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思想哲理

思想哲理

发布时间: 2020-12-27 11:00:37

『壹』 《逍遥游》阐发了什么样的哲理思想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版精神世界的绝对权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贰』 哲学和谐的思想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有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谐作为自己的哲学目标.
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要灭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或观点.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下面举例来分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总之,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配合,协调组成新的事物,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谐内在的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矛盾甚至冲突,但是,事物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同时,史伯也论证了和谐的作用,在他看来,“和实生物”,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相同的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说,“同则不继”.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谐”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如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和乐、祥和、柔和、温和、亲和等等,由此“和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是自然人的状态,而“和”是社会人之符合礼仪法度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们追求的和谐状态.
和谐思想要求人们坚持和谐的原则.就是说,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人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孔子认为能不能坚持和谐的原则是区分和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叁』 佛教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佛教思想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贤者”。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见(对佛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思维须以四谛来矫正)、正语(言语不能违背佛理)、正业(行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进(正确地学习佛法和修行)、正念(铭记佛法)、正定(如法禅定,收心于一)。经过八正追的修习,才能最后达到涅之境。十二因缘是十二个彼此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即老死、生、有(生存条件)、取(追求)、爱、受(苦乐感受)、触、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识(投胎时的心识)、行(前世的身行、语行、意行)、痴。这十二因缘彼此相依,流转不息,形成“六道轮回”。

佛教的教义主要体现在佛经之中。佛经全集《大藏经》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所以又称《三藏》。

在中国所传的佛教属大乘教派,盛行偶像崇拜,故中国各佛教寺庙提倡造佛像以示尊崇,佛教徒供泰佛像以求功德。中国各寺庙中供奉的神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和罗汉、诸天神(天龙八部、侍卫、天女)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约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迎入中国,并在洛阳改建白马寺,作为藏经拜佛之所。白马寺成为中国最早的佛寺。

佛教初传入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术与黄老之学视为同路。随着对佛教认识的逐渐加深,很多人发现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巨大差异,群起而攻之,历数佛教的各种弊端,试图把佛教从中国给排挤出去。中国历史上,某些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曾数次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对佛教的发展打击甚重。

佛教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得不对其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逐渐屈服于王权,与宗法制度相协调,并慢慢简化成佛手续,使佛教思想逐步渗入中国社会。

魏晋时期,佛学开始与儒适合流,产生了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统治阶级一点点认识到佛教可以作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在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等方面都十分突出。

隋唐时代,最高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佛教逐渐中国化,产生了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派系,使佛学达到鼎盛。

天台宗亦称法华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其创始人智襁宣传大乘“空宗”教义,主张止、观双修。其后,湛然又提出“无情无性”说,以草木沙石都具有佛性作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补充。9世纪初,日僧最澄将此宗传入日本。13世纪,日僧根据此宗所依《法华经》创立日莲宗。11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把此宗传人朝鲜。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唐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取得很高声誉。回国后,用全部精力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其后窥基继其遗志,从事译著。法相宗宣传大乘“有宗”教义,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承认“识”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法相宗注重逻辑分析,但论证过程过于繁琐,枯燥乏味,难以在中国民众中扎下根基,故盛行30余年就开始衰落下去。唐代,日僧道昭也将此宗带入日本,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日僧玄也将此宗带回日本,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从而名躁一时。华严宗以“四法界”为理论核心,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着重论述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创造了一套纯然中国化了的佛教理论。唐代,新罗人义湘将此宗传入朝鲜,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僧也将该宗传入日本。
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是完全中国化的、影响最广泛的佛教流派。禅宗认为其初祖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战胜另一弟子神秀而得承衣钵。此后,禅宗分成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北宗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要求打坐“息想”。南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以无念为宗”,“见性成佛”,主张“顿悟”。通常所说的禅宗,即指南宗慧能一派。宋代后,禅宗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演化成“五家七宗”。8世纪,新罗僧人信行将北宗传入朝鲜。9世纪,新罗僧人道义将南宗传入朝鲜,创“禅寂宗”。12世纪,日僧荣西将南宗传入日本。
除了这四大佛教派别之外,净土宗、律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都是很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流派。在西藏等地区,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佛教名胜,最为著名的有: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圣地;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悬空寺、潭柘寺、寒山寺、少林寺等寺庙;乐山弥勒佛等。

『肆』 《老子》主要论述哪几个思想哲理问题

《老子》传说为老子所著。《老子》约五千多字,文约而意丰,是一部间有部分韵回文的哲理散文。答其文谈玄沦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思想哲理问题:(一)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二)无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独立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来主宰,也不用人来安排,任何人为都与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张无为。老子的政治哲学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白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到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发现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基本原则。

『伍』 老子论述了哪些哲理问题

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思想哲理问题:1.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正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只是个形式概念,不是积极概念,“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的。

2.无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独立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来主宰,也不用人来安排,任何人为都与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张无为。老子的政治哲学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白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到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发现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基本原则。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脱离条件而讲变化,无异于宣扬循环论。

『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哲理、思想是什么

整句意思是: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寸草心指儿子的孝心,三春晖指母亲的恩情.
意思是,母亲的恩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两个词: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典故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的诗.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亲手中的线缝做的呀.
临行时让我把这衣裳缝得密密的,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会破损.
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
成语“寸草春晖”就是从这首诗中简缩而来的.
出处
唐·盂郊《游子吟》

『柒』 佛教思想的哲理性

佛教是佛陀教导的出世间的学问,是我们这些世间人不可思、不可议的学问,因此佛教回主张通过修行实践去答证悟、去体悟。个人认为佛教中的哲理性超出世间的哲理性太多太多。比如《楞严经》中的八处征心,其哲理性很强,强到很难理解很难看懂。又比如《金刚经》中的“非法”、“非非法”,否定世间一切,连否定本身都要否定。再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论》中的偈子:“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让人不由感慨,这哪里是世间的学问,这分明是出世间的大智慧啊。
一句话: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只有彻底放下世间的种种概念差别、超越绝对的对待,才能有所解悟啊。

『捌』 思想大于行动是什么哲理

思想大于行动,感觉是空想,我们做事要渐思渐行、渐思渐行

『玖』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哲理是什么

论语》告诉我们,“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是兄弟也”,没有内尊重的基石,牢固的容人际关系就难以建立,四海之内的兄弟也就难以寻觅。尊重朋友,就是要尊重他的人格和意见,在两个人出现分歧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考虑对方意见的可行性;尊重朋友,就是要明白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应正确对待朋友的缺点,不要去讥笑、讽刺;尊重朋友,就要尊重他身边的人,不要随意去评价、更不要轻视他的朋友,而是应本着“爱屋及乌”的心态去接受朋友身边的人;尊重朋友,就是不要让朋友去做让他为难的事情,多为朋友着想;尊重朋友,就是不要在任何场合都过分地强调你们的朋友关系,否则,会让别人觉得和你的朋友很难建立友谊;尊重朋友,就是要在乎朋友之所在乎,珍惜朋友之所珍惜之物……一句话,尊重朋友就是多从朋友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朋友的人格和选择。

『拾』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

根据谜面意思,
博大精深,
这个成语可以说是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