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
㈠ 孔子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㈡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弄得精神疲倦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要注意改正。”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明白却不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例子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例子,就不再教他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的使命很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他们以施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么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2)孔子语录扩展阅读:
《论语》十九则: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以圣人之名传之后世,但除却思想上的高屋建瓴,孔子亦在政治上为后世辟出一条新路。
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此话绝非大言不惭、自我膨胀,而是建立在具备充分“为政”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实力。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孔子以这样的机遇,使他只能以伟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
论语,始于《学而》,终于《尧曰》,亦无形中对应了孔子由“内圣”至“外王”的道路。
㈢ 孔子的十大名言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孔子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孔子语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孔子语录:《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孔子语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㈣ 孔子经典名句100句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㈤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㈥ 孔子的名言名句。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㈦ 孔子语录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1、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地去复习多学知识,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因为不了解你,而对你产生误会但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职尽责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3、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终将无所得。”
4、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5、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向这些人学习优点,对有人身上的缺点要检查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6、孔子说:“子由,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7、曾子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把推行“仁”当作自己的职责,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漫长吗?” (意思是要自己的一生推行“仁”的儒家主张)
8、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9、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有所创新,就可以当老师了。”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行加在别人身上。”
(7)孔子语录扩展阅读: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
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
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
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
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
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
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
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
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㈧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语文七年级下的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满意请采纳。
㈨ 孔子语录全文``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㈩ 孔子语录的原文及翻译。
春秋·孔子《孔子语录》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白话释义: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0)孔子语录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