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灵与肉赏析

灵与肉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29 19:48:57

『壹』 《儿子与情人》的赏析要怎么写啊

《儿子与情人》是性爱小说之父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风靡世界文坛90年,魅力至今不减。196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发起了禁书运动,在租用的一辆被称之为“淫秽书籍曝光车”所展示的不宜阅读的书籍中,《儿子与情人》被列在首当其冲的位置。 《儿子与情人》视角独特,对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有深刻、形象的挖掘。一般认为,小说中的儿子保罗就是劳伦斯的化身,而莫雷尔太太就是劳伦斯的母亲莉蒂娅,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就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 《儿子与情人》的主线之一是以劳伦斯和杰茜的私情为蓝本,而劳伦斯母亲那强烈变态的母爱足以扼杀劳伦斯任何正常的爱情。劳伦斯曾对自己的情人说:“你知道我一直爱我的母亲。我像情人一样爱她,所以我总也无法爱你。”这些折磨人的日子在《儿子与情人》中有很详尽的描述。

《儿子与情人》赏析

《儿子与情人》中,保罗母亲对丈夫的失望、不满和怨恨使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的感 图书《儿子与情人》
情、爱怜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儿子,或者说,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经历过的精神磨难和一心要解决的问题“折射”到了儿子的身上,于是一场灵与肉的冲撞又在母子之间展开。 母亲的这种性变态使儿子心酸,惆怅,无所适从。有了母亲,保罗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这种“恋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固恋”,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间的平衡。因此,保罗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性心理性格无法完善、成熟,从而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剧。 幼年时期的“恋母”情结,使保罗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儿”。他虽然爱恋着米莉安,但却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躯,理直气壮地去爱她。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给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罗见不到米莉安的时候会感到闷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却要争争吵吵,因为米莉安总是显得“超凡脱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罗觉得像跟母亲在一起那样不自在。 保罗只要跟别的女人在一起,灵魂就会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控制着,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获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俨然像一对夫妇在亲戚家生活的日子里,保罗得到了米莉安的肉体,而在精神上,保罗仍然属于自己的母亲。米莉安只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成分,为了心爱的人做出了“牺牲”。所以,在那段日子里,他们也并没有能够享受青年男女之间本该享受到的愉悦。实际上,肉体间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进程。 在这一次次灵与肉的冲撞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个伤痕累累,肉体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残。保罗的父亲在家里、在亲人面前永远成为格格不入的“边缘人”。保罗的母亲在精神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的丈夫”,只能从儿子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而这种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败,后来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虽然苦苦挣扎,忍辱负重,但并没有得到保罗的心,保罗直到摆脱母亲的精神羁绊,可以与她重归于好,永结良缘时,最终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继续做精神上的挣扎。 只沉迷于肉体欲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结束了与保罗的风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无所作为的丈夫身边。可以说,在这些灵与肉的冲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沮丧、可悲的失败者,找不到一个最终的赢家。其实,在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坏,在人性被扭曲,在人类的和谐关系不断被威胁的社会中,灵与肉的争斗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到头来谁也成不了赢家,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洞察人类生命中最深层的领地—人的心理,生动描述人类诸如挣扎、痛苦、危机、欢娱等种种情感和感受。他致力于开启人类心深处的“黑匣子”,穿透意识的表面,触及隐藏的血的关联“,从而揭示原型的自我。 在这部小说里,他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大胆、透彻的探索,其小说中的女性也因此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细腻准确地反映出劳伦斯的写作主题。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三种女性爱情心理模式进行描述,这三种模式将成为此论文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精神模式,,此模式对本能的欲望进行抵制和轻视。《儿子与情人》中的米莉亚姆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部分——肉欲模式,这种心理会放纵她们自己个人的本能的欲望而又忽视了灵魂的交流。这部小说中的克拉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部分——情节模式,这种模式对某个东西或某一种感情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莫瑞尔太太就这样的一个对家庭和儿子们有极端的占有欲的女人。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通过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三种女性爱情心理模式的分析,阐述其局限性,揭示健康自然的女性爱情心理,对于成就完整的生命及追求中女性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句赏析点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象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叁』 简爱摘抄加赏析

1 荒凉不堪岩石嶙峋的边界之内,仿佛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

2 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3 只有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才能让你对我难舍难分?

