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的哲理的理解
① 对《琴诗》《观书有感》蕴含哲理的理解
哲学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内君指上听?容 ”
1、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实际上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佛教认为缘起有,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2、苏轼自有答案:“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正如苏轼所理解的:“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② 琴诗和观书有感所蕴含哲理的理解是什么
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
③ 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15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1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
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8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19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0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21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2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拣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23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4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2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④ 你还积累了哪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着写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像迷路一般,出路难寻。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世间事物就是此消彼长。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哲理】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⑤ 琴诗这首诗的哲理理解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
该诗哲理性版很强,富有禅机权。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