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琴诗所蕴含的哲理

琴诗所蕴含的哲理

发布时间: 2021-01-20 06:15:01

『壹』 琴诗这首诗的哲理理解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

该诗哲理性版很强,富有禅机权。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贰』 琴诗和观书有感所蕴含哲理的理解是什么

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

『叁』 观书有感和琴诗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1.《观书有感》两则由景入理,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回首中“答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借以强调不断以新知充实自己的重要性。第二首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2.《琴诗》由事入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借弹琴时只有琴或者只有手都不能产生琴声,说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肆』 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15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1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

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8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19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0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21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2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拣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23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4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2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伍』 对《琴诗》《观书有感》蕴含哲理的理解

哲学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内君指上听?容 ”
1、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实际上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佛教认为缘起有,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2、苏轼自有答案:“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正如苏轼所理解的:“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陆』 苏轼的《琴诗》揭示了什么道理

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内?”诗写容得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它批评了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光看到琴的作用,只讲“琴上有琴声”;一种是只强调指头的作用,认为“声在指头上”。人们都清楚,优美动听的琴声,是人的指头拨动琴弦产生出来的,琴和指头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难以奏出美妙音乐。

1.若:如果的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2.何:为何的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3.思考的问题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柒』 苏轼的这首 琴诗 富有哪些哲理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回了乐声?如果说声答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捌』 观书有感和琴诗这两首诗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其二诗借助形象喻理。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琴诗1、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只有琴与指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琴声。2、体现了事物的矛盾:美妙的琴声是从哪里来的?假如说琴弦上固有的,那当琴放在盒子里时为何听不到声音?没有琴便没有琴声,但有了琴声同样听不到琴声(矛盾一)?。假如说琴声是因为灵巧的指头而产生,那又何必还要琴呢?何不就在指头上听?没有灵巧的手指弹奏便没有美妙琴声,有了灵巧手指同样听不到琴声(矛盾二)?3、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琴是内因,是产生琴声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指头是外因,是促使内因发生变化的客观作用。一张琴如果没有“指头”这个外因的作用,永远也发不出美妙的声音;而再灵巧的指头,如果离开了内因、离开了琴这个客观条件,无论如何也弹不出美妙和琴声。琴上无琴声,指上亦无琴声,事物内因虽然具备了发出美妙琴声的客观条件,也必须在指头的外因作用下才能展示其内在的美妙的特质。

『玖』 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句汇总如下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杜甫《戏为六绝句》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6、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7、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筹笔驿》

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

9、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李泌《长歌行》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二首》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3、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4、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5、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菩提偈》

16、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刘叉《偶书》

17、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18、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酌酒与裴迪》

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20、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杂诗》

2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钱福《明日歌》

2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2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4、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5、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拾』 琴诗说明了什么哲理

琴诗说明的哲理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琴诗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内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容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10)琴诗所蕴含的哲理扩展阅读:

苏轼常用诗歌来讲道理,所选取的意象大多简单明了,却能触及到幽微难言的哲理,引人深思。苏轼此诗的意蕴与写法,是受到上引佛经与韦诗的启发。

诗人以佛渴形式写出前后,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弹奏技巧是不行的。

这就启迪人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此诗表现出诗人探究事物真谛的浓厚兴趣,也显示出诗人朴素的辩证思想,写得天真活泼,机趣横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