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效率优先哲理

效率优先哲理

发布时间: 2021-03-01 21:21:31

❶ 面试银行,查了一些面试题,有一类问题如:你觉得效率跟公平哪个重要这种选哪个都有道理的问题,怎么回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❷ 高中政治经济学哲学的所有知识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结算与信用工具

人们在日常经济往来中,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帐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这些结算工具具有现金结算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更简便、实用、高效和安全。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3、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汇率是经常变动的,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我国和世界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与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供求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供给与需求

当供不应求时,销售者趁机提价,价格上升,这就是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购买者持币待购,价格下降,这就是买方市场。

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享有消费自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要不要购买。一般说来,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②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到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则需求量此少彼多;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则需求量此多彼少。

B.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们就是互补商品。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此少彼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则需求量此多彼多。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 、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1)、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商品价格高低对消费的影响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

(3)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

2、消费的类型

消费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会有不同的类型。

按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2、做理智的消费者

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我们要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发展生产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为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五、 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的类型

除国有独资公司外,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在我国,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

3、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监督机构。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公司的经营,指公司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如采购、生产、市场营销等。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5、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指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劳动创造文明,创造富足,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和紧迫。

2、劳动光荣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每个劳动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4、维护劳动者权益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六、投资与融资

(一)商业银行

1、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水平。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2、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3、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在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二)、投资

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四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收益高的投资方式,则安全性较小。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2、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票凭证。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之所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3、债券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在三者中,国债信誉最高,流通性最强,风险最小,收益最小;企业债券信誉最低,流通性最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金融债券居中。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

4、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在我国,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近几年还出现分红保险等新险种。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购买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兼顾公平就是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构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及其构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所谓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财政的作用

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国家财政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2、财政与宏观调控

国家财政可以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3、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九、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写不下

❸ 新时代富强价值的历史逻辑,哲学内涵和政治诉求

1、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富强,是以综合国力的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特征,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方向。其中,需要处理好两对辩证关系:国富和民富的关系。“富强”包含着两大主体的价值诉求,一是人民富裕,二是国家强盛。“富强”首先在于富民,即人民富裕,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之说。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国家财富的创造,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富强”还在于强国,即国家强盛,体现为国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能够对国家秩序和国际事务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富裕同国家富强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国家富强是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而人民富裕又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前者是生产力标准,更多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后者共同富裕更多强调公正为本。我们的富强观,是兼顾生产力标准的效率原则和共同富裕价值标准的公正诉求,从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鼓励发展生产但往往产生两级分化的富强观。 2、民主,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始终高扬的旗帜,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民主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实践和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民主专政的国体,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目前,“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政治理想,民主既带有普遍性,又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形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相对于其他民主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一是从所有权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一种真正实现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制度;二是从利益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从效率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 3、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动力,在国际竞争中,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我们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我们党将社会主义文明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和谐,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就一般事物而言,和谐是事物存在的一种辩证关系的积极展现;就社会形态的特征而言,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而言,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观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解,不再以自然界征服者的身份出现,为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界无限索取,而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国际关系的和谐,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体现为对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也主张共建和谐世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价值追求。富强是实现社会民主、文明、和谐的物质基础。民主制度的建设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本质属性,一是能够激发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二是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可以实现公民的民主自治,创造和谐的基层社会环境,三是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进百花齐放。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对经济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起到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和谐社会包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是对富强民主文明的诠释。总之,在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中,经济富强是基础,政治民主是保障,文明进步是动力,社会和谐是目标。

❹ 关于高中哲学大题关键词的解答!

不要意思 我是理科生 但帮你找了下 你看看对你有帮助否

二、问答题
(全国一)2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 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3、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全国二)2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12分)
①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4分)
②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4分)
③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4分)(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5、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活动的关系。(8分)
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为科学实验提供新课题,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条件等。(4分)
②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对生产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科学实验活动越来越成为生产实践的先导。(4分)
(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由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全国三)2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半月谈》2005年第1期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27、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11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表2 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10分)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②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我们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赢得主动权。
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④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重庆)2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10分)
①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消费行为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扭曲。我们应当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
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个人活动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个人厉行节约,浪费行为则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生活作风,更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29、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10分)
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天津卷)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毕升”王选先生溘然长逝,给人们留下无限追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他以对科学狂热追求、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敏税的市场洞察力,毅然决定跳过日本的第二代和欧美的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发明使中文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王选国此获得了国家教高科学技术奖。他领导的方正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体制,并成功在香港上市。目前,这一技术已占领国内提出99%及海外华文报业80%的市场。
材料二
新华社首尔2006年3月20日电 首尔大学惩戎委员会所作的决定说,黄禹锡2004年和2005年在英语《科学》杂志发表的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论文造假,根本上违背了作为学者和教授所应遵守的诚信道德准则,损害了首尔大学的名誉和韩国的国际信誉。
结合材料一,说明王选的事迹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哪些道理?(8分)黄禹铅事件对你有何警示?(2分)
①王选取得成就并获得国家奖励说明,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王先取得成就离不开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个人条件和改革开放的环境,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王先在制度创新和科学实验中取得成就说明,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守诚信道德准则,反对个人主义等)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均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要坚持全国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
③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32、(北京卷)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分)
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3、“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❺ 有关"利益分配"涉及到的"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有哪些/