4 月亮庄严地大步迈向天空,离开原先躲藏的山顶背后,将山峦远远地抛在下面,仿佛还在翘首仰望,一心要到达黑如子夜、深远莫测的天顶。那些闪烁着的繁星尾随其后,我望着它们不觉心儿打颤,热血沸腾。一些小事往往又把我们拉回人间。大厅里的钟己经敲响,这就够了。我从月亮和星星那儿掉过头来,打开边门,走了进去。

5 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6 天主会把咱们身旁最佳的工具拿走,以提示咱们获患上的太多!

7 罗沃德的束缚,至今仍在你身上留下某些印迹,控制着你的神态,压抑着你的嗓音,捆绑着你的手脚,所以你害怕在一个男人,一位兄长——或者父亲、或者主人,随你怎么说——面前开怀大笑,害怕说话太随便,害怕动作太迅速,不过到时候,我想你会学着同我自然一些的,就像觉得要我按照陋习来对待你是不可能的,到那时,你的神态和动作会比现在所敢于流露的更富有生气、更多姿多彩。我透过木条紧固的鸟笼,不时观察着一只颇念新奇的鸟,笼子里是一个活跃、不安、不屈不挠的囚徒,一旦获得自由,它一定会高飞云端。你还是执意要走?”

8 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9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0 你冷,是因为你孤独;没有什么人际的接触能撞击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为人被赋予的最好的,最高贵的和最甜美的情感离你很遥远。你傻,是因为不管怎么痛苦,你都不去召唤那种情感来接近你,你也不上前一步到它等待你的地方去迎接它。

11 经典语录:如果别人不爱我,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被人憎恶。

12 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她不久就要超脱于尘世风雨之外了,精神已挣扎着要脱离它物质的居所,而当它终于解脱出来之后,将会飞到哪里去呢?

13 明年今天,让我们继续欢笑吧。

14 我喜欢今天这样的日子,喜欢铁灰色的天空,喜欢严寒中庄严肃穆的世界,喜欢桑菲尔德,喜欢它的古色古香,它的旷远幽静,它乌鸦栖息的老树和荆棘,它灰色的正面,它映出灰色苍穹的一排排黛色窗户。可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一想到它就觉得厌恶,像躲避瘟疫滋生地一样避之不迭:就是现在我依然多么讨厌——

15 我和你一样有灵魂,有一颗完整的心!

16 那只创造了你的形体并放进去生命的至高无上的手,除了创造你微弱的自我,或者像你一样微弱的生物而外,还给你提供了其他的救援。除了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有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和一个神灵的王国:那个世界围绕着我们,因为它无处不在,那些神灵注视着我们,因为他们受命来护卫我们;(经典语录 )假如我们正在痛苦和耻辱中死去,轻蔑和嘲讽从四面八方侵袭着我们,憎恶压碎了我们,那么天使会看见我们身受折磨,承认我们的清白无辜(只要我们是清白无辜的),上帝只等到我们的灵与肉分离,便给予我们完全的报偿。那么当生命这么快就结束,死亡作为幸福和光荣的入口又是如此确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被苦恼压倒而消沉下去呢?

