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通语录
㈠ 道教派别
fu er pai
服饵派 先秦方仙道流派。最早流行于北方燕齐一带。春秋时期,中国已有“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时期方仙道开始寻找不死之药献给帝王,并发现了一些健身益寿的药物。秦汉以来,燕赵方士尊崇安期生,羡门高,认为朱砂、枣、白术、人参、灵芝、天门冬、云母、首乌、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寿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饵派。服饵派以寻找仙药开始,和墨家学派精于冶金工艺的工匠结合,发展为炼制金丹黄白的方术。另外,服饵派又受行气派的影响,从服食茯苓、松脂、菊等清香之物,到服食更为轻灵的露水、雾、气、霞光等,发展为服气派与存思派。田之,服饵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道派。(谢岩波)
xing qi pai
行气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流行于吴越、荆楚、巴蜀一带。行气派传自原始社会的巫教,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方仙道的行气派祖述王子乔、赤松子,其功法有导引、存思、服气、服日月星的光华、采气、气禁以及依人体经络行气的功夫。后来和服饵派、房中派相融合,出现服气、闭息、龟息、胎息之法及男女合气之术。中国的内丹仙学及各类气功疗法,都与该派有较深的渊源关系。(中孚子)
fang zhong pai
房中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巫教,先秦方仙道房中派流行秦晋一带.推崇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等。长沙马王堆出土竹简书《天下至道谈》等,说明秦汉方仙道的房中派,不仅是追求性生活的和谐,而且以房中术疗病去疾,健身驻颜,并配合一些行气动作,达到较高水平。秦汉方仙道推崇黄帝,将服饵、行气、房中三派合流,称黄帝在鼎湖炼丹,服饵仙药,又和广成子学行气之术,还依玄女、素女习房中御女之术。房中派在道教中一直流传不衰,宋明理学兴起,道学家斥责房中。房中派除了流为宫廷秘术外,被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吸收。(张群英)
huang 1ao
黄老道 两汉之际的新莽时期.谶纬神学大兴,神仙思想有较大发展,黄帝、老子被神化,黄老之学和神仙养生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方仙道的理论支柱。东汉时方仙道以黄老之学为宗,将黄帝、老子及其学说宗教化和方术化,一变而为黄老道。汉明帝时楚王英已奉事黄老道,他“诵黄老之微言”,“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桓帝时曾在皇宫中建祠祭祀黄老君,仅延熹八年(165)桓帝就三次遣使去苦县祠老子,黄老道成了朝廷推崇的宗教信仰。黄老道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祭祀中黄太一,形成了“道”的信仰,具备了道教的雏型。后汉时干吉假托神人降授的《太平青领书》,在黄老道中流传。张陵、张角便以黄老道为基础创立了早期道教。(中孚子)
WU gui
巫鬼道 巫鬼道源于古老的原始巫教。春秋战国之际,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上升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巫觋的社会地位急骤下降,被排挤到民间和四夷。在民间及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巫觋以装神弄鬼的巫术布道,被称为巫鬼道或鬼道。汉末巴蜀地区的张修,原是巫鬼道的道首。巫鬼道本是原始宗教的遗存,它和民间的俗神信仰、家族祭祀、驱鬼去邪、送葬求福等习俗结合,根深蒂固。从汉墓出土文物考察,巫鬼道信奉黄神,以之为上帝使者,可交通神鬼,去灾却祸。吏书中有汉代皇帝信巫的记载,巫术之风在历史上经
第二类 道教门派、人物45
久不息。世传张天师以太上老君的剑印驱鬼杀鬼的神话,反映了早期道教改造巫鬼道的斗争。尔后,巫鬼道渐与民间道派融汇,以疗病却灾的方式布道。 (中孚子)
zao qi jiao
早期道教 指汉末始创时期的道教。在道教史上张陵、张衡的天师道,张修、张鲁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等,都定名为早期道教。早期道教创教的道首多为东汉社会上层流行的黄老道信徒。他们承传黄老道的一些长生仙方,以《太平经》的教义向社会下层布道,在灾疫流行的年代以符水在民间治病禳灾却祸,发展成大规模的民众道教结社。这些民众道教结社以劳苦民众为主体,以治病、消灾、却祸、劝善、救济为教旨,吸收和改造民间巫鬼道,仿照汉代的行政制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宗教组织。早期道教有统一的教主、教义、戒律和古朴的宗教科仪,道民有宗教信仰并参加统一的宗教活动,服从教规。教团在组织上有较浓的封建宗法政治色彩,道首的承传采取世袭制,以家族形式管理道团。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创立之后,在汉末与封建王朝的国家机器发生对抗,被迫改革宗教形式以适应宗法政治。魏晋时期,早期道教解体,宗教素质逐步提高,至南北朝时期发展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中孚子)
gong guan jiao
宫观道教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宗教素质有了根本提高,发展为成熟的宫观道教。宫观道教具备西方教会的某些形式,道士成了按道阶组织起来的宗教职业者,他们服从成文的教规和戒律,隶属于相应的宗教机构,穿着特殊的服装,在固定的宫观中修行,因此称为宫观道教。宫观道教形成了较完善的教理、教义,有自己的经书和可以获得宗教体验的修习方式,具有相应的法术、禁忌和宗教礼仪,道教发展为教会式的宫观道教,是道教成熟的表现。(中孚子)
shi zu jiao
士族道教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崇奉的道教。魏晋时期土族居于社会主导地位,为了永远保持人间荣华富贵的生活,他们纷纷追求长生久视的神仙境界,神仙道教应运而生。神仙道教本质上就是士族道教。此后,凡是为上层士族社会服务,带有士族阶级属性的道教皆称士族道教。士族道教往往极力排斥民间道教,将民间道教斥为“邪教”、“妖道”予以禁绝和屠杀。(中孚子)
min jian jiao
民间道教 民间流俗道士组成的道派和异端道首在民间布道组成的独立道团,统称为民间道教。民间道教在封建专制政权的高压下往往以秘密会社的形式出现,甚至发动反抗朝廷的农民战争,被政府斥为“妖道”予以镇压。实际上,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都是以民间道教的形式创立的,不过后来天师道获得朝廷承认,成为正统道教,其他民间道教均被诬为“邪教”。因之,后来人们把官方道教之外的各种道派,统称为民间道教。民间道教和受到官方支持的士族道教是对立的。民间道教一般为符水道教,和追求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也不相同。(中孚子)
shen xian jiao
神仙道教 魏晋时期,在汉末早期道教的基础上,形成师徒自由组织的小型道教团体,为长生成仙而进行自我修炼,称之为神仙道教。神仙道教源于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以长生成仙为教旨,以研习某种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为特征,对仙方和道书采取师徒秘传的布道方式,其教团一般由道首的信徒、亲属组成,由道首独立经营,保持着神仙方士的传统。神仙道教不像佛教那样有严格的管理形式和僧官制度,也无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的区分界限,仅重师承,不重道阶,道团和道派之间也不相统属。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后,天师道发生分化并扩展到上层士族社会,神仙道教形成。当时的山林隐逸和神仙方士修仙成风,聚徒布道,在全国名山洞府组成大大小小的道团。例如郑隐经营的五十余人的道团,葛玄的道团,葛洪的罗浮山道团等,统称为魏晋神仙道教。魏晋神仙道教授徒传经要经过立坛盟誓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严密的道教戒律及斋醮科仪程式,在宗教素质上比民间巫鬼道高一个层次。神仙道教的形成标志着道教由鬼道上升为仙道,土族知识分子成为道团的首脑。神仙道教成为汉末早期道教至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之间的过渡桥梁。魏晋之后,神仙道教的传统仍在沿续,如唐代的神仙道士、隐逸道士及炼制仙药的道团,以及后世专门承传内外丹方秘诀的道团,都是神仙道教的遗风。道教史上孙思邈、柳泌、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等人炼丹修道的师徒承传系统,亦可归为神仙道教一类。(中孚子)
fu shui jiao
符水道教 汉末以来,社会上一些以画符念咒,以香灰、神水给人治病、消灾、却祸为主要宗教活动的道士结成的道教组织,称为符水道教。汉末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魏晋时期的李家道、干君道、清水道等,都是符水道教。符水道教主要活动在民间,以“却祸治病为务”,它不同于以“长生久视为本”的上层士族神仙道教。(中孚子)
jiao fa tan
道教法坛 道教历史上曾形成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道称正一法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灵宝法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符篆派道教衰微,元代张天师权领天下道教,将三山法篆收归龙虎山天师府,改正一法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中孚子)
jiao men pai
道教门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大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权)、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缐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彭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孚子)
