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不在声高包含什么哲理
㈠ 有理不在声高是不是一个道理
是啊。大声音不能代表什么,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落地有声,语气坚定,不要很大声,正常声音就可以震撼人心。
㈡ "知己知彼" 包含的哲学原理
对立统抄一原理。自己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他人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了解了对立的双方,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道了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知己知彼,亦作“知彼知己”。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
出自:毛泽东《论持久战》八一:“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2)有理不在声高包含什么哲理扩展阅读:
近义词:心中有数、明察秋毫
1、心中有数,成语,拼音是xīnzhōngyǒushù,指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出自:春玲要先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东山交锋做准备。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2、明察秋毫,读音míngcháqiūháo,汉语成语,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
出自:《三侠五义》第四十二回:便道:“实系八盆景,内暗藏着万两黄金。惟恐路上被人识破,故此埋在花盆之内。不想相爷神目如电,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隐瞒。不信,老爷看书信便知。”包公便道:“这里面书信二封,是给何人的?”
㈢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立身品复格高洁的制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出处:唐初虞世南的《蝉》
全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3)有理不在声高包含什么哲理扩展阅读: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㈣ 求一句类似于,有理不在声高之类成语或俗语.比如用来说泼妇只会声音大,乱喊乱叫,而完全没有任何道理和作用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 拙妇人,巧舌头。 青蛇口中齿 黄蜂尾上针, 拴住驴嘴马内嘴 拴不住人嘴,
四两鸭子半斤嘴容, 听说话可知贤愚, 咬人狗 不露齿, 一人说话全有理 两人说话见高低
有理说不弯, 有麝自然香 不须迎风扬, 真人不露相 露相不真人, 嘴是蜜罐子 心是蒜瓣子
㈤ 事实胜于雄辩有什么哲理
实践出真知
所谓事实其内在的联系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是需要靠人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才能把握得到的,哲学思辨就是这种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典型形态。
中国人崇尚事实胜于雄辩,那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缺乏雄辩的逻辑基础,以其如此雄辩就成为玩弄文字游戏,如此雄辩当然不如摆事实了。
这类独占话语霸权的圣人当然完全无需雄辩,他们只需凭借掌握在其手中的话语霸权特别是支撑这种话语霸权的政治强权,就足可以令人信服,故崇尚事实胜于雄辩,其实是信奉权力胜过理智,这是对自身作为有理智的人的理性的贬低,是在理智上自卑的一种典型表现。
(5)有理不在声高包含什么哲理扩展阅读
事实胜于雄辩的典故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
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
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㈥ 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三句话告诉我们
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谚语。意思指讲话必须把道理讲清讲透。例句:近代郭明伦等《冀鲁春秋》五章:“常言说得好:‘灯不拨不完,理不辩不明。’真相一白,风吹云散,彼此都不再计较一言半语的偏激。”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谚语。意思是短时间的强弱在于力气大小,但是长时间的胜负在于道理。指如果想一直胜的话,那么就一定要有自己的道理。例句:明代安遇时 《包公案》六二回:常言说:“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我帮着倪太守做好事,怎么反倒有了罪过?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谚语。意思是凭理办事,走到哪里都行得通;不讲道理,就会处处碰壁。指做人做事,必须讲道理。例句:近代李晓明等《破晓记》二六回:咱不该他的不欠他的,怕啥!他还敢把老子吞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和他滚到哪里,也不怕!
(6)有理不在声高包含什么哲理扩展阅读:
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道理。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㈦ 有哪些包含着哲理的诗句
1、山重复水复疑无路,制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㈧ 关于哲理的谚语有哪些
19、有理不在声高,抄身强不在药好。袭
20、应知读书难,在于点滴勤。
2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2、吃饭不忘种谷人,饮水不忘掘井人。
23、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2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5、不患人不知,单怕不知人。
26、智慧里边有智慧,高山背后有高山。
27、苍天(功夫)不负有心人。
28、儿时练功易,老来学艺难。
29、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30、好看的花不一定香,香的花不一定好看。
31、跟好人出好人,跟和尚出道人。
32、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33、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34、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庭院里炼不出千里马。
35、骄傲是胜利的敌人,努力是成功的朋友。
36、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37、学海无涯勤是路,云程有路志为梯。
38、远亲不如近邻,街坊不如对门。
3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0、摇船看船头,耕地看牛头。
㈨ 有理不在声高在哲学上体现了什么哲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真理的客观性。
3.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