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佛法哲理与经商

佛法哲理与经商

发布时间: 2021-02-22 01:52:13

Ⅰ 佛教关于发财的道理!!!

如果这是作生意,那还有比这个更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生意吗?这不是生意,如果想要得到财富,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

建议你看一看《教诫新嘎喇经》

本经译自巴利经藏《长部》第31经。
本经是佛陀对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导,故名为《教诫新嘎喇经》(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导新嘎喇居士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作为在家人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

经中有关于财富的话题,摘录如下

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不应接近哪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呢?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出入娱乐场所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放纵的赌博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结交恶友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懒惰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懒惰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太冷了不工作,太热了不工作,太晚了不工作,太早了不工作,太饿了不工作,太饱了不工作。他基于这些诸多的借口,还没有获得的财富将无法获得,已经获得的财富也将散尽。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世尊这样说。........

......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
财富逐渐多积蓄,亦如蚁垤逐渐积。
能够如此集财富,适合作为居家士;
善分钱财为四份,他实结交诸亲友。
日常受用一份财,两份用来营事业,
第四份则应储蓄,以备危难急用时。”

Ⅱ 学了佛法,你才知道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大更长久

净空法师---学佛的人不是不能经商,学佛的人经商的很多,《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就有不少菩萨是经商的,你看看他们那些榜样,他们怎么个经商法?经商是手段,弘法是事业。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这是菩萨商人。

1 现在这个世间人,绝大多数的人都钻在钱眼里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发财,求怎么赚钱。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

2 不是有钱就有福报,有了钱麻烦大了——心里头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钱贬值,又怕钱丢掉。钱愈多,贪心就愈重;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业也愈重,将来果报在三途。

3 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积财,为什么?因为有了钱,心天天念着钱,道心就没有了——心里面“阿弥陀佛”就没有了。

4 觉悟的人不存钱,有钱就做好事。觉悟的人钱不存在银行,存在哪里?存在法界里面,存在一切众生里面,他得大自在。

5 现在 大家普遍向钱看,满脑袋都是想怎么去赚钱,钱能够赚得到吗?钱要能赚得到,跟诸位说,我就不学佛了,我就专门去学赚钱去了。赚不到!为什么赚不到?命里头没有。

6 人家发大财,做大生意、大买卖,我这个命里头没有财,他把买卖生意统统给我了,我做不到一个月就倒闭了。什么原因?命里头没有,这个要懂得。

7,富贵是在命,命里面有财,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财,想什么方法都想不来。你去偷,偷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头没有,你去偷,还没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所以连偷得来的、抢得来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

8 你不偷不抢,就是迟两天来;偷、抢,是早两天得到,都是命里有的。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两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深刻。

9 学佛的人不是不能经商,学佛的人经商的很多,《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就有不少菩萨是经商的,你看看他们那些榜样,他们怎么个经商法?经商是手段,弘法是事业。

10 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这是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

11 所以道场不一定是寺庙,公司行号一样是道场。出家人是和尚,那个公司里头董事长、老板也是和尚,没有两样,那就叫大业——那个事业真大,利益一切众生,做一个典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一个典范。

12 经商,重视的是利润,菩萨商人重不重视利润?重视,但是分享利润就不一样。世间人这个利润是自己独享,纵然员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萨商人,这个利润不是跟自己员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众生共享,跟社会共享,跟这个世界大众来共享,这个了不起。

13 那我们要问,这个商人发不发财?这个商人一定发大财。这财怎么发的?布施多。诸位晓得,这个发财的原因是财布施。他能够把财布施给他的员工,布施给社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14 因清净,果报也清净。果报清净什么?赚大钱。不伤脑筋,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清净自在,这财源就来了,这才叫真正福报,叫清净福报。要苦苦地去想,怎么样去操心、去操劳,这个钱就赚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报。

15 真实的福报,赚钱赚得非常快乐,一点不操心,这就看你怎么个种因法。佛菩萨教给我们,要种大因,得大的果报,这才是大事业。

16 在一切布施里面,最殊胜、最圆满的无过于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又无过于究竟了义的佛法。什么叫究竟了义?众生得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就叫究竟了义的佛法。

Ⅲ 请大家推荐几本从佛教中领悟人生哲理的书!谢谢!