1.经济生活:
①.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减轻社会主义保障压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劳动者权利得到更好保护的体现。还有利于扩大劳动者收入,从而扩大内需。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要素的价格市场化,充分促使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打破垄断经营。规范分配秩序。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完善法律法规,全面实行合同劳动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③.再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完善的税收和社保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2.政治生活:
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应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有利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③.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能。政府应当加强管理和服务,一方面,对于高收入者,应通过税收等手段加强调控;另一方面,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的帮助和保障,以改善人民生活。

④.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体现在让广大中低收入者在改革中受惠。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⑤.党中央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表明中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文化生活: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生活与哲学: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完善各项社会制度。

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整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将视线转向中低收入阶层,让广大中低收入者在改革中受惠。维护了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和谐,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❻ 高中政治哲学卷子 含答案

2006年高考政治哲学常识试题集
一、选择题
(全国一)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
1.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款物达300万多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感动国人,是因为
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 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全国二)5.“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这句话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消费心理,经济学家称之为“炫耀性消费”。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观与人生价值观正确关系的是
①消费方式是人生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②消费品位折射着人生的价值追求
③炫耀性消费扭曲了人生的价值 ④炫耀性消费提升了人生的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拟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7.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全国三)9.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
①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③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④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10. 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重庆)11.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
14.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天津卷)15.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A.运用抽象思维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现象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16.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
系。说明 物尽其用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
17.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北京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重要任务。
Y=F(R。L。A。R……)
公式表明,国内生产总值=(Y)的大小取决于资本(K)、劳动力(L)、技术(A)、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R)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
18.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在钢铁、水泥等行业显现。推动这些行业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控制新增产能,支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任务。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说有
①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③要注意重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④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当今世界,一国的安全问题不完全局于一国之内。
19.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业务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事实上程度上显现出“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一上述特点无关的哲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20.“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图9画的是位少女,图10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9和图10、再共同看图11,看过图9的人认定图11是少女,看过图10的人认定是老妪。事实上,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从事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 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
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 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呆避免的
二、问答题
(全国一)2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 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3、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全国二)2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12分)

25、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活动的关系。(8分)

(全国三)2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半月谈》2005年第1期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27、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11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表2 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10分)

(重庆)2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10分)

29、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10分)

(天津卷)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毕升”王选先生溘然长逝,给人们留下无限追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他以对科学狂热追求、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敏税的市场洞察力,毅然决定跳过日本的第二代和欧美的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发明使中文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王选国此获得了国家教高科学技术奖。他领导的方正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体制,并成功在香港上市。目前,这一技术已占领国内提出99%及海外华文报业80%的市场。
材料二
新华社首尔2006年3月20日电 首尔大学惩戎委员会所作的决定说,黄禹锡2004年和2005年在英语《科学》杂志发表的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论文造假,根本上违背了作为学者和教授所应遵守的诚信道德准则,损害了首尔大学的名誉和韩国的国际信誉。
结合材料一,说明王选的事迹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哪些道理?(8分)黄禹铅事件对你有何警示?(2分)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均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

32、(北京卷)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分)

33、“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D 7、C 8、C 9、D 10、A 11、D 12、C 13、B 14、D 15、C 16、C 17、B 18、D 19、A 20、B 21、C

二、问答题
22、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3、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24、①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4分)
②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4分)
③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4分)(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5、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为科学实验提供新课题,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条件等。(4分)
②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对生产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科学实验活动越来越成为生产实践的先导。(4分)
(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由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27、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②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我们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赢得主动权。
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④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28、①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消费行为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扭曲。我们应当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
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个人活动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个人厉行节约,浪费行为则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生活作风,更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29、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30、①王选取得成就并获得国家奖励说明,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王先取得成就离不开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个人条件和改革开放的环境,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王先在制度创新和科学实验中取得成就说明,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守诚信道德准则,反对个人主义等)

31、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要坚持全国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
③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32、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3、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❼ 马克思注意哲学中的“原理”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为四部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核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轴心,把握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实践的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基本性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说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加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其特征为客观性、历史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是一致的,他们互为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是指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本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1921-1927年)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时期(长征之前)成熟时期(在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代表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是邓小平。毛泽东思想是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精神武器。

