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励志书
⑴ 提高自身修养需要读什么书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哲学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增加良知。读修身养性的书,就如同与圣贤交谈,可收到“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竖起了一面晶莹透亮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日积月累,既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荣辱,辨丑恶。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所以,我认为读书要读修身养性的书。
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格言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但各有千秋,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能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大有益处的。从我多次读过的《论语》来看,里面大到齐家治国、小到日常起居,讲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时候听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老师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课文。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在大学时,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部书是人生的网络全书,非曲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222篇,但这些文章却经天纬地,气壮山河,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反复通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果背诵,就犹如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通过对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对待胜利与失败,逆境与顺境,幸运与磨难,荣誉与羞辱,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做官与卸任的正确态度和人生哲理也传达了出来。读这本书,获得的是一种放达的人生感悟,觉得应该像他那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读了全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此外,我还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寥寥数十字,但字字掷地有声。读后,都会被他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所感染。像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说,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读哲学书,学点哲理慧语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我在高中读书时,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课本中得到了启发,就喜欢爱读哲学著作。后考进湖北大学政治系,哲学是一门主课,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养成了读哲学书、买哲学书、藏哲学书的习惯。我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维严密、胸怀博大、见解精深。文学以其富于感情和形象的语言感染人们,哲学则以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启迪人们。前者重形象思维,后者重逻辑思维。哲理,正是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联姻”,也可以说,是文学与哲学边缘的相交。哲理不仅面对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而且联系于复杂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又氤氲化生,变幻无穷。过目难忘的哲学慧语启迪智慧。闪光的哲理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开掘真、善、美的内涵,鞭挞了假、恶、丑。哲理佳句无不具有炽热的感情、冷峻的思考、较新的角度、优美的言辞,让人们在深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理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不在乎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哲理是某种情感体验浓缩物。但是,由于经过开华,便不只是表达一种感情而已,它留给读者积极的思考余地。这些入木三分的哲理佳句无一不是金石良言。哲理,不应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干巴巴的口号,而应让人们在沉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悟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不努力就是指的不努力读书,要少读一些空谈大话的次品。如果说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闪光”,那哲理是人类智慧更耀眼夺目的闪光。所以,我认为,面对精神产品,最能引起思索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电视片、电影、甚至也不是戏剧,而是哲学、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最方便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它们本身就是引人思索的特质。
修身养性,要读一些真正能影响人生的励志书。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选择的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又有多少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对人的修养与处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书,我称之为励志书。此类书中闪烁着哲学家睿智的语言和绝妙的思想,心头涌动着的是感激与快乐。比较著名的像我们中国的《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壑智、敦厚和既严谨又演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生存意志的激发。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读过一本《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书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刻在我心上。后来无论是生活多么艰辛,还是遇到生活中的难关,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我。书中写道:“只有意志信念坚忍者,才能牵着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毁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两张面孔,善于与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希望的火花”;“我们应当明白: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它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为照亮前进的路。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多么深邃的哲学思想!读罢,便于不知不觉中被哲理的语言所打动,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近年来,这一类励志的图书越来越多,如畅销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细节决定成败》(100-1=0的故事)等等。这也充分反映了一点,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个人修养。现在很多人,甚至小孩十来岁已经开始读如何致富、怎么化妆的书,真让人觉得担忧。我觉得青少年要读一些励志的书,这些书对人一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赚钱和美容。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还喜爱品读名人家书。家书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自身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发显示出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等,可谓渊源流长,由来久远。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是再生动不过了。我品读名人家书,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和折服,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读闻一多留美期司的家书,我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我原来总以为鲁迅先生是个面目严肃的铁骨战士,读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后发现鲁迅先生有柔情、可亲的一面。在许多人眼里,柳亚子先生是一个诗人,写的家书一定会充溢着诗性的浪漫气息。其实不然。譬如他写给儿子柳无忌的家信:“我礼拜三的寄四本帖,礼拜四寄的一封信和一本帖,礼拜五、礼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张,你都收到了吗?觉得太多了缠不清,有些讨厌吗?如果讨厌,不妨来信告诉我。仍旧接到你一信,再发一信,好吗?这几天冷吗?热吗?吃的东西快完了吗?有人来过吗?身体好吗?功课不吃力吗?望你告诉我。”一个因服犊倩深而絮絮呵叨、没完没了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现代翻译家傅雷1954年到1966年写给长子博聪的书信。该书自1985 年初版后,已再版5次,发行数已超过100万册,至今畅销势头不减。之所以出版者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家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了这些家书后,我就想,一个人,在社会上可能是这个“长”,那个“家”,但在家里,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柳亚子、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的人。我明白了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的,为了让家人幸福美满,我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吃苦耐劳而终身不悔。退休后,我很有兴趣地读了曾国藩的家书,惊奇地发现这位权倾一时、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会发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感慨。我觉得这位古人主张的读书的境界,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体验悟出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以上这些家书都焕发着奇异光彩,闪耀着真知灼见,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所以,我喜爱读家书,也爱收藏书信,在我的邮集中就有几箱实寄封信。
⑵ 推荐关于曾国藩的书籍
1、唐浩明《曾国潘》
2、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唐浩明《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
4、易孟醇《曾国藩传》
