】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赏析】
本诗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阴。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本诗所抒写的,就是诗人老而弥坚、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诗写得悲而且壮,笔力遒劲。

3. 古代诗歌赏析

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这里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3)黄溪夜泊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4. 七言绝句古诗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望庐山瀑布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 王昌龄[朝代] 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 王维[朝代]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隐[朝代]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 张继[朝代] 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泊秦淮
[作者] 杜牧[朝代] 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嫦娥
[作者] 李商隐[朝代] 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滁州西涧
[作者] 韦应物[朝代] 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 贺知章[朝代]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 王翰[朝代] 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 杜甫[朝代]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5. 诗词赏析技巧

1、常见的来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源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

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6. 对古诗的赏析

除了“燃纸无声烟却浓”这句有点感觉外,其余的实在令人不敢苟同。想要描绘出来的意境不错,但描绘出来就显得浅薄了——

7.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8.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9. 求古诗词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10. 求古诗赏析10首

长歌行
汉乐府
译文
植物群生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花叶上映着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晒干。
温煦的春曦如施万物以德惠恩泽,万物也欣欣向荣放出光彩。
常常担心秋天到了,花叶枯黄,衰败凋零。
百川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野望
王绩
译文
傍晚来到了东皋向远处望,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萧瑟。
放牧的人在驱赶牛群回圈,牧人骑着裂马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看着却不相识,只好和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
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此外,语言流畅,情意婉转含蓄,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秋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妥,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虽说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意蕴,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以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发人深省,耐人吟诵
鲁山山行
梅尧臣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浣溪沙
苏轼
译文
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下面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欢快啼叫。
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以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词的上阕从寺前的兰溪着笔,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上下的兰溪边长出了许多兰草,虽然他们才刚长出嫩芽,但却生机勃勃,长势十分喜人;在溪边漫步,小路洁净得一尘不染;萧萧而下的暮雨滋润着万物;一声声子规的啼鸣烘托了词人凄冷悲凉的心境。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种处境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词的下阕表现词人身处逆境仍保持豁达乐观,积极想上的态度。他从清泉寺门前的溪水西流得到启示,悟出认识也可以在年轻,主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世事,表现了词人力求振作精神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译文
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
赏析
南送光宗绍熙三年,陆游已六十七岁。鉴于被金人占领的地区不能收复,重建国家的宏愿不能实现,他十分焦急,于是因所梦之事,写下了这首诗。
“僵卧孤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年龄大了,不爱活动,常常直挺挺地躺卧在孤村;一是指自己两年前被废退,不能从事政治活动,只能躺在孤村里虚度岁月。但是诗人并不悲哀,报过的火热之情丝毫不减,第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示自己虽已年近古稀,但还想去为国戍守边地。这一句突出地描写了他的爱国思想、报国热忱,表达了他的志向。
第三句以“风吹雨”照应题目的“风雨大作”。这里既指自然界的风和雨,也暗喻南送朝廷的政治气候。第四句写梦境。在梦中,这风雨吹的“大作”之声变成了骑兵的马蹄在冰河上疾如骤雨的得得之声,我们的诗人正率领着精悍的骑兵,在北方中国的土地上为国收复失地哩!诗人日间想到的无法实现的志向,在梦中实现了。梦的基础是志向,志向的幻现是梦。风雨大作的自然境界,由于志向的延伸,就化为铁马冰河,揭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