毛泽东着重阐发了从思想上建设党的理论;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创造了整风运动这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之后,提出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实质。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源是马克思主义。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即人民大众,包括物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最主要的法宝。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根本原则;政治工作是生命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采取赎买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把它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赎买办法;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有2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2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一国两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基本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的,以有限责任制为特征的,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企业制度,可以概括为:法人财产制度、法人治理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制度。法人财产制度为现在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关系清晰,权力责任明确,政企关系合理,组织管理科学。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保持经济总量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加快内地的对外开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立足点。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四方面: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❽ 大学生活总结-用西方古典哲学或马克思哲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变成被"掉包",如果马克思主义被掉了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包容"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掉包,不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自己的灵魂。我们常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个语言,这主要是指国际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言。其实美国与西方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并非是浑然一体,美国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我们提防西化的侵蚀,着眼点并不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传承,而是图谋重建世界秩序的当代美国的政治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是抵御西化图谋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问题。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人间一百六十多年。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还是没有过时?我们党是否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我认为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探索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灭亡基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如何实现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规律的科学。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叫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要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还没有实现真正公平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结。目前,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俱在,马克思主义是认识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质的理论指南。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矛盾,如何解决基本矛盾中的对立方面既互相适应又互相矛盾的问题,如何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放弃唯物史观的指导,就不能清楚地认识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也解决不好反映基本矛盾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基本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应当注意矛盾的运动和变化,防止认识的停顿和偏于一隅。例如:关于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这个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贡献极大。但不能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唯一需要关心和致力的事业。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完善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发展生产力与关怀生产者、劳动者的利益都是须臾不可松懈、不可脱节的要务。又如: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只要管好上层建筑,只要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方面无论发生何种变化,出现什么偏差,只要下个决心就可以纠正。实践证明这是办不到的。靠行政命令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不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某些固有的规则、关系及其后果,经济基础归根结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十多年来发生了巨变,从所有制、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到分配关系,都发生了甚大的变化。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界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看不清这种变化,就难以了解和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种说法:上层建筑要顺其自然、被动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适应又有不适应。一般地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反作用,它不但在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时候具有巩固和保护经济基础的属性,还有对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不相适应的状况进行修正和改善的功能。这就是国家政权、政府通过制定和实行适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保护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的职能。在发生社会革命的时期,上层建筑还有扫除旧的经济基础、确立新经济基础主导地位的使命和作用。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上层建筑应当如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如果只讲随着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漠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甚至于转弯抹角地削弱它,社会主义的事业只能落败而不可能成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在忧党忧国的立场上,认真研究上述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及其社会制度压不倒马克思主义,也压不倒社会主义。为什么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是,冷战结束后,一些人觉得世界趋同的时代已经到来,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了"历史的终点",即人类最后一个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回到了黑格尔、杜林、欧洲启蒙思想家曾经宣扬的"历史终点"、"终极社会"、"理性王国"的窠臼,说来说去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物。历史车轮没有在20世纪停止转动,美苏冷战结束不过10年的时间,美国便从单边霸权的高峰跌落。曾经发表"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幡然省悟,声明历史并没有走到终点,美国制度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前不久,福山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没有什么可以教中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是前程无量的事业,没有哪一种资产阶级理论和资产阶级学派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历经一百五六十年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历史理论等各个领域都站在时代的高峰,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当初,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没有任何权力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思想,就是靠真理的力量,他们的声音才传播到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世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虽然这个制高点并非不可逾越,但是迄今为止它依然是社会科学的高峰。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资产阶级的学者在科学上扳不倒马克思主义,就在道义上做文章,诋毁马克思主义只讲斗争不讲人道主义,而他们自诩是不加区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马克思主义是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光明正大的理论,是启迪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历史地位,寻求社会公平的思想武器,它反对用空洞的"博爱"、"人道"掩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追求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这种理论与那些粉饰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自觉意识的理论究竟孰善孰恶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主义不讲抽象的人权,主张建立实现人人权利平等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人权"就不可能是公正、平等的权利。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就是为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中国劳动人民争人权,在全世界为中国人民争人权。正因为我们党的理想和信仰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才能心甘情愿地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和家庭。许多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但是,他们相信人类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之奋斗。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今天的共产党员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下功夫学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才能应用它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实践基础。但是,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敌制胜,只有在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实践。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不用学习就能够自发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全党开展学习运动,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现在我们党执政了几十年,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人员就有成千上万人。