5、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知识拓展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⑶ 推荐一本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哲学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增加良知。读修身养性的书,就如同与圣贤交谈,可收到“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竖起了一面晶莹透亮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日积月累,既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荣辱,辨丑恶。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所以,我认为读书要读修身养性的书。 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格言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但各有千秋,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能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大有益处的。从我多次读过的《论语》来看,里面大到齐家治国、小到日常起居,讲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时候听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老师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课文。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在大学时,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部书是人生的网络全书,非曲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依9吧依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贰贰贰篇,但这些文章却经天纬地,气壮山河,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反复通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果背诵,就犹如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通过对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对待胜利与失败,逆境与顺境,幸运与磨难,荣誉与羞辱,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做官与卸任的正确态度和人生哲理也传达了出来。读这本书,获得的是一种放达的人生感悟,觉得应该像他那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读了全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此外,我还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寥寥数十字,但字字掷地有声。读后,都会被他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所感染。像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说,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读哲学书,学点哲理慧语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我在高中读书时,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课本中得到了启发,就喜欢爱读哲学著作。后考进湖北大学政治系,哲学是一门主课,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养成了读哲学书、买哲学书、藏哲学书的习惯。我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维严密、胸怀博大、见解精深。文学以其富于感情和形象的语言感染人们,哲学则以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启迪人们。前者重形象思维,后者重逻辑思维。哲理,正是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联姻”,也可以说,是文学与哲学边缘的相交。哲理不仅面对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而且联系于复杂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又氤氲化生,变幻无穷。过目难忘的哲学慧语启迪智慧。闪光的哲理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开掘真、善、美的内涵,鞭挞了假、恶、丑。哲理佳句无不具有炽热的感情、冷峻的思考、较新的角度、优美的言辞,让人们在深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理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不在乎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哲理是某种情感体验浓缩物。但是,由于经过开华,便不只是表达一种感情而已,它留给读者积极的思考余地。这些入木三分的哲理佳句无一不是金石良言。哲理,不应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干巴巴的口号,而应让人们在沉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悟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不努力就是指的不努力读书,要少读一些空谈大话的次品。如果说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闪光”,那哲理是人类智慧更耀眼夺目的闪光。所以,我认为,面对精神产品,最能引起思索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电视片、电影、甚至也不是戏剧,而是哲学、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最方便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它们本身就是引人思索的特质。 修身养性,要读一些真正能影响人生的励志书。古今中外中国人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选择的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又有中国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对人的修养与处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书,我称之为励志书。此类书中闪烁着哲学家睿智的语言和绝妙的思想,心头涌动着的是感激与快乐。比较著名的像我们中国的《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共收入5吧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壑智、敦厚和既严谨又演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贰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生存意志的激发。我在上个世纪陆0年代读过一本《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书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刻在我心上。后来无论是生活多么艰辛,还是遇到生活中的难关,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我。书中写道:“只有意志信念坚忍者,才能牵着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毁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两张面孔,善于与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希望的火花”;“我们应当明白: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它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为照亮前进的路。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多么深邃的哲学思想!读罢,便于不知不觉中被哲理的语言所打动,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近年来,这一类励志的图书越来越多,如畅销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细节决定成败》(依00-依=0的故事)等等。这也充分反映了一点,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个人修养。现在很多人,甚至小孩十来岁已经开始读如何致富、怎么化妆的书,真让人觉得担忧。我觉得青少年要读一些励志的书,这些书对人一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赚钱和美容。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还喜爱品读名人家书。家书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自身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发显示出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等,可谓渊源流长,由来久远。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是再生动不过了。我品读名人家书,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和折服,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读闻一多留美期司的家书,我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我原来总以为鲁迅先生是个面目严肃的铁骨战士,读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后发现鲁迅先生有柔情、可亲的一面。在许多人眼里,柳亚子先生是一个诗人,写的家书一定会充溢着诗性的浪漫气息。其实不然。譬如他写给儿子柳无忌的家信:“我礼拜三的寄四本帖,礼拜四寄的一封信和一本帖,礼拜五、礼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张,你都收到了吗?觉得太多了缠不清,有些讨厌吗?如果讨厌,不妨来信告诉我。仍旧接到你一信,再发一信,好吗?这几天冷吗?热吗?吃的东西快完了吗?有人来过吗?身体好吗?功课不吃力吗?望你告诉我。”一个因服犊倩深而絮絮呵叨、没完没了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现代翻译家傅雷依95四年到依9陆陆年写给长子博聪的书信。该书自依9吧5 年初版后,已再版5次,发行数已超过依00万册,至今畅销势头不减。之所以出版者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家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了这些家书后,我就想,一个人,在社会上可能是这个“长”,那个“家”,但在家里,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柳亚子、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的人。我明白了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的,为了让家人幸福美满,我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吃苦耐劳而终身不悔。退休后,我很有兴趣地读了曾国藩的家书,惊奇地发现这位权倾一时、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会发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感慨。我觉得这位古人主张的读书的境界,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体验悟出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以上这些家书都焕发着奇异光彩,闪耀着真知灼见,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所以,我喜爱读家书,也爱收藏书信,在我的邮集中就有几箱实寄封
⑷ 帮忙介绍一本适合初中生的励志类的书籍。能帮助青少年找到动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
中国第一部青春励志小说《岁月如歌》
比天使幸运0.1%-韩国校园青春励志小说专
韩国浪漫青春励志小说 爱在哈佛属
青春励志小说《我不是马加爵》
青春励志小说《夏华秋叶》
长篇青春励志小说 青春留痕
青春励志小说:篮球之神
青春励志小说《终极目标》
青春励志题材长篇小说——《冰凌花开》
长篇青春励志小说《一路狂奔》
⑸ 念初一的男孩没心思读书,有没有好的方法或励志的书籍让他改变思想谢谢!
