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蕴含怎样的哲理
❶ 仿写 (浪之歌 雨之歌)纪伯伦的诗歌最好有哲理 要用第一人称
我们复是上帝从天上撒下的制银线;大自然将我们接住,用我们来美化山川.
我们是从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上落下来的绚丽夺目的珍珠,早晨的女儿抢走了我们,将我们撒遍大地.
我在哭,一个个小山丘却在笑;我往下掉,花儿们却高高地昂起了头.乌云和大地是一对恋人,我同情他们,并为他们传递书信.我倾注着,冲淡了他们俩中间的这一个的强烈欲念,抚慰了另一个的受创的心灵.
雷声和闪电预报着我的到来,天空的彩虹宣布了我旅程的终结.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从海里升起,在太空的羽翼上翱翔.看到美丽的花园,我就下降去亲吻鲜花的嘴唇,拥抱树木的枝条.
万籁俱寂,我用纤细的手指敲着窗上的水晶玻璃,这声音组成了歌曲,使多愁善感的心灵沉醉.
大气的炎热生育了我,我却要驱散这炎热的大气,正像女人一样,她们总是从男人那里取得了征服他们的力量.
我是海洋的叹息,是苍穹的眼泪,也是大地的微笑.爱情也是这样,它是感情的海洋里发出的叹息,是沉思的天空滴下的泪水,是心田里浮出的微笑.
❷ 花之歌阅读题
、第2段中把花比作星星,而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也把花比作星星,请写出这句话。
2、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七段中最后一句“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中的“哲理”指什么?
4、《花之歌》是《浪之歌》、《雨之歌》的姊妹篇,他们同出于纪伯伦的《组歌》,比较它们在写作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1、第2段中把花比作星星,而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也把花比作星星,请写出这句话。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 “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好处: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
3、第七段中最后一句“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中的“哲理”指什么?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有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未完全领悟。
4、《花之歌》是《浪之歌》、《雨之歌》的姊妹篇,他们同出于纪伯伦的《组歌》,比较它们在写作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都是借物抒情
都用了通感 比喻 拟人
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对祖国的忠诚等等
1
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
❸ 试从《浪之歌》《雨之歌》中“海浪”和“雨”的形象方面着手,分析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的不同
《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了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1)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2)《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在这首散文诗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是传情的信使。诗人在诗中对拟人手法进行了灵活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