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几条孔子的语录
『壹』 搜集孔子的名言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言必信,行必果。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贰』 孔子有多少条名言
古代最多名言的就是他了.数不清哦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叁』 孔子语录的前十条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勤。"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
为为政?"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征之矣。"
『3.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3.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
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
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未闻好学者也。"
『6.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
室也。"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
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於是哭,则不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
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
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
久矣。"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
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
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
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
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
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
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
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
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
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肆』 几条孔子语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1·1)——学习并且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的吗?
孔子语录。《论语》开篇如是说,可谓人人皆知的名言,尤其后一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动不动就乎来乎去地。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1·4)——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朋友是不是忠实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参说的。曾参,字子舆,后世名气极高,曾被奉为“宗圣”。
《礼记》中记载,曾子病危,童子看其铺的席子很华丽,就冒冒失失地问了一句是不是大夫用的,曾子一想,是呀,我不是大夫,怎么能违反礼制用大夫才能用的席子呢?就要求换掉。结果等席子换好,曾子也被折腾的一命呜呼了。
3、“礼之用,和为贵。”(《学而》1·12)——礼的功用,以和谐为贵。
以和为贵,常说,就来自这里。
本句出自有子之口。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论语中称有子,这是尊称。这个人很老实,中规中矩,而且长得和孔子很像。孔子死后,几个学生曾想立他为偶像,代孔子接受弟子们的朝拜。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16)——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语录。孔子的本意是,一个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没人用。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11)——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和认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讲学习的方法。温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与思的过程,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2·15 )——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疑惑, 反过来,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
孔子语录。学与思的关系。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17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好勇武,性格直爽,但也显得比较鲁莽,大概有时候说话口无遮拦,不注意分寸吧,孔子看不惯,呵斥他:仲由,我不是告诉你什么叫知了吗?怎么一眨眼功夫就忘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道。
记住,再忘了的话,小心打板子。
这里,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2)——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孔子语录。说得好啊!
9、“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3·1 )——这样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
前面还有一句“八佾舞于庭”,是说鲁国大夫季平子用六十四人的规格在自家院子里舞蹈奏乐。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八佾(一佾八人),其下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的级别,只配用四佾,显然违反了周礼的规定,属僭越中的僭越,所以孔子极其愤慨。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是针对季氏而言的:他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的呢?
现在我们说这句话是忍无可忍的意思,但感觉后一种解释更好。
10、“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8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了。
孔子语录。
有点怕怕的感觉。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乎?我也不知道。唉!反正说什么的都有,各位看着办吧。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语录。
孔子喜欢老实巴交、少言寡语的学生,就像颜回一类的,而讨厌夸夸其谈、耍嘴皮子。说得多做得少那样的,难免言行不一致。这样的学生,孔子不待见。
12、“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有道德的人会孤单,真的吗?好像现实中不是这么回事的哎。
我说的不算,看看柳下惠同学的体会:“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18·2)。
——什么滋味?
柳下惠,公认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的“坐怀不乱”的故事,世代流传,广为诵扬。
孔子说的话,信不信?
1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5·10 )——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在理!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还睡觉,难怪孔子这样骂他了。
宰予,字子我,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语,属于能说会道一类的人。
14、“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5·10 )——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这里还是针对宰予白天还睡觉的事儿,意思是,原来我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谁知这小子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以后我只好听其言而观其行了。
孔子很失望。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5·15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卫国大夫孔圉(音yǔ)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这个人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看来孔子对他的评价还不错。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态度。这种精神,尽管出自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值得发扬光大。
16、“三思而后行”(《公冶长》5·20)——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孔子怎么认为呢?孔子的回答是,想那么多干嘛?两次就够了。
这里,“三思而后行”指的是鲁国大夫季文子,据说这个人处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不痛快,所以孔子听到后就说想两次就够了。
也对,当断不断,则怠误时机。
1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5·26)——让年老的人安心,让朋友们彼此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孔子问颜回、子路两人的志向。
子路先说:我愿意把我的宝马车、皮尔卡丹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同分享,就是用坏了也一点儿不心疼。
颜回则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接着,子路问了句:我们想听听您的志向。然后就有了……看上边。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只有质朴和文采搭配得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语录。孔子讲求搭配适宜,恰如其分。中庸思想。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6·20)——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言,快乐地学习。
20、“敬鬼神而远之”(《雍也》6·22)——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孔子的鬼神观。孔老先生不信教,谁也没办法。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6·30)——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孔子答子贡问仁。何谓“仁”?就是上面这句话。从自己做起。
2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7·2)——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模范教师。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16)——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孔子的富贵观。
孔子做到了,我们呢?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7·19)——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孔子自己说自己的话。活到老,学到老。
25、“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7·20)——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孔子特谦虚,说自己本事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只是好学而已。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7·22)——三个人里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只此一句就知孔子是多么谦虚的了。
孔子——万世师表,那可是天下老师的祖师爷啊,连祖师爷都说还有可以学习的老师,那祖师爷的祖师爷到底是谁?