按常理来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应当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但在事实上,并不能这样乐观,在世纪之交,当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陷入低潮之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被淡化、边缘化的情景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不下功夫读马克思主义的书。我们的党是执政六十多年的党,大量的党员既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又不读马列著作,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就没有根据。自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讲些什么道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心里没有底,就可能随声附和;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没有过时;当有人搬用西方当代的某些理论观点,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你也分不清楚它是篡改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我们有时听到一些干部、学者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言或报告,感觉似是而非,追根溯源就在于讲话者自身底气不足。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才能打退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魅力,让真理的力量战胜谬误。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比欧洲晚了半个多世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间隔73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全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立志为之奋斗的人,不过几十人,正是在那几十个先知先觉的革命家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武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革命队伍,在短短几十年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接着又转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说明:不学习、不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吴邦国同志前不久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动摇了,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他还郑重表明,"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他还讲了"六个确保"。吴邦国同志的讲话,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鲜明立场,大家应当认真学习研究。
社会主义中国经常面临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必须常怀忧患意识。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国防战略》中讲到,"美国将继续对中国施压","制定一项全面的战略来影响中国的选择"。美国针对中国的全面战略从来没有间断。我国改革、发展、安全各个领域遇到的坎坷和麻烦,背后常常都有美国的影子。中国要走几代人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国家的根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护自己、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理论武器。在冷战后期和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差一点被挤出了世界舞台。在我国的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贬低与排斥。在各种讲坛、媒介和出版、刊物中,颂扬西方理论体系、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暗流非常强劲。中央适时地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项英明的决策,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的趋势。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遭受严重的挫折与厄运,关键在于原来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队伍发生了极大的分化。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共中央总书记带头宣扬非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导致苏共在组织上瓦解,在思想上放下武器,丧失了凝聚党心、人心的精神力量,最终失去执政的基础和能力,走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党的队伍已经不是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原班人马。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但是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很长时期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或者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没有下功夫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许多共产党员,包括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者,没有认真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什么地方不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有些同志将着眼点放在与业务相关的知识上,我认为,对于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着重点应当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宣传、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我们这样庞大的执政党,如果不用先进的理论统一思想,确立共同的信仰,很难经得起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冲击。
现在西方文化、宗教在我国城乡广泛地传播,对我们的冲击极大。前不久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一些文艺界委员的发言观点鲜明,体现出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中国文化被西方庸俗文化冲击,传统文化遭到败坏,非常担忧。利用西方主流文化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威胁,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抵制它、批判它。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我认为,这抓住了党自身建设的关键。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局新近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两套文集是精心选编、精心翻译的最优版本,翻译的水平很高,书也很好看,希望大家认真地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章和宪法都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新中国建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的不足或者失误,都是因为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我国在发展***现了较多的社会矛盾,这并不奇怪,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去及时解决。当前一个涉及全局的矛盾是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收入在各种要素中的回报率过低,穷人和富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公平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较长时期强调效率优先,将公平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没有同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是当前产生诸多矛盾的主要根源。有一部分劳动人民在改革发展中获益较少,被称之为弱势群体,在思想上有失落感,再加上时而发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人民群众中易于滋生不满情绪。在国内外有人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决不能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无须关注的议论。
我们常说要有忧患意识,忧患在哪里?除了来自外国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上的威胁,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危险在哪里?用什么思想、理论、政策去应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党中央适时地强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保障水平,把努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个着重点至关重要,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生吴邦国同志报告中指出的情况:已有的成果会丧失,而且国家也可能陷入混乱的泥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思想领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的理论工作者没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听到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非议,想用一点附加的东西、时髦的语言给马克思主义挣面子,这是不可取的。应该首先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才是真正捍卫马克思主义。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有力的坚持。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帝国霸权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12月18日,亨利·基辛格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的衰落》,他在文中写到,"最后一个剩余的超级大国--不久前欧洲政治家还这样形容美国,今天已经不能这样说了。①美国已经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它不能再单独进行政治领导,它只是一个复杂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引力的中心已经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美国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并且会继续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是它已经从冷战时期的高峰跌落,不可逆转地失去了独领世界潮流的能力。世界多极化不会一帆风顺,但是由多极化取代单极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挡。
当前的经济危机和美国霸权的衰落,世界格局的变动和调整非常明显、非常深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抓住机会,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现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加深认识、加强传播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也是被世界人民瞩目的时期。希望中国的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

很高兴为你回答,谢谢。

❾ 面向阳光,你就永远看不到阴影的哲学道理

可以联系的哲学观点有: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主次方面、物质决定专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普遍联系的观点

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即效率和公平既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社会条件。
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一方占主要地位,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即效率是主要方面。因此,物质决定意识,我国当前提出了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除此以外我国还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❿ 揭示哲理的谚语有哪些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