有很多呀·
比如洛克菲勒的信札
是美孚石油的创始人 他给他儿子写的·
很好·内 · · ·
这个年龄段的容孩子很让人迷惑。正是明白还不明白的时候 希望你好好的教育把· · · 别暴力就好勒·慢慢来·
⑹ 推荐几本修身养性的书哈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哲学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增加良知。读修身养性的书,就如同与圣贤交谈,可收到“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竖起了一面晶莹透亮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日积月累,既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荣辱,辨丑恶。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所以,我认为读书要读修身养性的书。
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格言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但各有千秋,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能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大有益处的。从我多次读过的《论语》来看,里面大到齐家治国、小到日常起居,讲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时候听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老师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课文。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在大学时,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部书是人生的网络全书,非曲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222篇,但这些文章却经天纬地,气壮山河,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反复通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果背诵,就犹如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通过对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对待胜利与失败,逆境与顺境,幸运与磨难,荣誉与羞辱,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做官与卸任的正确态度和人生哲理也传达了出来。读这本书,获得的是一种放达的人生感悟,觉得应该像他那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读了全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此外,我还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寥寥数十字,但字字掷地有声。读后,都会被他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所感染。像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说,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读哲学书,学点哲理慧语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我在高中读书时,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课本中得到了启发,就喜欢爱读哲学著作。后考进湖北大学政治系,哲学是一门主课,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养成了读哲学书、买哲学书、藏哲学书的习惯。我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维严密、胸怀博大、见解精深。文学以其富于感情和形象的语言感染人们,哲学则以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启迪人们。前者重形象思维,后者重逻辑思维。哲理,正是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联姻”,也可以说,是文学与哲学边缘的相交。哲理不仅面对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而且联系于复杂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又氤氲化生,变幻无穷。过目难忘的哲学慧语启迪智慧。闪光的哲理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开掘真、善、美的内涵,鞭挞了假、恶、丑。哲理佳句无不具有炽热的感情、冷峻的思考、较新的角度、优美的言辞,让人们在深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理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不在乎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哲理是某种情感体验浓缩物。但是,由于经过开华,便不只是表达一种感情而已,它留给读者积极的思考余地。这些入木三分的哲理佳句无一不是金石良言。哲理,不应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干巴巴的口号,而应让人们在沉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悟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不努力就是指的不努力读书,要少读一些空谈大话的次品。如果说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闪光”,那哲理是人类智慧更耀眼夺目的闪光。所以,我认为,面对精神产品,最能引起思索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电视片、电影、甚至也不是戏剧,而是哲学、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最方便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它们本身就是引人思索的特质。
修身养性,要读一些真正能影响人生的励志书。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选择的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又有多少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对人的修养与处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书,我称之为励志书。此类书中闪烁着哲学家睿智的语言和绝妙的思想,心头涌动着的是感激与快乐。比较著名的像我们中国的《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壑智、敦厚和既严谨又演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生存意志的激发。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读过一本《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书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刻在我心上。后来无论是生活多么艰辛,还是遇到生活中的难关,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我。书中写道:“只有意志信念坚忍者,才能牵着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毁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两张面孔,善于与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希望的火花”;“我们应当明白: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它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为照亮前进的路。