你可以看金刚经复
直接明了
非常实用制
最好带解释的
你可以到寺院去请
或到正规新华书店买
或在网络上输入
金刚经讲解视频
浏览相关内容
金刚经其中有一句
关于如何生清净心的方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个人的理解就是既要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还不要执着你所做的一切
希望你有时间看一看
你要幸福

Ⅳ 关于,佛学里面的哲理

把佛学当哲学来学那就太大才小用了,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世版间法终究不是权圆满法!世尊见众生根器差无奈才说八万四千法,本无一法可说!故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师兄想了解佛法中的哲学当然可以多读些经书,和听些善知识们讲法!

Ⅳ 做生意用什么佛经

净空法师---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这是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

1 现在这个世间人,绝大多数的人都钻在钱眼里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发财,求怎么赚钱。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

2 不是有钱就有福报,有了钱麻烦大了——心里头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钱贬值,又怕钱丢掉。钱愈多,贪心就愈重;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业也愈重,将来果报在三途。

3 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积财,为什么?因为有了钱,心天天念着钱,道心就没有了——心里面“阿弥陀佛”就没有了。

4 觉悟的人不存钱,有钱就做好事。觉悟的人钱不存在银行,存在哪里?存在法界里面,存在一切众生里面,他得大自在。

5 现在 大家普遍向钱看,满脑袋都是想怎么去赚钱,钱能够赚得到吗?钱要能赚得到,跟诸位说,我就不学佛了,我就专门去学赚钱去了。赚不到!为什么赚不到?命里头没有。

6 人家发大财,做大生意、大买卖,我这个命里头没有财,他把买卖生意统统给我了,我做不到一个月就倒闭了。什么原因?命里头没有,这个要懂得。

7,富贵是在命,命里面有财,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财,想什么方法都想不来。你去偷,偷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头没有,你去偷,还没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所以连偷得来的、抢得来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

8 你不偷不抢,就是迟两天来;偷、抢,是早两天得到,都是命里有的。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两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深刻。

9 学佛的人不是不能经商,学佛的人经商的很多,《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就有不少菩萨是经商的,你看看他们那些榜样,他们怎么个经商法?经商是手段,弘法是事业。

10 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这是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

11 所以道场不一定是寺庙,公司行号一样是道场。出家人是和尚,那个公司里头董事长、老板也是和尚,没有两样,那就叫大业——那个事业真大,利益一切众生,做一个典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一个典范。

12 经商,重视的是利润,菩萨商人重不重视利润?重视,但是分享利润就不一样。世间人这个利润是自己独享,纵然员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萨商人,这个利润不是跟自己员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众生共享,跟社会共享,跟这个世界大众来共享,这个了不起。

13 那我们要问,这个商人发不发财?这个商人一定发大财。这财怎么发的?布施多。诸位晓得,这个发财的原因是财布施。他能够把财布施给他的员工,布施给社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14 因清净,果报也清净。果报清净什么?赚大钱。不伤脑筋,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清净自在,这财源就来了,这才叫真正福报,叫清净福报。要苦苦地去想,怎么样去操心、去操劳,这个钱就赚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报。

15 真实的福报,赚钱赚得非常快乐,一点不操心,这就看你怎么个种因法。佛菩萨教给我们,要种大因,得大的果报,这才是大事业。

16 在一切布施里面,最殊胜、最圆满的无过于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又无过于究竟了义的佛法。什么叫究竟了义?众生得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就叫究竟了义的佛法。

17 现代的社会,把人文、伦理、德行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我们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义的教育,所以世道衰微、人情淡薄,不但对外人,就是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非常淡薄。

18 现在这个道义完全没有了,子女对父母孝顺是看看父母还有不少遗产,这不能不孝顺一下;如果父母没有遗产,儿女理都不理他。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完全颠倒,确实逐渐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19 我们今天看看现前的社会,父子之道失掉了,夫妇之道没有了,兄弟之道没有了。现在的兄弟姐妹,谁也不顾谁,为了争遗产还上法庭,所表现的是冤家对头,哪里是亲兄弟、亲姐妹?