2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7·37)——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语录。
我的理解是,没钱憋死君子,有钱小人得志。
2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8·4)——鸟快死了,它的叫声也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也是善意的。
这是曾子重病在身时说的话,大概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吧。很有名的一句话。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曾子的话。原意指把追求仁作为己任,故责任重大,奋斗终身,到死才停止,故道路遥远。
30、“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7)——奋斗终身,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见上。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8·14)——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孔子语录。意思是,没你的事,就不要瞎掺和,掺和也没有用。
3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时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样啊!
孔子周游列国,终其一生,一无所获。壮志难酬,不由得仰天长叹啊!
其实,也不能说孔子没有收获,起码他认识到他的那一套是行不通地。
3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9·23)——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就知道将来的不如现在的呢?
这句话没完,孔子接着说,假如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出名的话,那他就玩完了,没有什么可畏的了。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26)——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孔子语录。勉励自己的时候该用这句话。谢谢孔老师!
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9·28)——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孔子语录。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君子不是那么好当地。经得住考验,方显英雄本色。
3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9·29)——聪明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语录。智、仁、勇,一个都不能少。
37、“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12)——生的事情都没搞清楚,又怎能搞清死的事情?
子路很搞笑,明知老师是“敬鬼神而远之”,却偏偏问起侍奉鬼神的事来。
孔子故意调侃他,说人都没伺候好,还能侍奉鬼神?
子路讨了个没趣,又不甘心,那死是什么?又问。孔子说,生的事情都没搞清楚,又怎能搞清死的事情?
子路只好憨笑。
38、“过犹不及。”(《先进》11·16)——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孔子答子贡问,子张和子夏那一个更贤?孔子认为子张性格偏激,太过,子夏温良谦和,不足,都不行。
中庸才是刚好。
3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12·2)——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此句来自仲弓问仁,孔子做了以上回答。
论语里孔子说过两次,另一次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5·24)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有啊,那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12·5)——人的生死都是命运安排,富贵与否也全在天意。
这句话的来历是,孔子的学生司马耕有一天苦着脸说:“咋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呢?”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宽慰他:“我听说,人的生死都是命运安排,富贵与否也全在天意。一个人只要做事认真,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你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句话曾经很流行的。
4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12·5)——全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其实,司马耕不是没有兄弟,而是有四个兄弟,并且还是宋国的大贵族。
孔子周游列国,途径宋国的时候,曾经遭到司马桓魋的追杀,险些丧命,这个司马桓魋就是司马耕的哥哥。司马耕说他没有兄弟,就是要划清界限,不认他这个哥哥。
不是一路人。
42、“民无信不立。”(《颜渊》12·7)——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任,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子贡问政,说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任这三样哪样最重要?孔子说,人民的信任最重要。
孟子则比他的老师走得更远,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思想。(《孟子·尽心下》)
简而言之,就是“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4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12·16)——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孔子语录。菩萨心肠。成人之美,现在是成语。
4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12·24)——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并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曾子的话。交友之道。以友为乐,以友为镜。
45、“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13·3)——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
孔子答子路问。为政之道。很有名的一句话。
46、“其身正,不令则行”(《子路》13·6)——统治者本身行为得当,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孔子语录。身正不怕影子歪?若以物理规律观之,恐怕影子始终都是歪的,除了平行投影。有点吹毛求疵了,呵呵。
47、“欲速则不达”(《子路》13·17)——不要求快,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答子夏问。为政之道。当然了,现在也比喻一般地做事,要切切实实,稳打稳扎。最好一个脚印一个坑,一个坑里一个萝卜,否则,萝卜多了会营养不够地。
48、“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14·38 )——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
话说有一次子路进城,天晚了,(鲁国)城门已关闭。进不了城,没地方住,只好在城门下将就了一夜。第二天,开门的人看见他,就问道:“嘿!你哪里来的呀?”子路老老实实地回答:“弟子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一想:“哦!你说的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很出名哦。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15·10)——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出自子贡问为仁,即怎样施行仁的事儿。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毛老人家也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看来,英雄所见略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15·12)——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语录。远虑代替不了近忧啊!
