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春秋
① 《春秋》和《论语》分别是记录什么的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史大纲,它对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作了简要记载,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资料。《论语》是孔子言行以及孔子同其弟子们对话的记录。《春秋》和《论语》的记事记言,语言都简明平浅,不像《周书》那样古奥难懂。
②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2)孔子语录春秋扩展阅读
1、《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春秋》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3、《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③ <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
<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1、《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3、《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3)孔子语录春秋扩展阅读
1、《诗经》赏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
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2、《春秋》起名缘由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3、《论语》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④ 求:孔子语录100句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⑤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弄得精神疲倦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要注意改正。”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明白却不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例子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例子,就不再教他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的使命很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他们以施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么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5)孔子语录春秋扩展阅读:
《论语》十九则: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以圣人之名传之后世,但除却思想上的高屋建瓴,孔子亦在政治上为后世辟出一条新路。
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此话绝非大言不惭、自我膨胀,而是建立在具备充分“为政”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实力。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孔子以这样的机遇,使他只能以伟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
论语,始于《学而》,终于《尧曰》,亦无形中对应了孔子由“内圣”至“外王”的道路。
⑥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部语录体散文。正确还是错误
错误的,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不是孔子所著
⑦ 孔子语录的原文及翻译。
春秋·孔子《孔子语录》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白话释义: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7)孔子语录春秋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⑧ 孔子先著论语后著春秋,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先写了《论语》,再写了《春秋》。
实际上,《论语》并不是孔子所写,而是他的学生写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
⑨ 《论语》与《春秋》的关系
《春秋》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内722年至前容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鲁国历史。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⑩ 春秋战国孔子论语翻译
http://guji.artx.cn/article/4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