20 即使在我们佛门同修当中,有些人虽然学佛了,名利还没有放下,兄弟姐妹还为了遗产上法庭,六亲不认,只认得钱。实际上,钱这个东西很可怕,他没有真正认识;如果他真正认识,他就不争,他就放下了。

21 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去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想钱、想色,想五欲六尘的享受。钱,旁边是两把刀;色,色字头上也是一把刀,中国古圣先贤创造文字,确实这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

22 现在在地球上的人,你问他,他最爱的是什么,最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一个就是财富,一个就是色,念念不忘的是这个。财跟色不晓得害死了多少人,害得他们永远不能够脱离三途,可是有几个人觉悟?谁觉悟?佛觉悟。

23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财跟色他有,他舍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做国王,权跟位他都有,他也舍弃了。

24 别人拼命去争,还争不到;他到手了,他为什么放弃?为什么不要?这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等你想通了,你才晓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不是一世,生生世世来讲,有害而无利。

25 谚语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由此可知,财不是好东西。只有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他才不受其害,彻底放下。

26 自己命里头有财,那是前世修的因,这一世得的果报。命里有财,不自己享受,让社会一切苦难众生共同享受,这个财是真的、是实的。如果有财,只自己享受,不顾别人,这个财是假的、是虚的,为什么?你短短十几年、二三十年,享尽就没有了,所以是假的、是虚的。

27 你要把财让一切众生共享,自己不享,你这个财是真的、是实的,为什么?往后生生世世你的财用永远不缺乏,生生世世倍倍增长,愈施愈多,愈多愈施。

28 不是说多了自己享受,自己还是不享受,为什么?一享受就出毛病。你听到我刚才讲的话吗?一享受就出毛病——你想吃得好一点,把身体搞坏了;妻妾多一点,那更要命!

Ⅵ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Ⅶ 佛教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佛教思想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贤者”。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见(对佛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思维须以四谛来矫正)、正语(言语不能违背佛理)、正业(行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进(正确地学习佛法和修行)、正念(铭记佛法)、正定(如法禅定,收心于一)。经过八正追的修习,才能最后达到涅之境。十二因缘是十二个彼此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即老死、生、有(生存条件)、取(追求)、爱、受(苦乐感受)、触、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识(投胎时的心识)、行(前世的身行、语行、意行)、痴。这十二因缘彼此相依,流转不息,形成“六道轮回”。

佛教的教义主要体现在佛经之中。佛经全集《大藏经》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所以又称《三藏》。

在中国所传的佛教属大乘教派,盛行偶像崇拜,故中国各佛教寺庙提倡造佛像以示尊崇,佛教徒供泰佛像以求功德。中国各寺庙中供奉的神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和罗汉、诸天神(天龙八部、侍卫、天女)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约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迎入中国,并在洛阳改建白马寺,作为藏经拜佛之所。白马寺成为中国最早的佛寺。

佛教初传入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术与黄老之学视为同路。随着对佛教认识的逐渐加深,很多人发现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巨大差异,群起而攻之,历数佛教的各种弊端,试图把佛教从中国给排挤出去。中国历史上,某些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曾数次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对佛教的发展打击甚重。

佛教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得不对其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逐渐屈服于王权,与宗法制度相协调,并慢慢简化成佛手续,使佛教思想逐步渗入中国社会。

魏晋时期,佛学开始与儒适合流,产生了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统治阶级一点点认识到佛教可以作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在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等方面都十分突出。

隋唐时代,最高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佛教逐渐中国化,产生了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派系,使佛学达到鼎盛。