5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15·23)——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言语中听便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过失便废弃他的言论。
孔子语录。怎样提拔人才?怎样对待好的建议?孔子说的清清楚楚。
52、“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15·27)——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正儿八经的孔子语录。
53、“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15·36)——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语录。为了真理,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嚣张啊!
54、“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15·40)——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道”还可以理解为信仰、真理以及立场,这是原则问题,不在一起谋事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孔子语录。
5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17·2)——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不过由于环境的不同才相差的远了。
论语中孔子是很少谈论性的,这是孔子对人本性的见解。《三字经》里的“性相近,习相远”源于此。
56、“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17·14)——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德者所抛弃的。
一听到小道消息,就两眼放光,随即添油加醋,到处乱说,这种人——讨厌!孔子的话。
57、“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17·25)——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同他们共处的。
这是孔子广为诟病的一句话了,原因是歧视妇女。而且还把女人同小人列在一起,什么是“小人”,缺少教养谓之,可见下手之重。
其实,女人有时候就是难伺候,相信各位大老爷们都身有感触。
5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18·5)——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呀。
孔子路过楚国的时候,楚地的狂人接舆唱着歌儿从孔子车前走过:“凤鸟啊凤鸟,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危险啊!”
本来孔子想下车和他交流一下的,没料到接舆一点面子都不给,头也不回就快步走开了。
狂!真狂!
5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微子》18·7)——四肢不会劳动,庄稼分不清楚。
孔子周游列国,一般是孔子坐车,弟子步行。即使是牛拉的车子,两条腿也赶不上四条腿的,所以就经常发生老师、学生相互走失的情况。
有一天,走着走着子路拉后边了,就去问田边干活的一个老农:“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抬眼瞧瞧,说:“你这种人,四肢不会劳动,连庄稼都分不清楚,谁知道你老师是谁?”一下把子路弄了个大红脸。
老头还不错,看子路依然恭恭敬敬的,就领回家来,留他住了一夜。
我倒觉得,老头有点言语偏颇,所谓“术业有专攻”,搞原子弹的不必知道麦苗和韭菜的区别。
60、“见得思义”(《子张》19·1)——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
孔子学生子张的话。
6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做官有余力了,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了,就可以去做官。
孔子学生子夏语。
62、“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子张》19·25)——活着是十分荣耀的,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孔子死后,子贡的威望最大,于是,子贡的学生纷纷拍老师的马屁。有个叫子禽的就说了:孔子怎么比得上你呢?
子贡说:小子,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不要乱说话!他老人家就好像日月般遥不可及,我怎么能比得上呢?
『伍』 孔子语录(二十条)
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外表美好。令,好。,鲜矣仁〔鲜矣仁〕很少是有仁德的。鲜,少。!”(《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志于道〕有志于追求真理。,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交谈。。”(《论语?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知〔知〕通“智”,聪明。下面“知者不惑”的“知”与此相同。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寿〕长寿。。”(《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来了。意谓求仁是个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论语?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夺〕丧失。帅也,匹夫〔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不患①〔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患其不能〔不能〕没有能力(才能)。也。”(《论语?宪问》)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过〕有过错,犯错误。后面的“过”是“过错”的意思。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陆』 下面是孔子的几条语录,请选择一至两条作一点点评!
俺只是随便说说
1、道将作为一种天下和谐之状况解释的话。一旦听闻天下有道,那么死也没有遗恨,这反映了孔子心忧天下的一种急切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置己之性命于事外。
道如果作为一种学问的终极追求的话,则是一旦学而闻道,了然于胸,那么生顺死安,不再有任何悔恨,于生顺,于死安,朝夕体现了时间之近,强调闻道的效果。
2、这句你看看真正的原文吧,后面漏掉了一句,这本不是孔子愿意。
3、人生当思近虑远,防患于未然,这样忧患之事就不会靠近自身,若不为远虑之事,那么忧患之事必将到来,非朝则夕,所以说必有近忧。
4、圣人存心专一,当食则食,当寝则寝,言语不在这时。况且寝食时气闭不通,倘若言语,恐伤自身。
『柒』 孔子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1楼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捌』 帮我找几条关于孔子的名言
孔子哲理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4/content_1063520.htm
『玖』 收集孔子最名言的1o条孔子的语录
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拾』 孔子的语录
孔子经典语录(附解释)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