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多么深邃的哲学思想!读罢,便于不知不觉中被哲理的语言所打动,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近年来,这一类励志的图书越来越多,如畅销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细节决定成败》(100-1=0的故事)等等。这也充分反映了一点,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个人修养。现在很多人,甚至小孩十来岁已经开始读如何致富、怎么化妆的书,真让人觉得担忧。我觉得青少年要读一些励志的书,这些书对人一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赚钱和美容。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还喜爱品读名人家书。家书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自身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发显示出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等,可谓渊源流长,由来久远。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是再生动不过了。我品读名人家书,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和折服,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读闻一多留美期司的家书,我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我原来总以为鲁迅先生是个面目严肃的铁骨战士,读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后发现鲁迅先生有柔情、可亲的一面。在许多人眼里,柳亚子先生是一个诗人,写的家书一定会充溢着诗性的浪漫气息。其实不然。譬如他写给儿子柳无忌的家信:“我礼拜三的寄四本帖,礼拜四寄的一封信和一本帖,礼拜五、礼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张,你都收到了吗?觉得太多了缠不清,有些讨厌吗?如果讨厌,不妨来信告诉我。仍旧接到你一信,再发一信,好吗?这几天冷吗?热吗?吃的东西快完了吗?有人来过吗?身体好吗?功课不吃力吗?望你告诉我。”一个因服犊倩深而絮絮呵叨、没完没了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现代翻译家傅雷1954年到1966年写给长子博聪的书信。该书自1985 年初版后,已再版5次,发行数已超过100万册,至今畅销势头不减。之所以出版者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家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了这些家书后,我就想,一个人,在社会上可能是这个“长”,那个“家”,但在家里,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柳亚子、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的人。我明白了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的,为了让家人幸福美满,我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吃苦耐劳而终身不悔。退休后,我很有兴趣地读了曾国藩的家书,惊奇地发现这位权倾一时、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会发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感慨。我觉得这位古人主张的读书的境界,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体验悟出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以上这些家书都焕发着奇异光彩,闪耀着真知灼见,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所以,我喜爱读家书,也爱收藏书信,在我的邮集中就有几箱实寄封信
⑺ 立德修身 励志修业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1,论文应该是单一主题还是面面俱到?
大学生碰到的第一个诱惑是想在论文里写很多东西。比如有个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他第一个念头就是给论文起一个《今日文学》这样的标题。如果迫不得已要缩小范围,他会选择《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
这类论文是非常危险的。这种题目会让即使是成熟得多的研究者们也直挠头的。对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它要么会变成各种名字和主流观点的简单罗列,要么对原始材料的引用会有失偏颇(这常常是由于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东西引起的)。1961年,当代作家冈萨罗·托兰特·巴雷斯特写了一本《当代西班牙文学面面观》(瓜德拉玛版),然而,如果这是一篇博士论文的话,人们是一定会把它毙了的,虽然它厚达几百页。它被指责出于疏忽或者无知而没有提到一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人物的名字,或者他有时会花一整个章节来写一些“不怎么样”的作家,而对于一些被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则只给了寥寥数笔。当然,我们知道该作者的历史学识以及批评能力都是得到认可的,所以这些遗漏或者比例失调都是有意为之,对某个人物避而不谈比为他洋洋洒洒地写上一整页更能够说明问题。不过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二十二岁的大学生身上,谁又能保证他的沉默背后不是别有用心呢?或者他的避而不谈是因为会在其他地方花上几页纸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者这个作者到底知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啊?
写这种论文的学生常常会向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抱怨说他们没看懂自己的意思,但是那些成员实际上“无法”看懂他的意思,所以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常常被看作是傲慢的表现。并不是说(论文中所体现的)学术上的傲慢就一定要被否定掉,我们甚至可以说但丁是个糟糕的诗人,但必须至少先写个300页,对但丁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说。而这些在一片面面俱到的论文中是看不到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与其写什么《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还不如选一个更切实际的低调一点的题目。
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什么才是好题目,它并不是《阿尔代科阿的小说》,而是《“天堂鸟”的两种不同版本》。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无趣?可能吧,不过那会是更加有趣的挑战。
