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解脱

赏析解脱

发布时间: 2020-12-19 06:24:34

⑴ "夜雨寄北"译文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 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 《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⑵ 观刈麦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撼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⑶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释义: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鉴赏:

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妙悟令他豁然开朗,顿时获得了“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般的轻松。

并由此及彼,进而觉悟到,即使在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的战场,人当“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生死关头,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间之顿悟,是禅宗“当下即是”、“看穿忧患”思想的发明,是他在严重的政治打击之下,依旧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佛家思想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1、尝: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开脚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树梢 。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敌:死于敌手。

11、虽: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这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3)赏析解脱扩展阅读:

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复行新法,苏轼因再次遭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贬惠两年半期间,他曾两次寓居又两次迁出嘉祐寺。待四年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又自嘉祐寺迁出入新居。文当写于前次或后次离嘉祐寺后。

松风亭在惠州东。文写游松风亭,却既未着意描写“游”,也未对亭景作模山范水的铺陈,而只是表达了作者在遥望亭宇时所产生的一种“顿悟”思想。

⑷ 低碳让地球解脱苦难赏析

人类是该到了彻底拯救地球的时候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自己!人类的肆无忌惮,已经让地球千疮百孔,每个人都该携起手来,低碳生活,让地球让人类解脱苦难!

⑸ 谁能告诉我冰心的 :《安慰 (二)》 《解脱》 《纸船》 《向往》《哀词》 的赏析啊

《安慰(2)》找不到。

《解脱》
"月明如水,树下徘徊—— "
先用月渐渐引入,很符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写作手法,让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夜月下,斑驳树影下,作者望月深思的景象.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这句话,让人感觉就想是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镜头中,是作者在月光中的影子,作者在月光中,慢慢地跺(咱找8到那个真正的DUO字~凑合着看吧~呵~)着步子,看着自己在地上的影子,陷入了沉思——对生命的思考。
“世人都当它是一个梦,
且是一个不分明的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忧患从今起了!”
这一句,应该是作者对自己所经历的某些事情的思考、反思吧(可以联系下当时的背景,咱历史8好~)
“却仍须渡过这无边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弃你,
何如你舍弃了世界?”
如果说,作者在前一句中,流露的是一种有些迷茫、悲观的情绪的话,那么这一段,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深深感受到作者渐渐地脱离了迷茫、悲观的一片苦海,变的坚强,勉励自己,或是对于某件事,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云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静。”
这一句,就有点飘渺的感觉了。想起了孔夫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如梦,何必劳心于琐事之中?何必烦心于世俗之中?接下来的一句,就点明了作者的看法——
“人生纵是一个梦呵,
也做了一个分明的梦。”
不知曾经在哪本书中看到过一句话,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本是虚无的自由体,然后,来到人间,变成了有形的生物——人。人生,不过是我们待在这样一个躯壳中,完成一件件的事,然后,在睡梦中,离去。
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其实很简单,努力地完成人士中的每一件事。
“沉思里抛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从深思中渐渐醒来,作者的心情不再沉重

《纸船》
是冰心1923年去国留学途中在海船上写的一首诗,副标题为:寄母亲。

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是冰心早期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写于船上的《纸船》,是冰心面对大海,以赤子之心,寄情于慈母的诗作,虽只三小节十一行,却把“三大主题”都融汇于其中了。

冰心出身在一个富裕、融和、充满温馨的家庭,自幼沉浸于天伦之乐和手足之情中,从孩提到成人,她从未离开过母亲的爱抚和关照,如今孑然一身离家万里、远涉重洋去异国他乡求学深造,这对感情极重、眷恋家庭的冰心来说,实在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她乘“约克逊克”船启程后,在途径日本国的三天航行中,每天都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凭栏远眺,脚下的滚滚波涛,更加激起她对烟台儿时生活的回忆和对母亲的萦念。船抵横滨码头时,她在船舱里接连写下三首思念母亲的诗,《纸船》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里,诗人凭借叠纸船嬉水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遥寄自己对母亲的怀恋,亲切自然地创造出一种梦幻似的悱恻的意境,不禁令人凄然泪下。

全诗分三小节。

第一节,写行动: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不仅形成了诗韵的旋律感,也使诗人执著的情感得以强化。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与前两句衔接,这“一只一只”,自然是说船儿虽小而数量却多,体现出诗人这一行动的意切情真。

