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郁达夫雨赏析

郁达夫雨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30 22:58:33

① 《雨》的原文 作者 郁达夫

雨 郁达夫 周作人先生名其书斋曰“苦雨”,恰正与东坡的喜雨亭名相反。其实,北方的雨,却都可喜,因其难得之故。象今年那么大的水灾,也并不是雨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责备治河的人,不事先预防,只晓得糊涂搪塞,虚糜国帑,一旦有事,就互相推诿,但救目前。人生万事,总得有个变换,方觉有趣;生之于死,喜之于悲,都是如此,推及天时,又何尝不然?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位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原载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立报·言林》

② 郁达夫在《雨》如何借他人诗句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的

引用诗抄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秋雨秋风愁煞人”
“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

③ 雨郁达夫好句赏析

简单到说出爱你都是那么的难,

遗憾充斥了岁月,带走了未来,

不过当我学着一个人的漫步,全部的代价,

是我那么多的悲伤。

曾在抉择里贪恋关于最美的那个自己,

④ 郁达夫 故都的秋分段赏析

《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4)郁达夫雨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

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⑤ 要郁达夫《西溪的晴雨》鉴赏…

【赏析1】
《西溪的晴雨》不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景色的野趣,而且捕捉到了这里晴雨变化中的美的特点。这篇散文的特色,是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一刹那间出现的神采,写出了山水的个性。因此,山水景色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此外,作者写景物的个性,不是单就景物写景物,而是结合人来写的。人有思想,有情绪,有个性,因而,景物也随之有神韵,有个性了。
文章从源宁游西湖失望开始写起,写到西湖的野趣和参观古墓的霉气和恐怖,又写了坐汽车快速变化的景观,再写了摇船少女的劳动,再追写了和老龙夫妇赏游西溪秋雪庵。这一切,都在写人,都在写情,也都在写景,把景和人、和情结合起来写,写人和情的变化,配之景色的神韵起伏,因而景也个性化了。
【赏析2】
微雨里的野趣——赏析《西溪的睛雨》的景物特点
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
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
游赏中的诗情——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
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而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甚或有些“霉灰的阴气”;高坐车上,所见“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
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至于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⑥ 阅读理解《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溪的睛雨》的景物特点 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 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而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甚或有些“霉灰的阴气”;高坐车上,所见“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至于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⑦ 《雨》的原文作者是郁达夫吗

是的。《雨》的原文作者是郁达夫。

⑧ 郁达夫诗词赏析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出处】民国·郁达夫《病中作》内
【鉴赏】
人到中年容以后,就会面临生死这两件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活着并不容易,死去更是令人心不甘,情不愿。作者郁达夫此时已到中年,失意多病真有生死两茫茫的感觉。生命的意义是庄严的,生活的过程是坎坷的,但我们仍必须勇敢地迎向生命的挑战,没有耕耘的艰困,哪会有收获的喜悦呢?这也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
【原诗】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
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
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
江山亦要文人捧

⑨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关于文本结构的赏析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桐君版山“微权茫的月色灯光”幽谧清寂,与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
在文章开始处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处境为避政界纷扰与官府的追捕,因此作者于寄情山水中一边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却尘世纷扰;一边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满现实的牢骚和关心民众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关心。这也正是这篇游记文章的艺术鬼力所在:作者善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把水山与历史化为一炉,把风景与人情合为一处,景中含情,情融于景。

⑩ 点评郁达夫的雨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使息索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