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30 23:47:09

⑴ 窦娥冤赏析

〔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版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权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⑵ 分析关汉卿《窦娥冤》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

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冤赏析扩展阅读

《窦娥冤》内容简介: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可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没过几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

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杀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贪赃枉法,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大了,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于是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鲜血竟然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当时围观的百姓暗自称奇。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那时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这窦娥真是冤枉的!”

接下来,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直到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返乡,窦娥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⑶ 窦娥冤第三折分析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赏析《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前两折写窦娥由童养媳到寡妇到被人陷害、成为死囚的悲惨命运,在此过程中,她是一个顺从命运的弱女子,到张驴儿逼婚时,才开始反抗。到第三折,当她被推上刑场,即将经受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大一次灾难时,她的反抗终于强烈爆发出来。以此为契机,关汉卿写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戏剧场面。前两折时间跨度大,写了窦娥由七岁到二十岁共十三年的命运变迁,这一折却只写一个短时间的事件――法场问斩。中国戏曲创作中有讲究重点突出的传统,所谓“传中紧要处,须重着精神,极力发挥使透”(王骥德《曲律》),这种传统正是从关汉卿这样的作家那里开始的。如果作为折子戏,《窦娥冤》第三折又是后代“法场”戏的蓝本。这一折的开始,监斩官吩咐把住巷口,断绝行人;鼓三通,锣三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挥旗提刀的刽子手押着上场,戏剧氛围突然紧张,窦娥唱第一支[端正好]曲,把气氛转向高亢,她勇敢而愤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紧接着的[滚绣球]曲又将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在封建社会里被认为是神圣威严、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明代朱权说元曲中有“不讳体”,其主要特点是“字句皆无忌惮”。这[滚绣球]曲可算得是最无忌惮的呐喊与控诉,它指向了“永命之本”的天与地,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她指责它们混淆了恶(盗跖,春秋时著名的“盗”,名跖)与善(颜渊,孔子弟子),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这就将作品提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窦娥形象深化了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在[滚绣球]曲以后,戏剧气氛陡然一转,描写婆媳见面,法场诀别,低回泣诉,敦拖呜咽。嗣后,戏剧场面又转入第三个阶段,窦娥临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耍孩儿][二煞]和[一煞]三支曲分别表达了她的三个誓愿。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汉书

⑷ 窦娥冤的人物分析

窦娥的性格具有双面性。首先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她的叛逆与反抗。她的内性格的容一面就是这种不屈的精神。面对张驴儿的陷害她不屈服,即使是在法场之上也要对社会进行最后的诅咒,以表白自己的冤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顺从。由于父亲窦天章是读书人,自小在父亲的教导下窦娥对于封建时代女子所要遵守的一切礼节规范是熟记于心的,并且始终严格遵守,不肯越雷池一步。窦娥的反抗正是出于顺从。她要维护封建的传统,维护她心中的道德规范,所以她反抗。也因此,她反抗的并不是什么罪恶,而是与她多年来所坚持的不一样的道德操守。诚然,张驴儿、赛驴医等人是丑陋的、阴暗的,其所作所为令人愤慨不已。但是窦娥的反抗也并没有十分鲜明的进步意义。

窦娥:有孝心、善良、安分守己、忠贞、有反抗精神、但是受封建社会影响,相信命运。
梼杌:黑暗、腐败、草菅人命的昏官。
张驴儿父子:流氓无赖地痞的代表。
蔡婆:有钱,但是害怕地痞无赖、所以总是被别人摆布。

⑸ 窦娥冤的赏析

阅读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从此剧看元代社会状况:
1.放高利贷
2.流氓恶霸横行
3.官吏贪赃枉法
4.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5.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
6.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第三折 滚绣球 赏析
1. 窦娥将一腔怒火倾向天地,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2.天地指的是封建秩序,窦娥实则是骂当时的封建秩序 。
3.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质,体现了作者思想高度。
4.窦娥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依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天动地。
5.这也正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体现了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求告无门,只能求助于天地的现象。
窦娥冤中曲词特点
1.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感情
2.朴素的本色,贴合人物处境和性格
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⑹ 试用戏曲鉴赏的方法鉴赏锡剧《窦娥冤》