jing lu pai
经箓派 以信奉某一组经典,传授某一种符篆为特征的道派统称经篆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箓道派。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为经箓派。唐代经箓派道教兴盛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箓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箓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法箓及其经典,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神经箓有功再迁受高玄法箓,受《道德经》、《老子西升经》等高玄派经典,便可升为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自高玄部再迁受升玄法箓,称灵宝升玄内教弟子。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再逐次迁升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最高一级道职。经箓派经典和法箓以正一派为低,上清派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兴起,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统领三山经箓派道教(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经箓派道教遂成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中孚子)
pi gu pai
辟谷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扌,耆,左右结构)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撄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术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中孚子)
tai xi pai
胎息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称为长淮宗,祖述(犭,巨,左右结构)神氏、中广真人,以住气、内观、神定、胎息为法门。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若不调灵冲关,迁神转境,则促龄秽躬,曰体不仁。胎息是魏晋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术,修道者多以此开发人体潜能,体道修仙。(信丽霞)
nan gong zong
南宫宗 据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南宫宗别名灵图、符箓、天罡。其法门有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纬、密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实即精于法术的符箓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区。又云:南宫宗者,望气知方,遁世密法,趋吉避凶,剑气除邪,或假形而蜕化隐影。及放者为之,则魇盅术、魑魅行,狂惑四方,颠倒黎庶,而罪不容于世。剑仙派亦多称为南宫派。(中孚子)
zhan yan pai
占验派 以传习占验术数为主的道派。汉代周易象数学发展到高峰,逐步衍生出各类占验术数,称为术数学,传习占验术数的道士组成道教占验派。这些占验术数有奇门遁甲、六壬课、太乙神数、六爻易占、文王课、推命术、相术、堪舆、图谶、望云、省气等,用以预言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占验派著名道士有管辂、郭璞、李淳风、袁天纲等人。占验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间道教所为,后世全真道只重内丹,不尚占验。(中孚子)
ji shan pai
积善派 道教有劝善的社会功能,—些道士以为积德行善便可成仙,形成积善派。积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应篇》、《功过格》、《阴骘文》等善书,认为修仙必须积阴德,立善功。该派道士以儒家伦理道德、佛教因果报应、道教积善立功的思想在社会上劝善,延揽信徒。(中孚子)
dan ding pai
丹鼎派 原指内丹派。在内丹南派男女双修的阴阳栽接术中,由于要用女鼎,故双修派亦称丹鼎派。宋元以来阴阳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会上将内丹派泛称丹鼎派。尔后又有分道教为经典派、符篆派、积善派、丹鼎派、占验派的说法。近人梁启超就将道家从学术上分为
第二类 道教门派、人物47
玄学正派、丹鼎派、符篆派、占验派四家。今人一些著作沿袭此说,将以炼丹求长生的道派泛称为丹鼎派。如一般认为天师教、茅山教、闾山教为经箓派道教,全真教为丹鼎派道教。(中孚子)
jin dan pai
金丹派 原指秦汉以来重外丹黄白术的道派。黄白术即炼金术,以人工制造药金和药银为主。外丹术即炼丹术,由炼金术发展而来,以炼制声称服后不死成仙的丹药为主。二者合称金丹术,精于金丹术的道士组成金丹派。唐末五代时内丹学兴起,以人身的精、气、神为大药炼丹,亦称金丹派。而后外丹派和内丹派结合,称黄白术为地元丹法,内丹术为人元丹法,炼丹术为天元丹法。或将外丹黄白术统称地元丹法,阴阳双修的栽接术丹法为人元丹法,清净孤修的丹法为天元丹法。宋元以来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为和经箓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另外,后世习金丹术的道士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创立道派,亦名金丹派。(中孚子)
lei fa pai
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可以符箓召摄雷将,以自身五脏之气和天地五行之气感应,可以呼风唤雨,役使鬼神。宋徽宗好符箓道教,有侍宸九人,会行雷法。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属雷法派道教。雷法以内丹功夫为体。以符篆法术为用,降妖捉鬼,炼度亡魂,召神驱邪,兴云致雨,多有效验。(中孚子)
jian xian pai
剑仙派 明清时代小说家多言道教剑仙之事,谓炼剑成功,能身剑合一,收发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陈撄宁《扬善半月刊》载梁海滨等为剑仙。并谓剑仙功夫,为修炼人体肺金之气,内丹外用,用以御敌。道书中载剑仙颇涉怪异,修炼方法亦甚神秘,传法只许师寻弟子,不许弟子寻师。剑仙又可御剑飞行,踪迹不定,有云修自身金气者,有云以自身之气和古剑之气合一者。《道藏》中未见剑仙修炼法门的著述,仅录此略备一格。(中孚子)
wai dan pai
外丹派 以炼制外丹黄白为修炼方术的道派统称外丹派。外丹相对内丹而言,起源较早,由秦汉方仙道中精于炼金术和炼丹术的方士承传而来。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晋神仙道教中较兴盛,葛洪的金丹道实际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发展到高峰,由于柳泌的铅汞说传人宫廷,毒死了不少官僚和皇帝,因之败落,但未失传。宋元以来,外丹派作为地元丹法,仍为仙家所研习。(中孚子)
nei dan pai
内丹派 以修炼内丹为承传的道派。相对外丹派而言。内丹派采用外丹黄白术的术语,但含义根本不同。
48 中华道教大辞典
内丹派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呼吸为风,意念为火,运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为火候,以精气神的凝合体为还丹。由于内炼方法不同,内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阳派等。(中孚子)
qing jing pai
清净派 内丹功法类别。清净丹法反对男女双修的阴阳栽接之术,称阴阳全在自己身中,修炼自身的精气神即可结丹。清净派源于古代的行气之术,后来和服气、存思等功法结合,唐代又受禅宗影响,并和老、庄的坐忘、心斋等功夫融汇贯通。元代邱处机创龙门派,倡清净孤修的丹法,斥阴阳丹法为舍己求人。而后又有伍柳派,将清净派丹法发展成熟,习清净丹法的道派亦称清净派。(中孚子)
yin yang pai
阴阳派 内丹功法类别。即双修派。《参同契》云:“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丹家以天下万物皆须阴阳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认为内丹的人体修炼工程也须男女双修,阴阳配合才能结丹。女子外阴而内阳,如坎三卦;男子外阳而内阴,为离三卦。内丹家利用阴阳栽接的功夫将女子中的先天真阳(即水中金)采回来,补入男子离卦中间阴爻的位置,称取坎填离,是阴阳派丹法的基本功夫。(中孚子)
gu Xiu pai
孤修派 即清净派。参见“清净派”条。
shuang xiu pai
双修派 内丹功法类别。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为宗旨。秦汉时房中家和神仙家结合,将房中术和行气术结合升华,发展为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的内丹家称双修派。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传开双修派丹法秘术。而后吕洞宾、张伯端、刘永年、陈致虚、陆潜虚、张三丰、李涵虚、仇兆鳌等人,皆精于双修派丹法。双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于房中御女之术,其目标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乐,而是采取先天一炁结丹长生。(中孚子)
wen shi pai
文始派 道教内丹修炼派别。祖述文始真人关尹子,以《文始真经》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炼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李大华)