只要好好想一想你就会看到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如何讨巧的问题。如果写一篇关于四十年的文学的面面俱到的论文,学生将会面对各种可能的反对声音。如果有个提案人或者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正好想要标榜自己知道某个不太知名的作家,如果那个学生正好又没有把那个作家包括在论文内,他将如何面对前者的发难呢?只要每个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看目录时都发现了三个没有被提到的人,那个学生就将在一顿猛烈的轰炸中变得脸色惨白,他的论文顿时好像变成了屁话连篇。相反的,如果学生认真地选择一个范围很小的题目,他就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一份评审委员会大多数成员都不知道的材料就可以了。我并不是在兜售什么下三滥的伎俩,这的确是一种伎俩,但并不低俗,而且它很管用。只要学位申请人以“专家”的面目出现在不如他专业的公众面前,而且看得出为了成为专家他是花了一番心血的,这样占一点便宜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也就是写四十年文学史的面面俱到的论文以及两种文本之间区别这样严格的单一主题论文)存在着许多中间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写《四十年代先锋派文学家的经历》或者《胡安·贝内特和桑切斯·菲尔罗西奥对地理的文学处理》,甚至《卡洛斯·埃德蒙多·德·奥利,埃杜瓦多·奇恰罗以及格罗里亚·富埃尔特斯:三位后岛屿诗人的异同》。
我们来看一下一本小册子上的一段话,虽然那是科学领域的,但它所给出的建议适用于所有学科:
比如说,《地质学》这个题目就太宽泛了。《火山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但是也太大了。《墨西哥的火山》是个不错的着手点,但是同样不够深入。我们把范围在缩小一点就有可能引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了:《波波卡莱佩伊尔火山的历史》(科尔特斯的征服者中的某人可能在1591年登上过那里,直到1702年它都没有猛烈喷发过)。一个范围更小,所涉及年份更少的题目是《帕里库丁火山的诞生和死亡》(它的生命仅仅从1943年2月20日延续到了到1952年3月4日)。
好吧,我还是推荐最后一个题目。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只要申请人能够对那座不幸的火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可以了。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跑来跟我说他要写一篇题为《当代思想中的符号》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是不可能的。连我也不知道“符号”到底指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个词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具有不同的意思,有时,两个作者会用它来表达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件东西。我们只要考虑一下形式逻辑学家或者数学家所理解的“符号”,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在计算公式中占据特定位置,具有特定功能的东西(比如代数公式中的a,b,x,y神马的),而其他一些作者则可能把它们看做充满了模棱两可含义的东西,比如梦中出现的那些图像,它们可能指一棵树,或者性器官,或者想要长大的愿望等等。所以,我们怎么能把这个作为论文的题目呢?我们必须分析当代文化中所有关于符号的理论,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它们的不同点里寻找所有作者和理论共有的基本的单一概念,看一下这些不同在不同理论中是否是不相容的。没有当代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或者心理分析学家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即使他早慧也只不过接受了最多六七年的成年人的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呢?最多又是一个像托兰特·巴雷斯那样有失偏颇的东西了。或者他会提出自己的关于符号的理论,而把前人所说的东西晾在一边,下一节我们还要再来说说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和这个学生交谈了一会儿,我建议他可以写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符号,他需要忘记其他各种观点,专心考虑上面的两个作者。可惜这个学生不懂德语(关于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在第五节谈到)。最后我们决定将题目定为《皮尔士,弗莱和荣格的符号概念》,论文将讨论这三位分别是哲学家,评论家和心理分析家的不同作者那里的三个用同一个词表示的不同概念。由于他们用了同一个词结果造成了混乱,常常有人把其中一位的概念安到另一个人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作为假设的结论,这个学生试图在这些同名异义的概念间寻找平衡,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他还提到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作者,但表示因为论文篇幅所限就无法对他们更多展开了。这样,虽然他的论文只提到了作者X,Y,Z,但没有人能够指责他没有考虑作者K。也没有人能指摘他对引述的那些其他作者不够详细,因为那是在论文的结尾处顺带说一下的,而论文的主体是讨论题目中所出现的那三位作者。
现在我们看到了论文不必非要恪守单一主题,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也可以变得中规中矩,让所有人都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单一”这个词的意思比我们在这里所用的要多得多。一篇单一论文只涉及一个主题,与“XXX的历史”或者一本手册或者一本网络全书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世纪作家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应该也是一个单一主题。它涉及许多作家,但全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从他们想象的假设到所举的例子,悖论和寓言,比如在天上飞的鱼,在水里游的鸟神马的)。看上去这是一个理想的单一主题。但事实上,为了写这样一篇论文,我们需要讨论所有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作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公认的不知名作者。所以这个题目还是要被归在“具有单一主题的面面俱到式论文”中,它是很难写的,需要准备无数的材料。如果有人一定要写的话,我建议把题目改成《卡洛林王朝时期的诗人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范围一缩小,我们就知道该到哪儿不该到哪儿去寻找材料了。
当然,面面俱到的论文写起来更加有劲,毕竟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究一位作家显得很无聊。但是我们要明白,写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单一主题的论文并不意味着在视角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写一篇关于阿尔德科阿的小说的论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西班牙的现实主义,我们还需要读桑切斯·菲尔罗西奥或者加西亚·奥尔特拉诺,需要研究阿尔德科阿度过的美洲小说以及古典文学。只有把作者放到全景当中我们才能理解和诠释他。但是把全景用作背景和绘出一幅全景的图画是两回事。前者只是以一片田野和一条河流作为背景画了一幅骑士的肖像,后者则要画许多田野,山谷和河流。我们必须要改变技法,或者用摄影的术语来说,改变焦距。从单一作者的角度出发拍摄的全景是有点失焦的,不完整的和劣质的。
最后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个基本结论:范围越小,干起活来就越是省心和安心。单一主题由于面面俱到,论文看起来最好像是随笔,而不是历史或者网络全书。
spac�b:y����D�-fam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51,51,51); font-size:14px; mso-font-kerning:1px; background:rgb(255,255,255); mso-shading:rgb(255,255,255); "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⑻ 关于立德修身,励志修业的800字作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1,论文应该是单一主题还是面面俱到?