17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18 要是我,巴不得地球会裂开,把我吞下去。

19 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肆』 自由或死亡的作品赏析

赏析

“《自由或死亡”意为“不自由,毋宁死”,是希腊克里特岛人民反抗外国入侵和压迫的一个战斗口号。克里特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者就是在那里成长,与被压迫者同呼吸、共命运。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绝大多数是作者亲身经历和看到过的。

书中通过席发卡斯三代人的经历,生动地反映了克里特人民在几百年殖民统治期间,进行的武装起义,表现了人们对生命与自由的渴望。小说中不同阶层和阵营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动自然。作品表现了希腊人民的世态风俗,且充满了哲理

人类的自由是卡赞扎基一生探索的重大主题,也是本书的主题。这个“自由”,不仅是民族的自由,也是人本身的自由。

故事描写了一个克里特英雄家族几代人前仆后继的斗争。主人公米哈伊队长是作品的灵魂人物。他过人的力量和勇气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利斯。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尼采式的超人,凭借意志的力量,超越了物质,超越了俗人眼中的胜负而达到更高的境界。他的灵与肉的斗争,是小说前半部分的主线。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米哈伊队长明知道战争没有胜利的希望,仍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为已经无望的事情而奋斗,这似乎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可是却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重要观念: “人最壮丽的时刻不是获得幸福,而是为获得幸福而战斗。”

(4)灵与肉赏析扩展阅读

尼古斯·卡赞扎基是20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希腊作家,是希腊当代文学界的泰斗,在他逝世六十周年(1883-1957)之际,我和大家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希腊人民伟大的作家。

卡赞扎基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1935年他以记者的身份访问中国和日本,写有《中日记游》一书,他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怀有极大的兴趣,热情地探寻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的神奇的秘密。

他在书中所写对中国汉字“女”的理解,让我作为中国人都感到他对语言理解的悟性极高,因为中文是和希腊语完全不同的语言。他能从以“女”字为偏旁构成的字中,看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和蔑视。

例如,他写道:“女“字作偏旁加一个“盾牌”(希腊语是ασπίδα)组成“奸”( 中文里的“干”有多个词义,其中一个是指武器,即“盾牌”),词义是说女子是使奸计的人。

而三个“女”字组成的“奸”表示通奸、不知廉耻,“女子”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希腊神话中那个会制药把人变形的女巫“喀耳刻”。

1957年6月,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邀请,卡赞扎基率领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为了了解从他第一次访问至1957年这24年期间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了实现渴望已久的新中国之行,在已经患病的情况下,他还是来到中国。

卡赞扎基是唯一的一个二次访问中国的希腊作家,而且是既看到旧中国,又看到新中国的唯一的外国作家,卡赞扎基一行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7年,新中国刚成立八年,一切都还在建设中,卡赞扎基在他所留下的笔记中,以他哲学家以及作家的敏锐眼光对新旧中国做了对比。

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从所去的各个城市,从自己听到、看到、观察到的新旧中国在所发生的变化,肯定和赞美新中国取的成绩,称誉此行有“至高的收获”。

他本来准备写一本二十年后的中国,遗憾的是同年10月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仍然留下了永远的一笔,那就是在《自由或死亡》一书中,卡赞扎基写了这样一个情节:

米哈伊队长在欧洲留学的侄子柯斯马斯带着妻子回到坎迪亚,最后和他叔叔米哈伊队长一起在山上和土耳其人作战牺牲。柯斯马斯最初认识妻子的时候是他想在图书馆借《中国宋词曲》,因为没有借到而闷闷不乐,结果遇到了一个犹太女孩,后来这个女孩成为他的妻子。