shao yang pai
少阳派 内丹流派。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因而称少阳派。据称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后开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等多种流派。另一派称传自文始真人关尹子,由麻衣道者传陈抟、火龙真人。文始派以虚无为宗,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则主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人手,次第分明,流传甚广。因而有内丹仙学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中孚子)
bei zong
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流派。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诲蟾、王喆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喆。王喆(1112一1170),号重阳子。本为咸阳名门,善属文且习武。48岁时出游,在甘河镇遇仙人得内修真诀,遂“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修于终南山下,并开始收徒传道,以“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传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丹阳(1122—1183)、谭处端长真(1122—1185)、刘处玄长生(1146—1203)、丘处机长春(1147一1227)、王处一玉阳(1142—1207)、郝大通广宁(1140—1203)、孙不二清净(1118—1182),号为“七真”,其中丘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七真”再传有赵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庆、宋德方、綦志远、李志方、赵道宽,以至于元代的陈致虚,明清时期的伍守阳、柳华阳,乃至刘——明、闵小艮等也属该派支流。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己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修炼,王重阳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二)这是把“识心见性”的炼心与“知汞通铅”的炼气作为“全真”的两个基本内容。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征。关于清净炼性,北宗各家皆以此为上乘丹法,不二法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坐,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二十)马钰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炁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炁如养儿,炁秀则神灵,神灵则炁变,乃清净所致也。”(《丹阳真人语录》)丘处机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祖师语录》)北宗之所以重视炼性炼己,一来由于该派本身即是道释儒合流的产物,受佛教“明心见性”的影响至深。二来由于该派在性命关系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如在丘处机看来,形体有生有灭,神性却无生无灭,故“有形皆坏,
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长春真人语录》)因而修炼在根本意义上来说,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圆明,本命方能彻达。但是,重性功并非不讲命功,该派也讲求神与气的结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关于炼气,王重阳对精神有着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认精为性,认血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气也,真气壮实者自然长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既然精血不离,性命相关,因而炼性不能不炼真气。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予以说明:“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顶中之性者,铅也,虎也,水也,金也,……脐中之命者,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所以说,北宗各内修大师,亦无不“知铅通汞”,无不通晓“降龙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在于哪一派单修性或命,实际上,两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区别而已。南宗“言命者多,言性处少”,北宗则“三分命功,七分性学”;南宗主张以实腹炼命下手,北宗则主张虚心炼性下手,如明伍守阳《丹道九篇》便把“炼己还虚”作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运用修炼手段促进神气凝结而成仙胎这一关健问题上是一致的。北宗与南宗在元代经陈致虚的大力会通实现了合流,从此成为全真教内部的两宗。这种合流所以能实现,除政治上的考虑及宗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外,还在于南北两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继钟吕的丹道思想。另外司北宗龙门派的清修丹法与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内容促进修炼仙胎等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北宗也有习阴阳丹法的支派,如刘处玄、马珏,马珏传宋德方,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致虚(上阳子),即阴阳双修派。但北宗以邱处机的龙门派最盛,传清净孤修丹法,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喆的《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马珏的《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灵隐子王颐中集)、《洞玄金玉集》;丘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青天歌注》(王道渊注)、《长春真人语录》;孙不二《孙不二元君语录》;陈致虚《金丹大成集》、《上阳子金丹大要图》、《悟真篇三注》等。(李大华)
nan zong
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端,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的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等等,太多了写不完
㈡ 全真七子那几位
王重阳所创全真教与张道陵所创天一教同为道教两大派别。“全真七子”是王重阳的七大弟子,被尊为“北七真”,其中邱处机影响最大。他们羽化的先后顺序是:孙不二、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郝大通、王处一、邱处机。在《射雕》中好像是谭处端最先去世,是被欧阳锋打成重伤致死的,其他人都活得很长吧。
马钰(1123~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钰道号丹阳子,开创全真教遇仙派,著《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谭处端(1123~1185),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谭处端道号长真子,开创全真教南无派,有《云水集》传世。
刘处玄(1147-1203),字通妙,一说字道妙,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刘处玄道号长生子,开创全真教随山派,著《仙乐集》、《至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
邱处机(1148~1227),或作丘处机,字通密,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开创全真教龙门派,著有《大丹直指》、《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
王处一(1142~1217),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王处一道号玉阳子,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开创全真教嵛山派,著《云光集》、《清真集》、《西岳华山志》。
郝大通(1149~1212),名,字太古,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郝大通道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开创全真教华山派,著《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释义》、《太古集》。
孙不二(1119~1182),名富春,法名不二,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钰之妻,生三子。孙不二道号清静散人,或称孙仙姑,开创全真教清净派,著《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孙不二元君法语》。
㈢ 为什么尹志平变成甄志丙了
