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格言
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作品出处:《论语·学而》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
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
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1)仁德格言扩展阅读:
思想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艺术成就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7]
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2.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3.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4.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
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5.满招损,谦受益。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6.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译: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7.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译: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8.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译: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9.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译:不辜指无罪之人。与其枉杀无辜,不如对违法之人网开一面。强调执法中千万不可冤枉好人的道理。
10.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
译:五事: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态度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聪敏,思考要通达。态度恭敬臣民就严肃,言论正当天下就大治,观察明白就不会受蒙蔽,听闻聪敏就能判断正确,思考通达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C. 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格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李毓秀
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版。权 ———曾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