  •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 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 自觉的伦理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里的一大脉络。悲剧作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与伦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古典悲剧总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打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精神道德的优美,人的伦理的理性本质体现得越鲜明越自觉,他就越成为崇高的对象,悲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被毁灭来展示他的优良品德,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悲剧人物虽被毁灭,但却表现了坏分子所自觉遵循的伦理精神的不可征服,人们由感性的痛苦而得到理性的快感,从而得到伦理精神上的提高。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

  • 窦娥性格系统中的另一大脉络便是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 的一面。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当然,对于软弱平庸的性格,遭到毁灭是完全被动的,毁灭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只能是悲剧性的。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直至她自身的灭亡,这是构成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悲剧能够容纳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剧冲突,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 语言自然、真切、质朴、不加藻饰 没有堆砌斧凿的痕迹,语言主要来自于生活能大量吸取民众口语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锤炼,故表现力强。重视舞台特点,一切都要符合演出要求。同时也包括语言符合人物个性。能借助人物自身语言以说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做到“随所妆演,无不模拟曲尽”。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说,戏曲就是以社会生活中 的各种冲突为基础,以歌唱、舞蹈等为手段,通过进行艺术夸张的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 纯理想化的表达形式。此外,戏曲还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相对于绘画、文字对欣赏着自身水平 有着极高要求不同,戏曲采用的是舞台表演,通过夸张的戏曲服装,精益求精的唱腔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 表演曲目,给了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多感官冲击,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手法;另外,古代戏曲艺术表 演者大都来自人民大众,是当时所谓的“游民阶层”,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基层老百姓密不可分,他们 所想即百姓所想,他们的反映即百姓的心声,更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共鸣。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 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赞扬,或借古讽今,或直言不讳,为我们献上一部又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唱。

⑺ 窦娥冤 滚绣球解析

读《窦娥冤》[滚绣球],耳畔响一曲回肠荡气的悲歌,心中烙一个敢于反抗的形象。读《窦娥冤》[滚绣球],更读关汉卿,窦娥唱出的悲苦辛酸,更是汉卿心底的柔肠婉转。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一读窦娥冲天之冤。她三岁亡母失母爱,七岁抵债做媳妇,成婚两年又亡夫。后又有张驴儿父子招亲的煎迫,公公死后的含冤认罪,被定成死罪。将赴刑场处斩时刻,她所受苦难,所遭痛楚,一定了然于胸;悲愤情怀,不平念头,肯定块积在心,有激愤之词,自在情理之中:她呈冤屈,说无辜,直接控诉没有正义的天和地。关汉卿抓住主人公激愤难平的这个契机,大做文章,借窦娥唱出[端正好]、[滚绣球]等曲词,确实让人心生感叹。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二悟窦娥道怨之妙。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说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下面“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在句式上,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曲[滚绣球],巧妙道出窦娥深深怨,可以让人感叹千年。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三窥汉卿胸中之悲。窦娥一曲[滚绣球],把所受冤屈之由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把控诉矛头直指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端倪,这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的载体。《析津志·名宦传》中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而他却饱受不公平社会的磨砺,怎么会不于心底郁积悲愤?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一张嘴,唱自己无限悲,传百姓长久愿,自然会传盛不衰

⑻ 《窦娥冤》有哪些研究价值和鉴赏意义

《窦娥冤》剧本内容主要是,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他无奈之下把7岁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窦娥与蔡婆婆媳相依为命。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想要谋害,不料被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才得以获救。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招他父子俩入赘,蔡婆无奈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

张驴儿为了与窦娥成婚,他便有了毒死蔡婆念头。蔡婆有病,有一天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觉得机会来了,他便把毒药偷偷倒在羊肚儿汤里。

蔡婆因为作呕把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父亲吃,结果他父亲被毒死了。

张驴儿恼羞成怒,他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窦娥受到残酷拷打,拒不招认。

贪官桃杌转而拷打蔡婆,窦娥顾念蔡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药死公公的罪行,被判斩首。

后来窦天章考取贡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窦娥在大堂之上被打得皮开肉绽都没有屈服,但是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窦娥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这表现出她性格的善良。

