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论语中关于择友标准的语录

论语中关于择友标准的语录

发布时间: 2021-01-01 13:08:09

❶ 《论语》中有关择友的名句有哪些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范晔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寓言》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D.M.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❷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的意思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了呢?老师传授的教诲是否落实在生活中了呢?”
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心里想的就要和他一样,看到不贤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啊!”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损者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便辟是善于走邪道善柔是指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之人
便佞是指善于花言巧语之人
辨正
《论语·季氏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传统译文:1、“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谄媚逢迎”和“表面奉承”意义相近,又都需要“花言巧语”来实施,三种人容易混淆为一类人,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2、“与自私的人交朋友,与圆滑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1]
“便辟”译为“自私”,“便”字之意为何?“辟”字之意何在?“圆滑”与“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内涵相互交集,“圆滑”需要“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一般也较“圆滑”,所以两种人没有根本性区别。而且“佞”为巧谄,“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只表达了其中“巧言”的意思,而忽略了“谄媚”的意思。
这个译文:“结交喜好邪门歪道的朋友、结交善于左右摇摆的朋友、结交喜好巧言谄媚的朋友,这是有害的”(刘小烽嬴嘉丽)。
“辟”通僻,邪僻,邪门歪道。“便辟”即以辟为便,以“邪门歪道”为便利,亦即“喜好邪门歪道”。《广雅》:柔,弱也;不能自主,左右摇摆之意。“善柔”即“善于左右摇摆”。《说文》:“佞,巧谄高材也”。“便佞”即以佞为便,亦即“喜好巧言谄媚”。
简析
作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像
出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道理
说明孔子的择友标准是正直、宽容、见多识广。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❸ 儒家伦理道德,序君臣父子之礼,伦理道德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伦理思想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忠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一个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一提到忠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并将其归罪于孔子,其实这并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论语》中共出现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单独出现十一次,与“恕”合作“忠恕”出现一次,与“信”合作“忠信”出现六次。就其内容看,分别回答了关于从政、待友、处世、事君、修养、治民等问题,大都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围。而把这些属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语句进行分类,最为突出的还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类,它们分别属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交友〕朋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将忠列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孔子对其前忠内容的扩大。在关于忠的谈论中,最多的是关于交友的。孔子直接谈论交友的有七章(内一章重复),涉及到待友的原则、择友的标准、待友的方法,内容是很丰富的。
朋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并称为五伦,列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五伦中,朋友关系是最不稳定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有血缘的纽带来维系,夫妇关系有爱情的纽带来维系,君臣关系有禄位的纽带来维系,而维系朋友关系既没有血缘的、情感的纽带,也没有政治的纽带可资借助,孔子认为朋友关系只能依靠忠信来维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视作待友的基本原则,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关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尽心竭力,真诚专一。“与人忠”被孔子当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仁”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对朋友的过失应该批评指正,“忠焉,能无诲乎?”(《宪问》)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对朋友忠心劝告,好好引导,如忠言逆耳,朋友听不进去,就应及时停止,不应自取其辱,“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唠叨不休,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伤了和气,被朋友所疏远。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内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则的真谛的。。
〔治民〕治民属于官民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关于忠的论述中,提到官民关系的只有两章。
季康子问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这两章的“忠”也属于两种类型,前者讲治民者怎样才能使人民忠,后者讲治民者要忠。实际上,这两章都是对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诚,但要人民忠诚,治民者必须从自身做起,要孝顺长上,慈爱幼小,当官勤勤恳恳,执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属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被注入政治伦理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但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君是国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务国家。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客体君位于主导地位,主体臣位于从属地位。
在关于忠的论述中,孔子对事君论述的非常少,仅有一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对春秋中期以来忠君思想的继承,但它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所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君使臣以礼”,将臣子单方面的忠君义务修正为君臣双方互有条件的义务。“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礼”,国君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国君不依礼使用臣子,那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用道义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干脆辞职不干。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鲁国国君没有依礼向大夫们分送祭祀的膰肉时,孔子毫不恋栈,毅然挂冠而去。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则,要“事君尽礼”(《八佾》),“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以礼事君,君主做坏事,绝不能顺从;对国君的不良行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他,而要当面劝谏他、触犯他。
经过孔子的发展,忠由利民、利国、利公、利君的单纯政治伦理扩展到利他的社会伦理,由处理人与集体的关系准则扩展到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要想真正发挥忠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忠君的问题。
东汉时,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关系被僵化成“君为臣纲”,忠君思想从此强化了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将孔子当作“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封建专制主义的祖师爷而大加挞伐,其实,这是不公正的。
孔子论忠主要是指朋友关系,虽然孔子也谈了忠君问题,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事君的论述、评价来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没有后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管仲不仅没有以身尽忠,反而为齐桓公效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像管仲这样一位“贰臣”,不仅没有受到孔子的指责,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被推举许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没有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商汤、周武王分别推翻了残暴的夏桀、商纣,孔子不但没有非议这种“弑君”行为,反而称赞他们为君子,在《论语》中称赞商汤举伊尹的行为,称赞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后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将“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强指为孔子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个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