卡赞扎基把《中国宋词曲》一书写进《自由或死亡》作为他侄子爱情的引子,虽然现在无法知道他确切的意图,但是可以肯定他对这本写中国宋朝的文学书有很深的印象。

『伍』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的赏析

这是一首拯救悲观和迷惘,启迪奋进和向上的自由诗。它通篇充满明快积极的情绪,明晰的语言表达出诗人明确的思想主张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在视觉上形成冲击力,似瀑布流水,使通篇流畅自如,从而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形成了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积极的思想观点催人奋进。这是回答一位青年的诗作,诗人用诸如大树、种子、火焰、星星、歌声等大自然中象征美的事物,借代了世态的不同方面。通篇的“不是一切----”否定了悲观的情绪,表明了诗人的乐观态度;教诲青年不要只看到阴影,要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曙光;要用今天的努力写满未来。她明确否定了消极的观点:“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得那样!”读后让人感到获取了力量,扫除了迷惘。
明快的风格给人以舒畅之感。诗人开篇就以“不是”开始,诗人用几乎通篇的“不是----”组成全诗,简洁而明确,没有丝毫的朦胧和晦涩,表现出一种毫无疑问和无可辩驳,使人读之有淋漓尽致之感。
先蓄后收的结构令人追读。前三段诗人一连说了十五个“不是”让人不得不想知道:不是这样,又怎么样?最后一段戛然一收:要为希望而奋斗!要立足现在,才能写好未来!这样的结构也体现了明快的风格。
诗的风格和思想都体现了五十代诗人的感情。诗人舒婷生在五十年代,经历了几次社会变革,思想在不断的更新中成熟。在她的诗里总能看到光明,信念和希望。这正是上一代人的骄傲,也正是现在这一代青年所缺少的。就让这首诗给我们更多的乐观和希望吧!

『陆』 《简 爱》 经典语句加赏析

精美语句来
——你以为因为我源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
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两人已经穿越了坟墓,站在上帝的脚
下,我们是平等的。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赏析: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柒』 杨丽萍的雀之灵赏析

一: 粗粗看去,《雀之灵》也不过是拟人化的孔雀,但是,它同人们看惯了的傣族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 《雀之灵》这个题目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内涵的高度要求。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但它远远超过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孔雀”的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杨丽萍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般的颤动,在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惊艳,这就是我观看《雀之灵》之后的感受。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可以把舞蹈跳到这种境界。 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渐渐出现。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高贵优雅的孔雀! 看,她动起来了,她舞起来了!她用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舞出神秘的境界。她的大眼,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她的嘴,一张一合,时而上扬时而下垂;她的发髻上的装饰,孤傲地站立着……炯炯有神的妙眼在眉目传情哪!红润小巧的嘴在讲述悠远的故事哪!华丽高贵的发髻,在宣布美的神气哪!
我不得不说自己文笔粗糙,无法细致描绘出我所见到的高贵的美。 一只孔雀,在高视阔步。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左手指尖柔韧地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指尖。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地悸动着。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挪,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不管怎样的舞步,都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感觉。不禁点头微笑。 瞧哪,长裙飞起来了!瑰丽的美呀!一只真正的孔雀!一幅画,忽然间描上了色,会觉得惊讶吗?旋转,踩点,仰视,升华!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胀,最后在膨胀中爆发!舞蹈的光芒笼罩了整个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飞中她选择了飞腾! 蓦地,音乐缓下来了,她的动作缓下来了。我们着急地注视着,她开屏阔步着。那份自信,出于对己的信任。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们带进了幻虚幻实的境界。这里只有一只孔雀,却有无数个想成为孔雀的人! 亦真亦假,似实似虚。飞扬的活力在释放高傲的能量。忘怀的舞者在尽情欢跃! 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浓缩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华丽的舞蹈,静下来,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二: 舞台上下了一个屏风,在屏风后,舞蹈家杨丽萍在表演着舞蹈“雀之灵”,在灯光照耀下,她的身影映照在银幕上。

