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赏析
① 关于《有些人》的赏析
“有些人”的行为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灵,
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的、淳朴的、有爱内的一面感动了容作者,
通过一些小事授予了她人生的道理,使她对他们印象深刻。
作者的散文写的都生活小事,却挖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
作者在教师的一句话中建立了自信,认识到建立他人自信的重要;
从米店老板对诚信的敬畏神情领悟到诚信的重要,
同时透露出社会还有许多人诚信的现象,发人深省;
从自己对无助男人的漠然折射社会的黑暗,唤醒自己的恻隐之心;
从数学教师为学生奔波中领悟了生命力的热情与敬业乐业的品质。
② 张晓风 有些人的赏析,最好长一点,谢谢~~
“有些人”的行为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灵,
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的、专淳朴的、有爱的一面属感动了作者,
通过一些小事授予了她人生的道理,使她对他们印象深刻。
作者的散文写的都生活小事,却挖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
作者在教师的一句话中建立了自信,认识到建立他人自信的重要;
从米店老板对诚信的敬畏神情领悟到诚信的重要,
同时透露出社会还有许多人诚信的现象,发人深省;
从自己对无助男人的漠然折射社会的黑暗,唤醒自己的恻隐之心;
从数学教师为学生奔波中领悟了生命力的热情与敬业乐业的品质。
③ 有的人重点赏析
《有的人》,是臧克家建国后写的第一首诗,曾传诵一时,至今生命不衰。这首诗是诗人于1949年10月19日参加鲁迅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所写的。它以质朴的语言、炽烈的情感,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形象,表现了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主题:quot;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quot;,虽死犹生;quot;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quot;,虽生犹死。这是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虽然副标题是quot;纪念鲁迅有感quot;,但它提出的问题,概括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内容,都是重大、深刻和丰富的,带有普遍性。全诗共七节,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全诗uot;纲quot;,是诗人提出的总命题。第二层以强烈的爱憎感情,鲜明的对比手法,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对理想不同的追求,对人生不同的目的对比中,表现鲁迅高尚的品德与伟大的抱负。第三层从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归纳出各自不同的结局。这首诗采用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从而使对比产生更大效果。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比喻贴切、形象,诗情与哲理达到有机融合,产生了很大艺术效果。
臧克家的诗多以富有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断构思诗的意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特点,注重炼字炼意,追求音调上的自然和谐,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形成了一种诗句朴素、含蓄、精练而又诗体自由的独特风格。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是他的那些短诗,篇幅短小,但有很大的概括力。他也曾写过些长诗,虽有quot;博大雄健quot;的追求,也显得较有气魄,但艺术上往往不如他的短诗那样凝练、集中、富于感染力,似乎并不能代表他诗作的艺术个性。但作为一名诗人,他是优秀的。闻一多曾在《烙印》的序文里说:quot;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quot;这句话可说明他大部分诗歌的价值。诗人辛勤、严肃地创作了四十多年,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优异的贡献。
④ <有的人>赏析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⑤ 《有的人》摘抄加赏析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
赏析: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⑥ 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赏析
有的人》,是臧克家建国后写的第一首诗,曾传诵一时,至今生命不衰。这首诗是诗人于1949年10月19日参加鲁迅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所写的。它以质朴的语言、炽烈的情感,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形象,表现了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主题:"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虽死犹生;"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虽生犹死。这是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它提出的问题,概括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内容,都是重大、深刻和丰富的,带有普遍性。全诗共七节,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全诗的"纲",是诗人提出的总命题。第二层以强烈的爱憎感情,鲜明的对比手法,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对理想不同的追求,对人生不同的目的对比中,表现鲁迅高尚的品德与伟大的抱负。第三层从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归纳出各自不同的结局。这首诗采用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从而使对比产生更大效果。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比喻贴切、形象,诗情与哲理达到有机融合,产生了很大艺术效果。
臧克家的诗多以富有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断构思诗的意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特点,注重炼字炼意,追求音调上的自然和谐,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形成了一种诗句朴素、含蓄、精练而又诗体自由的独特风格。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是他的那些短诗,篇幅短小,但有很大的概括力。他也曾写过些长诗,虽有"博大雄健"的追求,也显得较有气魄,但艺术上往往不如他的短诗那样凝练、集中、富于感染力,似乎并不能代表他诗作的艺术个性。但作为一名诗人,他是优秀的。闻一多曾在《烙印》的序文里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这句话可说明他大部分诗歌的价值。诗人辛勤、严肃地创作了四十多年,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优异的贡献。
⑦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文有的人止于形......赏析
“ 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专;属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
赏析:
①居里夫人追求的是“达理用智,不懈科学创造”的人生价值。
② 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是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达理用智,为人类造福。
③真正伟大的人物是淡泊名利的,他们静静地思考,默默地进取,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慧的高地,获得永久的成功。
⑧ 《有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⑨ 张晓风美文欣赏有些人
台湾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著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 兰 竹 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枫叶如丹》、《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
书籍目录: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等。《行道树》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曾得过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更多参考:http://www.meiwe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