天台宗亦称法华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其创始人智襁宣传大乘“空宗”教义,主张止、观双修。其后,湛然又提出“无情无性”说,以草木沙石都具有佛性作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补充。9世纪初,日僧最澄将此宗传入日本。13世纪,日僧根据此宗所依《法华经》创立日莲宗。11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把此宗传人朝鲜。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唐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取得很高声誉。回国后,用全部精力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其后窥基继其遗志,从事译著。法相宗宣传大乘“有宗”教义,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承认“识”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法相宗注重逻辑分析,但论证过程过于繁琐,枯燥乏味,难以在中国民众中扎下根基,故盛行30余年就开始衰落下去。唐代,日僧道昭也将此宗带入日本,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日僧玄也将此宗带回日本,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从而名躁一时。华严宗以“四法界”为理论核心,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着重论述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创造了一套纯然中国化了的佛教理论。唐代,新罗人义湘将此宗传入朝鲜,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僧也将该宗传入日本。
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是完全中国化的、影响最广泛的佛教流派。禅宗认为其初祖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战胜另一弟子神秀而得承衣钵。此后,禅宗分成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北宗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要求打坐“息想”。南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以无念为宗”,“见性成佛”,主张“顿悟”。通常所说的禅宗,即指南宗慧能一派。宋代后,禅宗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演化成“五家七宗”。8世纪,新罗僧人信行将北宗传入朝鲜。9世纪,新罗僧人道义将南宗传入朝鲜,创“禅寂宗”。12世纪,日僧荣西将南宗传入日本。
除了这四大佛教派别之外,净土宗、律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都是很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流派。在西藏等地区,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佛教名胜,最为著名的有: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圣地;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悬空寺、潭柘寺、寒山寺、少林寺等寺庙;乐山弥勒佛等。

Ⅷ 佛教的所有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请高手可以告诉我应该怎样找到,或者发给我,谢谢!!!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其实也可以说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你要找,就到《楞严经》或者《法华经》里找吧。《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就是佛真正的塔庙!《楞严经》是照妖镜,《楞严经》是降魔杵,《楞严经》是佛教的骨髓,《楞严经》在,正法就在,佛曾说,法灭尽时,《楞严经》先灭,其他经典渐次消灭,所以我们要学楞严、弘扬楞严、护持楞严。学懂了《楞严经》就能开悟、明心见性,就能成佛,就如《楞严经》里说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说“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意思是读懂楞严经,成佛很简单。
佛五时说法,最后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主的最后时,唯实无权,所以《法华经》相当于佛的遗嘱,到最后了,说的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以前还说一些方便法来引导,到《法华经》就是真的,三藏十二部都是为《法华经》做铺垫,如果不说《法华经》,佛就不会来,这是唯一的目的,就是佛在《法华经》里说的“一大事因缘”,诸佛都是说了《法华经》以后就入涅槃。《法华经》是佛的全身,《法华经》是诸经之王。
实际上,楞严法华一脉相承,讲的都是如来藏法理,只是《楞严经》是正反两方面层层递进,推导出“一心三藏”这真理,而《法华经》是高度概括,反复肯定。古大德对此不无推崇,“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目前弘扬《楞严经》《法华经》力度最大、讲法圆满了义的是印广法师,若自己读不懂,可以参考印广法师的讲义

Ⅸ 佛教....问题

你们本身就没遵照释迦摩尼的做法,僧人收钱,不靠自己靠偶像,读伪经,开光,专正邪不分,这不能不令属世人耻笑,也是佛法的悲哀。徒子徒孙自坏佛法,非亡于外道。从心里发酸的称释迦摩尼的法是小乘那天起,佛法就已经变味了。

Ⅹ 佛教典籍蕴含着什么样的哲理

佛教典籍是佛教育众生的话,佛在人间出现的目的是要开示众生,令其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告诉众生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佛经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理的,并告诉大家相应的修行方法。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