杨丽萍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惟妙惟肖,真的像一只美丽的孔雀似的。我应该怎样来形容她的舞蹈呢?假如我是一个朗颂家,我要用最优美的诗句与最洪亮的声音来赞叹她;假如我是一个歌唱家,我要用婉转、悠扬的音韵来歌唱出她那华丽的舞姿;假如我是一个作家,我要用丰富多彩的文字来描写她舞出的那充满灵气的孔雀的美丽。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默默地坐在台下,为她这惊人的舞蹈艺术而鼓掌。优美的音乐,柔软的双手,生动形象的动作与轻捷的脚步,都彻彻底底地将她那惊人的实力给出卖了,她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仿佛自己就是孔雀。渐渐地帘幕落了下来,她表演得出神入化,背后的潺潺流水声,一只美丽的孔雀正在寻找着食物,时不时整理整理它那鲜艳的羽毛,使人心旷神怡,如身临其境。她那柔软的腰枝,轻盈的身体,细细地刻画出了这只高贵的孔雀。瞬时间,她的动作慢了下来,孔雀渐渐停下了脚步,又成了一个令人耐人寻味的孔雀“雕像”。

杨丽萍那生动精彩的表演,使人回味无穷,让人永远也无法忘记,一句话,真是一只唯美、高贵的孔雀啊

『捌』 张贤亮《灵与肉》的评价赏析

教学要求:

1 、分析张贤亮的精神气质,以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2 、通过对《绿化树》的分析,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一、张贤亮的精神气质

张贤亮, 1936 年 12 月生于南京, 1956 年 8 月在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当教员, 1957 年 7 月,在《延河》上发表抒情诗《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从 1958 年至 1976 年这 18 年中,他经受了两次劳教,一次管制,一次群专,一次关监。从一简单的生平中可看出,张贤亮是一位有着苦难多艰的人生经历的作家。 1979 年重返文坛以来,他著有《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短、中、长篇小说,其中《灵与肉》、《绿化树》、《肖尔布拉克》获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这篇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他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统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说,应该注意他的精神气质。

研究张贤亮的精神气质,首先应注意到他的青年时期的经历。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他在 1957 年 4 月 7 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的奋进和在文学上的宏大抱负。在他当时发表的《夜》、《在收工后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风歌》等抒情诗中,也显露出他感情炽热、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诗人的气质。随即因《大风歌》罹难,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愤激、悲怆的孤独感。如同他自己所说:“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正是上述种种因素。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玖』 廊桥遗梦的作品赏析