在窦娥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婆婆亲眼目睹的痛苦,从中体现出悲剧《窦娥冤》女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处处为人着想的高尚品德。

窦娥冤案平反以后,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经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年老衰迈又无依无靠的婆婆。

窦娥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窦娥这种温顺、善良、孝顺的品格令人为之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窦娥冤》也便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突出的艺术特色。其中,《窦娥冤》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在其凝练而又明白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唱词中。作者在剧中用这些深刻的语言展示了窦娥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她的怨与愤。

《窦娥冤》剧中,有不少古代白话,比如“只合”是只应该,“怎生”是怎么的意思,这些古代白话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窦娥冤》剧中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也很好,这些科白配合唱词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不难看出,《窦娥冤》里有很多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它的戏剧语言自然、准确精练,它的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它的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

《窦娥冤》中的曲词“激烈而少蕴籍”,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使剧中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如《窦娥冤》全戏的高峰第三折,是一场唱工戏,原话这样写道: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在第三折开始的这几支曲子里,他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

另外,关汉卿又在《鲍老儿》一曲唱词的个性化特征中,把窦娥和唯一亲人蔡婆生死离别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准确入微,它既反映出几年来两代寡妇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又写出窦娥对亡夫的深切怀念。

只有经历这种生活和心情的窦娥,她宁死不肯嫁给张驴儿和甘心替婆婆承担全部苦难的行为才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窦娥冤》作者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使“快者掀鬓,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作品真实感人,很好地表达了《窦娥冤》这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如窦娥有一段话是这样说:

可怜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小无娘面。

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窦娥冤》中这些语言使戏曲情绪陡然转化,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窦娥深沉细腻、忠厚善良的性格。《窦娥冤》剧中通过正旦的唱词对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描写,剧中情绪低回深沉,场面凄楚哀怨,深深地扣动着人们心扉。《窦娥冤》剧中原话是这样的: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白,负屈衔冤。

从上面这段话中,反映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愤恨心情,也为最后她发出的三桩誓愿作出铺垫。

其次,关汉卿也很重视《窦娥冤》的戏剧效果。在节奏上,《窦娥冤》建立了自然分明的艺术结构,它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四折戏,但是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加上巧妙构思,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起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

关汉卿在《窦娥冤》的写作手法上,他很注意用现实主义烘托浪漫主义。关汉卿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关汉卿为了抒发被压迫妇女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人们宁死不屈的性格和有冤必申的理想,按照自己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作品中窦娥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了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

窦娥临死前发出的这三桩誓愿就是:“六月飞雪”、“血飞白练”、“大旱三年”。这虽然看起来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但是却反映了弱女子伸冤复仇的愿望,以及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

窦娥这三桩誓愿的实现,不是上天对窦娥的怜悯,而是正义力量取得的重大胜利。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三桩震撼人心的誓愿,让人们心中怒火为之燃烧,精神为之振奋,斗志为之昂扬。

最后,作者在《窦娥冤》剧中设计天从人愿的安排,预示窦娥最后斗争的胜利,她的冤屈得到清洗,正义战胜邪恶,人心大快。

胜利的同时,作者也告诉人们,不是封建主义的天地神权主宰着人们的命运,而是人们不可屈服的斗争精神支配着天地意志。

《窦娥冤》中窦娥最后发出的三桩誓愿,是作者一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其精神是浪漫主义的。这样处理有利于昭示出悲剧《窦娥冤》深刻的思想内容,传达了作者关汉卿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

《窦娥冤》剧终时作者安排窦天章出现,以及窦天章对案情的重新审理,表现了作者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我国古代善恶有报的良好愿望。

关汉卿这一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下层百姓惩恶扬善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反映了平民百姓报仇雪恨的决心。

为了突出《窦娥冤》的悲剧主题,作者不惜笔墨极力渲染它的悲剧气氛。作者通过刻画窦娥的悲剧性格,展示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受压迫人们造成的社会悲剧。

窦娥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万千悲剧的真正社会原因,并且激励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窦娥冤》一剧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刻画了像窦娥这样极具代表性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全剧表现窦娥押赴刑场被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元代吏治的残酷,歌颂窦娥善良的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冤》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