大学生碰到的第一个诱惑是想在论文里写很多东西。比如有个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他第一个念头就是给论文起一个《今日文学》这样的标题。如果迫不得已要缩小范围,他会选择《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
这类论文是非常危险的。这种题目会让即使是成熟得多的研究者们也直挠头的。对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它要么会变成各种名字和主流观点的简单罗列,要么对原始材料的引用会有失偏颇(这常常是由于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东西引起的)。1961年,当代作家冈萨罗·托兰特·巴雷斯特写了一本《当代西班牙文学面面观》(瓜德拉玛版),然而,如果这是一篇博士论文的话,人们是一定会把它毙了的,虽然它厚达几百页。它被指责出于疏忽或者无知而没有提到一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人物的名字,或者他有时会花一整个章节来写一些“不怎么样”的作家,而对于一些被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则只给了寥寥数笔。当然,我们知道该作者的历史学识以及批评能力都是得到认可的,所以这些遗漏或者比例失调都是有意为之,对某个人物避而不谈比为他洋洋洒洒地写上一整页更能够说明问题。不过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二十二岁的大学生身上,谁又能保证他的沉默背后不是别有用心呢?或者他的避而不谈是因为会在其他地方花上几页纸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者这个作者到底知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啊?
写这种论文的学生常常会向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抱怨说他们没看懂自己的意思,但是那些成员实际上“无法”看懂他的意思,所以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常常被看作是傲慢的表现。并不是说(论文中所体现的)学术上的傲慢就一定要被否定掉,我们甚至可以说但丁是个糟糕的诗人,但必须至少先写个300页,对但丁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说。而这些在一片面面俱到的论文中是看不到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与其写什么《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还不如选一个更切实际的低调一点的题目。
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什么才是好题目,它并不是《阿尔代科阿的小说》,而是《“天堂鸟”的两种不同版本》。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无趣?可能吧,不过那会是更加有趣的挑战。
只要好好想一想你就会看到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如何讨巧的问题。如果写一篇关于四十年的文学的面面俱到的论文,学生将会面对各种可能的反对声音。如果有个提案人或者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正好想要标榜自己知道某个不太知名的作家,如果那个学生正好又没有把那个作家包括在论文内,他将如何面对前者的发难呢?只要每个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看目录时都发现了三个没有被提到的人,那个学生就将在一顿猛烈的轰炸中变得脸色惨白,他的论文顿时好像变成了屁话连篇。相反的,如果学生认真地选择一个范围很小的题目,他就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一份评审委员会大多数成员都不知道的材料就可以了。我并不是在兜售什么下三滥的伎俩,这的确是一种伎俩,但并不低俗,而且它很管用。只要学位申请人以“专家”的面目出现在不如他专业的公众面前,而且看得出为了成为专家他是花了一番心血的,这样占一点便宜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也就是写四十年文学史的面面俱到的论文以及两种文本之间区别这样严格的单一主题论文)存在着许多中间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写《四十年代先锋派文学家的经历》或者《胡安·贝内特和桑切斯·菲尔罗西奥对地理的文学处理》,甚至《卡洛斯·埃德蒙多·德·奥利,埃杜瓦多·奇恰罗以及格罗里亚·富埃尔特斯:三位后岛屿诗人的异同》。
我们来看一下一本小册子上的一段话,虽然那是科学领域的,但它所给出的建议适用于所有学科:
比如说,《地质学》这个题目就太宽泛了。《火山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但是也太大了。《墨西哥的火山》是个不错的着手点,但是同样不够深入。我们把范围在缩小一点就有可能引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了:《波波卡莱佩伊尔火山的历史》(科尔特斯的征服者中的某人可能在1591年登上过那里,直到1702年它都没有猛烈喷发过)。一个范围更小,所涉及年份更少的题目是《帕里库丁火山的诞生和死亡》(它的生命仅仅从1943年2月20日延续到了到1952年3月4日)。
好吧,我还是推荐最后一个题目。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只要申请人能够对那座不幸的火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可以了。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跑来跟我说他要写一篇题为《当代思想中的符号》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是不可能的。连我也不知道“符号”到底指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个词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具有不同的意思,有时,两个作者会用它来表达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件东西。我们只要考虑一下形式逻辑学家或者数学家所理解的“符号”,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在计算公式中占据特定位置,具有特定功能的东西(比如代数公式中的a,b,x,y神马的),而其他一些作者则可能把它们看做充满了模棱两可含义的东西,比如梦中出现的那些图像,它们可能指一棵树,或者性器官,或者想要长大的愿望等等。所以,我们怎么能把这个作为论文的题目呢?我们必须分析当代文化中所有关于符号的理论,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它们的不同点里寻找所有作者和理论共有的基本的单一概念,看一下这些不同在不同理论中是否是不相容的。没有当代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或者心理分析学家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即使他早慧也只不过接受了最多六七年的成年人的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呢?