小说原名“麦迪逊乡的桥”,这个标题寓有作者的深意:“桥”是人际沟通的工具。我们不妨从小说作者汉勒所处的社会状态去认识。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瞬间可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导致更精密的社会分工,生存竞争使人们全力以赴地工作而社会活动却相对缺乏,经济利益的争斗使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他人即地狱”的论断正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心态的概括。沃勒在小说中希望以麦迪逊的乡村田园生活(自然人生)和古老文化(廊桥)去救治美国社会的时代病,以充满生命活力的狂浪激情去点燃现代文明重压下委顿的人生灰烬。乡村田园,古老廊桥,正是通往自然人生“远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种起源之前的世界”的桥,是“异化我”反归“本真我”的唯一通道。”由于性格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小说男女主人公也是被此通往自己人生目的“桥”。弗朗西丝卡在生儿育女、侍奉丈夫和农田工作之余,总难泯灭那不勒斯少女时代的梦幻。她一直向往那烛光夜宴、美酒交跳、歌新曼妙的都市文明,心境还停留在60年代充满享乐激情的“美国式天真”梦中,因而带着一大地现代摄影器材(现代科技的体现)、见多识广又充满性感的“城里人”罗伯持出现在地眼前时,她由此看到了一条追寻自我幸福的“桥”。而对罗伯特来说,后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扼杀,“世界太组织化”的压抑桎梏,使他竭力反抗,四处流浪躲避。宁游的乡村图园,古老奇恃的廊娇,尤其是质朴健壮、充满热情的乡村农妇,正是他到处寻找的精神寄托的归宿,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反差,使两人都陷入“遥远的事物才是美”(叶芝语)的幻境,美国社会案尚新鲜、刺激的文化精神,就在小说所塑的两个主人公形象中被表现出来。
沃勒所虚构的这个美国当代情爱神话是令人种往的,偶然邂逅却一见钟情,短短四天就达到灵与肉、爱情与情欲的全面满足;实实在在的狂很纵情与刻骨铭心的精神爱恋完美结合。它不必事业上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这种“爱的快嚼”方式,对处于高速运转社会中的美国人来说,真是太省钱省力了,这正是美国文化“快餐“的一种典型表现。况且,情爱既得到实现,婚姻和家庭仍得到尊严,何乐而不为?沃勒虚构的这个神话梦,正是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价值心理的典型代表,这恰如其笔下的理查德一样庸俗可笑。法兰克学派对这种社会心理概括得极为准确:在工业化社会中,个人受到摧残的表现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正因为有社会对人的摧残,便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冲动,以及乌托邦式的对整个世界的幻想性改变。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文学创作就本质上说,只是作家被文明社会规范压抑的潜意识的“白日梦”表现。可以说,一部《廊桥遗梦》几乎同时在东西方社会畅销,不仅透射出美国民众的普遍心态及难以言说的内在隐秘被望,同时也映照出众多热心中国读者那潜伏的躁动焦灼心理。 《廊桥遗梦》是美国现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说,它不仅以简约而婉转的故事情节以作者出入场的方式诉说人性、自由、道德、家庭与责任等主题。而且还通过主人公会凯的镜头折射出丰厚的哲学底蕴。金凯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体现了对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映射了沃勒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廊桥遗梦》这部小说里,金凯是个艺术家,主要从事摄影艺术的创造活动,他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镜头透视世界,感悟人的存在。他的艺术生涯与他两次入伍紧密联系。第一次为了糊口和养活母亲,在军队里呆了四年,而这四年改变了他的一生。给战地记者作助手使摄影成为他此后谋生的职业,摄影艺术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次,他被征召入伍,操持相机,成为去记录战争中的人———个个为他存在的自我。人在战争中只会被逼到两种现实:生或死。真实记录了恐惧,这因为害怕死亡而书写在身体上的为我性存在的恐惧。在金凯看来,人的存在只是在路上,在从生到死的路上,战争平面化的艺术一同虚无化。
洪堡说到,在文学中,首要的乃是诗和哲学。一切诗即是思。意象是文学、艺术和生存的共物。夜幕降临时分,塔科马夜露的老号对‘弗朗西斯卡’曲的鸣咽,罗斯曼桥在图像中.主人公却都已成为虚无。弗朗酉斯卡为一次“完整”坚守“罗斯曼桥”最后在灰飞姻灭中与金凯会合。金凯探索存在之意义的路径折射出其自我意识思想发展轨迹,以艺术、诗歌和音乐,诉说在工业文明语境下,人诗意的生存哲学。 沃勒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让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恋情有悖于读者的道德判断。作者让弗朗西丝卡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选了后者——责任。并非常谨慎地“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聪明地只给他们四天的时间相爱,其浪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力趋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总之,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婚外恋的隐秘的情感天地,使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越轨和羞耻的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拾』 那树的赏析

