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描写哲理诗

描写哲理诗

发布时间: 2020-12-27 05:21:47

Ⅰ 《繁星春水》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1,这是一首级富哲理的()是。诗歌开篇

这是一首极富哲抄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Ⅱ 题西林壁是一首描写我国名山什么

题西林壁是一首描写我国名山——江西省的庐山。
《题西林回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答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Ⅲ 描写怀乡诗,,哲理诗 各一首

十五夜望月 王建抄 (怀乡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西林壁 苏轼 (哲理诗---------哲理: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看问题要客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Ⅳ 跪求春夏秋冬哲理诗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版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权。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没分没关系!有分就加点!!!!但不要强求

Ⅳ 找写山、水、月、离别、思乡……的古诗

古诗分类

描写花草树木的诗

梅 花 墨梅 咏 柳 竹石

王安石 王冕 贺知章 郑燮

墙角数枝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 咬定青山不放松,

凌寒独自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万条垂下绿丝绦, 立根原在破岩中。

遥知不是雪, 不要人夸颜色好, 不知细叶谁裁出,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为有暗香来。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月春风似剪刀。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

刘禹锡 李白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众 鸟 高 飞 尽,江 南 好,风 景 旧 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孤 云 独 去 闲。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相 看 两 不 厌,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白银盘里一青螺。只 有 敬 亭 山。能 不 忆 江 南。

鹿柴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 李 白 李 白刘禹锡

空 山 不 见 人,日照香炉生紫烟,天门中断楚江开,朱雀桥边野草花,

但 闻 人 语 响。遥看瀑布挂前川。碧水东流至此回。乌衣巷口夕阳斜。

返 景 入 深 林,飞流直下三千尺,两岸青山相对出,旧时王谢堂前燕,

复 照 青 苔 上。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一片日边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描写春天的诗

泊船瓜洲 春 日 春 晓 滁 州 西 涧

王安石 朱熹 孟浩然 韦应物

京口瓜洲一水间,胜日寻芳泗水滨,春眠 不 觉 晓,独怜幽草涧边生,

钟山只隔数重山。无边光景一时新。处处 闻 啼 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闲识得东风面,夜 来 风 雨 声,春潮带雨晚来急,

明月何时照我还?万紫千红总是春。花落 知 多 少。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夜喜雨 惠崇春江晓景 江南春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苏轼 杜牧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 千里莺啼绿映红,黄四娘家花满蹊,

当 春 乃 发 生。 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村山郭酒旗风。千朵万朵压枝低。

随 风 潜 入 夜, 蒌蒿满地芦芽短, 南朝四百八十寺,留连戏蝶时时舞,

润 物细 无 声。 正是河豚欲上时。 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在娇莺恰恰啼。

夜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绝 句 清 明 宿新市徐公店 游园不值

杜甫 杜牧 杨万里 叶绍翁

迟 日 江 山 丽,清明时节雨纷纷,篱落疏疏一径深,应怜屐齿印苍苔,

春 风 花 草 香。路上行人欲断魂。树头花落未成阴。小扣柴扉久不开。

泥 融 飞 燕 子,借问酒家何处有?儿童急走追黄蝶,春色满园关不住,

沙 暖 睡 鸳 鸯。牧童遥指杏花村。飞入菜花无处寻。一枝红杏出墙来。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夏天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杨万里 杨万里 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泉眼无声惜细流,黑云翻墨未遮山,

风光不与四时同。树阴照水爱晴柔。白雨跳珠乱入船。

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卷地风来忽吹散,

映日荷花别样红。早有蜻蜓立上头。望湖楼下水如天。

描写秋天的诗

枫桥夜泊 秋 夕 山 行

张 继 杜牧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轻罗小扇扑流萤。远上寒山石径斜,

江枫渔火对愁眠。银烛秋光冷画屏,白云生处有人家。

姑苏城外寒山寺,天阶夜色凉如水,停车坐爱枫林晚,

夜半钟声到客船。坐看牵牛织女星。霜叶红于二月花。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

江 清 月 近 人。

描写冬天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刘长卿 柳宗元

日 暮 苍 山 远,千 山 鸟 飞 绝,

天 寒 白 屋 贫。万 径 人 踪 灭。

柴 门 闻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风 雪 夜 归 人。独 钓 寒 江 雪。

送别的诗

别董大 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高 适 王昌龄 李 白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寒雨连江夜入吴,故人西辞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

北风吹雁雪纷纷。平明送客楚山孤。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莫愁前路无知己,洛阳亲友如相问,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片冰心在玉壶。唯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寄托思乡之情的诗

泊船瓜洲 回乡偶书 静夜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安石 贺知章 李 白 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少小离家老大回,床前 明 月 光,独在异乡为异客,

钟山只隔数重山。乡音无改鬓毛衰。疑是 地 上 霜。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儿童相见不相识,举头 望 明 月,遥知兄弟登高处,

何时照我还?笑问客从何处来。低头 思 故 乡。遍插茱萸少一人。

边塞诗

塞下曲 出 塞 从军行 凉州词

卢纶 王昌龄 王昌龄 王 翰

月 黑 雁 飞 高, 秦时明月汉时关,青海长云暗雪山,葡萄美酒夜光杯,

单 于 夜 遁 逃。 万里长征人未还。孤城遥望玉门关。欲饮琵琶马上催。

欲 将 轻 骑 逐, 但使龙城飞将在,黄沙百战穿金甲,醉卧沙场君莫笑,

大 雪 满 弓 刀。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征战几人回。

哲理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言志诗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爱国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Ⅵ 描写梅花的现代诗歌蕴含哲理的

寒雪,梅花
寒气袭人,
依旧止不住
这般心头
浓浓的暖意;
带几分娇艳
半开或绽放,
冷风回中颤动
竟添了答
她的妩媚.
落了一场雪,
花的香
醉了赏花人.
似清高
是孤傲,
凛冽中
独见她倩影!
第二首梅花
作者:云帆
手,劫持了另一只手
指纹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覆满黑雪的领地上
一枝梅花,在静静坐禅
不见罗汉

Ⅶ 春日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写景诗句没有蕴含哲理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来是错误的,《春日》源是南宋大诗人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表面上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而其实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从“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可以看出

Ⅷ 诗歌的表现技巧

诗歌的表现技巧: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

一、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

二、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
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比(对照)。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接下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曲词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回环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开头,这两个句子或词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后一句或几句是按前一句或几句倒着念回来。这种运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做回环,又叫回文。运用回环的修辞方法,能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如苏轼的《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后一句都是按前一句倒着念回来的,这是一种很工整的回环。
互文:即古代诗文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屈原的《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的“用”和“以”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方法。
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写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三、描写手法
迭字:迭词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2)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景,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再如韩翃的《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两句诗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创设了一种幽怨凄清的意境。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写周瑜妻子的美丽,突出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这是反衬。
①正衬有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全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而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之情,这也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这就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余靖的《山馆》:“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也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
②反衬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这是在以乐景衬哀情,如此反衬,使情之哀更加浓重。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的“哀”景,是用来反衬将士豪情的,这就是以哀景衬乐情。
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气氛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色彩渲染: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上,在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写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正侧: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Ⅸ 观书有感<宋>朱熹的诗意急急急

《观书有感其一》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观书有感其二》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