对此,张抄纪中解释道,甄志丙就是原著里的全真教道士尹志平,这次改名是金庸特别向他提出的。因为在历史上确有尹志平其人,而且据查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士,但是,在武侠小说中,尹志平并非正面人物。为避免对古人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金庸要求在新版《神雕侠侣》中将尹志平改名为甄志丙。”
历史上真有尹志平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有尹志平这个人,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太和,山东掖县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年十四遇马钰,弃家入道。又参丘处机于栖霞,尽得丘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处一。随丘处机西行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丘处机遗命尹志平嗣教。掌教期间,受到蒙古大汗窝阔台支持,全真道发展非常兴盛。1238年将掌教传给李志常,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尹志平著作有《葆光集》,弟子段志坚收其讲论为《北游语录》。
㈣ 道教全真教的主要特征
全真教的特点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他们以“苦己利人”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㈤ 历史上,全真七子都是谁,他们都有何作为
虽然认识全真七子是在《神雕侠侣》中,但他们确实是存在于历史上的。他们分别是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和孙不二。
1、马钰:全真道的继承人。其实他本人出身很好,身有家缠万贯。但是他一心向道,所以很早就选择进入全真道,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全真道的继承人。后来也确实把全真道发展的很好,被后人所赞叹。
2、孙不二:他是马钰的妻子,传有全真教清净派。她在自身修炼得道后,边四处游历,传播全真道,度天下百姓。
他们作为王重阳的嫡传弟子,认真跟着师傅学本领。而且本来王重阳就是一位很优秀的抗金英雄,作为弟子的他们深得师父传授,出来也为国家出了不少力。
㈥ 全真教的有关话题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
成。大派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
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
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
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
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一)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
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
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
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
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传时期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
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
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
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道的个人
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
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
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统治者也无直接关系,组
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
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北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
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
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
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
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
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
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
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
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①但一
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②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
后,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
基础。
鼎盛时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
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
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经过刘处玄、邱处机
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
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
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
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
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
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历两年多
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
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
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
当他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
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他顿时身价百倍,成
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
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③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实
际上,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盖里泊(抚州之丰利
县境内)时,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
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④
故在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从邱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
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
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
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
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
后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化度道流称是”。⑥刘志源也在
大名路“建宫立观,亦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⑥赵志源也在河北“大名、
磁、相之间,度学者凡数百人,立庵观十有余所”。⑦李志远则在河南卫州胙城等地建
立庵观。⑧又其次,在山东、山西地区,张志渊在山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
余人,庵观称是”。⑨潘德冲则在山西芮城县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
俗称永乐宫。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莱州神山开九
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秦晋,凡四十余区”。⑩薛知微也“度门弟子数百人”,“立
观度人于河东云、应”之间。⑾再次,在陕西、甘肃地区,于善庆(后改名志道)根据
邱处机的安排,长期活动于陕西陇县、凤翔一带,“诣门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
院于凤翔、汧、陇之间”。⑿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西教事,曾“度门弟子