本文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 台港澳卷》(孟庆鹏)
本文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是这篇作品较成功的特点。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尽管有些人把这种遗憾当做守旧,闭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事,而会多少表现出迟钝或懈怠。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就在人们身边,在通衢一侧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焦虑和不安。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
拟人化的笔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细腻朴实,侧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写出老树默默的生命之绿,它的自然生存给人们带来的福荫。如果造化有知,它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但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文章从这里完全进入了直接的拟人化描写。细腻的笔触则显现了感情的沉滞,使“那树”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蕴含着悲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作者的笔在谴责之中,带有一股辛辣,“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这辛辣中更暗喻着特有的社会丑恶。尤其那清道妇的叙说,形成了一笔生动的寓言式的描述,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昨天早晨树还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都“表示了依依不舍”。终于在那个“月黑杀人夜”,“通灵”的树完结了自己最后的悲剧。这个很难说不是真实的寓言,更充溢着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强化了拟人的修辞效果。
人们一向歌颂着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的掩盖了对大自然的掠夺。散文中,写那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不正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吗?人们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繁衍的性灵,离灾难还远吗?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谈王鼎钧的散文(楼肇明)
由于散文文体是一种特殊的品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它的变革往往并不局限在纯粹的职业的散文圈子内。如果说,陈之藩开辟了一片散文新思维的空间,复兴这一文体作为思想载体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审美规范的建树和开拓,不得不让位给纯粹的文艺家去完成。人们熟悉作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文散文家王鼎钧,则是为大陆读者所知不多和相当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属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倘若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如同审视中华古典散文的传统那样审视现代散文的传统,那么,现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几位能像庄子、韩愈、苏东坡那样,拥有泰山日出、雷霆万钧的阳刚气象?!台湾散文原本承袭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袭晚明小品遗风。毕竟有一种衰败倾颓、夕阳归鸦的气象。是故,王鼎钧和余光中在散文文坛崛起,且不论其思想倾向上还有哪些毛病,他们两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没有理由加以拒绝的。余、王二氏,艺术风格和心理气质上存在差异,余为雄健豪放,王则沉郁顿挫;余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内涵及表达方式上,王则更为关注民族审美心理、文体体式之变异,及散文容量空间的拓展上。但他们两人可谓珠联璧合,共同为完成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
粗略地讲,王鼎钧在散文审美变革中的贡献有三。其一,对人的研究,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可谓是王鼎钧贯串自己一生全部创作的主线。他紧紧抓住人的两大系统: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的交汇渗透,人作为灵与肉,精神与欲望的双重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他从中剥离、并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美与丑、悲与喜错综复杂的图画。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欲望”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是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欲壑难填”又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导致人性堕落的罪因。不仅《欲》《网中》这一类篇章让我们领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树》《青纱帐》中,也同样能看到这一思想在不同侧面上的延伸和阐发。前者写象征物质文明进步的城市的扩展,人和事却事与愿违地破坏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后者虽然写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础,仍然是欲望的善恶二重性,但在艺术揭示中,则戒拒了任何一种政治的或道德的说教,也有效地规避了以往思维中那种二值判断的习惯,而于复杂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二,从美感思维的形态上看,王鼎钧对传统中单向度的“乐感文化”,持重新评估与自觉批判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发,无不具有一种拂逆传统欣赏心理的悲剧美,带有双重苦难的性质(时代苦难和承袭传统文化心理堕力而带来的苦难)。美不是苦难和因袭的重担,而是在这种重压下被扭曲却不能被摧毁、被泯灭的人性。他笔下的悲剧,终是与惩罚和毁灭的主题,美丑为邻的主题相绾结。但这种惩罚毁灭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学里至高无上的神。他也不曾从邪恶和废墟中去发掘令人战栗的美。王鼎钧说:由于“时代把我折叠了很久,我挣扎着打开”,因此他要从历史“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就“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视和表现一切。“用异乡的眼”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作为“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内文本”的迁徙、变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三,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在文体上,结构与文调大开大阖,快速、锐利、错落,时而空灵,时而平实,时而拙朴古雅,时而诙谐俚俗,融悲怆和幽默,繁华与恬淡为一炉。他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引进叙事散文中来;用音乐家谱写“交响诗”和“四重奏”结构乐章的办法组织长篇抒情散文;为了扩大散文以小见大的容量,他将一般的寓意象征,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体的象征,换句话说,他笔下的意象和象征,每每有一种哲学上本体论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还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输入以前,就不时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抒情中常常错杂进奇警的幻觉和错觉,其寓言体小品中,局部和细部是写意的,整体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写实的。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交融,是他开发了潜意识深度世界奇幻宝藏的一大收获。
(选自《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是书的序言)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