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阐述哲理的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⑵ 春日这首诗蕴含的是什么哲理还有什么这样蕴含哲理的诗句
春日这首诗蕴含的是什么哲理诗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
全诗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如下: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品赏析: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⑶ 春日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写景诗句没有蕴含哲理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来是错误的,《春日》源是南宋大诗人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表面上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而其实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从“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可以看出
⑷ 春日哪一句诗句是哲理阐述哲理
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阐述哲理的。
春 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⑸ 《春日》一诗中,阐明哲理的诗句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⑹ 春日阐述哲理的诗句是那句什么意思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⑺ 《春日》一诗中,阐明哲理的诗句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描写了泗水之滨春天的美好景色,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版一片春光灿烂。诗权写得意境开阔,生气蓬勃。诗人沐浴在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处处饱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名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内,满眼的万紫千红容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⑼ 《春日》诗中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春日》中有一句象征一切美好事物和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⑽ 春日这首诗中阐发作者哲理性思想的诗句是
《春日》这首诗中阐发作者哲理性思想的诗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专千红总是春。属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春日》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