最多又是一个像托兰特·巴雷斯那样有失偏颇的东西了。或者他会提出自己的关于符号的理论,而把前人所说的东西晾在一边,下一节我们还要再来说说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和这个学生交谈了一会儿,我建议他可以写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符号,他需要忘记其他各种观点,专心考虑上面的两个作者。可惜这个学生不懂德语(关于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在第五节谈到)。最后我们决定将题目定为《皮尔士,弗莱和荣格的符号概念》,论文将讨论这三位分别是哲学家,评论家和心理分析家的不同作者那里的三个用同一个词表示的不同概念。由于他们用了同一个词结果造成了混乱,常常有人把其中一位的概念安到另一个人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作为假设的结论,这个学生试图在这些同名异义的概念间寻找平衡,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他还提到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作者,但表示因为论文篇幅所限就无法对他们更多展开了。这样,虽然他的论文只提到了作者X,Y,Z,但没有人能够指责他没有考虑作者K。也没有人能指摘他对引述的那些其他作者不够详细,因为那是在论文的结尾处顺带说一下的,而论文的主体是讨论题目中所出现的那三位作者。
现在我们看到了论文不必非要恪守单一主题,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也可以变得中规中矩,让所有人都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单一”这个词的意思比我们在这里所用的要多得多。一篇单一论文只涉及一个主题,与“XXX的历史”或者一本手册或者一本网络全书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世纪作家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应该也是一个单一主题。它涉及许多作家,但全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从他们想象的假设到所举的例子,悖论和寓言,比如在天上飞的鱼,在水里游的鸟神马的)。看上去这是一个理想的单一主题。但事实上,为了写这样一篇论文,我们需要讨论所有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作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公认的不知名作者。所以这个题目还是要被归在“具有单一主题的面面俱到式论文”中,它是很难写的,需要准备无数的材料。如果有人一定要写的话,我建议把题目改成《卡洛林王朝时期的诗人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范围一缩小,我们就知道该到哪儿不该到哪儿去寻找材料了。
当然,面面俱到的论文写起来更加有劲,毕竟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究一位作家显得很无聊。但是我们要明白,写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单一主题的论文并不意味着在视角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写一篇关于阿尔德科阿的小说的论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西班牙的现实主义,我们还需要读桑切斯·菲尔罗西奥或者加西亚·奥尔特拉诺,需要研究阿尔德科阿度过的美洲小说以及古典文学。只有把作者放到全景当中我们才能理解和诠释他。但是把全景用作背景和绘出一幅全景的图画是两回事。前者只是以一片田野和一条河流作为背景画了一幅骑士的肖像,后者则要画许多田野,山谷和河流。我们必须要改变技法,或者用摄影的术语来说,改变焦距。从单一作者的角度出发拍摄的全景是有点失焦的,不完整的和劣质的。
最后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个基本结论:范围越小,干起活来就越是省心和安心。单一主题由于面面俱到,论文看起来最好像是随笔,而不是历史或者网络全书。
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⑼ 励志名言励志
一、与其羡慕他人智慧,不如自己勤奋补拙;与其羡慕他人优秀,不如自己奋斗不止;与其羡慕他人坚强,不如自己百炼成钢;与其羡慕他人成功,不如自己厚积薄发。
二、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三、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
四、只有经历最痛苦的坚持,才配得上拥有最长久的幸福。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你绝望的内心。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活着就意味着,必须要做点什么,请好好努力。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记住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五、再远的路,走着走着也就近了;再高的山,爬着爬着也就上去了;再难的事,做着做着也就顺了。每次重复的能量,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重复和坚持的力量。
六、不要怕有压力,它可以垫高你的人生;也不要怕忙碌,它可以充实你的生活;不要拒绝错误,它可以改正你的缺点。不要一味惬意,这往往是挫败的开始。那些虚度的光阴,熄灭的是梦想之火,拼凑的是支离破碎的命运。
七、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
八、再强大的焦虑,也会败在行动力和坚持面前。如果你问我时光和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那么变成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便是时光和努力的全部意义。问题是你动都懒得动,时间就只是时间而已,被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你自己。——卢思浩
九、没有经历痛苦的人,不会强大。没有流过泪水的人,不会有坚强。当下定决心大干时,世界会为你让路。当满脑子全是目标时,只剩下方法和成功。
十、别人越是瞧不上你,你就越要努力,别人越是打击你,你越要做出成绩来!要像石灰一样别人越泼冷水你越沸腾!活着的意义并不是衣食无忧,而是拿出勇气去做你不敢做的事,去尝试未曾尝试过的人生!丰富人生阅历,你才有“故事”讲给别人听!
十一、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十二、一个有能力的人,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在过不去就绕个弯,也要前进,这就是能力。决心就是力量,坦诚就是效率。平坦不是最佳道路,起伏才有丰富人生!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凡事找方法去解决者,一定是成功者,凡事找借口推脱者,必定失败!