数百人,建立宫观二十余所”。⒀冯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后之庚子年(1240),随志平去
陕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余里,凡经过道家宫观,废者兴之,缺者完之,
至百余所”。⒁
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
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
称: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
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
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1228年安葬邱处机,和1241年会葬王嚞,可说是对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据载,
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⒂会葬王嚞时,“时
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⒃不仅如此,
据《尹宗师碑铭》记载,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
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云中化度
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
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这些描写,难免
夸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是事实。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
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
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
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南北归宗时期
自元宪宗八年(1258),全真道在《化胡经》斗争中失败以后,处境十分困难,教
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中经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四人相继
掌教,一直处于发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
“梗其道者(指权臣相哥)除之,取其业者(被僧人侵占的宫观)还之”。⒄方使全真
道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实现了南北统
一,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当然也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
的机会。据现在所知,最早进入黄河以南传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陕西郃阳人。
“师乔潜道及潘清容。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于中统甲子(1264)逝
世。⒅乔潜道是马钰弟子,吉志通即是马钰之再传。推其居武当山的时间,当在元宪宗
时。比吉志通稍晚,武当山又有鲁大宥和汪真常相继成为全真道士,此后全真弟子日众,
武当山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
地区,如居江苏仪征的李道纯(或谓居凤阳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鹤、黄
公望,居浙江黄岩委羽山的赵与庆,活动于江西、福建一带的金志扬、桂心渊,以及活
动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等。他们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
者。
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
真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
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
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
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这是二宗合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陈致虚是积极的推
动者,他根据二宗已有的成说,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
的祖师系统:
这种安排,显然是抬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当时元室已封王玄甫、钟离权、
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的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安排,故终被双方
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并。时间大约在元代中后
期。
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
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
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
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
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
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的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
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
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
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衰落时期
入明以后,全真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
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
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
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朱
元璋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正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
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
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
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
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王常月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
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西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
道间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
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
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二)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
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
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
《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
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
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
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
《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
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
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
“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
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
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
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
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
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
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
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
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⒆他们以“苦己利人”
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
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
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
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
孝顺父母师资”MD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
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
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
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
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
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
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
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ME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MF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
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MG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
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
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
“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 ”相近似。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
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
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
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
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
气,使作还同傀儡。”MH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MI王嚞
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MJ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
MK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如此等等。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
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ML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NC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
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
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
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
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ND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
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
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
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NE他们的内丹术渊
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
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NF邱处机
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
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N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
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
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
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
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
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
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
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
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
“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
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
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
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
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
女从前债”。NH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
世冤仇”NI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NJ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
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
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
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NL邱处机
“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
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OC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
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OD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
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OE
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
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
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OF王重阳规定:“凡人修
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OG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
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OH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
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
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
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
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㈦ 射雕英雄传中里的全真七子,是哪七子
全真七子是中国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他们版各有所长,分别继承了王重权阳的各种绝技。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把全真七子描写为武功高强的人士,但现实里并非所有人都会武艺。
全真七子分别为以下七人:
马钰——丹阳子
丘处机——长春子
王处一——玉阳子
刘处玄——长生子
谭处端——长真子
郝大通——广宁子
孙不二——清静散人
㈧ 全真教是武当山的前身吗
不是,全真教是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后发展来的教派,而武当是张三丰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