第二节,写意愿。前两句: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乍看似写自然环境的无情干扰,其实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楚。她知道,自己此去,与亲人将相隔万里,短期内是无法相聚的。然而她坚信,母女之间的亲情,是风吹浪打不能拆开,万水千山不能隔断的。因之下两句随即接写: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第三节,写梦境。人们在思念至深时,往往寄希冀于梦幻。冰心在《繁星》、《春水》等诗集中,曾多处写梦,如“梦初醒处,/山下几叠的云衾里,/瞥见了光明的她。”又如;“梦未终——窗外日迟迟,/堂前又遇见伊!”心有灵犀一点通。冰心相信,她想念母亲,母亲也在想念她。她叠的小船儿,定会漂流到母亲的梦里。她只希望母亲,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因为,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向往》
看完这个故事以后,为她的见义勇为所敬佩,为她失去双腿所惋惜. 我敬佩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小女孩,她宁愿自己失去双腿,也不愿让别人失去双腿和生命,毕竟那还是一个小生命 所以晶晶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啊,我感动之余,我下定决心,以后要想晶晶学习她的见义勇为和舍己为人的光荣精神,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哀词》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没办法了。只有这些了。采纳了吧。我这么辛苦。

⑹ 《穆斯林的葬礼》赏析

韩子奇其实是一个嗜玉如命得人但是对感情生活没有一定当机立断的态度,因此才会万回年那样痛苦,他答对新月那样爱护,但是却没能让心月受到应有的保护,很是可惜,他为玉而生也因玉而死,他也没能挽救新月的生命,没能挽救梁冰玉的心,书中那朦胧的感觉不知是不是真的爱梁冰玉

⑺ 谢童酒吧唱的歌叫什么 插曲《音乐带我解脱》歌词赏析

歌名:音乐带我解脱
歌手:许鹤缤
歌词:
那流浪已久的漂泊
只看到时间版的蹉跎
方向已权落 终点已无从辩驳
天使与魔鬼的诱惑
在我面前盘旋而过
审视世界 痛苦牵落赤裸
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不是我追逐的自我
不是我梦里的湖泊
不是我手中的传统
不是我犯下的错
不是我短暂的执着
不是我过于软弱
不是我不相信自我
我想飞在自由天空
只有音乐带我解脱
我也试过放手一博
但现实只将我吞没
啦 啦啦 狂野动荡的生活
啦 啦啦 音乐带着我解脱
那流浪已久的漂泊
只看到时间的蹉跎
方向已落 终点已无法触摸
痛苦牵落赤裸

⑻ 冰心《解脱》的赏析,还有导入`

"月明如水,树下徘徊—— "
先用月渐渐引入,很符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写作手法,让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夜月下,斑驳树影下,作者望月深思的景象.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这句话,让人感觉就想是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镜头中,是作者在月光中的影子,作者在月光中,慢慢地跺(咱找8到那个真正的DUO字~凑合着看吧~呵~)着步子,看着自己在地上的影子,陷入了沉思——对生命的思考。
“世人都当它是一个梦,
且是一个不分明的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忧患从今起了!”
这一句,应该是作者对自己所经历的某些事情的思考、反思吧(可以联系下当时的背景,咱历史8好~)
“却仍须渡过这无边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弃你,
何如你舍弃了世界?”
如果说,作者在前一句中,流露的是一种有些迷茫、悲观的情绪的话,那么这一段,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深深感受到作者渐渐地脱离了迷茫、悲观的一片苦海,变的坚强,勉励自己,或是对于某件事,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云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静。”
这一句,就有点飘渺的感觉了。想起了孔夫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如梦,何必劳心于琐事之中?何必烦心于世俗之中?接下来的一句,就点明了作者的看法——
“人生纵是一个梦呵,
也做了一个分明的梦。”
不知曾经在哪本书中看到过一句话,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本是虚无的自由体,然后,来到人间,变成了有形的生物——人。人生,不过是我们待在这样一个躯壳中,完成一件件的事,然后,在睡梦中,离去。
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其实很简单,努力地完成人士中的每一件事。
“沉思里抛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从深思中渐渐醒来,作者的心情不再沉重

⑼ 归园田居 其二赏析

归园田居·其二
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版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权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⑽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这句话的赏析

不是拈花一抄笑就可以解脱,只是袭可怜柳絮漂泊居无定所。
《花月痕》,清人魏子安所作小说。此书是后来鸳蝶派的滥觞,象徐枕亚的《玉梨魂》从小说名字和内容都是学它的。

这部书有名,其实也只有名在里面的诗词,缠绵悱恻,哀感顽艳,都是香奁体。清末的文人很欣赏这些诗,张恨水早期的小说里也常引用这里的诗词。如果满分为一百分的话,小说最多只能打个六十分,诗却可以打上七十。可这些诗也过于绵软香艳,读过一些,就觉得无味了。我初读此书是在中学里,十多年了,记得的只有两句:"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两句因为太有名了,很多人都能上口,可知道它出自于《花月痕》的,又有几人?不免有点数典忘祖了。

清末这一类小说颇多,但写得好的并不多。除了《花月痕》以外,陈森的一部有点变态的《品花宝鉴》写得还不错,但里面的诗词却比《花月痕》差远了。如果《品花宝鉴》还能打个六十五分,那里面的诗最多也只有五十分了。

《花月痕》里,因为诗词实在太多,每一回都有诗,但大多都千篇一律,多选也无谓,选上一词一诗可矣。尝鼎一脔,可知全味,尽管这全味不见得如何味道好。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