老子
1、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4、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❹ 《论语》中有关择友的名句有哪些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专友便佞,损矣。属
见《论语·季氏》。直:公正,正直。谅:信实,诚实。便(pián骈)辟:奉迎谄媚。善柔:善于当面恭维、奉承。便佞(nìng泞):善花言巧语而不正派。这几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诚实、博学,这三种^是益友;对人谄媚奉迎、当面恭维、花言巧语,这三种人是害友。作为择友的标准以及识别好朋友坏朋友时可以作参考。

❺ 古人所谓择友有道的基本观点

1、有仁德,品德高尚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所以孔子认为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也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微子》中孔子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见,孔子不与之交往的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即,所交之友绝非世俗所称的‘酒肉朋友’、“江湖义气”之友,而是高尚的“道义之交”.
2、遵礼循义
孔子认为在朋友交往中,必须以“礼”和“义”为原则.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规范,这种规范不同于墨家倡导的侠士义气.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仁人君子,就必须遵从礼的规范循“义”行事.因此,他认为朋友之道也应该循礼从义.《论语》中对颜渊丧事的记载就是孔子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颜渊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他的早逝令孔子痛心不已,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啊!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啊!”但当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时,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都是他自己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但门人不听劝阻,违礼厚葬了颜渊,孔子对此非常气愤,悲叹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是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啊!”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对老朋友原壤不守礼的行为也提出了批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且以杖叩其胫.孔子骂他说:“年轻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就用手敲他的小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是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3、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所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不偏离轨道,坚持调和折中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中间主义者”.《论语·子路》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这里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孔子用此话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结交.但是这样的认识太理想化,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不要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中庸之道,朋友之间就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我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指的是朋友正直,真诚坦荡,这种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犹豫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友谅,指的是朋友懂得原谅,理解和宽容,这种朋友给我们内心一种愉悦感.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他的间接的经验可以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所谓“损者三友”,是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友善柔,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他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友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这种人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孔子一向“讷于言,敏于行”的做人处事理念,像夸夸其谈的人在他那里是得不到好评语的.

❻ 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是什么

1、有仁德,品德高尚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所以孔子认为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也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微子》中孔子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见,孔子不与之交往的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即,所交之友绝非世俗所称的‘酒肉朋友’、“江湖义气”之友,而是高尚的“道义之交”。

2、遵礼循义

孔子认为在朋友交往中,必须以“礼”和“义”为原则。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规范,这种规范不同于墨家倡导的侠士义气。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仁人君子,就必须遵从礼的规范循“义”行事。因此,他认为朋友之道也应该循礼从义。《论语》中对颜渊丧事的记载就是孔子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颜渊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他的早逝令孔子痛心不已,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啊!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啊!”但当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时,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都是他自己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但门人不听劝阻,违礼厚葬了颜渊,孔子对此非常气愤,悲叹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是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啊!”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对老朋友原壤不守礼的行为也提出了批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且以杖叩其胫。孔子骂他说:“年轻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就用手敲他的小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是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3、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所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不偏离轨道,坚持调和折中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中间主义者”。《论语·子路》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这里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孔子用此话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结交。但是这样的认识太理想化,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不要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中庸之道,朋友之间就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我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指的是朋友正直,真诚坦荡,这种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犹豫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友谅,指的是朋友懂得原谅,理解和宽容,这种朋友给我们内心一种愉悦感。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他的间接的经验可以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所谓“损者三友”,是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友善柔,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他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友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这种人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 没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孔子一向“讷于言,敏于行”的做人处事理念,像夸夸其谈的人在他那里是得不到好评语的。

❼ 《论语》中有关择友的名句有哪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❽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②


小题1:(6分)D
小题2:(2分) “择友”和“择处”,都应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内部环境。与修养高于容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