⑽ 看什么书能提高自身修养。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哲学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增加良知。读修身养性的书,就如同与圣贤交谈,可收到“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竖起了一面晶莹透亮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日积月累,既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荣辱,辨丑恶。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所以,我认为读书要读修身养性的书。 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格言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但各有千秋,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能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大有益处的。从我多次读过的《论语》来看,里面大到齐家治国、小到日常起居,讲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时候听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老师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课文。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在大学时,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部书是人生的网络全书,非曲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222篇,但这些文章却经天纬地,气壮山河,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反复通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果背诵,就犹如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通过对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对待胜利与失败,逆境与顺境,幸运与磨难,荣誉与羞辱,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做官与卸任的正确态度和人生哲理也传达了出来。读这本书,获得的是一种放达的人生感悟,觉得应该像他那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读了全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此外,我还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寥寥数十字,但字字掷地有声。读后,都会被他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所感染。像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说,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读哲学书,学点哲理慧语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我在高中读书时,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课本中得到了启发,就喜欢爱读哲学著作。后考进湖北大学政治系,哲学是一门主课,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养成了读哲学书、买哲学书、藏哲学书的习惯。我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维严密、胸怀博大、见解精深。文学以其富于感情和形象的语言感染人们,哲学则以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启迪人们。前者重形象思维,后者重逻辑思维。哲理,正是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联姻”,也可以说,是文学与哲学边缘的相交。哲理不仅面对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而且联系于复杂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又氤氲化生,变幻无穷。过目难忘的哲学慧语启迪智慧。闪光的哲理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开掘真、善、美的内涵,鞭挞了假、恶、丑。哲理佳句无不具有炽热的感情、冷峻的思考、较新的角度、优美的言辞,让人们在深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理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不在乎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哲理是某种情感体验浓缩物。但是,由于经过开华,便不只是表达一种感情而已,它留给读者积极的思考余地。这些入木三分的哲理佳句无一不是金石良言。哲理,不应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干巴巴的口号,而应让人们在沉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悟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不努力就是指的不努力读书,要少读一些空谈大话的次品。如果说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闪光”,那哲理是人类智慧更耀眼夺目的闪光。所以,我认为,面对精神产品,最能引起思索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电视片、电影、甚至也不是戏剧,而是哲学、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最方便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它们本身就是引人思索的特质。 修身养性,要读一些真正能影响人生的励志书。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选择的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又有多少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对人的修养与处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书,我称之为励志书。此类书中闪烁着哲学家睿智的语言和绝妙的思想,心头涌动着的是感激与快乐。比较著名的像我们中国的《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壑智、敦厚和既严谨又演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生存意志的激发。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读过一本《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书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刻在我心上。后来无论是生活多么艰辛,还是遇到生活中的难关,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我。书中写道:“只有意志信念坚忍者,才能牵着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毁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两张面孔,善于与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希望的火花”;“我们应当明白: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它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为照亮前进的路。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多么深邃的哲学思想!读罢,便于不知不觉中被哲理的语言所打动,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近年来,这一类励志的图书越来越多,如畅销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细节决定成败》(100-1=0的故事)等等。这也充分反映了一点,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个人修养。现在很多人,甚至小孩十来岁已经开始读如何致富、怎么化妆的书,真让人觉得担忧。我觉得青少年要读一些励志的书,这些书对人一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赚钱和美容。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还喜爱品读名人家书。家书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自身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发显示出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等,可谓渊源流长,由来久远。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是再生动不过了。我品读名人家书,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和折服,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读闻一多留美期司的家书,我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我原来总以为鲁迅先生是个面目严肃的铁骨战士,读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后发现鲁迅先生有柔情、可亲的一面。在许多人眼里,柳亚子先生是一个诗人,写的家书一定会充溢着诗性的浪漫气息。其实不然。譬如他写给儿子柳无忌的家信:“我礼拜三的寄四本帖,礼拜四寄的一封信和一本帖,礼拜五、礼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张,你都收到了吗?觉得太多了缠不清,有些讨厌吗?如果讨厌,不妨来信告诉我。仍旧接到你一信,再发一信,好吗?这几天冷吗?热吗?吃的东西快完了吗?有人来过吗?身体好吗?功课不吃力吗?望你告诉我。”一个因服犊倩深而絮絮呵叨、没完没了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现代翻译家傅雷1954年到1966年写给长子博聪的书信。该书自1985 年初版后,已再版5次,发行数已超过100万册,至今畅销势头不减。之所以出版者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家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了这些家书后,我就想,一个人,在社会上可能是这个“长”,那个“家”,但在家里,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柳亚子、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的人。我明白了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的,为了让家人幸福美满,我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吃苦耐劳而终身不悔。退休后,我很有兴趣地读了曾国藩的家书,惊奇地发现这位权倾一时、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会发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感慨。我觉得这位古人主张的读书的境界,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体验悟出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以上这些家书都焕发着奇异光彩,闪耀着真知灼见,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所以,我喜爱读家书,也爱收藏书信,在我的邮集中就有几箱实寄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