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夜赏析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版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权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就着山势。
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
视听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空”字,写出了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
㈡ 结合《帐夜》尾联,对“空"字加以赏析。
“空”字,写出了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
㈢ 急求,宋代诗人吴兆骞《帐夜》赏析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③年年雪,人老黄榆专夜夜笳。属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④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白苹:白草。④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第二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①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大雪铺地、雁群南飞的景象,含蓄地传达出痛苦无奈之情。②视听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茄”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苍凉凄清。
(2)结合诗歌尾联,对“空”字加以赏析。
“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写出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
㈣ 帐夜 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翻译
意思是屋顶连着山峰看到了月亮落下。
出自:清代吴兆骞的《帐夜》
原文: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译文:
屋顶连着山峰看到了月亮落下,梦里回到年轻的时候一个人闯天涯。大雁南飞,每年都要下雪,人老了之后每晚都睡不着。
(4)帐夜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
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
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
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
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㈤ 诗词鉴赏:帐夜 作者:吴兆骞,在线等 。
(1)“雁飞”、“白草”、“雪”描写的是俯仰投目荒凉萧索的外部空间大环回境,“年年答”表述季节循环往复,可以说是从外在或宏观理性的角度;“黄榆”、“人老”、“夜夜笳”是寂寥近景与孤独现状,可以说是由外部环境转向内心关照或是微观感性的角度。
(2)“空相寄”一个“空”,就是“白”寄了,寄了也没用的意思。已经是5月份了,家里面的妻子寄来春衣,但是根本就没有用,因为边境“五月未著花”、说明还很寒冷,诗人还在穿棉袄。说明家里面的人并不清楚诗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独身边塞无人相知的孤独寂寥。
㈥ 李煜《秋莺》赏析
秋莺
残莺[①]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②]游。老舌百般[③]倾耳听[④],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⑤]背世[⑥]同悲鲁,浏亮[⑦]如笙碎[⑧]在喉。莫更留连[⑨]好归去,露华[⑩]凄冷蓼花愁.
[①] 残莺: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何事:嗔怪自诘的声口,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然欲致这层妙悟,必先明作者残莺自况,托物言志的写法,则“秋”字也非闲文,读诗不可不察。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②] 独:入声,仄。《平水韵》属“一屋”。
[③] 老舌百般:犹“老舌百啭”。欧阳修《画眉鸟》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两诗同为咏鸟诗,然后主诗乃“有我之境”咏身世,欧公诗谓“无我之境”寄襟怀,可参看。舌:入声,仄。《平水韵》属“九屑”。
[④] 听:出句煞尾字,音tìng,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
[⑤] 栖迟:《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西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夫以邓生之才,参拟王佐之略,损翮弭鳞,栖迟刀笔之间,岂以为谦,势诚然也。”
[⑥] 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三国·魏·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 见前诗《九月十日偶书》:“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⑦] 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
[⑧] 碎: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宋·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宋·黄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诗人难以言表的痛楚。
[⑨] 留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⑩] 露华:露水。唐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评析:古人咏物多有所寄托,盖咏梅者寄狷介孤芳之性情、咏松柏者表坚劲不屈之节操、咏莲菊者赋清白块然之雅趣……李后主之咏秋莺亦概莫能外,但他所咏的“秋莺”绝不同於“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草长莺飞”“自在娇莺恰恰啼”之春莺,而是酷肖少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以及坡公“飘渺孤鸿影”的失群之鸟,孤寂凄冷之心境可以相见。因此,托物言志是本诗的最大特点,但托物言志也有高低工拙之分,读罢后主的这首诗我们不会产生如对李商隐《泪》这篇作品的反感和困惑,现录义山诗其下: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从题目来看,很明显是在咏泪,但问题是咏“泪”无异於咏“愁”这样的抽象事物,因此诗人就不得不用典故来铺陈这种“景语”和“情语”都难以具象化的概念性客观实体。不过以虚喻实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反诗词中以实喻虚的思维惯性,应该算是诗词创作的个例了。 回到后主的这首咏物诗,我们不难看出,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也许这正是王国维评价他说的“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因此才如此感人至深,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无疑了。
㈦ 吴兆骞《帐夜》的意思
翻译:落月斜下,穹庐似的帐篷顺着山势而建,孤单的客居之人只能在梦里回到自己的家乡,醒来却尚在天涯之处。大雁南飞,白雪如同往年一样覆盖在草地上,而人却已将衰老,榆树泛黄,只能夜夜听笳声。
驿站通往南国的道路有几条,北方是风沙云卷。妻子寄来的春衣已经是白寄了,因为边城的五月还没有花(花苞)呢。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并且视听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借用“空”字,写出了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
出处:清代的吴兆骞
原文: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着花。
(7)帐夜赏析扩展阅读:
吴兆骞著述甚多,然屡丁颠沛,存者无多,子吴桭臣所刊《秋笳集》诗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辑有《吴兆骞集》。兆骞既身系清初文士痛史,一言一动,牵涉诸多层面人士之肺腑,其自身文章诗赋,亦能备一代之才。
诗远绍七子,近则瓣香陈子龙、吴伟业,而能自立帜,出塞后“胡笳羌管,独奏边音”,所作尤工,而以七言歌行最具代表性,为“梅村体”重要传人。后人以为《秋笳》一集“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兆骞
㈧ 请求李煜《秋莺》赏析及翻译
秋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 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赏析:《秋莺》从诗的内容而看,当是李璟原册立的太子从寓鸩杀其叔父燕王景遂之后,李煜为逃避残酷的夺嗣而决定隐居时所作。这是一首感物诗,诗中所写是一只已经深秋而迟迟没有避寒南归的黄莺,作者由此而感慨生心,嗟叹秋莺的“浏亮”之音和鲁钝不谙节侯,并劝其南归,不要在此留连。这显系其自我的感伤。诗人以精当典故运用,白描衬托的巧妙结合,营构出一哀伤凄迷的气氛。这一气氛正说明李煜对残酷政治斗争的惧怕和对自己处境的担忧。
翻译:黄莺啊,你为何不知道秋天的来临呢?横穿那幽暗的树林独自游乐.老舌乌(鸟名)在旁边仔细聆听你的叫声,你的身影忽然化作一点深黄向烟中飞去.你与我(作者)大概都是因为悲叹自己的驽钝才离开红尘人世,在这儿淹留的吧,
你明朗如笙的叫声碎落回响在缑山之上.哎,不要再停留了,早日归去吧,这时山间染露的繁华正冷,蓼花正愁呢..
PS:有一段时期,李煜因目睹自己哥哥为王位毒死自己的亲叔叔,心有出世之意,留连山水之中,自号"钟隐"以表志,这首的感情若套在这段时期恰好能说通.
(大概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